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呼唤真正的“实践”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呢?这是语文教学在走过“分析——理解——运用”的弯路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本质回归,也是为学生寻求的一条语文学习的有效路径。过去,我们也让学生做许多作业,进行大量的习题操练。这种所谓的“实践”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实践”到底有何不同呢?
  
  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取向的“实践”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程的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数学等学科领域,蕴含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有着许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课本里的文章“包含着许多内容,学生受到的教育自然也不仅是在语文一个方面。文章里有思想,学生念了,不会不受到思想上的启发或教育;许多文章里有知识——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科学的,等等,学生念了,必然同时吸取了那些知识;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学生念了,无疑会受到文学艺术的感染与熏陶”。语文学科的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过程,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其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材料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因此,符合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必然是以综合性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文材料为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至远至真的追求,体现了对学生人生的关注、人性的关怀,体现了现实能力与前瞻能力的综合性追求,体现的是超越传统、突破樊篱的“大语文教育观”。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站在这样的高度,并以此去审视自己设计和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否将目标锁定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上,这才算是将“以人为本”落在了实处。
  
  二、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重点的“实践”
  
  母语学习不是完成知识的构建,而是要通过历练形成具有整体、综合特质的语言习惯和语感能力。我们要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依据规律来进行教学。研究表明,儿童语感的形成是渐进的,是积淀而成的。他们通过听和读,从口头和书面两条不同的渠道获取新的语言信息,领会其中的意义,然后将获取的有用信息编码,通过朗读、背诵、摘记等方法,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在需要交际的时候,从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提取适当的语言通过加工组合后输出,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达。不断地吸收,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运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从而使自己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就阅读教学而言,其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敏锐的语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去诵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能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起来,产生内心视像,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如此坚持不懈,定能使语感逐步敏锐起来。过去阅读教学效率甚低,低就低在分析甚多、读书实践甚少。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朗读、背诵、复述等实践活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扎扎实实地抓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
  
  三、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具有整体特征的“实践”
  
  有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毫无美感可言一样,语文实践活动只有置于整体背景中的时候,特别是对儿童有整体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生命”。
  语文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语文活动不是机械的物理运动和设定的技术操作过程,而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和情性过程。比如理科讲“水”是从其物理性、化学性入手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化学成分是H2O,可以在实验室里做电分解实验来加以证明。而语文学科讲“水”,则完全是从事物的表象和人的情感体验入手——山清水秀、柔情似水、淡泊如水、时光如流水……怎样看待和表现水,是由人的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决定的,无法统一,无法复制。因此,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尽快从知识技能取向的窠臼跳出来,仍然迷信那些支离破碎的所谓“语言训练”,不在指导学生学习规范而富有内涵的文本语言上面下工夫,那就无法进入对学生影响深远的精神领域。
  怎么才能立足整体,使汉语的学习具有整体意义呢?以识字教学为例,至少必须关注这样几点——首要是尊重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学用字词句”:①这是一幅有趣的文字画,你能看得出是由几个古文字组成的吗?照样子在田字格里把相应的字写出来。②根据图画内容,发挥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听。题中提供的汉字本身就是一幅画,如“鹿、龟、森、林、月”,学生一看就能认识。汉字的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性质,揭示了汉字“音形义合一”的整体性特质,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同时,“一幅有趣的文字画”、“一个小故事”又将个体的字连成更大的整体,充分展示了汉字的整体性魅力。像随课文识字,更应该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策略,将生字置于课文整体之中。其次,可适当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归类,学一个带一串。如学习“晓”、“浇”、“绕”、“烧”等生字,可以编这样一个歌诀:没有水怎么“浇”?没有火怎么“烧”?春蚕吐丝弯弯“绕”,初见日光知拂“晓”。押韵上口、揭示字理的歌诀,使儿童感受汉字构成的巧妙,感悟“形声字”这个整体的构字规律,让孩子感到识字很有趣。此外,教学孤立的单个的汉字,也应该让学生从整体、从探寻音形义之间的联系的视角去观察思考: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以此引发学生与汉字对话,鼓励儿童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这样,在学生眼里,汉字就不再是一个个僵死的符号,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生命体。
  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更提倡着眼“整体”的读书实践,背诵积累也好,语感培养也好,欣赏感悟也好,都要注意语文的“整体性”。我们坚决反对将一篇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搞令学生生厌的繁琐分析。于漪老师说得好:“一篇篇声情并茂的美文,本是一栋栋或精巧或雄伟的楼宇,却在教学中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被指出哪是柱,哪是梁,哪是瓦,味同嚼蜡。”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儿童的兴趣,更谈不上受到教育和感染了。
  
  四、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主体意识
  
  我们追求的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文实践”呢?就阅读教学而言,毫无疑问是让学生读书,让他们自主且自由地读书。因为,自主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方式,而且是训练思维、锻炼想象和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一种具有个性化色彩且伴随学生终身的实践活动。因此,语文课上我们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内容都面面俱到地加以分析,最要紧的是让学生去读书,反反复复地参与到读书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模仿某种语言的实践中,掌握某种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习得语言。另一方面,要重视阅读体悟,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充分地与作者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和审美的熏陶。
  学生自主且自由地读书,绝不是一个纯语言习得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创造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同时,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著,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汲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视点上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确立主体文明意识、完善健全文化人格的过程,可以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而学生个体人文素质提高的第二个阶段质的飞跃应在说、写训练中去落实。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情境,组织各种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在表述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外显的活动以学习语言为主,内在的追求却是立足于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语言习得的收获将是驾驭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两方面的。
  语文学习到底应该让学生进行怎样的实践?答案已经不言自明。课程实施始终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对于成块语言材料的吸收和积累以及对于语感的积淀应作为教学重点;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所有这些,应该成为语文实践所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教师的讲授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的教师则对如何讲授感到困
期刊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课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尾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之功效。艺术的结尾,不仅能达到调节疲劳、巩固知识、保持学习兴趣的目的,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每节课的导入。而课堂结尾的设计却显得单调,几乎成了一种定式,往往是:今天你学到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
期刊
教材: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第二版)《生命 生存 生活》五年级“珍爱自己的生命”。  活动目的:  1?郾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中了解生命对于每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懂得珍爱生命。  2?郾引导学生理智地面对现实,消除不利因素,理解生命的价值,对生活充满信心。  活动准备:  1?郾收看电视台“今日话题”法制栏目,了解犯罪的起因、经过、结果。  2?郾访问父母,了解自己的成
期刊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就难以深入开展。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忽视课堂提问这个环节,因为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有效性”角度分析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以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问题指向不明。    在某节英语公开课上
期刊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习得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是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课文不足百字,其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
期刊
读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被它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张教授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蕴涵着和合,一切思维都浸润着和合。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  “和合”对教学也具有积极意义。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性质不同的要素,也蕴含着和合。从“和合”文化的视角来关注课堂、协调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因素,使它们
期刊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对练习课的研究远远不及新授课。传统意义上的练习课通常是一些简单习题的叠加,听了很不够味。而李彦璇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练习课,却为我们奏响了一曲“轻负”与“高质”的和谐乐章。  听后体会颇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在情境创设中
期刊
为提高云南省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小学语文学会于2009年7月27日至30日,在西双版纳州举办了“云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竞赛及观摩活动”。  参加此次竞赛的40位选手都是经各州(市)层层选拔出来并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在职在岗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其参赛内容为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美文诵读和才艺展示。来自全省15个州(市)12
期刊
当一个教师深陷心灵困惑的时候,他还能给学生带来多少光明?  当一个学生遭受心魔折磨的时候,他还有多少力量去搏击长空?  如果是在十几年前,有人问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绝大多数家长一定会说:“我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而现在,如果去问家长同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可能会再加上一句:“我希望我的孩子快乐地成长!”除了期望孩子“成才”,让孩子“成人”已成为更多家长的心愿
期刊
天天在教育学生要如何如何的我们,同样面临着解不开的困境——如何使自己的状态也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跻身于社会的中上水平,因为纵有一种诗意化的人生态度,也必须经受日常生活的挑战,遭受日常琐事的磨损和消解。  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和花样翻新的要求,我们确实会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和态度,面对改变,我们时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感觉有些压力,甚至是恐惧,可是专家告诉你:这正是你成长的时刻!  如果你不想接受这些不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