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UT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不同乳腺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具有很大的差别。除外目前的分子分型系统,需进一步寻找更好的预后及疗效预测指标,指导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目前研究发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浸润程度在不同乳腺癌病灶中差异较大,三阴性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病灶中TIL浸润程度较高。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TIL浸润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及对特定治疗的反应性相关,可用于指导乳腺癌进一步临床分型。TIL尚能细分为CD8+、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阳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阳性等不同亚型,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预测效能。如能筛选出与预后或特定治疗疗效相关的特定表型TIL亚群,并研制相应的免疫靶向治疗药物,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局部用药对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拟在椎旁神经阻滞下行单侧乳腺肿块区段切除术女性患者48例,年龄20~64岁,BMI<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4):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混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采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术侧T4椎旁神经阻滞,分别局部注射罗哌卡因(R组)或罗哌卡因与20
目的评价剖宫产术患者连续无创血红蛋白监测的准确性。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患者200例,孕周36~42周,年龄19~40岁,BMI 20.5~35.1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术中采用Masimo Radical-7连续无创血红蛋白监测仪监测Hb(SpHb)。分别于切皮前(T0)、胎盘娩出后(T1)、子宫止血缝合后(T2)、手术结束(T3)时抽取桡动脉血样2 ml,测定全血Hb(tHb),并于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手术指征、时机及方式对改善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AP)患者5 538例,其中CT影像确诊的坏死性胰腺炎患者2 415例,筛选出首次外科干预即在该科进行的坏死性胰腺炎患者732例纳入研究。男性439例,女性293例;年龄20~76岁,中位年龄45岁。732例患者中,行腹膜后微创清创引流2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从而导致治疗决策困难。SAP的治疗理念历经多次变迁,在保守治疗为主和外科治疗为主间徘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Werner Koerte等陆续报道外科治疗SAP成功案例,并使外科手术在未来的30年内占据了SAP治疗的主导地位。继而,陆续有保守治疗SAP成功的案例报道。Peter Walzel在1929年提出保守治疗SAP的疗效优于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