谢英俊:设计平常百姓家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394870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谢英俊45岁,台湾发生了著名的“9·21”大地震。作为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执业建筑师,谢英俊应邀前往灾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在此之前,谢英俊的建筑师履历和其他建筑师并无大的不同,设计最多的是电子工厂的厂房,也有几个城市建筑让他获得了一点名气。机缘巧合,正是帮灾民重建家园带给了谢英俊走出一条与众不同之路的机会。
  “豪宅”地球屋
  还没有完工的地球屋001号、地球屋002号立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院子里,这些和那座茅厕都是谢英俊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谢英俊为中国8亿农民所建的“示范屋”。每天早上7点多,村里的帮工就开始干活了,为焊楼梯铺地面等后期工作忙碌着,001号于2005年3月开始建造,002号随后也开始建造,预计当年年底前全部完工,但目前看来可能要延期一点。
  这两座房子都是二层小楼,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采用框架式,即先由梁柱斜撑等构件相互咬合成框架,再填充墙体,这和北方农村盖房子的方式完全不同,比较而言抗震性更强,据说八级地震都能屹立不倒。
  001号是木结构,偏向传统,柴门一扇,屋内的墙体处处有梁柱突出来,且不规则,楼上楼下分别搭了火炕。002号用的是轻钢结构,屋内墙体平整,整体上也显得更加简明轻快。其墙体填充用的是混和了麦秆的泥,土墙干了之后,刷了一层厚白灰,然后抹一层水泥;房顶则使用芦苇板覆盖,上面罩一层石棉瓦。室内设计有浴室和卫生间。
  房子的建造费用约为5万元,其中包括了人工费用。如果农民自己建房,劳动力以村民互助,即可省去人工费,再算上麦秆等不需要购买的材料,只需不到3万元即可建起来。
  谢英俊把他的作品叫做“豪宅”,是“非常高级的”,因为环保,因为绿色。他更喜欢木结构的001号,他拍着突兀的柱子说,把木头固定在房子里是减少二氧化碳最好的办法,尽量减少砍伐的看法是错误的,树长到一定程度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就不明显了,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京都议定书》最核心的内容。
  污染是现代化的后果,对于尚未经历现代化的农民而言,环保显然是太遥远了,他们更不会关心《京都议定书》是个什么东西。谢英俊说他对农民讲解他的理念时,从来不提环保,他用省钱来打动他们。
  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贺村的郭秉辰就是这样被打动的。房屋造价便宜自然是个大问题。郭秉辰目前还住在近20年前修建的砖瓦平房里。和大部分开始富裕起来的乡村一样,贺村也流行盖两层的小楼,然后在外墙贴上小瓷砖。郭秉辰说,那样的房子盖起来要六七万,而谢英俊对他说,盖他设计的房子只需要2万多元材料费——这指的是轻钢结构的地球屋002号。原本郭秉辰看重的是木结构的001号,但那要更贵,郭秉辰说“2万多元已经不算便宜了”。
  “村里说什么的都有。”在贺村,像郭秉辰一样认为谢英俊的房子“挺漂亮”的人没有几个,整个贺村合作社,只有两户人家请了谢英俊为他们设计房子,另一户的男主人叫高新春,其他人都在看着他们。乡村建设学院所在的河北定州翟城村村民李志杰的看法在河南的贺村同样存在。李志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婚,小儿子的媳妇也马上就要迎进门了,他早几年就把给儿子结婚用的房子盖好了,他说如果给大儿子盖的是砖房,给二儿子盖了谢英俊的茅草房,“可能连媳妇都讨不到”。
  农村的黄金盛世
  李志杰的看法并不是特例,显然,谢英俊的理念一时还难以被很多农民接受。
  首先是北方农民不习惯楼房,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世代居住在茅草房里的农民都希望住进砖瓦房。好在谢英俊并不着急,他说话慢条斯理,即便宣传其理念时也不表现出对他人的压迫感。他不会去主动说服别人按他的理念盖房子,他先盖好了给人看,喜欢就来找他。
  谢英俊将农村建起的小洋楼视为“垃圾”,认为把贴满瓷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当作是现代的看法是错误的,人们被房地产商人的广告宣传误导了。他也不愿意被人说成是后现代的,称自己既不传统也不现代,其在台湾的工作室的名字“第三建筑工作室”即取此意。他想帮助农民盖适合他们自己的房子,因为农民一辈子可能只盖一次房子,如果光靠这种经验的累积,可能500年后才能摸索出规律,把房子盖得更好。
  谢英俊对三农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是他做这项工作的更深层的理论基础。他说这个世界不允许每个人都富起来,历朝历代都有吃不饱饭的人,农民也不可能全都进城生活,所以最紧要的是让生活在农村的人提高生活品质。“现在每个农民都吃得饱饱的,什么是黄金盛世?这就是黄金盛世。如果再把房子盖得好一点,大家住得舒舒服服的,三农问题就解决啦。”
  这是赔本的“生意”,谢英俊不会从中赚钱。他一边努力做些能赚钱的业务,一边来补贴他的永续建筑,迄今已经负债千万。“没有办法,总是有坏朋友借钱给我,呵呵。”
  隆冬,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平房内非常冷,这个来自台湾的“无聊男子”却甘之若饴。在他那台键盘已经塌陷的旧笔记本电脑上看他作品的照片时,记者忍不住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宗教情怀在支持你做这件事?”
  “哪有那么高尚。我不过是个学建筑的,对自己的技术有点自信,帮穷人盖几个破房子而已。”
  唤醒失落的传统
  一个建筑师毕其十几年工夫于一个目标——坚持农村建筑形式的探讨与服务农民,他已经在这个领域中初见成效:建立了一套建筑设计与营造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发明了一套可以因地制宜的建筑结构体系;探索了一种让专业人员和现代材料与民间工匠和传统技艺相结合、住户参与式的高质量营造方式来取代目前实行的、繁缛低效而又腐败丛生的工程监管方式。他如此巨大的成功竟是在绝大多数专业建筑师从未踏入过的农村领域获得的。
  谢英俊在2008年获得台湾建筑奖发表得奖感言时说:“我们的工作并不只是针对灾区重建,虽然灾难来自于对过去不当的建筑作为算一次总账,设计平常百姓家才是我们十几年来试图敲开的一扇门。”
  平常百姓家的问题在哪里呢?先说说农村的房子是怎样建造的吧:村里有一个能人,从城里搞回来一份图纸,造了一栋房子,于是全村人复制,全盖了一模一样的房子。从海南岛到黑龙江,几乎全都是这种砖造预制板的房子,外面贴了瓷砖。农民倾几辈人之财力盖出的这种房子几乎是不抗震的,“5·12”大地震中倒掉的差不多全是这种房子。
  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历史上能造出那么实用而又美观的传统民居的农民,现在反而盖不出适合自己的房子呢?这是因为,传统房子的营造方式是经过千百年的积累而形成的;而在现代社会,盖房用的几乎都是新的材料、新的技术,体现的是新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如此照猫画虎盖出来的房子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也会在未来20年内拆掉。几代人的血汗钱,仅仅住20年!
  谢英俊的建筑实践让我们看到:当整日忙忙碌碌的中国建筑师把建筑审美目光聚焦于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时,谢英俊却在以他的实践经验生动说明他的现代性与失落的传统的某种深层对接、唤醒和再生。
其他文献
走后门  后门比前门隐蔽且窄小,要从后门走的事情 ,往往也不那么光彩。可有些人偏偏要把后门做大做强,小到餐厅订座,大到子女上学,末了还要在人多的地方打个电话吼一声,“我那个部长兄弟帮你搞定了”。  秀下限  古人要把丑给遮起来,今人却是要把自己的低智商炫耀出来——如果有别人比自己更低,那才是耻辱。从2002年的“最佳清新气质”到2011年浴室自拍随即几乎全裸上车展,干露露是当代秀下限的成功典范,但
期刊
有的老人虽说与子女住在一起,但平日彼此很少交流,被称作“隐性空巢”老人。这类老人也容易患空巢综合征。一项家庭道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生活中,子女主要强调对老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能够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很少,只有10.39%的子女能注意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期刊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场亘古未有的国家之间的大决战——抗日战争在古老而又饱经沧桑的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无比惨烈地进行着。在这场攸关中国国运的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这场战争带给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沉重的
期刊
在困顿了10年后,我看见那只雁冲出沙漠,翱翔蓝天,他们是天空下最娇美的情侣。  前些日子,我遇到了他,这是分别四年之后我们的第一次邂逅。2009年年底,我从我们共同工作的报社闪电离职,甚至没跟他道一声别。那时,脾性刚烈的我头也不回地从那个让我倍感憋屈和压抑的地方抽身撤离,扑向了新的天地。我不跟他道别,不仅因为我们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还因为在我眼里,他似乎总是背地里站在老板一边“欺压”我们。直到我离
期刊
先说三个故事。一个是我在北京万达广场过十字路口的故事,那是几个月前糟糕的记忆。我自认是一个守规矩的行人,绿灯亮才敢上斑马线,但右边突然冲过来一辆速度很快的车,我情急之下赶紧往后退一步,车擦着衣服冲了过去。大概司机也不好意思,停在路边看着我,我走过去对他喊:“您不知道机动车应该避让行人吗?”他看我一眼:“激动什么?不是没撞到你吗?”一句话噎得我愣了足足十几秒。  另一个是我开车的故事。大概2010年
期刊
【摘要】文写作旨在训练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是检验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的活用能力。  【关键词】提高;努力;运用;能力  How to sharpen junior high pupil’s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Tan Guanteng  【Abstract】The article writing is for the purpose of
期刊
我考上大学那一天,从来不曾进过城的父亲做了个决定——带着母亲到城里打工供我读书,因为他从土里刨出来的那点收成仅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父亲头脑灵活,他在学校的西门口租了个烧烤摊。铺子很快顾客盈门,他卖的肉串都是自己买肉、调料,放在大家眼皮子底下经受检验,而且他充分利用了母亲腌得一手好咸菜的优势,但凡客人来了,不管消费多少,都能吃上母亲腌的脆黄瓜、辣白菜、萝卜干等。还有人专门来买这些小菜,父亲从来不
期刊
“30年后,古老而美丽的华北平原将会消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如此断言。  作为曾在国家发改委工作22年的“老兵”,杨伟民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忧心忡忡。  以北京为例。乾隆十八年间,京畿之地共6000平方公里,其中5700平方公里是沼泽和湖泊。如今,北京湿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千米,仅占城市总面积的3%。  而这一切,都源于对GDP的膜拜。“如果把华北平原十分之一或者
期刊
金振中,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人,抗日民族英雄。幼时家贫,金振中读过私塾,当过学徒,24岁加入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曾在张自忠任校长的“西北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旅长等职。  金振中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喜峰口战役,指挥“七七事变”卢沟桥保卫战,参加过汉口保卫战,淮海战役中起义回乡,做小贩为生,后任固始县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委员。  1985年3月1日,金振中逝世,8月14日,骨灰
期刊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周可老师说:与我的学生通信,是我的一个乐趣,也是我的福分。在这些信中,我貌似一个老师一样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而其实,我真正享受的是与这些年轻朋友们交流的快乐,这种快乐伴随着我20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觉得这份伟大的工作具有了无限的美感和诗意。我没有正儿八经出过书,也不想出书,那种所谓的学术专著在我眼里一钱不值,但是,我想,等我退休的时候,我或许会把这些来往书信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