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言人才的区域性培养探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ggoig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教育不仅要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更要与各高校所在区域的语言、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需求相匹配。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围绕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内蒙古高校语言人才培养与本区域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的事实,并针对当前内蒙古高校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布局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对未来语言人才的区域性培养做了有益的思考与建议。
   關键词:语言人才;区域性;内蒙古
   一、引言
   语言教育有两个基本规律,即语言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与语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前者指语言自身的规律,包括有效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语言的生成与理解、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等等;后者则指语言教育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规律。这一“社会发展”既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更是指各高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事实。
   具体而言,一方面语言教育直接受其高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就高等学校而言,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从生活服务、建设用地、到学生实习就业等,都受到地方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教育主要为其高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陈希路(2018)通过对2000至2010年间的各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得出超过70%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其就读学校所在的省份就业或深造的结论[1]。而2010-2015年《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提供的数据则显示,过去五年全国大学生这一就地择业的比率并未减少:北京毕业生的留京率约为51%;上海毕业生选择留沪工作的约有62%;甘肃和江苏高校毕业生中选择留在本省工作的比例分别是70%和75%;而广东和浙江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则高达85%和80%[2]。这意味着,各省积累高素质人力资本主要靠的是本省的高等教育。
   有鉴于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如董泽芳、柯佑祥2000[3],康德山2000[4],李丽生2011[5],张鹏、刘宇2006[6],王振权2012[7]等)将经济学中“区域性”的概念运用至高校教育中,指出区域性教育是针对某一特定行政区划或多个共性比较突出的行政区划的教育。区域间教育的差异主要是由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社会文化不同所造成的[8]。而以李德鹏2016[9]、邢欣2016[10]、安丰存2017[11]、张洁2017[12]为代表的学者更是在此基础上,指出语言人才的培养亦可走区域化的道路。即高校语言人才的培养应依托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的发展,办出区域特色,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
   本文将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围绕内蒙古地区语言与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区内语言人才培养与本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情况,以此管窥当前高校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布局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对未来高校语言人才的区域性培养进行有益的思考。以期为未来语言人才的区域性培养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二、内蒙古语言人才培养的现状
   人才培养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实践问题。它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制定培养目标、采取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诸多内容,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与规范性。那么围绕以上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目前内蒙古地区语言人才培养的现状可归纳如下:
   (一)英语本科专业布点相对过多
   英语本科专业布点过多实际上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张洁(2017)统计了内蒙古所有本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开设情况,发现内蒙古高校无一例外地全部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13]。但是近年来区内人才市场对于英语本科人才的需求却已接近饱和。这一方面是源于内蒙古地处北部边陲,毗邻蒙古国与俄罗斯两个非英语国家,是国际贸易陆路通道中联通蒙古国、俄罗斯乃至欧洲腹地的关键门户。因此区内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主要贸易对象实则为非英语国家,如俄国、阿富汗、伊朗等。只有当这部分企业无法招到合适的非通用语人才时,才会将英语作为其他非通用语的替代语种而招聘英语人才。另一方面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尤其是城镇)的基础教育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的需求量已接近饱和,目前就业市场对于英语教师的需求主要源于外语教育机构。正因为如此,目前区内越来越多的英语本科毕业生选择通过继续深造或是自谋职业的方式来规避失业的风险。王竞敏(2015)以内蒙古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去向为例,指出区内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依次是(1)攻读硕士学位(约占45%-55%)、(2)国有企业(约占10%-20%)、(3)出国(约占4%-10%)、(4)自谋职业(约占10%-15%)[14]。换言之,只有约20%的应届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在区内企业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由此可见,目前区内英语本科专业的布点过多,英语人才供大于求,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二)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的区域特色不明显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17年度内蒙古商务及口岸工作运行情况的数据,内蒙古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是蒙古国与俄罗斯。2017年度内蒙古与蒙古国贸易额达到264.51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比重28.1%。与俄罗斯贸易额达到205.88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比重21.8%。不仅如此,近年来内蒙古与伊朗、印度等国贸易增长明显,2017年度增速更是分别达到了60.4%与37.2%[15]。但与之相对的,区内高校{1}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的布点情况却与本区域内近年来经济发展、贸易往来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上表显示,目前内蒙古13所本科院校中蒙古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布点有8个。可这一看似较多的专业布点情况却无法满足目前区内对蒙贸易中对于蒙古语人才的需求。据报道,2017年7月9日至11日首届满洲里蒙古国商品交流展销会上,由于缺少蒙古语翻译,多数企业代表只能用手势和借助计算器完成交流[16]。    其他的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的分布情况就更不乐观了。上表显示,区内仅有4所高校设有俄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分别是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与呼伦贝尔学院;且区内尚未开设除日语和德语之外的其他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由此可见,区内高校的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种类较为单一,布点相对稀疏,区域性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第二外语与非通用语种公选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强
   目前区内有10所高校将俄语设置为第二外语。具体包括: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集宁师范学院、河套学院。其中不少高校还开设有俄语、日语等非通用语种公选课程。但是根据约翰·康威(2010)的外语学习规律,要把一门外语学到能熟练地用于工作的程度,至少要花2000小时以上[17]。按照现有的本科第二外语或公选课的课程设置来看,其总课时绝对不足2000小时。因此,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想要在自己的专业之外通过学习第二外语课程或者是公选课程来熟练掌握一门非通用语种,几乎是天方夜谭。可见运用第二外语或公选课的方式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
   (四)高层次非通用语种人才紧缺,无法及时反哺区内非通用语种教师队伍
   马一榕、陈亚杰(2017)指出受限于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对于高学历、高层次的外语人才,特别是非通用语种人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区内非通用语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非通用语教学的质量[18]。而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内蒙古地区非通用语种专业的硕士点与博士点稀疏(见下表)。高层次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捉襟见肘,因此也无法及时的反哺区内非通用语种教师队伍。
   由表三可知,目前区内本科院校中只有蒙古语、俄语和日语专业有硕士点。其中蒙古语言文学硕士点有3个,分别是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也有3个,分别是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日语硕士点只有内蒙古大学1个。全区博士点的布点就更少了,目前只有内蒙古大学1个蒙古语言文学的博士点,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非通用语种专业博士点。
   (五)“专业+非通用语”模式下的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较为盲目
   一般来讲,传统的语言教育主要培养两种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二者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具有显著差别。研究型人才注重理论知识与创新,面向科研;应用型人才注重理論实践与应用,面向就业。针对后者的培养,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教高〔2015〕10号)中指出,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人才已逐渐失去了市场,要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内各高校培养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的主要渠道是开设非通用语种公选课,借此试图将专业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但这一“专业+非通用语”的培养模式有两个短板。一是语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搭配较为盲目,全凭学生的个人兴趣,缺乏顶层设计与布局。二是由于公选课的课时量无法满足约翰·康威(2010)提出的外语学习规律。因此仅凭公选课有限的学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且成材率低。
   (六)未能双向思考语言人才的培养,语言人才的培养路径单一
   广义的语言人才培养不仅指对内培养通晓外语的本土语言人才,还包括对外培养通晓汉语的外国语言人才。而后者的主要培养路径有两个,其一是发展在华留学生教育;其二是推广汉语海外教育。
   内蒙古毗邻蒙、俄两国,在地理上具有着一定的推广汉语的优势,但是目前内蒙古地区的留学生教育却相对滞后。区内现有9所具备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的本科院校: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赤峰学院和呼伦贝尔学院。留学生来源国主要为蒙古国,占全区留学生总数的80%以上,但人数却不足1000人。而其他包括俄罗斯留学生在内的欧美留学生则更是人数寥寥。另一方面,目前内蒙古面向海外的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路径单一。主要依靠为数不多的孔子学院进行海外汉语推广。由此可见,内蒙古各高校在培养通晓汉语的外国语言人才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内蒙古地区语言人才培养的实施对策
   (一)制定并完善语言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宏观布局
   文秋芳(2016)指出就业市场对于供大于求的现象通常反应滞后。例如,全国的英语专业布点过多,可直到2010之后麦可思根据全国英语专业的就业数据,才将英语专业连续4年挂到了“红牌榜”上[19]。因此,语言教育需要各地政府或教育部门从本地的社会发展与实际需求出发,对区域内语言人才的培养进行宏观控制和顶层设计。这一顶层设计不仅仅指英语专业布点的布局和控制,还涉及到区域内非通用语语种结构的甄选与改善。甚至,针对区域内的某些口岸城市,可以尝试在基础教育中有针对性的推行非通用语种教育。通过思想引导与相应的激励政策,让更多的具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及早的接触和学习非通用语,为未来成长为能够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非通用语或是多语人才铺平道路。
   (二)推动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向跨境双语人才的过渡
   考虑到内蒙古地区的内蒙古语与蒙古国喀尔喀蒙古语之间的同源属性。首先应针对具有相同语言背景的跨境民族的语言发展、民族认同和语言传播策略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规划。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人才资源的优势,通过选派品学兼优的区内少数民族语言人才留学蒙古国继续深造,有效地促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向跨境双语人才的转变。从而实现区内少数民族语言发展与跨境语言人才培养政策的对接,进而在扩大喀尔喀蒙古语的区内储备人才规模,保障区域间经济贸易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为区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三)尝试开发毗邻国境内使用人口较多的非官方语言教育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选择不仅可以尽量地减少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信息差,还能在心理上促成一种身份与文化的认同。因此,在跨国贸易与外交事务中,相较使用第三方语言,使用对方母语交际在心理上更有助于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促成双方的合作关系。
   目前区内的对俄贸易主要以俄语或英语作为交际语言。但是俄国境内的语言构成情况其实较为复杂。据Степанов(2010)统计,俄罗斯境内约有160多种语言,其中通用语俄语的使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8.2%,占有绝对优势;除俄语外,掌握人数最多的是鞑靼语(Tatar?觭a)。鞑靼语虽为俄罗斯的非官方语言,但却是俄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约有超过500万的使用人口;而乌克兰语(Ukrainian)、巴什基尔语(Bashkir)、车臣语(Chechen)、楚瓦什语(Chuvash)在俄罗斯的使用人口也都超过了100万[20]。据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投资发展署署长塔丽娅·米努琳娜表示,近年来俄鞑靼斯坦共和国和中国在石油产品、塑料、橡胶、有机和无机化学产品、医疗设备供应、食品供应等领域内的合作持续升温。继2016年贸易额增长了40%(约3.72亿美元)之后,2017年上半年的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又增长了75%(约2.8亿美元)[21]。有鉴于此,内蒙古地区未来的语言教育就不应仅局限于毗邻国官方语种的教育,还应鼓励有条件的本科院校积极地开发除蒙语、俄语之外的其它毗邻国非官方语种,如鞑靼语。尝试培养一批毗邻国境内使用人口较多的非官方语言人才。
   (四)多渠道加强语言教师的队伍建设
   高校语言教师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着手:第一,继续完善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推进人才服务工作。采用柔性和刚性两种方式,进一步放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年龄限制,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第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宏观规划非通用语种专业的硕士点与博士点。有计划的重点扶持、孵化一批非通用语种硕士、博士点。优先培养一批能够直接服务于本地区教育一线的高层次非通用语种人才,从而及时反哺区内非通用语教师队伍。第三,不断提升高校现有的语言教师队伍的层次与水平。通过委托培养或者定向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去国内知名大学继续进修或深造、出国交流或访学;大力支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激励区内语言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与教学培训,以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四,重视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建设。强调团队内部学历、职称、教学经验等方面结构的合理性,形成良性的发展生态。第五,健立并完善外籍教师管理及评价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引进外籍非通用语种的教师、专家,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
   (五)明确培养目标,开发校企联合培养復合型语言人才的新路径
   复合型语言人才的培养直接面向就业市场。为了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复合型语言人才的培养可以尝试校企联合培养的新路径,以此明确哪些专业该与哪些语言相结合,以及怎样结合的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对外贸易主要投资国有蒙古国、俄国、塔吉克斯坦、美国、澳大利亚等。重点涉及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新能源开发、农林牧业加工等。据此,以区内俄语教育为例,我们就可以尝试将俄语与地矿类、材料类、能源类、农业与林业工程等相关专业相结合。
   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根据上文我们所提到的语言学习对于学时的要求,在区内基础教育尚未推行非通用语教育的前提下,以本科教育为起点,仅凭本科4年的课堂学时想要扎实地掌握一门外语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对于复合型人才而言,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单凭4年本科学习很难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语言人才。
   故此,校企联合定向培养还需要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即如何保证复合型语言人才的质量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尝试将本科教育与工作后的继续教育相结合,形成“一条龙”的教育模式。即一方面根据企业需要,如前文所述,针对本科教育阶段在特定专业内部开设系列俄语语言文化选修类课程;另一方面针对毕业之后的已工作人群,开设各类中短期、长期类非通用语种培训课程,保证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随时能够根据需要接受相应语言课程的继续教育,从而培养出后劲足、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复合型语言人才,从根本上实现高校与企业,国家与地方的共赢。
   (六)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实施内外并举的汉语教育策略
   上文曾提到,语言人才的培养不仅指对内培养通晓外语的本土语言人才,还包括对外培养通晓汉语的外国语言人才。而要想实现后者,我们需要实施内外并举的汉语教育策略。即不仅要让本国的语言人才走出去,还要吸引国外潜在的汉语学习者走进来。
   就内蒙古而言,一方面,首先要收集、翻译、整理周边国家与语言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和资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外语言政策规划。并以此为据,在中外高校共建孔子学院、派遣中方教师赴外推广汉语的同时;国内高校可以尝试与境外具有一定合作关系或需求的企业合作,派遣汉语教师赴外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汉语中短期培训,促成汉语的海外推广。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区内主体留学生群体的留学目的、择校(择地)动因、毕业去向等问题,有的放矢地针对目前区内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革。以期未来在增加留学生数量的同时,培养出精通汉语的外国语言人才。
   四、结语
   高校语言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还要与其所在区域的语言、文化、经济的具体发展事实相匹配。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分析内蒙古地区高校语言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目前内蒙古语言教育存有的问题主要包括:(1)英语本科专业布点相对过多;(2)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的区域特色不明显;(3)第二外语与非通用语种公选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强;(4)高层次非通用语种人才紧缺,无法及时反哺区内非通用语种教师队伍;(5)“专业+非通用语”模式下的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较为盲目。(6)未能双向思考语言人才的培养,语言人才的培养路径单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语言人才区域性培养的对策与方法有:(1)制定并完善语言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宏观布局;(2)推动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向跨境双语人才的过渡;(3)尝试开发毗邻国境内使用人口较多的非官方语言教育;(4)多渠道不断加强语言教师的队伍建设。(5)明确培养目标,开发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的新路径;(6)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实施内外并举的汉语教育策略。    综上所述,高校语言人才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所在区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惟其如此才能够有效地规避“千校一面”所带来的就业市场饱和的风险,培养出既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合作、又能促成目的语社会与学习者母语社会之间情感与文化方面的沟通与理解。
  注 释:
  {1}其中的内蒙古科技大学内已包含了包头师范学院与包头医学院相关语种的开设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希路.宏观视角下的大学毕业生就地择业[J].中山大学学报,2018,(04):196.
  〔2〕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life/2015 /07-07/7389033.shtml.
  〔3〕董泽芳,柯佑祥.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J].江苏高教,2000,(05).
  〔4〕康德山.教育的区域性陈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7).
  〔5〕李丽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区域性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必要性[J].中国外语,2001,(04).
  〔6〕张鹏,刘宇.对高等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
  〔7〕王振权.区域教育改进:理论与发展模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4).
  〔8〕康德山.教育的区域性陈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7):19.
  〔9〕李德鹏.“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性语言服务[J].渤海大学学报,2016,(01).
  〔10〕邢欣,邓新.一带一路核心区语言战略构建[J].双语教育研究,2016,(03):1-7.
  〔11〕安丰存,赵磊.跨境语言双语教育对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基础作用[J].东疆学刊,2017,(03):74-78.
  〔12〕〔13〕张洁.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外语人才的需求变化及培养建议[J].前沿,2017,(10):94-99.
  〔14〕王竞敏.内蒙古英语类学生就业供需调查及建议[J].语文学刊,2015,(05):149.
  〔15〕商务部商务信息服务网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33_10183_0_7.html.
  〔16〕赵建玲.一带一路倡议下口岸地区外语人才培养构想[J].前沿,2017,(09):5.
  〔17〕〔19〕文秋芳.“一帶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02):28.
  〔18〕马一榕,陈亚楠.一带一路视域下内蒙古外语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02):131.
  〔20〕卞继华.俄罗斯的民族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1.
  〔21〕搜狐http://www.sohu.com/a/210572569_998 9348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其他文献
摘 要:蒙古民歌伴随着蒙古族历史,晕染着蒙古族人民独特的性格精神,带着远古的气息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民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物质层面、精神角度、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多个方面呈现着多彩的颜色。在历史学、文学、形态学、社会学等视角下展现着蒙古民歌蕴含着的深厚内涵。蒙古民歌以蒙文撰写的资料相当多,但以汉文撰写的资料相对来说较少,同时汉文撰写的资料在视角研究下相对偏窄,本论文就其形态学视角下的汉文撰写的
期刊
主持人语:学界对于辽代教育史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界对于辽代教育史的研究一直处于拓荒阶段。进入90年代,研究成果开始逐渐丰富,但相较于辽史其它方面研究,仍缺乏系统化。2019年10月,高福順教授《教育与辽代社会》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近年来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与高福顺教授《科举与辽代社会》一书一起,构成辽代教育史研究的姊妹篇,较为系统、深入地解决了辽代教育史研究的相关问
期刊
摘 要:《教育与辽代社会》全书由正文8章,以及附录3篇组成。本书阐述了辽代的文教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官学教育、私学教育、儒学教育、宗教教育、科技教育、辽代教育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局限性,以及辽代皇族教育、女性教育、尚武骑射教育等。作者博览群书,视野开阔,穷尽史料,精耕细作。本书以实证为基础,历史与地理相结合,通过教育与辽代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从新角度审视辽代中国北部边疆社会治理,全面、全方位地阐释中原思
期刊
摘 要:辽代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北疆游牧地区的文化水平,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然而辽代教育研究却相对薄弱。高福顺教授《教育与辽代社会》一书突破史料不足征之桎梏,从宏阔视域审视辽代教育发展演变的全貌,对辽代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性予以深入研究。此书是辽代教育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其出版推动辽史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辽代;教育;社会;评介   辽朝国祚延绵两百余年,其立国之根本不只在乎武力,亦在乎文教。
期刊
摘 要:文章从美术学蒙授班素描教学为出发点,针对当前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剖析,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之上,对美术学蒙授班素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开展,明确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美术学;蒙授班;素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6-0087-05   自2010年以来,美术学院积极响应我校大力实
期刊
摘 要:高福顺教授新著《教育与辽代社会》一书,以“教育”“辽代社会”两个关键词为主线,在系统探讨辽代教育的基础上,进而讨论教育与辽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全书除“导论”外,共有七章,外加三篇附录。该书视角新颖、引用广博、完整周密,无论是选题还是内容撰述,堪称近年来辽史研究最前沿的研究论著。   关键词:辽代;教育;社会;互动   2019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高福顺教授所著
期刊
摘 要: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为延边地区输送人才、为全国输送朝汉双语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延边大学本科2017-2019年一次就业率数据为依据,结合2018届朝鲜族毕业生访谈和2019届朝鲜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延边大学近三年朝鲜族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率走低的原因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四个层面进行
期刊
主持人语: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叙事体系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栏目三篇论文均分别从宏观理论与微观论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学理探究。李新亮《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的认同维度》从文化地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政治学的三个维度系统地分析了中华民族日常生活耳熟能详的民族形象与文化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与文化心理结构。王晓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
期刊
摘 要:此文系滨田耕作(号庆陵)主持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史前遗迹的考古发掘结束之后,于一九三五年八月二日,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夏季讲习会的课外演讲草稿的基础上改削订补而成。作者介绍了热河赤峰之旅的目的、行程,以及此次在赤峰进行调查发掘的大体情况。   关键词:赤峰;史前遗迹;滨田耕作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19-06   笔者自今年五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赤峰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变化、目前建设状况研究中剖析优劣,从中分析出较为合理的建设方案,进而,给出赤峰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发展规划。以此来优化赤峰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希望本研究能给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研究现实理论依据。   关键词:美术教育;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人才培养   赤峰学院美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