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要求: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多种教与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评价的多元化;加强适应多媒体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必将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师资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但在如何“融合”的问题上,许多教师仍感到茫然。
  1 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
   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现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具体来讲,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如代数中的函数教学;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问题,如圆锥曲线概念教学;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问题,如立体几何的教学;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问题,如数形结合教学等,都可以“融合”多媒体技术去解决,使学生从“听”数学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做”数学,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2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
   的“现实”
  教师经常反复介绍一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应用,无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因为他们希望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用处,又为什么是互相关联的。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构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在“现实”中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技能,形成数学观。
  网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可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数学网站上有指向地获取数学知识,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借助于计算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在实际中形成概念,掌握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数学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层次,从而提升“数学化”水平,真正做到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多种教与学方法的优
   化组合
  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过程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行实验、研究和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运用直观的支撑,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多种教与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要求:1)要与先进的教育理论相结合,有几种理论是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的,如“信息传播论”“系统论”“最优化理论”,以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实现“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等;2)教学容量要符合学生实际,重点、难点处要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理解和记录,师生互动要把握分寸;3)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4)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不能只为了照顾信息化教学的特点而忽略数学的严谨性;5)尽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现在提倡现代教育技术,决不是要否定传统教学,各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评价的多元化
  目前,数学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不恰当的评价体系往往引发功利行为。有的学校甚至把是否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为评价一堂课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评价一节课优劣的标准应该看它是否以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体;是否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来,评价一节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功与否,可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等多元化角度进行衡量,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重点、难点突出,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训练,有创新性,注重能力的培养;2)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模拟仿真形象,课件的演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3)媒体多样,选材适度,设置恰当,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界面简洁,不花哨;4)能创造一个轻松、自然、活泼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良好。
  5 加强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要开发制作出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除了计算机技术外,还必须对课件所表现的学科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能灵活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有关原理。所以,为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有必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层次的学科教师群体,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互补,彼此交流,互相学习。
  数学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它的专业性很强,课件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编辑制作还是要以数学教师为核心,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发点不是使用计算机,而是课程和教学。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数学教师精通计算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他们应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阅和访问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对选择出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储存和运用,会运用多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的最佳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更有效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优化山地及丘陵地方的交通情况与投资条件,促进其更好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步伐,山区已变成国内高速公路工程的转移重点。当前,国内山地高速工程创建
文章简要介绍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生命周期及连接方式和数字馆藏的意义及内容,阐述了数字馆藏资源周期管理策略,从而规范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存储和使用,使阅读者更加有效
随着中央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出台,全国上下都在制定实施细则、深入贯彻落实,有效促进了各级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对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以及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1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学习能力  大部分职校生正处于青年期,青年期对职校生来讲是个性发展和人格成熟的重要时期,是由“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的关键时期,常常要面临和承受许多心理方面的压力。归结起来,职校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想学好但成就动机不强。大部分职校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很强。但由于到职校求学的学生,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现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