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的挑战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tiedaoxue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员工一周有2小时10分钟消耗在不同形式的争吵上?
  这并不完全是个坏消息,随着全球经济步入衰退,我们在工作上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争论,经理人不能因争端而退缩。
  不管是律师、银行家、会计师还是咨询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一客户能把自己当成良师益友。人们常说,高处不胜寒。当位居企业高层时,你不能倚赖身边的同事直截了当地告知事情的真相。而当其他人不愿意或是根本也不知道该如何做时,专业服务公司却能弥补这样的不足,帮助你找到真相。当然,也有一些公司的总裁认为他们并非如此孤独无援,身边存在着可以解惑的人。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Dimon)就遇上过声称“可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的商界领袖。“他们会告诉你,至少应该有那么一位关系密切的同事能够帮助你了解真相,”戴蒙在哈佛商业学院的百年庆典上如是说,“问题是,如果10个同事中有1个能够做到这一点,显然其他9个人都应该被解雇。”
  戴蒙的观点十分正确。看起来,说话拐弯抹角、油腔滑调或是模棱两可的人完全没有在公司存在的必要。然而,有证据显示,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实话实说。由于担心引起具破坏性的争端甚至翻脸,我们或是胡乱应付过去,或是双唇紧闭、保持缄默。
  罗伯特·麦克亨利(Robert McHenry)是一家位于牛津的商业心理咨询公司OPP的首席执行官,他曾经指出,一些组织事实上不该压制争端,而应该任其爆发出来,“客户时常抱怨组织内部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争论,他们声称专制的高层们培养了‘让员工低下头’、不提供任何反馈或建议的企业文化。而这种对抗的缺失显然会影响组织的表现。”这并不意味着工作中就不存在争吵。实际上,流于暗处的争论常常由于未被及时摆上台面而使问题更难处理。甚至,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步入衰退,我们在工作上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争论。事实上,“争论的双方通常能很好地互相激励”。
  OPP最近对美国和欧洲的5000名--员工进行了一项调查,了解他们对待工作中不和的态度以及各自的相关经历。结果显示,平均每个员工一周有2小时10分钟消耗在不同形式的争吵上,也就是说,大约每个月有一天的时间在与人争论中度过。
  公司经理们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他们中的一些人接受了有关沟通和调解的培训,用这些技能来缓解紧张气氛;而另一些人 OPP调查的比例为7%——只得绝望地求助于21世纪经理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互联网。
  这并不完全是个坏消息。根据另一项正在进行中的调查,内部积怨的爆发或许也意味着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机会。而早期的研究则指出,成功调解争端对于组织形成行之有效的公司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位于伦敦的战略咨询公司Cognosis曾为多家国际公司提供服务,结果发现,经理人会因“受到挑战”而感到些许气馁。然而,那些成功调解争端的经理人能让员工更卖力地为自己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那么,如何才能把意见不合转变为一种优势呢?Cognosis战略咨询公司发现,经理人必须用十分正式而非特殊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因为,他们既不想让办公室里怨声载道,也不会希望办公室陷入一场由嗓门最大的律师所主导的混战。
  在拥有开明文化的公司里,员工会感觉自己有能力挑战高层。事实上,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层也会经常积极主动地倾听来自员工的批判的声音。“判断一个领导人是否在战略上卓有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他/她面临挑战时是否具有责任心,是否能以正面而具建设性的方式挑战他人同时应对挑战。”Cognosis战略咨询公司的合伙人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指出。
  在最近一次从美国返回英国的航班上,听了几首激昂的巴赫交响乐和让人心满意足的“甲壳虫”之后,我的手指时不时地想选择“轻松欣赏”(EasyListening)频道,当然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到骄傲。最后,我还是摁下了按钮。然而,在听过了摇滚女歌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的经典歌曲《市中心》(Downtown)之后,我意识到这个频道所能提供的音乐仅此而已。然后,我幡然醒悟,疲惫并不是借口,省时省力的轻松选择彻底是个错误。
  在未来相当艰难的数月里,经理人必须以此为鉴,不能因争端而退缩。就像英国政治家乔·格里蒙德曾经说过的那样,“过去,指挥官们被告知,在心存疑虑的时候就朝着枪炮声传来的方向行军”,所以现在,所有人,戴上钢盔,向左快速前进。
其他文献
两位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家庭主妇为了在相夫教子的同时给自己找点乐子,在丈夫的建议下一起开了博客,彼此交流对时尚尤其是手袋的看法。由于她们各自都有多年收藏香奈尔(Chanel)和普拉达(Prada)手袋的经历,对各大品牌的手袋情有独钟,便给博客取了“手袋达人”(Bagsnob)这个名字。她们独到的见解与中肯的建议在开博一年后引起了英国版《时尚》编辑的注意,并在杂志上予以了相关报道。随后这篇文章经翻译后出
期刊
2008年9月29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附属企业中美能源(MidAmerican EnergyHoldings)宣布将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01211.HK)的股份,约占比亚迪总股本10%。比亚迪的主要业务为IT零部件业务和汽车业务,其中IT零部件业务主要由二次充电电池业务和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组成。从各业务的发展前景和投资背景分析,吸引巴菲特的应当是比亚迪在能源储
期刊
世纪危机的上半场“金融篇”已近结束,下半场可能是旷日持久的经济衰退,  伴随的可能先是通缩、后是难以驾驭的通胀。危机的下半场可能持续多年,  并将以不同的形式一次次地反复,其发展将比上半场更加扑朔迷离。在危机的上半场,中国更多是隔岸观火,下半场则要直接面对外部需求萎缩的冲击。可以肯定,未来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金融框架下,监管方面的改革不容回避。长远来看,世界货币体系的有效改革需要中国发挥关键的
期刊
对于那些宣称中国经济已向新的增长模式——消费增加,投资减少;内需增加,出口减少——转变的人来说,我们不得不泼上些许冷水。我们很愿意相信真的是这样,但事实尚未如此。并且,美国金融危机和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放缓,暴露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弱于人们之前的预期。不过,这同时也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发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时机。世界经济风向已然扭转,中国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到了。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并未转变 
期刊
中国当前遭遇的经济冲击和1998/1999年类似,从当年经验看,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作用有限,对周期类行业的刺激存在时滞,同时,政府在制定经济刺激计划时不能伤害居民收入,应切实降低居民税负,保证收入增速,以刺激消费内需,使中国经济顺利转型。  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开始显示全球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经济学者和投资者呼吁政府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刺激内需,抵御外需下滑的风险。但是,我
期刊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资产大幅缩水,财富大量蒸发,金融机构破产,实体经济减速,有分析师预计,本轮衰退的持续时间将比1980年以来的历次衰退都要长。面对势必要经历的“灰暗”时期,哪些商业模式能够生存并胜出?哪些行业有机会逆市成长?    娱乐视频    在美国历史上的经济萧条时期,娱乐业却异常兴盛,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这可能与人们逃避现实、不愿面对财务现状的心理有关。比如,1929~19
期刊
华盛顿共识:是冷战之后减少政府监管、干预,企业私有化,经济市场化的标志。国家资本主义的诞生,意味着华盛顿共识的彻底死亡。次贷危机过后的世界经济,再也不会回复到以前的格局,不过美国可能是全球较早复苏的国家之一,日本经济地位势必进一步下降,资金出走、利率上升会给新兴市场带来强烈影响,不过危机过后她们仍是富有朝气的一族。  欢迎莅临国家资本主义时代。我们熟识的花旗银行、美国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莱
期刊
山姆大叔及其欧洲同盟正利用手中尚未破产且极具吸引力的国家信用在国内外市场大举借债,从而为本国金融体系注资和提供信用保障。他们通过这场大营救游戏,不仅可以挽金融体系于既倒,甚至很有可能赚上一笔;但这也会导致欧元尤其是美元的 国际地位日益衰落,而美国国债在金融危机过后将会贬值。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如果能够认清这场游戏的本质,则可以抓住机遇,一方面通过协商购买美国国债“落人情”,  获得政治利益,另
期刊
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两大瓶颈约束,资源相对匮乏以及产能相对过剩。在迄今为止美国经济引领全球增长的“美国世纪”下,中国向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出口产品,以此消化产能;同时赚取美元,用以支付资源品的进口。然而如今,美国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面临终结,发达经济体未来长期增速趋于下降,美国的世纪即将结束。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呼唤中国式的脱钩,也就是在摆脱美国为首发达经济体低增长束缚的同时
期刊
全球房地产市场回调背景下的经济减速趋势,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挑战。具体来说,未来1~2年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全球经济减速下的外需减弱压力,房地产回调下的银行坏账风险对信贷乃至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能够作用的强度。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有关方面对房地产回调可能带来的严峻形势仍估计不足、行动迟缓,以及对财政政策的过分自信。    房地产跌幅已近国际警戒线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