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消费文化背景中的文学研究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ch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这块有着悠久文化传承的土地正涌动着商品化经济的大潮,潮水冲击着经济、文化,冲击着华夏大地延续数千年的精神观念。现代文明的浸染使文化的娱乐和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前所未有地增强了,文化已不再是远离众生的神圣概念,而成了大众消费的对象,大众文化成为文化界和非文化界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而且,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文学研究也由文本中心转向了读者中心。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对象的文化研究范围波及了各个人文学科领域。我们应看到消费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批判其负面作用,为文艺学、美学研究寻找新的理论增长点。
  
  一、后现代消费文化
  
  据有关学者研究,迄今为止人类的消费文化大致可分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三个阶段。前现代时期,世界还处在农业文明时代,商品从生产到使用均将商品的耐用性、实用性放在首位,而商品消费中的文化需要因局限在少数人群中,不足以形成一种普遍的文化行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现代工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消费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人们的需求开始从对物质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扩展到对商品附加价值的消费,并逐渐形成了消费文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后现代时期,即消费社会。
  詹姆逊认为“文化是消费社会最基本的特征,还没有一个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了符号和概念”,这是最简要也最说明问题的概括。博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特征也有相似的论述,在他看来,后现代社会中,生产的逻辑不再是最重要的,相反,意义的逻辑才是至关重要的。不难看出,在后现代社会里。消费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在消费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为和物品符号体系”。
  那么,后现代消费文化具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后现代消费文化具有审美性。是不是消费性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一定说明其丧失了所有的审美特征呢?恰恰相反。有学者认为“由于商品生产越来越依赖于意义和概念,利用各种方式赋予商品文化意义成为后现代商品生产的重要一环。赋予商品文化意义的过程,也是商品获得符号意义的过程,而承载符号意义的多寡,不仅影响商品的符号价值,也决定商品消费的审美化程度。于是,商品在符号、意义和概念的覆盖下被审美化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具有更多的审美意味。”诚然,后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多种选择,人们不需要费很多时间去阅读厚厚的经典名著,只需在影院或电脑上花上两个小时就可以欣赏到一部经典名著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但是消费文化所具有的是表面的、潜层次的审美价值。消费文化产品大多并非是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常常是为了瞬间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以满足在短时期内激起的审美愉悦。因此,少数文化精品将由于其自身固有价值而得以留存于世,大量一次性消费产品将会伴随文化时尚的过去而成为明日黄花。
  其次,后现代消费文化具有商业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告诉我们,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市场就是调配生产和消费的中间人。后现代消费文化中市场需求在艺术创作和消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环境下,文学创作的意图不再单纯是“为人生”或是“为艺术”了,也许更多的是要“为生存”或者“为时尚”,而且最主要的原因是“为生存”,因为不论是出版商还是作者,在这个市场机制作用下,生存是首要问题,然后才是理想和主义。1993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策划了“布老虎”丛书,开创性的以商标注册的形式对文学作品的出版进行商业化运作。出版商全程安排选择作家、稿酬标准、情节中的畅销因素等等。创作者也将出版商开列的标准作为自己创作的最初标准,自觉在创作之初选择畅销的题材,“创作”出适合市场口味的作品。出版商为了作品叫卖在包装上也追求引人注目,“《废都》尚未公开出版,预告小说的高额稿酬,有关该书的小道消息不断见诸报端,正式出版之时,则伴之以‘当代金瓶梅’的大型宣传画以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和购买欲;《上海宝贝》用大幅引人注目的女性裸照作为封面,且她的左臂和前胸分别写下了作者和书名,再配以‘一本女性写给女性身心体验小说’、‘一部发生在上海秘密花园里的另类情爱小说’等文字,这些都使它成为一个首印销售逾10万、网上点击逾14万次的消费神话。”至此,一些文学创作成为了一种做秀。
  再次,后现代消费文化具有后现代性。后现代消费文化产生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具有后现代性。消费文化的后现代特征完全可以用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理论充分说明:不再提供任何经典以不同方式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意义和经验,而是平面感或无深度感;作品的历史性消失。历史只存在纯粹的形象和幻影;主体丧失了中心地位,已经“零散化”,没有一个自我存在了;复制导致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消失。这种具有后现代形态的消费文化之形成,则与当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传媒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息息相关。后现代消费文化是在报刊杂志、影视音像、电脑网络等大众传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的文本和意义正是通过大众传媒进入大众生活之中,离开大众传媒这种物质载体和流通渠道,消费文化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正如有学者所言:“各种报刊、书籍、影视传播及其生产通过传媒、甚至权威传媒推向社会,它以新的面貌迅速占领文化市场,并在商业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后现代消费社会中,大多数人们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是陶冶情操。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因此,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就像一种巨大的“无意识流”一样无法控制,具有无比强大的扩散能力,传统的精英文化,例如纯文学或高雅艺术,都被消费文化挤压到边缘地位了。面对这样一种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潮流,简单的否定态度显然是无济于事的。
  
  二、消费时代的文学研究
  
  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是二十世纪的一个突出特征,而“语言学转向”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件,它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发展、文学转向等等,几乎横扫了整个精神领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思维方式、哲学基础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而文学研究也爆发了深刻的革命,研究的重心由作品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变。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里,讲到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时,认为人文科学的研究重心在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个别的事实只有参照某种价值体系——这不过是文化的别名——才能发现和理解。”我想我们谁也不能否认文学研究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门类,那我们在做文学研究这个“个别的事实”的时候,也要参照某种价值体系,这就是现代的文化氛围。从这个角度看,文化研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给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消费大潮盛行的背景下,有的文学研究学者开始对消费社会和消费社会的文学活动状况进行研究。有人说这是一种退化的表现,是文学衰微的前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研究是针对当前社会出现问题的及时研究,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人其中,并意图找出分析这些现象的方式是一种好事,这也是知识分子责任心的一种体现。李春青先生认为既然文学批评与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就没有理由非要固守以往的研究范围不可,文学研究者的正确态度应是将消费文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研究对象,采取价值介入的批判立场:对这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批判其负面作用。”总之,不管是文学研究本身离开了研究的中心,还是文学学者投身文化研究领域都不是用来作为文学研究的独立性受到威胁或是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的佐证。我们看到新世纪文学经验的建构是各种力量和艺术尝试汇入、融合的过程,如果文学研究闭关自守,不去研究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对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实际影响,那也肯定走进脱离实际的死胡同。
  消费社会中,我们似乎有了更多的自由,少了更多的限制。创作是自由的,美女作家对于性的极端露骨的描述。80后作品中对于教育、学校、社会不满与对自己的自我放逐,都是在原来以表现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的文学作品中看不到的。阅读的自由似乎来得更猛烈些,阅读什么,怎样阅读都可以随心所欲。然而人们在物质水平、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购买或者消费图书已经不是大众阅读的障碍,反而更多的障碍是没时间读书。同时,消费时代的创作或阅读都不再是对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标准、规则的追求了,对个性和特殊性的渴望使人们不再需要太多共同的普遍性来做为范围或基础了,所以消费时代带来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与中心的消解,以及文学判断无标准的狂欢对文学研究也是一种挑战。
  消费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学活动的演变,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学研究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文学这个古老的学科在消费时代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得到全新的认可。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奥匹神胶囊中枸杞子的定性和腺苷的定量指标。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的枸杞子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法测定腺苷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能较好检出枸杞子;腺苷在0.1792~0.53
目的 :优选黄芩醇提工艺。方法 :采用均匀实验设计法 ,以高效液相法测定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并以此为指标 ,考察回流时间 (A)、回流次数 (B)、溶剂倍数 (C)、乙醇浓度 (D) 4个
在我国,加德那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的影响已深入到了教育和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既是对原有教育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更是给教育界带来了观念的全面更新.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更在影响他们的态度倾向,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是教学的教育性问题.
随着外语学习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观点、原则和理论模式涌现出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四种外语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