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20多岁大胆打拼的青年才俊,33岁时成了日进斗金的千万富翁。登上别人一辈子可能都无法达到的财富高峰后,他迷失在了人生之巅,将自己放纵在物欲与享乐之中,找不到新的生活目标。爱妻无法忍受,决然与他离婚。一心寻死的他远赴汶川地震现场,想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结果没死成……陷入深渊的他,能再次找到活着的意义、重新醒来吗?
年少功成,千万富翁迷失在花花世界里
2007年8月的一天下午,黄卫平正在睡觉,突然接到远在英国深造的妻子珊珊(化名)的电话,“我们离婚吧!”黄卫平半天才说出一个字:“好。”虽然心痛难忍,但也只能接受。回想起这几年的生活,连他自己都不愿面对……
黄卫平1970年出生于上海,小时候跟随父母下乡,大学毕业回上海一家化工厂工作,后来觉得工作单调乏味。1993年,23岁的黄卫平选择了停薪留职“下海”做化工生意。正赶上好形势,黄卫平的生意顺风顺水,1998年又锦上添花,与高雅迷人的妻子珊珊结婚,婚姻甜蜜。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到2003年已成为有千万资产的富翁。
事业有成,美妻相伴,黄卫平觉得失去了目标,变得懈怠,加之做生意整天在外喝酒应酬,有时彻夜不归。而妻子希望黄卫平有高雅的爱好,黄卫平却不感兴趣,觉得一个男人就该在外面呼风唤雨,除了应酬就是聚会。本来相爱的夫妻渐生罅隙,常为琐事发生矛盾。黄卫平回家时间越来越少,沉醉在花花世界里吃喝玩乐,性格越来越暴躁易怒。妻子多次阻拦无效,对他心灰意冷,2004年远赴英国留学。深爱的妻子离开,让黄卫平更加茫然消沉。他来回英国数次想追回妻子,但妻子对他失望透顶,希望分开冷静一段时间。黄卫平觉得妻子“抛弃”了他,更加自我放纵。他身边渐渐聚集了一群狐朋狗友,吃喝玩乐,醉生梦死,沉迷在花花世界里长达三年。每当狂欢结束,他总会陷入一切都虚无的状态,心态渐渐抑郁。公司业绩下滑,他干脆让出了一把手位置,给自己放了长假。
2007年8月,妻子决定离婚。黄卫平的心仿佛被彻底掏空,整天跟一群人狂欢,结果更加孤独。在觉得无所适从的时候,黄卫平开始学习心理学,试图拯救纠结痛苦的自己。刚学了大半年,发生了2008年5·12汶川地大震,灾情震惊全国。当时的黄卫平已经颓废抑郁到有了自杀的倾向,他想如果自己在灾区“就地牺牲”,至少还算死得其所,于是在人们纷纷撤离危险地带时,黄卫平却反其道而行,坐飞机到汶川受灾最重、余震不断的江油、绵阳等地当志愿者。
然而求死反而死不成,在那里当了一个月的志愿者,黄卫平不仅没“牺牲”,还因为他学过心理学被派到心理支援小组,给失去亲人的人做心理干预……一次次真正面对死亡,黄卫平已近枯萎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的6岁小女孩整夜整夜的睡不着,做噩梦,嘴里喊着,“我要爸爸,我要妈妈。”黄卫平日夜陪护着她,给她讲故事,做心理建设,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当他听说小女孩的母亲曾答应给她买条红裙子,但还没来得及实现就永远地离开了她时,黄卫平跑了很远买到一条红裙子。当他把红裙子给小女孩时,她终于放声痛哭,追问黄卫平:“叔叔,爸爸妈妈去哪里了?他们是不是死了?他们还能回来吗?我一个人好害怕啊!”黄卫平潸然泪下,面对一个小女孩的追问,自恃已悟透生死的他却回答不了任何一个问题。
此后,他作为心理辅导队大队长,帮助了很多人,那种被需要感和满足感一点点渗入了黄卫平的灵魂,让他有了久违的生机和动力,仿若重生。这次汶川灾区志愿者之行彻底改变了黄卫平的人生,回到上海后,他开始着手创立“手牵手”临终关怀组织,通过陪伴缓解将死病人的痛苦。此后,他一直在上海徐汇区肿瘤医院做义工。有一次他亲眼看到这样一幕:在一个有6张床的病房里,当医生向一位高中男生宣布他患癌母亲的死讯时,医生话音未落,其余5张床同时把床帘哗地拉了起来,整齐划一像演练过似的。后来那个男生对他说,他觉得那一刻自己被孤立了,觉得身边的人好冷漠。
黄卫平突然觉得,其实生离死别对于人生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不管怎样,最终都会到来,而人们对死亡的隔离和冷漠才是。他突然有种“使命感”,酝酿去做点什么,不想人们因为恐惧而屏蔽死亡。
做公益没有报酬,加上他还支持别的志愿者,三四年都靠吃老本过活,把以前赚到的钱也投到“手牵手”公益组织中去了,黄卫平开始节衣缩食,以前一顿饭的钱,他现在可以过好几个月。以前名牌傍身,现在都是平价衣物。但他觉得自己不再空虚浮躁。在他的影响下,76家医院开设了临终关怀。
陪着很多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后,他开始思考也许只有“死”过的人,才能明白活着的珍贵,向死而生。自己不就如此吗?他开始计划做一个可以体验死亡的场馆,让更多迷茫的人通过体验死亡,从而更加明白地活着。
茫然中探索,历尽千辛万苦孕育“死亡”
做这个场馆需要资金,而黄卫平这些年经济上只出不进,不足以一个人做这件事,所以他决定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这样既可以分担经济压力,也可以找到认同自己观念的朋友。
他偶尔从朋友处得知上海有个叫丁锐的80后,开了一家“道场”,热衷于寻找生命的意义。2009年11月,在问清地址后,他兴冲冲地找到了这个名叫丁锐的80后。在丁锐的办公室,两人相对而坐。丁锐看着眼前这个戴黑框眼镜,肥诺诺的“中年大叔”,开口就是:“你说说你这个事的意义在哪里。”丁锐明白眼前这人是来“要钱”的,所以毫不客气。
黄卫平滔滔不绝长达半小时的关于公益的“生动”发言没把丁锐打动,反而让他心生厌烦:“行了,说人话!”黄卫平一愣,旋即又乐了,直接说:“其实,我就是想找个人陪我一起做公益。”“做公益?意义在哪里?没兴趣!”丁锐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
在这之前,丁锐曾和国内数一数二的基金会上海地区的负责人会过面,他曾问对方:“你为什么做公益?”对方恼羞成怒。谈到“道德”似乎连普度众生的基金会也说不出来。丁锐说:“你们做公益的往往默认了公益的‘高尚性’,仿佛只要去做就已很给力了,何苦再去深究为什么,我偏偏就想问‘为什么’!”黄卫平认真地说:“我不知为什么,但我坚持了三年,还想再坚持下去。”丁锐坚决让他走人。黄卫平在丁锐处碰了钉子。他也没恼,留下一张名片,说随时欢迎他的加入。 2016年4月4日,中国清明节,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公益新天地内的“醒来”死亡体验馆正式开馆。筹备了4年,投资400万,票价444元。计划每天迎接两组24名体验者。所有的数字,巧合地与中国人最避讳的“四”(死)一再重合。因为每天仅接待24人,营收很有限。所幸在筹建体验馆的道路上,他们也遇上不少同频的人,阿甘、雳珺、老朱、Joan、大崔、麦东兜、东来、Cecily,他们一个个加入了团队。随着运营,人手明显不够,他们又在网站招募志愿者,节省了一大部分开支。虽然体验馆起步艰难,但看着体验的人茫然而来,似有所思地离开,黄卫平觉得这一切都值了。其中有位来自杭州的女士令他们印象深刻。她叫小可(化名),来体验馆之前,她通过网络跟黄卫平联系,讲述因为被男友欺骗背叛,她多年苦心经营的公司面临易主,事业感情上的双重打击让她对这个世界没有了留恋。她考虑了很久要如何死,当她看到这个体验馆之后,便来提前体验死的感觉。但当她走完所有的流程后,她在“醒来”的本子上写下了一行字:“死亡,是醒来的开始。”在离开体验馆几天后,她给黄卫平发来信息说觉得没有什么事值得自己主动放弃生命,她决定抛开男友,回家陪伴父母几天,返回公司争取属于她的一切。黄卫平回复了四个字:“想通就好。”
因超前的“由死复生”的设计理念,死亡体验馆还没开放就引发了数以百万的热议,有人觉得黄卫平提供了一个能让人先死后生、重新醒来的体验机会,而有些人在网上咒骂黄卫平是为自己挖坟墓等等,什么毒咒都有。虽然自家人在这之前极力反对,但当黄卫平面对攻击时,他的父亲反而说:“既然你都做出来了,别人说什么不要放心上。”虽然黄卫平早已看开外界质疑,但父亲的话还是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因体验不能标准化、服务不能批量化,“醒来”不是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好消息是,开馆3个月,“醒来”已经仅靠卖票就能养活自己,来体验的用户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游客。“醒来”每天仅接待24人,规模不能扩展。未来老黄他们设想以“醒来”为IP设计周边产品,做电影、出书、开发游戏等,前途广阔。上个月,老黄和丁锐去了趟北京,接触了些VR、游戏团队,希望尝试通过技术手段,在线上“复制”一个死亡体验馆,将“醒来”对死亡和生命的哲学思考通过游戏传递给用户。近日,死亡体验馆和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联合起来,发起了首届死亡艺术节。28日,他们的死亡艺术节将开幕。这是一次纯公益的展出,他们希望集聚999个人的力量,每人100元,一起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黄卫平说,“死亡不是我们的敌人,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年少功成,千万富翁迷失在花花世界里
2007年8月的一天下午,黄卫平正在睡觉,突然接到远在英国深造的妻子珊珊(化名)的电话,“我们离婚吧!”黄卫平半天才说出一个字:“好。”虽然心痛难忍,但也只能接受。回想起这几年的生活,连他自己都不愿面对……
黄卫平1970年出生于上海,小时候跟随父母下乡,大学毕业回上海一家化工厂工作,后来觉得工作单调乏味。1993年,23岁的黄卫平选择了停薪留职“下海”做化工生意。正赶上好形势,黄卫平的生意顺风顺水,1998年又锦上添花,与高雅迷人的妻子珊珊结婚,婚姻甜蜜。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到2003年已成为有千万资产的富翁。
事业有成,美妻相伴,黄卫平觉得失去了目标,变得懈怠,加之做生意整天在外喝酒应酬,有时彻夜不归。而妻子希望黄卫平有高雅的爱好,黄卫平却不感兴趣,觉得一个男人就该在外面呼风唤雨,除了应酬就是聚会。本来相爱的夫妻渐生罅隙,常为琐事发生矛盾。黄卫平回家时间越来越少,沉醉在花花世界里吃喝玩乐,性格越来越暴躁易怒。妻子多次阻拦无效,对他心灰意冷,2004年远赴英国留学。深爱的妻子离开,让黄卫平更加茫然消沉。他来回英国数次想追回妻子,但妻子对他失望透顶,希望分开冷静一段时间。黄卫平觉得妻子“抛弃”了他,更加自我放纵。他身边渐渐聚集了一群狐朋狗友,吃喝玩乐,醉生梦死,沉迷在花花世界里长达三年。每当狂欢结束,他总会陷入一切都虚无的状态,心态渐渐抑郁。公司业绩下滑,他干脆让出了一把手位置,给自己放了长假。
2007年8月,妻子决定离婚。黄卫平的心仿佛被彻底掏空,整天跟一群人狂欢,结果更加孤独。在觉得无所适从的时候,黄卫平开始学习心理学,试图拯救纠结痛苦的自己。刚学了大半年,发生了2008年5·12汶川地大震,灾情震惊全国。当时的黄卫平已经颓废抑郁到有了自杀的倾向,他想如果自己在灾区“就地牺牲”,至少还算死得其所,于是在人们纷纷撤离危险地带时,黄卫平却反其道而行,坐飞机到汶川受灾最重、余震不断的江油、绵阳等地当志愿者。
然而求死反而死不成,在那里当了一个月的志愿者,黄卫平不仅没“牺牲”,还因为他学过心理学被派到心理支援小组,给失去亲人的人做心理干预……一次次真正面对死亡,黄卫平已近枯萎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的6岁小女孩整夜整夜的睡不着,做噩梦,嘴里喊着,“我要爸爸,我要妈妈。”黄卫平日夜陪护着她,给她讲故事,做心理建设,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当他听说小女孩的母亲曾答应给她买条红裙子,但还没来得及实现就永远地离开了她时,黄卫平跑了很远买到一条红裙子。当他把红裙子给小女孩时,她终于放声痛哭,追问黄卫平:“叔叔,爸爸妈妈去哪里了?他们是不是死了?他们还能回来吗?我一个人好害怕啊!”黄卫平潸然泪下,面对一个小女孩的追问,自恃已悟透生死的他却回答不了任何一个问题。
此后,他作为心理辅导队大队长,帮助了很多人,那种被需要感和满足感一点点渗入了黄卫平的灵魂,让他有了久违的生机和动力,仿若重生。这次汶川灾区志愿者之行彻底改变了黄卫平的人生,回到上海后,他开始着手创立“手牵手”临终关怀组织,通过陪伴缓解将死病人的痛苦。此后,他一直在上海徐汇区肿瘤医院做义工。有一次他亲眼看到这样一幕:在一个有6张床的病房里,当医生向一位高中男生宣布他患癌母亲的死讯时,医生话音未落,其余5张床同时把床帘哗地拉了起来,整齐划一像演练过似的。后来那个男生对他说,他觉得那一刻自己被孤立了,觉得身边的人好冷漠。
黄卫平突然觉得,其实生离死别对于人生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不管怎样,最终都会到来,而人们对死亡的隔离和冷漠才是。他突然有种“使命感”,酝酿去做点什么,不想人们因为恐惧而屏蔽死亡。
做公益没有报酬,加上他还支持别的志愿者,三四年都靠吃老本过活,把以前赚到的钱也投到“手牵手”公益组织中去了,黄卫平开始节衣缩食,以前一顿饭的钱,他现在可以过好几个月。以前名牌傍身,现在都是平价衣物。但他觉得自己不再空虚浮躁。在他的影响下,76家医院开设了临终关怀。
陪着很多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后,他开始思考也许只有“死”过的人,才能明白活着的珍贵,向死而生。自己不就如此吗?他开始计划做一个可以体验死亡的场馆,让更多迷茫的人通过体验死亡,从而更加明白地活着。
茫然中探索,历尽千辛万苦孕育“死亡”
做这个场馆需要资金,而黄卫平这些年经济上只出不进,不足以一个人做这件事,所以他决定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这样既可以分担经济压力,也可以找到认同自己观念的朋友。
他偶尔从朋友处得知上海有个叫丁锐的80后,开了一家“道场”,热衷于寻找生命的意义。2009年11月,在问清地址后,他兴冲冲地找到了这个名叫丁锐的80后。在丁锐的办公室,两人相对而坐。丁锐看着眼前这个戴黑框眼镜,肥诺诺的“中年大叔”,开口就是:“你说说你这个事的意义在哪里。”丁锐明白眼前这人是来“要钱”的,所以毫不客气。
黄卫平滔滔不绝长达半小时的关于公益的“生动”发言没把丁锐打动,反而让他心生厌烦:“行了,说人话!”黄卫平一愣,旋即又乐了,直接说:“其实,我就是想找个人陪我一起做公益。”“做公益?意义在哪里?没兴趣!”丁锐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
在这之前,丁锐曾和国内数一数二的基金会上海地区的负责人会过面,他曾问对方:“你为什么做公益?”对方恼羞成怒。谈到“道德”似乎连普度众生的基金会也说不出来。丁锐说:“你们做公益的往往默认了公益的‘高尚性’,仿佛只要去做就已很给力了,何苦再去深究为什么,我偏偏就想问‘为什么’!”黄卫平认真地说:“我不知为什么,但我坚持了三年,还想再坚持下去。”丁锐坚决让他走人。黄卫平在丁锐处碰了钉子。他也没恼,留下一张名片,说随时欢迎他的加入。 2016年4月4日,中国清明节,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公益新天地内的“醒来”死亡体验馆正式开馆。筹备了4年,投资400万,票价444元。计划每天迎接两组24名体验者。所有的数字,巧合地与中国人最避讳的“四”(死)一再重合。因为每天仅接待24人,营收很有限。所幸在筹建体验馆的道路上,他们也遇上不少同频的人,阿甘、雳珺、老朱、Joan、大崔、麦东兜、东来、Cecily,他们一个个加入了团队。随着运营,人手明显不够,他们又在网站招募志愿者,节省了一大部分开支。虽然体验馆起步艰难,但看着体验的人茫然而来,似有所思地离开,黄卫平觉得这一切都值了。其中有位来自杭州的女士令他们印象深刻。她叫小可(化名),来体验馆之前,她通过网络跟黄卫平联系,讲述因为被男友欺骗背叛,她多年苦心经营的公司面临易主,事业感情上的双重打击让她对这个世界没有了留恋。她考虑了很久要如何死,当她看到这个体验馆之后,便来提前体验死的感觉。但当她走完所有的流程后,她在“醒来”的本子上写下了一行字:“死亡,是醒来的开始。”在离开体验馆几天后,她给黄卫平发来信息说觉得没有什么事值得自己主动放弃生命,她决定抛开男友,回家陪伴父母几天,返回公司争取属于她的一切。黄卫平回复了四个字:“想通就好。”
因超前的“由死复生”的设计理念,死亡体验馆还没开放就引发了数以百万的热议,有人觉得黄卫平提供了一个能让人先死后生、重新醒来的体验机会,而有些人在网上咒骂黄卫平是为自己挖坟墓等等,什么毒咒都有。虽然自家人在这之前极力反对,但当黄卫平面对攻击时,他的父亲反而说:“既然你都做出来了,别人说什么不要放心上。”虽然黄卫平早已看开外界质疑,但父亲的话还是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因体验不能标准化、服务不能批量化,“醒来”不是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好消息是,开馆3个月,“醒来”已经仅靠卖票就能养活自己,来体验的用户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游客。“醒来”每天仅接待24人,规模不能扩展。未来老黄他们设想以“醒来”为IP设计周边产品,做电影、出书、开发游戏等,前途广阔。上个月,老黄和丁锐去了趟北京,接触了些VR、游戏团队,希望尝试通过技术手段,在线上“复制”一个死亡体验馆,将“醒来”对死亡和生命的哲学思考通过游戏传递给用户。近日,死亡体验馆和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联合起来,发起了首届死亡艺术节。28日,他们的死亡艺术节将开幕。这是一次纯公益的展出,他们希望集聚999个人的力量,每人100元,一起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黄卫平说,“死亡不是我们的敌人,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