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多“究一究”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hol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通常被理解为以特定的步骤、用实验的方法发现真理的过程。但笔者认为,科学是寻找证据解释自然的过程,科学课堂上引领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是“探”的过程,而对“探”的过程和“探”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质疑,才是“究”的过程。科学课中的“探”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究”的过程中还能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只有在“探”中“究”才能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因此,科学教育不仅要“探一探”,更要多引导学生“究一究”。
  一、科学课,为什么要“究”
  科学课上的动手实验无疑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一根导线、一根吸管都可能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但在热热闹闹的“实验”之后,需要形成自己的科学结论之时,他们却茫然无措,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样的“探究”,孩子们享受到的是“自由地玩”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真实探究所带来的挑战思维发展的乐趣。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核心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建构,科学概念的修正。因此,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动手”,更是要挖掘热闹背后的科学思维活动,将外在的动手活动和思维活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落实探究。
  也有些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有序地研究、发现,但对实验中出现的偏差、实验现象的不同解释却不予关注,没有引发学生的“思维争斗”,只是用“科学家说……”作为托词直接给出结论。试问,这样的探究还是“科学探究”吗?这是科学教师该有的处理方式吗?
  二、科学课,“究”什么
  1.“究一究”实验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
  实验是探究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师指导实验时的每一个指令都是合理的吗?如在“探究水的表面张力”时,有教师要求学生记录一枚一元硬币上能够容纳水滴的数量,并画出从侧面看硬币上水的样子。可是实验结束后发现,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汇报数据,因为这里的数据与证明水表面张力的存在无关。数据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证据,但是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发现水的表面张力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硬币上的水溢出前的状态,如果希望有数据作支撑,那么收集来的数据也必须为探究主题服务。笔者认为不妨引导孩子们先记录“当水刚刚盖满硬币表面时滴水的数量,再记录与描绘水溢出前的水滴数量和水的状态”。这样通过两个数据的对比,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发现,硬币表面被水盖满之后,水面已经超出硬币边缘,可是硬币上居然又多容纳了二十几滴水。只有通过对数据的“究一究”,才能为学生加深认识水的表面张力提供数据支撑。
  2.“究一究”数据的处理是否合理
  数据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证据。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得到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选取、整理与分析,如果数据处理不当,即使结论是正确的,也会因研究过程的不严谨而不科学。例如,在研究“小车运动”的内容时,有教师提供给学生秒表、小车、钩码、不同的“路面”等实验材料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路面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教师希望学生计算出不同情况下小车的速度,但是对没学过小数除法的四年级孩子来讲,这个误差是无法想象的,而且将“幾分几秒复名数”表示的时间数据转换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的时间数据,学生也缺乏数学基础。这里,不妨设计或使用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软件,让孩子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在电子表格里,然后由软件自动生成速度值,最后再进行数据比较。
  3.“究一究”实验研究是否全面
  科学教材上通常呈现比较简洁的探究主题图,但教材的意图和图中的信息需要教师去挖掘,有些探究内容,还需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如“光的传播”一课中,教师通常会提供给学生3个中间有圆孔的纸板,实验后便得出“光是沿直线行进的”。严谨一点的教师会帮助学生探究“光在水中是否沿直线行进”之后,得出“光沿直线行进”的结论。可事实上,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去验证在其他透明物质中,光是否也是沿直线行进的,如果纸板上的圆孔开得过大也会降低实验的严谨性,这些都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究一究”。
  “声音的产生”内容中,教材安排了拨动直尺、敲击放有豆子的鼓面、吹装有少量食盐的塑料瓶和摸自己声带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透过不同实验材料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直尺、鼓面、声带研究的是固体振动产生声音,吹装有少量食盐的塑料瓶研究的是气体振动产生声音,显然缺失了有关“液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探究活动。不全面的研究,或者以偏概全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执教时补充这方面的实验。
  4.“究一究”能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科学探究重在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选择怎样的材料,通过怎样的过程,才能帮助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要“究一究”的。如“斜面”内容学习中,学生在发现“高度相同,长的斜面省力”之后,教师适时补充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长度相同,矮的斜面省力”,并且追问“省力的斜面具备哪些共同点?”引导学生关注斜面省力的本质特征——坡度,教师的追问让学生的探究有了深度。再如,在研究导体和绝缘体时,有的教师要求孩子们收集二十几种不同的物体进行研究,有的教师只提供给孩子们七八种不同的物体进行“试验”。实际上,只有当大量的事实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才有利于他们感受到决定是否导电的关键不是物体的外形而是材料。
  5.“究一究”,是否有比知识与技能更有价值的东西
  关于“达尔文与进化论”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自学完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究一究”知识、能力以外的东西,就可能成就一节精彩的好课。
  笔者曾对其中的几个过程进行这样的处理:围绕“物种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一核心问题,首先让学生自己猜测“是什么使自然界的物种发生变化”;接下来出示科学家的观点,学生辩论“拉马克、达尔文谁的理论更有道理”,每个人都来选择自己的立场。当学生认识到“仅仅长颈鹿与短颈鹿的事例证据不足”时,出示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其他证据,并以尺蠖蛾和生物形态的例子为佐证,帮助学生体会达尔文进化论的合理性;在了解到“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之后,学生完全信任达尔文的理论时,我又出示澄江化石群的证据,对达尔文的部分理论进行质疑。 整节课围绕“物种是如何起源”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学生在经历了“自己猜想的出错”“辩论中立场的左右摇摆”“发现权威人士达尔文的论断也不全对”这些历程之后,他们有了这样的感慨:我们能相信谁?——证据,唯有证据是可信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证据不足时辩论的“混乱”,感受到“新证据”出现时带来的“力量”,品味了身边实例做佐证的用处,唤醒了科学理论要依赖证据的科学精神。
  在“究一究”的过程中,学生最终认识到随着新证据的出现,以往的科学论断可能会出现错误,而尊重证据,正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这是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
  “究”是反思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的过程。科学课要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探究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的习惯,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究一究”,让“究一究”成为他们自觉的科学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认识一袋空气》是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并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本课在
养猪效益的不断提升就是要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追溯到养猪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做到精细化的管理。保育作为养猪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该阶段期间的管理创新一直是个高价值话
通过综合分析黑沟铜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具有沉积、热液型特征,矿床与构造也有着直接联系,并至少经历了沉积-成岩期、混合热液叠加改造期、成矿后改造期构造活动,所以该
为解决中岭煤矿3#煤层在煤巷掘进过程瓦斯涌出超限的问题,基于分源法对该煤层瓦斯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煤巷掘进过程中,其瓦斯涌出来自于新增煤壁,而落煤瓦斯的涌出占
马云说过,"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大多数从事养猪行业长达数十年的人有一个相同的梦想,就是有一个符合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的猪场,以期实现自己在养猪事业上的梦想。黄兴
《摆的研究》一课因其“科学味十足”,能较好体现新课改“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经常被很多老师选作公开课、研究课来上。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课例,都会遇到
大红山铁矿浅部熔岩露天采场内有很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重叠分布的采空区,且所有采空区均未回填,给露天采场内作业人员及设备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为降低对生产的影响,对9
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是与妊娠有关的扩张性充血性心肌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脑钠肽(BNP)是近年来发现的心力衰竭
1引言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延伸,通过复杂地形及恶劣气候条件地区的架空输电线路日益增多。在线路途经之处,电线覆冰、大风会使电线处在较大的拉力中,拉力若超过电线的极限强度,
1989年至1999年1月,手术治疗自发性乳糜胸2例,其中1例双侧乳糜胸.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例均女性,年龄36、47岁.不明原因胸闷、气急、发热1周,X线胸片示右侧胸腔积液.1例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