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历程》六人谈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心编制精彩呈现
  ——《香江历程》评论
  王志清
  
  香港回归十周年的节日在即,我收到香港友人孙重贵特快专递寄来的《香江历程》。本来就很沉的一部史著,又因为意义加情谊,便显得格外的厚重了。
  《香江历程》副标题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香港文史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香港小组主编,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计佑民先生统筹,李国强监制,执编(执行编写和编辑工作)则由孙重贵担纲。
  


  笔者不曾有过这样的编史的机会,但是,毕竟也读过不少的史书,特别是《史记》、《汉书》之类的名史,品读之后,谈三点意见:
  其一:图文并茂,翔实形象。
  此著给我最大好感的是图文并茂,一部书稿,竟然有一千多幅照片,特别是英军统治香港、日军侵犯与英军作战,及其抗战时期内地爱国志士在港活动的照片,充分展示了香港的往昔沧桑。这样的处理,不只是为了体现当下“看图”时代的“时髦”,更符合“撰史”的原则。笔者以为,历史记录,照片比文字更加的真实,更能够体现“不虚美,不掩恶”的“良史”史识和史笔。而其中图片又大多属于“孤本”的性质,真可用“弥足珍贵”来形容。而又因为图片印制精美考究,一著在手,真可谓赏心悦目也。
  其二:全面展示,详略得体。
  笔者以为,文章是一种“剪裁”的艺术,著作尤其是史著其剪裁要求则更高。此史著为献礼项目,王蒙等人均参与过意见。从内容上看,写什么,不写什么,什么内容写到什么程度,都是十分讲究的。此著涵盖久远,第一章从香港有记忆史开始纪实,远古到1840年作为引子,而取略写之笔墨;从第二章到第七章,则以“流水涨的概述,给人以“纵”的广深感;”第八章(1971-1979):“经济多元化时期”和第九章(1982-1997)“香港回归过渡时期”。这两章在时间上有所交叉,但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表现出撰写者的匠心;最后一章“香港新纪元”,即十年回归,虽然在全局中仅用了一章,但是,其份量则显示出重中之重的编写“匠心”来。“在一个国家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认真贯彻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这不仅是一种史无前例的重大历史创举,也是在特殊环境下解决各种不同社会矛盾最科学最先进的处理方法。”(《前言》)为了突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意义,此部分着重从政治体制的发展的框架内,来叙写香港如何沉着应对金融风暴,进而实现经济的全面复苏的历史,全面展现了香港回归十年的政治、经济欣欣向荣的面貌,其中文化、艺术、教育、宗教等方面,也独立门类。整个的结构,纵横交错,详略得体。
  其三:结构严密,关照紧凑。
  全书分十章,每章二至九节不等,只有第四章是两节,最后一章是九节最丰满,符合厚今薄古的撰写原则。笔者很欣赏此著的撰写风格,语言平实而不花哨;行文流利而不板滞;内容可读而不枯燥。特别是在结构上,紧凑严密,绝不拖泥带水,也不见可有可无的赘物,各部分之间各司其职而又互相关注,互相勾连,互相照应,写成了一个不可随意增减的整体。书后的十二个“附录”也安排得恰到好处,把不方便在正文中编写而又不能不编写进来的内容补足,这样既不拖沓拉杂,又能够使此编著更加丰满,可以见出编撰者对史著的编写十分的在行。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计佑铭先在“前言”中指出:“在香港回归祖国,贯彻‘一国两制’即将十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香港组主编了这本《香江历程》,既可作为向香港回归十周年的隆重献礼,也可帮助包括港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永不忘记在过去一百多年以来所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羞辱历史,增加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由此可看出此巨著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
  
  (作者系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部大气磅礴的香港通史
  ——喜读《香江历程》
  汪义生
  
  《香江历程》一书近期由香港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计佑铭统筹、由李国强监制、由孙重贵担任执编,具体实施编写和编辑工作。
  本书工程浩大、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翔实地描绘了香港从古到今的历史画卷,清晰地勾勒出香港风云际会的发展历程,并配以10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精彩纷呈。集纪念性、知识性、史料性、收藏性于一炉,是香港人集体记忆的全面展示,是进行爱国爱港教育的理想教材。
  《香江历程》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香港小组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隆重推出的大型献礼文献,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部涵盖香港远古至香港回归十周年(2007)的简明文史书籍,填补了世界出版史的一个空白。
  


  香港是本深奥的书,不可能一下子读懂。如今,《香江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其中一条读懂的路径。这部煌煌巨著,大16开本,厚达600页,30余万字,1000余幅图,重现了悠久而又宏大的香港历史场景。《香江历程》全书为十章,即第一章: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第二章:英国强占香港地区的经过;第三章:英国在香港实施殖民制度和早期发展;第四章:二十世纪上半叶香港社会经济变革;第五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香港;第六章:战后香港恢复重建时期;第七章:工业化时期;第八章:经济多元化时期;第九章:香港回归过渡时期;第十章:香港新纪元。编者秉承“铁肩担道义,妙笔绘春秋”的精神,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殚精竭虑,十易其稿,始完成此书。真有“谁解其中味、字字皆辛苦”的感触。
  回到家里,我在灯下翻开这部煌煌巨著——《香江历程》,从远古年代的香港到今日回归祖国的香港新纪元,洋洋十大章,堪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香港通史,读者面对的仿佛是一条可以穿越时空的长廊。
  该书有三个突出的特色:一是宏大的建构和广阔的视野,大气磅礴。编年史和历史事件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回归后十年浓墨重彩的描述别具匠心。二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把复杂和深奥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历史进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三是配以大量图片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补充,因兼有图片的震憾和语言的力量而令读者耳目一新,历久难忘。
  孙重贵感慨道:“描绘香港从古到今的历史长卷,为香江风云际会的发展历程作一番清晰地勾勒、细心地梳理,将心血凝聚成一份厚礼敬献给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庆典,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有幸参与这项工作,我感到莫大的荣幸。
  古语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读《香江历程》,深感今天的香港,是由历史的香港积淀而成。今天的香港人,是由历史的香港人发展演变而来。不了解历史上的香港人,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香港人。香港历史是如此悠久,内容是如此繁复。《香江历程》的编者本着严谨不苟的态度引导人们去同历史对话,用心灵感受历史,启迪人们对香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这部香港通史内容极其严肃,资讯异常丰富,体现了编者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执编孙重贵如是说:“此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我参与的一年多的编撰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全国政协相关领导、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香港各行各业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以及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此书才得以顺利完成。面对如此重大而艰巨的编写和编辑任务,我始终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生怕有辱使命。因为,这不是一部寻常的出版物,它承载着引导人们正确、全面认识香港历史的重任。”
  本书统筹计佑铭在《前言》中的这段话可以说道出了编写本书的宗旨:“这本《香江历程》,既可作为向香港回归十周年的隆重献礼,也可帮助包括港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永不忘记在过去一百多年以来所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羞辱历史,增加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显然,追怀历史并非是为抒发怀古之幽思,而是有着深刻明晰的理性为导引,思考历史,反馈当今,为的是寻找历史向现实渗透的渊源关系。
  读《香江历程》,深感祖国与香港休戚与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香港的过去如同祖国大陆一样,充满了苦难与辛酸,然而,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历史的乐观主义。香港的履痕充满了曲折,然而,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的潮流是不断进步的,不断进步的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掩卷之际,笔者更加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念: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系上海·文学博士)
  
  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
  ——读《香江历程》感言
  张新民
  
  《香江历程》经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计佑铭统筹,终于由香港文史出版有限公司正式出版了。执编孙重贵先生从香港打来电话,嘱我写一篇评论。我不敢推辞,仅依据通读之后的受益和体会,谈一些感想。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智慧的民族。历史既是我们集体力量的存在见证,也是民族智慧有生命的活泼源泉,无论形上或形下的意义,一切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都可以在历史中汇聚,并将过去、现在、未来合为一体,为人类的创造性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致思方向,不但联连着遥远的过去,而且也把握着可能性的未来,无疑代表了一个民族的伟大与成熟。《香江历程》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典范——非但历述了自远古迄于近今的历史,使读者翱翔在古今融合的文化世界之中,同时也专辟一章讲说“香港的明天会更好”的可能性,把历史的希望寄放在代表人类健康前途的未来。历史的智慧在《香江历程》作者这里便有了明显而强烈的现实性,各种各样的解读意义与理趣于是也就纷至沓来。
  


  作者的历时性叙事结构首先从六千年前的考古发掘谈起,它有力地见证了香港史前文化即是中国华南文化体系的一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香港便始终归属中国政府管辖,是大一统行政区划体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在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中获得了自己的发展。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昺及稍后的赵昺在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护守下,还在香港建立了短暂的行朝,留下了不少遗迹与传说,成为人们跨越时空进行凭吊的依据。明代则在九龙半岛设官富巡检司,清代则将香港地区划归东莞县管辖,足见即使略去香港与大陆人民密切往来等生活世界的一切细节不计,仅从国家行政管理的古今历史范畴看,香港可说从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是固有大一统秩序结构中的地方性区域。源远流长的历史决定了领土归属的逻辑,这是人类文明自然演进过程告诉我们的法则,决非任何个人的理性设计所能强行改变或遮盖,也非任何话语霸权可以肆意践踏或歪曲。
  但是,如同任何民族在历史上都有着自己幸与不幸的际遇一样,香港人民也走过了自己充满着痛苦与欢欣的漫长道路。早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葡萄牙便开始凭借武装力量入侵香港,气焰之猖獗足以使海水汹涌震怒。但同样重要的是,香港人民也发起了抵抗西方殖民侵略的第一次战斗,它伴随着怒吼的海水,证明了中国人的不可欺辱。不过,更为令人感到义愤的遭遇,则是清代发生的一系列不幸事件。英国依恃坚船利炮不断扩大侵华战争,裹挟其武装力量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正是根据此一极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面积达七十八平方公里的香港自1842年以来,便被英国殖民统治者强行割占。以后英方又借口“亚罗号事件”,不断挑起事端,继续扩大侵略战争,并通过《北京条约》的签定,强行割走了九龙。至于后来签署的《展拓香港界专条》,更使英方夺走了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部分岛屿。中国前后失去的土地总计达1061.8平方公里。这是香港和祖国人民一起经历的血与泪的历史,至今看来仍令人感到痛心疾首。但有必要注意的是,争取香港回归祖国的运动仍始终持续不断,爱国主义已成为香港人民最为重要的历史传统。苦难与光明、挫折与奋励、困扰与前进、焦虑与期盼……它们共同谱写了香港人民的历史。
  


  根据《香江历程》的叙事学结构的引导,我们不难看到,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期间,积极推行了一套殖民统治的政治架构。香港的政治行政体制开始走上了另一条西方化的发展道路,并开始与祖国大陆有了包括法律、司法等在内的管理架构的差异或不同,从1960年代开始,由于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配合,特别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大趋势为香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带来的积极有利因素,以及港人刻苦勤劳、聪明智慧等各种主体性质素和创造性力量的充分发挥,香港经济迅速起飞,不仅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和大量资金不断汇聚,而且也使当地成为举世瞩目的金融、贸易、航行和信息中心,既见证了中国人的理性创造能力,也鼓舞了各国人民谋求现代性转型的信心。与此同时,新界99年的“租约”也临近期满,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又历史性地进入了人们的视域。从1982年9月26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开始,中英双方便展开了长达两年二十余轮的艰苦谈判。《香江历程》详细记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曲折复杂过程,并高度评价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巨大意义。这一构想既来源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又表现出高度的远见卓识。1997年6月30日的中英交接仪式,则是二十世纪世界各国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几千年大一统理念的重新落实,而且也意味着中国文化政治智慧的现代性展现。这是一个全球瞩目的重要时刻,将永远凝固在人类的历史记忆之中。透过《香江历程》的叙述文本,还可以看到香港的历史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保障下,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及“非典”的挑战,香港经济仍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在文化、艺术、教育、思想、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依然保持着自己多元化的繁荣发展特征。香港的现代化发展事业仍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香江历程》编者“明天会更好”的总结已作出了很好的预测性判断。
  尚有必要指出的是,书中提到的“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大手笔宏观规划,自2004年6月1日以来便已正式启动,包括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都属于“泛珠三角”区域。东、中、西部经济通过“泛珠三角”的合作将会获得更加合理健康的快速发展,对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去年秋天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荫权曾率团访问贵州,就贵州与香港的合作达成了多项协议。最值得高兴的是,曾荫权特首还专门访问了我任职的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接受了我们赠送的《阳明学刊》等礼物,高度评价了贵州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发展远景,给书院同仁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展读《香江历程》时感到格外亲切和振奋。故值该书出版问世之际,谨撰上述文字以为祝贺。
  
  (作者系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读《香江历程》
  崔国发
  
  在举国上下欢庆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我读到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计佑铭统筹、李国强监制、孙重贵执编(执行编写和编辑工作)的煌煌大著《香江历程》。如此洋洋大观,我为这一学术成果由衷地庆贺。这部凝聚著作者理性和心智的力作,全景式、创造性地再现了香港社会的荣与辱、得与失、兴与衰,以及香港回归祖国十年所经历的大挑战、大发展、大进步、大辉煌。当我怀着无比钦敬的心情拜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要了解香港——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看《香江历程》,是一大遗憾。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香港的特质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漫长的历史行进中,编者以史学家的敏感摄取,包容了香港社会、历史、现实的丰富性,其博学多识,真知灼见,以及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知识文化氛围,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兼容并包的宽阔胸怀,极大地开拓了香港史学的视野,并且丰富和充实了香港历史文化深厚的内涵,这是对香港史学的一大贡献。
  手执一卷,作历时六千年的历史巡游,从远古的时代直到今天,风风雨雨,沧海桑田,编者将观察的触角伸向了往昔的峥嵘岁月,香港的史前文化以及那一幕幕历久的辉煌,涉及到香港的地理、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宗教、文化等旷远幽深的所在,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和内涵宽度,经过作者独创性的劳动,和对香港各个阶段的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的梳理与剔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本书是这样鲜明的特点:视野开阔,观点新颖,材料翔实,结构谨严,条理分明,语言生动活泼,行文自然流畅,阐释深入浅出。之所以能使香港的魅力凸现,就在于编者的知多识广,以及香港国际性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经济、工业、产业结构、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文化艺术、教育体制、宗教信仰的多元取向,及其广泛包容的特异性之触发。
  


  编者以独特的精神寻求与历史的回顾中,于史家眼光、春秋笔法的阐释中,重现香江历程那亘古不灭的光耀,此乃编者呕心沥血精心研读、对比参照厚积薄发的结果,诚如《香江历程》封页勒口处所言:它的“工程浩大、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翔实地描绘了香港从古到今的历史画卷,清晰地勾勒出香江风云际会的发展历程,并配以千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精彩纷呈。集纪念性、知识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炉,是香港人集体记忆的全面展示,是进行爱国爱港教育的理想教材”。
  以史为鉴,可以知荣辱兴衰与得失。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开辟未来。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是一面镜子,是的,读完《香江历程》,掩卷沉思,那一页页历史的瞬间与场景,那一页页体现着港人内心深处的创伤与屈辱,那一页页寄托着港人的光荣与梦想,都使我刻骨铭心。我们怎能忘记,过去一百多年来所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史,清政府软弱无能,在英国坚船利炮的威逼下,先后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将香港、九龙和新界割让或租借给英国。我们又怎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无忌惮地践踏、蹂躏,殖民主义的血腥统治,以及“殖民统治者所带来的种族隔离和歧视,给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心中罩上一层沉重的阴影“(引自计佑铭《前言》)。
  知耻而后勇,知耻而明智,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之后的中华民族终于发出愤怒的吼声,爱国奋斗自强自立,成为包括港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心中的最强音。本书中反映的孙中山在香港的革命活动,港九学生支持“五四运动”,省港大罢工所掀起的“五卅风暴”,香港民众和港九独立大队的抗日救亡运动,谱写了一阕阕可歌可泣可颂可赞的爱国爱港的篇章。新中国的诞生为香港经济起飞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港人刻苦拼搏、善于创新、宽容大度及海纳百川的合作精神,为香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香港的崛起,成为世界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成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她所展现出来的龙的形象和东方精神,使中国人扬眉吐气,香港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使香江呈现出令人欣慰的新气象和勃勃生机,展示了香港社会永恒的魅力。
  《香江历程》触及和揭示了香港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心灵苦难史,再现和昭示了香港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顽强奋斗史,让我们领略到进步与繁荣对于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意义。《香江历程》是香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是香港的兴衰演义,是一部发人深思的“警世恒言”,是一卷策论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政新篇”。我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香江历程》,也衷心地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系安徽省铜陵学院副书记)
  
  史家笔墨,赤子情怀
  ——谈《香江历程》
  乔世华
  
  近些年,我先后读过多部有关香港历史的书籍,但常常感到不满足。这不满足源于,这些书籍或者只是香港的“断代史”,或者只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翔实介绍,而缺少对香港历史以及香港方方面面的总体把握;或者这些书籍尽管材料充实,但却是文字唱“独角戏”或者“主角戏”,缺少足够的照片“佐证”,令我辈香港的陌生客或者普通读者难免望密密麻麻的文字而生畏而兴叹。所以,心中就一直憧憬着,若是能有这样一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史书——既能简明扼要地介绍香港的古今变迁,又能将香港各个领域的概况尽收其中;既可放置案头时时备查供我引经据典,又可放置床头遣兴陶情让人赏心悦目……这该有多好!而今,我读到了由全国政协和学习委员计佑铭统筹,李国强监制,孙重贵执编的《香江历程》(香港文史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一书,真切地感到自己过去所“抱”的种种遗憾现在尽可以“释”怀了,这部厚实的大书就是我一直期待着的。为完成这部厚实的大书,编者殚精竭虑,耗时一年有余,查阅文献资料数百部,搜寻拍摄图片数千幅,几度增删而成。值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香江历程》得以出版问世。可以说,这部结晶着智慧和心血的巨作,实在是向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所奉上的一份厚重之礼。
  


  勿庸置疑,《香江历程》首先是一部史书。作为史书,自然要求对历史的介绍上尽可能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在对香港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上,编者往往能秉笔直书,以精炼笔墨将香港从远古到近代到现代乃至到今天的历史沿革做了概括而精当的叙说,在涉及到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说时也能够做到不隐恶不溢美,譬如在对1967事件的介绍上就有着理性和超越的反省精神。因为本书带有着“献礼”性质,所以在对不同时期的香港的介绍中,作者又能有所侧重,该详则详,当略则略:自远古到近代,虽然香港历史久远,但因为有关资料欠缺,不可能也没必要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而同时作者又能将历朝历代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建制管辖全数道出,让人信服地看到,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作者写作本书的着眼点在于香港回归前后对比,所以在对香港这段期间的发展情形特别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提出以及它的最终成功付诸实施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机构的建立和作为的介绍上用力更多。
  更要紧的是,在《香江历程》这部史书中,编者非常注重“图说”,动用了大量图片来复活香港历史。这种图与文各占半壁江山的叙事方式正是《香江历程》不同于其他一般史书的地方。这部书中的照片有一千多幅,大部分属于非常珍贵的“老照片”。摄影术被公认为诞生于1839年,而这里收集到的关乎香港的历史图片最早的就有拍摄于1839年的照片,这不难看出作者在照片的积累搜罗上是花费了多么大的工夫!而对早于此的有关香港的图片,作者则选取当时的一些画像、地图等来取代,诸如明代《粤大记》刊载的香港地区图,英国画家所画的香港港岛海湾图等等。涉及到的一切重要人物都有他们的照片或者画像为证,让人能一睹他们的“风采”。在讲述到香港史前文化时,编者则选取了在香港考古发掘出土的石钺、陶器、青铜器、摩崖石刻等的照片,以此为证,形象而直观地说明了香港的悠久历史以及香港史前文化与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的事实(顺带一提的是,孙重贵为此书的制作专门补拍了大量相关图片)。所以,事实上,在《香江历程》中,文字与图片之间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解释与图解的关系,文与图两种叙事语言已经并驾齐驱水乳交融地构成了“史话”香港这一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相辅相成殊途同归地叙说香港,最终达到了异声同啸的第三种效果;在这里,文字照亮了图片,开启了图片的意义,图片则令文字生辉,并存的图文丰富了读者对过去了的历史的认知,更延伸了人们的想像——文字说明是有限的,而图片本身已经敞开来许多文字不曾说明的东西:过去年代里人们的装束、打扮、姿态,不同于今天的店铺的招牌、杂志的封面、花里胡梢的商品广告……这些照片上客观呈现出来的意义,也同样道出了世事的沧桑变化、习俗的移易变迁,让今天的人在对“老照片”的品味中抚今思昔感受流逝的时光,并最终获得了历史感。这些都得益于图片的存在,它使得作者要表述的一切以及不曾明说的一切都变得具体可感、可以触摸。书中的“照片就成了更深的痛。记忆定格了,它的基本单元是单个影像。在信息膨胀的时代,照片提供了快捷地理解某个东西的方式,也为记住它提供了方便的形式。照片就像是一句引文、格言或谚语。我们每个人在心里都储藏着几百幅照片,可以瞬间唤起我们的记忆。” 那过去了的历史在坚实的文字与定格的瞬间绵密细致交织穿梭的叙事中不再距离我们遥远,不再显得干枯僵硬,而是站立成呼啸有声的历史,灵动活现,港人对香港的集体记忆被真正地激活了。
  所以,《香江历程》又不仅仅是一部史书,它事实上更是一部优秀的大型摄影报告文学作品。在中国,“文”与“史”向来不分家,我国许多优秀的历史典籍《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又都是非常优美的文学作品,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香港圆了自己文学梦的本书执编(具体实施编写和编辑工作)孙重贵一直以来致力于以诗歌、寓言、摄影、评论等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为香港立“传”。今天又以摄影报告文学这种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来编写香港历史、抒发自己对香港的热爱之情。摄影在这里不再仅仅是一种纪录事件的技术或者工具,它事实上已经与精于文字表达的孙先生不断寻找新的表达材料和形式的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孙先生所惯常驾驭的文字一道成为保存港人值得珍藏的记忆的最好的方法。因为是编“史”,编者在情感表达上不能不内敛一些,尽可能地让情感较少的介入;但是在这部书的字里行间,还是能让人分明感觉到作者的赤子情怀和郁郁文采。譬如书中的这一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香港回归的十年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个瞬间,然而就是这十年,香港经历了大挑战、大发展、大进步、大辉煌。伴随着时代的铿锵脚步和祖国改革发展的大潮,香港也将迈上更加壮丽的征程。香港是片宝地,也是片福地,凭着天时地利,打开了人和政通的可喜局面,这是时代赐给香港的历史良机。七百万香港人创造了昨天和今天的辉煌,必将创造明天的辉煌。香港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也会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香港这颗享誉世界的东方之珠,明天会更加璀璨,永放光芒!”如果没有对香港、对祖国的至爱,是写不出这种酣畅淋漓见出性情的文字来的。毫无疑问,这是作为香港一分子的编者对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的无比热爱之情的洋溢、对香港发展前景的无比坚定的信心的体现,对祖国满腔热忱的肝胆相照!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厚重的历史 新颖的形式
  ——评《香江历程》
  谢廷秋
  
  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说过这样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认为,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具意义。从本体论来看,其含义是说,不仅我们的思想是当前的,我们所谓的历史也只存在于我们的当前;没有当前的生命,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言。所谓“当代”,是指它构成我们当前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决不是死去了的过去。
  最近由香港文史出版社出版,由香港知名学者孙重贵先生执编的《香江历程》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沟通历史与当前的长篇巨著,“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部涵盖香港远古至香港回归十周年(2007年)的简明文史书籍”。
  “香港的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早在6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在香港居住,香港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香江历程》的第一章就以“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远古——1840年)开启了这部作品对史的描述;而第十章“香港新纪元”(1997——2007年)则是以对香港回归祖国十年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的全面描述作结,并展望“香港明天会更好”。这样的编年体例深刻地揭示了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具意义。
  由于这部书的编写目的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隆重推出的大型献礼文献,这部书的统筹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计佑铭先生,这部书的执编(具体执行编写和编辑工作)是对祖国有着深厚感情的孙重贵先生,因此这部史书对香港历史的分期就完全摒弃了国外学者叙述香港历史以港督任期来划分香港历史发展的各阶段,即以“殖民行政史”的史学观去编写香港史;也不单纯以香港经济发展的线索对香港史进行历史分期。前者的殖民史学观理应受到抛弃,而后者的单纯经济观也不符合香港的历史进程。《香江历程》一书划分香港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既考虑到香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又考虑到不同时期政治风云的影响,同时将香港史纳入中国史范畴,顾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对香港史发展的影响。该书将香港6000多年的历史划分为九个时期:一、远古自近代的香港(远古——1840年);二、英国强占香港时期(1841——1899年);三、英国在香港实施殖民制度和早期发展时期(1841——1899年);四、二十世纪上半叶香港社会经济变革时期(1900——1941年);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六、战后香港恢复重建时期(1945——1951年);七、香港工业化时期(1952——1970年);八、香港经济多元化时期(1971——1997年);九、香港回归过渡时期(1982——1997年);十、香港新纪元(1997——2007年)。这种香港史分期对香港历史的表述更为全面,这种修史的视野、角度和方法也完全论证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
  正如此书统筹计佑铭先生在前言中所说:“在香港回归祖国,贯彻‘一国两制’即将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香港组主编了这本《香江历程》,即可作为向香港回归十周年的隆重献礼,也可帮助包括港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永不忘记在过去一百多年以来所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羞辱历史,增加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展望未来,已经成为香港这块土地主人的港人,一定会更加热爱香港,更懂得加强与内地紧密合作,使香港的经济更加繁荣”。
  


  尽管《香江历程》一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但作为文史书籍,进入史实描述时,作者又充分注意到公正客观的写史。前面已经说过,以往对香港史的研究,国外学者特别是英国学者持“殖民行政史”的史学观,多站在殖民统治者立场上,极力美化殖民统治,鼓吹殖民侵略,认为殖民统治给香港带来了巨变,对于殖民统治下的民族压迫、种族歧视、文化侵略等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华人学者又多以反帝、反殖、反英为其立场,以极端的民族主义情感否定香港殖民统治,很难做到对香港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实事求是的介绍与评价。而《香江历程》在叙述和评价香港历史时却做到了较为公正客观。例如本书的第二章“英国强占香港地区的经过”和第三章“英国在香港实施殖民制度和早期发展”,对于殖民统治下的民族压迫、种族歧视、文化侵略就有很深刻地揭示。英国凭借船坚炮利强行割占香港岛,强行租借新界,已经是民族压迫的最典型的例子,而在英国占领香港之后实施殖民制度很长时期又一以贯之种族歧视,《香江历程》以翔实的史料叙述了香港政治体制对华人的排斥。香港立法局为了维护英国的绝对利益长期把华人排斥在外,直至1880年第8任港督轩尼诗才宣布伍廷芳为首位华人立法局议员。此后相继有几位华人担任过立法局议员,但“华人议员在立法局仅获得象征性席位,势单力薄,难以争取华人的合法权益”。香港行政局1844年成立,直至1926年,第17任港督金文泰才首次提名并委任英籍华人周寿臣担任行政局议员,为该局首名华人议员。不仅如此,港英政府还实行种族隔离,划区而居,限制华人的行动自由,对华人滥施刑法。“港英政府所实行的岐视华人的政策,激起香港华人的强烈不满,并陆续爆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行动。据统计,1844年至1895年,重要的罢工斗争就有十次……”这些叙述与评价对英国殖民者种族歧视的揭示无疑是有据有理的。“殖民统治者所带来的种族隔离和岐视,给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罩上一层沉重的阴影”。
  但《香江历程》的编者并不以极端的民族感情否定香港在殖民统治下的发展,而是实事求是地叙述与评价了香港由于法制健全和各项管理制度完善,有海纳百川的合作精神,吸引世界人才和资金先后涌进香港,让香港迅速成为世界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使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香江历程》的第八章“经济多元化时期(1971——1997年)”中,不仅叙述和评价了香港工业多元化,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建设多元化的巨大成就,而且叙述了港英当局在政治上的变革,如将中文列入法定语言,允许华人更多地参与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扩大吸收华人进入行政、立法两局和高级公务员行列,特别是第25任港督麦里浩开始推行廉政建设,于1974年成立了廉政公署,掀起了廉政风暴,雷厉风行查处贪污案件,在肃贪倡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些叙述与评价的确是秉笔直书,公正客观,这是《香江历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无疑会使《香江历程》一书的客观性、权威性增色。
  《香江历程》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将香港史纳入中国史范畴,全面论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对香港史发展的影响。如第一章“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叙述香港史前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一脉相承,历届中国政府对香港的管辖;第二章叙述第一次鸦片战争与英国强占香港之关系;第三章叙述孙中山在香港的革命活动;第四章叙述香港海员大罢工与省港大罢工;第五章叙述香港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第六章叙述战后香港的革命活动,香港发生的起义事件;第七章叙述新中国为香港工业化提供的条件;第八章叙述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内迁及发展等,香港的风云际会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密切相关。
  第九章“香港回归过渡时期”(1982——1997年)全面叙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英谈判历程;“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机构的建立等,将香港回归过渡的整个历程一一清晰道来,香港与祖国大陆的血肉联系跃然纸上。
  第十章“香港新纪元”(1997——2007年)叙述了香港回归十年来香港的起伏迭宕,香港经历的大挑战、大发展,并预测香港明天会更好,这种切入历史的方式确实将香港史与中国史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图文并茂,精彩纷呈是《香江历程》的一大特色。虽然本书内容丰富,篇幅浩大,但执编孙重贵别出心裁的精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将一部文史典籍编成了雅俗共赏的通俗性读物,极大地缓解了读者对大部头的恐惧。特别是一千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画与照片,生动真实的画面贯穿香港从古到今的历史,使僵死的文字鲜活起来,图文互证,妙趣横生,读来毫无枯燥之感,极大地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1905年出生于贵州赤水。 14岁参加革命,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参与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35年参加红军,并于1936年在长征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队长、教员。1940年—1950年,担任胶东军区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主持筹建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并担任第一任馆长,其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代秘书长
期刊
龚琳娜,1975年生于贵阳。16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民族声乐,1999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现为中央民族乐团独唱演员。1985年在全国民族杯小歌手比赛中获一等奖;参加1989年全国少儿歌舞评比独唱、二重唱,分别获一等奖;1996年MTV《好花红》(布依族民歌)获得百家电视台音乐电视银奖;1998年参加西南地区青年歌手大赛获金奖;1999年文化部民族唱法考评第一名,被授予“民歌状元”称号。  
期刊
王阿依,女,国家一级演员,苗族,1965年出生,贵州省黄平县人。1980年在黄平县文化馆工作,1981年在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进修,198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民族班,毕业后分配到湖南湘西自治州歌舞团,1993年调到贵州省黔南自治州歌舞团。1991年获全国民族声乐大奖赛“优秀歌手奖”,1992年获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奖赛“演唱奖”。1997年担任黔南自治州歌舞团副团长,2001年担任黔南自治州歌舞
期刊
男,1949年生,贵州绥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家。1969年应征入伍,1972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1979年发表的成名作《战友之歌》曾获“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198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专业作曲,曾为多部电影、电视片作曲,曾获“金鸡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奖励。除音乐创作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期刊
繁荣中华文化,演绎艺术人生  张继钢  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总政歌舞团团长。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编导家、研究生导师、中国文联第六、第七届全委,中国特殊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界唯一“世纪之星”称号获得者、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期刊
何元亮,贵州省罗甸县麻山腹地的云干乡党委副书记、大关村村长。1984年,何远亮在自己的门前打响了大关村劈石造田的第一炮,12年的艰苦奋斗,大关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创造了大关的奇迹,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大关精神。“何元亮”这个名字因此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何元亮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编前:贵州省罗甸县的大关村地处喀斯特岩溶地区,是被有关专家视为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1984年,农民何元亮
期刊
李桂莲,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43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果树蔬菜专业,从1979年开始,李桂莲长期致力于贵州早熟蔬菜和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培育和推广,帮助了成千上万的贵州农民脱贫致富,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七五”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贵州省十大女杰等等  解说: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这片实验地里,你可以
期刊
刘 雍:男,布依族,贵州福泉人,国家一级美术师。1963年开始漫画创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于他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特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刘雍在2004年完成的4件事:完成省图书馆2600平方米浮雕;为花溪迎宾馆制作32件环境艺术作品;为民族文化宫设计4根图腾柱;编撰《贵州民间美术全集》之“蜡染”和“刺绣”卷。  字幕:走过古老的村寨,寻找民族的生命记忆,留
期刊
王小帅,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屡获国际大奖,主要代表作有《冬春的日子》入选BBC评选的电影诞生以来100部佳片之一,《17岁的单车》获第56届柏林银熊奖。电影《青红》获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其导演风格内敛敏感,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照。  编前: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纷纷走向观众,贾樟柯、王小帅、陆川等导演用他们独特的创作理念和个性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一种全新的风貌,目前,王小帅
期刊
唐佩琳,男,贵州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1949年17岁的唐佩琳在江西参加了解放军,并随部队到贵州剿匪,先后在部队任文工团员、文化干事、排长、情报参谋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在贵阳中八农场劳动22年。在农场的劳动中,他断断续续写下了近50多万字的创作,其中就有《敌营十八年》初稿。80年代初,播出了由唐佩琳编剧的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之后他创作了50多集电视连续剧,被人称为是一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