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为例,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解读近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和变化,帮助读者了解新闻语篇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引导外语工作者及学习者以理智分析和客观评价,塑造一个特殊视角下正确客观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
【中图分类号】G640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美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又存在着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与分歧。由于根本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之中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的飞速提高,美国媒体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等一系列对中国的不实夸大报道,以及在对中国的各种热点新闻和事件的报道中所反映出的偏主观性报道和评价。但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加速提高以及两国之间更加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得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不再一味的抨击和丑化中国,正面的客观性的报道日益增多,这也是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不断改变的重要表现。
一、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概述
“批评话语分析”的英文缩写为“CDA”,意为“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最早由西方语言学家M. Fourcault、R. Flower、G. Kress、等人于1979年提出,研究各类语篇中的话语权力、控制、不平等和偏见。随着近些年来媒体力量的蓬勃发展,在新闻语篇的分析中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批评话语分析把语篇置于社会语境中,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形式、意义及其选择的动因,旨在揭示语篇中隐含的那些社会文化背景,提醒人们对语篇的真实含义和客观性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接受。
90年代Fairclough 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三维”分析法,他把话语分析分为三个维度:1、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2、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3、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三维分析法突出了对语篇外社会生产过程进行解释的重要性,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的建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二、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主要运用Fairclough提出的经典三维分析法对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和变化进行分析。选取《纽约时报》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从三维论中的语篇描述、话语过程解释、社会过程剖析等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侧重考察话语生产过程的特点,从而揭示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新闻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
1、 语篇的特点和变化
近十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腾飞和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美国涉华报道明显增多,其中值得提出的是,在报道内容方面,美国媒体不再只重视政治事件,而更多地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以2007年为转折点,美国媒体涉华经济方面的报道第一次超过政治类报道。以《纽约时报》为例,2007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有152篇,超出政治类报道题材达9.2%。另外随着世博会、奥运会等超大型活动在中国的举办及中国民生问题的突出与改善,各类社会文化热点也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新闻语篇的议题由最初的局限于意识形态下政治事件的评论扩展到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报道,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塑造客观的中国形象。
2、 话语过程特点和变化
三维分析法的第二步为阐述话语生成和传播的过程,其中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重要工具功能语法来具体解读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话语过程特点和变化。运用韩礼德功能语法可以分析语言中反映意识形态的标记,如情态、词类选择、转述、及物性等,以此来解释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跟语篇间的辩证关系。
2.1情态
情态是说话人表达对事件态度和评论的一种语言标记,新闻报道中情态的使用可以反映出作者对新闻事件的主观态度和意识。韩礼德把情态基本分为两类,情态化和意态。情态化表示概论和频率,意态用来表示义务和意愿。美国媒体涉华的报道中大量使用情态,表明其新闻报道的相对主观性。比如在对2011年温州动车7.23事故的报道中,大量使用maybe、perhaps等表示可能性的副词来表达一种不确定性,暗含了作者对中国此次事故调查和中国铁路安全的怀疑。另外报道还使用助动词would、should、did等来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并没有完全客观的记录事实,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事件的判断。大量情态的使用是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读者要懂得甄别和理性判断,不要盲目随从。
2.2 词类选择
词类选择是反映中美差异对语篇影响的最好证明,当涉及到政治问题时,词类选择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差异尤为明显。近年以来,随着美国开始对现代中国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非民主国家”“人权侵害”等各类抨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词语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减少,但必须指出,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美国媒体还是持质疑的态度,这可以从其形容词的选用看出,如“hollow”空洞的,“unrealistic”不切实际的,“annoying”令人忧虑的等。美国媒体对中国政治的认同和理解还有待加深。
2.3 转述
转述和引用是新闻报道中的常用手段,美国涉华报道中也习惯性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态度,影响读者的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间接引用中,通过个别动词的转化和其他方式,不同程度地掺杂了作者的隐含态度,向读者进行某种意识观念的再强调。
3、 社会过程之反映和特点
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报道中话语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是随着美国对中国认知的变化而有所发展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受到了美国媒体的极大关注,反映到话语过程,涉华报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但由于根本意识形态差异的存在,还是存在大量的负面新闻。
三、总结
新闻语篇由于其作者所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报道上并不完全一致,有着一定的主观性。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知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了解报道的特点和近来的变化,使读者在新闻英语的学习和阅读中能够理智分析和判断,提高认知能力,重塑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Media Discourse [M]. London: Annoid, 1995.
[2]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 [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戴炜华.高军.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 外国语,2002,(6).
[4] 唐岚. 新世纪初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变化——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5] 钟地红. 从批评话语分析看西方媒体涉华不实报道[J]. 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
【中图分类号】G640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美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又存在着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与分歧。由于根本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之中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的飞速提高,美国媒体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等一系列对中国的不实夸大报道,以及在对中国的各种热点新闻和事件的报道中所反映出的偏主观性报道和评价。但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加速提高以及两国之间更加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得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不再一味的抨击和丑化中国,正面的客观性的报道日益增多,这也是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不断改变的重要表现。
一、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概述
“批评话语分析”的英文缩写为“CDA”,意为“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最早由西方语言学家M. Fourcault、R. Flower、G. Kress、等人于1979年提出,研究各类语篇中的话语权力、控制、不平等和偏见。随着近些年来媒体力量的蓬勃发展,在新闻语篇的分析中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批评话语分析把语篇置于社会语境中,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形式、意义及其选择的动因,旨在揭示语篇中隐含的那些社会文化背景,提醒人们对语篇的真实含义和客观性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接受。
90年代Fairclough 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三维”分析法,他把话语分析分为三个维度:1、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2、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3、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三维分析法突出了对语篇外社会生产过程进行解释的重要性,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的建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二、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主要运用Fairclough提出的经典三维分析法对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和变化进行分析。选取《纽约时报》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从三维论中的语篇描述、话语过程解释、社会过程剖析等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侧重考察话语生产过程的特点,从而揭示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新闻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
1、 语篇的特点和变化
近十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腾飞和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美国涉华报道明显增多,其中值得提出的是,在报道内容方面,美国媒体不再只重视政治事件,而更多地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以2007年为转折点,美国媒体涉华经济方面的报道第一次超过政治类报道。以《纽约时报》为例,2007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有152篇,超出政治类报道题材达9.2%。另外随着世博会、奥运会等超大型活动在中国的举办及中国民生问题的突出与改善,各类社会文化热点也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新闻语篇的议题由最初的局限于意识形态下政治事件的评论扩展到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报道,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塑造客观的中国形象。
2、 话语过程特点和变化
三维分析法的第二步为阐述话语生成和传播的过程,其中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重要工具功能语法来具体解读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话语过程特点和变化。运用韩礼德功能语法可以分析语言中反映意识形态的标记,如情态、词类选择、转述、及物性等,以此来解释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跟语篇间的辩证关系。
2.1情态
情态是说话人表达对事件态度和评论的一种语言标记,新闻报道中情态的使用可以反映出作者对新闻事件的主观态度和意识。韩礼德把情态基本分为两类,情态化和意态。情态化表示概论和频率,意态用来表示义务和意愿。美国媒体涉华的报道中大量使用情态,表明其新闻报道的相对主观性。比如在对2011年温州动车7.23事故的报道中,大量使用maybe、perhaps等表示可能性的副词来表达一种不确定性,暗含了作者对中国此次事故调查和中国铁路安全的怀疑。另外报道还使用助动词would、should、did等来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并没有完全客观的记录事实,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事件的判断。大量情态的使用是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读者要懂得甄别和理性判断,不要盲目随从。
2.2 词类选择
词类选择是反映中美差异对语篇影响的最好证明,当涉及到政治问题时,词类选择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差异尤为明显。近年以来,随着美国开始对现代中国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非民主国家”“人权侵害”等各类抨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词语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减少,但必须指出,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美国媒体还是持质疑的态度,这可以从其形容词的选用看出,如“hollow”空洞的,“unrealistic”不切实际的,“annoying”令人忧虑的等。美国媒体对中国政治的认同和理解还有待加深。
2.3 转述
转述和引用是新闻报道中的常用手段,美国涉华报道中也习惯性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态度,影响读者的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间接引用中,通过个别动词的转化和其他方式,不同程度地掺杂了作者的隐含态度,向读者进行某种意识观念的再强调。
3、 社会过程之反映和特点
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报道中话语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是随着美国对中国认知的变化而有所发展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受到了美国媒体的极大关注,反映到话语过程,涉华报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但由于根本意识形态差异的存在,还是存在大量的负面新闻。
三、总结
新闻语篇由于其作者所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报道上并不完全一致,有着一定的主观性。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知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了解报道的特点和近来的变化,使读者在新闻英语的学习和阅读中能够理智分析和判断,提高认知能力,重塑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Media Discourse [M]. London: Annoid, 1995.
[2]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 [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戴炜华.高军.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 外国语,2002,(6).
[4] 唐岚. 新世纪初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变化——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5] 钟地红. 从批评话语分析看西方媒体涉华不实报道[J]. 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