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手忙脚乱的调控

来源 :新青年·财经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总体上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想要不增加土地供应、不增加市场上住房供应的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可能成功的。2006年房地产调控失败多于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为了抑制节节攀升的房价,2006年政府尝试了种种调控措施。最重要的措施是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出台的“国六条”和随后出台的九部委“15条”。又是半年已经过去,效果如何呢?
  2006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统计局公布的最数调查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4%,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其中北京以10.7%的涨幅名列首位。
  房价上涨幅度虽有降低,但并未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快速回落,更没有出现普遍的房价下降现象;相反,房价仍然维持在高位。可以说,2006年房地产调控失败多于成功。
  
  房价继续涨的真实原因
  
  回顾这几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以发现,每当房价大幅上涨而出台调控政策时,其中必包含控制土地供应、控制房地产投资的措施。之所以这样,原因是房价上涨之时也正是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之时,为了给投资降温、给通胀减压,必须降低房地产投资,而为了降低房地产投资就必须减少给房地产业的贷款和土地供应。土地供应减少、投资减少的结果是商品房供应减少。但在房价上涨时需求并未减少,原因之一是人们预期房价会更快上涨而加快进入需求行列,也就是“买涨不买落”。最后结果是房价更快地上涨,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几年房价越调控却越高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多地少,城市人口增加很快,就这点来说,控制对房地产的土地供应很有必要。如果既能控制土地供应、控制房地产投资,同时又能控制房价上涨,这样两全其美当然是好事,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要么增加土地供应以降低房价,要么控制土地供应同时承受房价高增长的痛苦,此外别无选择。
  如果政府土地供应充分,开发商就不可能“有房不卖”、“囤积居奇”,因为这样有卖不出去的风险,同样的原因,地产商就不可能囤积土地或从倒卖土地中获利。如此,房地产商就无法推高房价。这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也会起到真正的抑制作用。
  然而,地方政府自身并没有动力去增加土地供应,因为它恰恰是高房价的最大受益者。在地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源自土地的转让收入一步步上升。并且,房价越高,地方政府源自房产交易的税收就越多。所以,高房价对地方政府的直接结果是财政收入上升。高房价还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业,有助于改变城市面貌,增加本地的GDP。此外,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官员与开发商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这些官员能够从房价上涨中获利,因而乐于看到房价上涨,面对房价上涨毫无作为甚至是推波助澜。
  要增加土地供应,治本之策莫过于彻底改变土地制度,打破各级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让农民等产权主体作为土地所有者参与土地供应竞争。但是土地制度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增加土地供应的关键还是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如果地方政府不转变职能,缩减非公共品开支,即使重新划分中央税与地方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也不一定能改变现在的地方政府“赖地生财”的问题。而地方政府依然会成为房价高企的推手。
  
  错误政策无助于解决老百姓住房难
  
  高房价最直接的受害者是需要买房的低收入者。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以图缓解低收入者住房困难,这些政策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
  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必定会失败的。原因在于:一、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经济适用房总是供不应求,政府只能够对之进行分配而做不到敞开供应;二、在分配经济适用房时政府部门无法搞清楚购房者的真实收入;三、在中国的法制与制度无法健全、无法有效起作用的现阶段,还没有可靠的方法杜绝政府工作人员在经济适用房分配过程中以权谋私。
  限价房:“限价房”与经济适用房不同之处是:对房价只限制最高价,销售对象无限制。既然有最高价的限制,那么“限价房”与经济适用房一样,肯定是属于中低价房。而既然销售对象无限制,则“限价房” 的需求者肯定会比有销售对象限制的经济适用房还要多。进一步也不难想象,为求经济适用房而彻夜排队、而花高价买房号的情景又会在“限价房”上重现,“限价房”的最初目的与经济适用房一样也会落空。
  想要通过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来解决目前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关键在于增加住房供给,而不在于限价或限制销售对象,因为在供给不足时,任何价格限制或销售对象限制等措施都会失灵,也达不到最初的目的。而在供给充足时,任何价格限制或销售对象限制都是多余的。
  经济适用房“售改租”:上述经济适用房政策失败的原因在出租经济适用房的过程中也全部存在,甚至问题会更严重。比如,出售时只涉及一次对购房者的收入等信息进行调查。如果改为出租则不仅在出租前要调查,还必须在出租后持续跟踪租房者的收入等信息的变化,必须持续监督其是否转租,以便在租房者不符合条件时要求其退出,而要做到这一点会比出租前的调查更加困难。
  经济适用房出租甚至还不如出售,因为出售毕竟价格不低于成本,这样就能收回足够的资金建设更多的经济适用房,而政府出租得到的租金即使可以收回建房成本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廉租房:廉租房政策与经济适用房“售改租”一样,都是由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租金低廉的住房。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廉租房也注定会失败。
  其实,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房分配制度就类似于现在人们谈论的廉租房。过去的福利房由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房产公司提供,分配给个人租住,每月向住户收取低廉的租金。事实已经证明,这种住房制度是行不通的。一是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住房建设,使得住房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二是因为需求大于供给,使得住房分配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公现象,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得不到,而不急需住房并有权利得到住房的人却有几套,或给自己的儿女、亲友,或用来出租。
  总之,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房价上涨源于总体上的需求大于供给,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最主要的调控房价的手段是增加商品房供给,特别是增加中低价商品房供给。其他手段不是没有效果,就是效果有限,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在总体上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想要不增加土地供应、不增加市场上住房供应的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可能成功的。2006年房地产调控失败多于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其他文献
狩猎队员们:  你们好!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是斑羚飞渡的旁观者。我对你们围捕斑羚的做法深有感触。  当你们将斑羚们逼上伤心崖时,生性温顺的斑羚们即使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也不曾向你们妥协。我不知道你们从斑羚的声声哀咩中体会到什么,我却从它们那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无助和绝望。  面对种族的存亡,镰刀头羊在最后关头凭借着彩虹带来的启示,竟想到用牺牲一半拯救另一半的办法来延续种族的生
期刊
真题回放  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展现着独特之美;母亲的日夜操劳,真诚相助的陌生人,彰显着感人之美;一首诗词,一幅书法,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道风景让你流连忘返,一段真情让你刻骨铭心,一段文字留给你无限遐想。  要求:请以“最美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名师金手指  “最美的風景”这一话题,由偏正短语构成,中心词是“风景”,“最美”作为定语起到修饰作用。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风景”一词,从文题前
期刊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确实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财富,但是它不是政府的财富,而是政府对公众的负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将外汇储备当作政府的意外之财一花了之      200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毫无悬念地超过了1万亿美元。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关于如何应用外汇储备,谁来管理外汇储备,也开始在若干政府部门之间展开悄悄的角逐。敏锐的观察者不难看出,各种蛛丝马迹显示,外汇储备的管理政策可能会有所
期刊
千秋叶工作室 绘  责编:張戎
期刊
200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岔路口。 20多年来的市场取向改革,在这一年受到了群情汹涌的质疑。国企改革的争论虽然没有最终定论,但是这一年的主旋律不再是产权改革而是做大做强、利润分配;宏观调控依然频频动用行政手段;国际油价急降而国内油价岿然不动,房地产行业吃了各式调控之药依然高烧不退...... 执行多年未曾动摇的开放政策也饱受攻击。在经济安全的名义下,外资并购屡屡受阻,若干行业已经对外资筑
期刊
在鲜少有电影陪伴的2020年里,小影迷们一定有些寂寞了。不要紧,今天小编就陪大家一起来回顾经典,盘点去年最火的四部国产电影。没有看的小伙伴,一定要找机会补上哦!  《流浪地球》  这部由吴京主演,郭帆导演的科幻电影,仅在2月5日上映的第一天就拿下了1.89亿元的日票房。而后凭借着过硬的口碑一路飙升,像是脱缰的野马一样,截止到3月3日的计划下映日,《流浪地球》已经拿下45亿元的票房。随后《流浪地球》
期刊
我希望,人民币的升值不但能改善中国的贸易结构,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价值链中的地位,而且将能为金融体制、企业所有制改革增压,进而推动中国资源跨代优化配置的实现    一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的根本目的有两个: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跨国和跨代的资源优化配置。决定跨国优化配置资源的诸条件并不能决定一国的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国和B国如按比较优势从事生产和贸易,可以使A和B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新的外资政策虽然把并购和行业整合的障碍大大增加了,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在,还有那么多低效使用的资产,外资并购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多    在出台吸引外资政策二十年后,2006年,中国的企业界、舆论界、乃至政府机构中,出现了一股要求限制外资的呼声。这股呼声在民众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支持。其理由是:如果不对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的外资加以限制,将对中国的产业安全造成威胁。    伴随着限制外资的呼声,中国的外
期刊
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快向市场和法治社会的转轨进程,尽快走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企业在海外设立“窗口”机构,生产性投资项目很少。上世纪90年代,首钢和海尔先后到美国投资算是开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先河。加入WTO五年以来,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进程明显提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
期刊
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衡和难题,就经济发展而言,中国的情况还是在朝着乐观与进步的方向走。2006年总体上肯定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年头      新近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并完善宏观调控。这意味着:第一,政府仍然担心经济过热,所以宏观调控的手不会放下;第二,宏观调控要逐渐从行政调控、产业调控乃至“微观调控”更多地转向依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  一般来说,宏观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