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教学,让初中写作“动”起来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yy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感官教学”就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让他们用耳朵、眼睛、手脚、嘴巴、头脑等多个感官,感知语文、引发思维、催生想象。多感官教学之于初中写作就是通过创设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全方位地开发他们的写作能力。
  多感官教学能让写作课堂不再沉闷,学生不再只是一味地写,或者一味地记一些重要的词语与写作方法;他们能立体地感知写作,可以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等。同时,多感官教学运用到写作上能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让他们更乐于参与。有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喜欢看图写话;有的是听觉学习者,喜欢听故事写心得;有的是触觉学习者,喜欢触摸之后表达体会;有的是动觉学习者,表演更能激发其写作兴趣。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能调动学生的感官,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让写作“动”起来。
  一、多观察,让学生的眼“动起来”
  初中写作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写的多是教师布置的命题作文。训练内容大多是词句的应用与情感的表达。其实,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机会,让他们去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表达出来。学生喜欢观察什么就让他们写什么,教师给他们选择的权力。对同一事物,学生怎么观察就怎么写,教师可只给出方法上的指导,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多观察,写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一样;观察越深入,思考也就越深入,作文能力也就越强。
  以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为例,教师让学生去观察生活有哪些变化,并将观察的东西写出来。这就是学着去表现生活,在平常的作文中,学生写了许多他们没见过的或者感触不深的东西。让他们去观察,就是让他们的眼睛参与到写作中。平时的写作,教师给的是一段文字,学生先要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再根据画面去表达。观察中的写作,则是让学生看到什么写什么。学生写道:宽广的街上看不到熙熙攘攘的车流;人们站在家里的窗口看着外面的桃红柳绿,广场是安静的,超市是安静的。学生将写出的东西与同学分享,这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几十种写作角度,因为他们获得了别人不同的视角,看到了更多有别于自己的世界,写作思路更宽了。让学生多观察,一方面教师要给予他们多多观察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可引领他们走出教室,拓展观察的空间。
  二、多动脑,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写作需要动脑的地方很多,并不是直接地将看到的写出来,像记流水账一样就完事了。学生作品要反映出他们的情感态度,要表达出他们之于表象之外的认识,这需要费一番心思。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只是将语文课本上的表达挪用一下,或者将准备好的范文照抄一遍。这样的写作其实提升的只是学生的识记能力,最为重要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等则没有得到更多的锻炼。因此在写作中要将学生的“心”用起来。
  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分析,比如在观察到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之后,教师还要让他们观察表象之外的东西,这就需要他们从表象出发去思考,使写作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比如学生观察到超市前门可罗雀,电影院的大门紧紧地锁着,他们经过思考想出了这样的句子:“整个国家都好像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春节期间的锣鼓喧天、灯火辉煌不见了。”明显地,这是表象之后的推断,这是学生深入思考的开始。教师问:“为什么要在句子中加‘好像’呢?”学生说:“这个句子是借用诗歌《我们都是战士》里面的。”教师说:“借用得好,但能说出用‘好像’的理由么?”这其实就是鼓励学生用“心”写作。学生想面对疫情,国家没有失去活力与繁荣,那后面一定有后盾。于是他们写出这样的句子:“我们有许多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英雄,不计个人安危与得失,敢于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果敢与坚毅为受困于疫情的人们顶起一片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迪下得以深化,使他们的写作不仅有内容而且有思想。可见,写作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参与的过程,是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表达上创新,在立意上深化,进而让写作成为他们的一次深度学习。
  三、多操作,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对初中学生而言,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能力的参与。换言之,教师只要能及时激发他们的潜能,就能点燃其寫作的热情。还以上面的疫情背景为例,在疫情期间,学生都呆在家里,不能去上学,但他们同样可以学习写作。同样,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手用起来,让写作多一条途径。教师可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一次手工制作过程。一些作文经常会让学生去描写自己参与的一项活动,自己做过的一件事等,但他们写起来往往比较呆板,缺少生活体验是重要的原因。学生的体验不一样,表达也就不一样。有学生描述了给爸妈做生日蛋糕的经历,有学生讲述的是给小区居民写戴口罩的倡议书,有学生则将自己做饭的过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配上画面,放在班级的微信群里。一学生这样描写自己的健身经历:小区里其实还是充满生机的,天还没亮,门卫的叔叔已经在给来往的人们测量体温了;那只躲在树叶里的鸟还是那样地叫着。我也该锻炼一下自己,于是我拿起来一对杠铃举了起。突然,我想起了一句话:武汉加油,我也要加油。这个学生不但描述了自己健身的过程,还发布了自己健身的视频,当然这些都是自己的感受,没有固定的文体,三言两语,表达情感,锻炼能力。表达不到位的,学生会自己琢磨着改进;表达有错误的,在微信群里展示的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学生的修正。学生的写作能力明显得到提高,更重要的,为了这次写作,学生也认真地做完了一件事。陶行知早就提出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对于写作,双手的参与,能让写作变得立体而温润。
  初中写作不是单纯的识记与书写,而是思考、体验与表达。多感官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手、眼、口、脑都动起来,调动全身的感官参与写作,让身体在场, 将生命体验融入写作的具体环节中。
其他文献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高考试卷中容易失分的部分,创新作文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当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方法展开了深入探讨。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许多高中生“谈文色变”,“胡编乱写”“花瓶式”等写作问题频繁出现,可见,当前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整体较低,创新作文教学理念与方法势在必行。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一种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要从指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和掌握写作技巧逐渐过渡为让学生形成独立谋篇布局意识,具备个性化的写作能力。思维导图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工具,更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个体逻辑思维和已有阅读经验的图形表达形式,应用于作文教学中,能促使学生站在全新的角度写作,增强创造力,改善以往写作中存在的毫无头绪和
期刊
小学生年龄偏小,形象思维能力强,喜欢模仿他人的一举一动。可借助学生这一特征开展作文仿写训练。仿写有着显著的实用性和基础性特征,更源于学生对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积累,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使之逐渐写出彰显个性的文章,提高写作质量。本文将从多方面分析仿写训练方法,望能给同仁一点参考。  一、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提升仿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补
期刊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作文教学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在思维表达、词汇积累等方面的情况。但现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都很弱,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推行生本教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围绕生本教育理念,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小学教育中,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写作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仅仅把教学重点放在理
期刊
在素质教育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新材料作文,引导学生关注时评,向学生讲授科学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既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满足题目要求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生活化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写出打动人心的作文。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尤其在写作教学中,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更加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教学不再是以往的文化课教学为主,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尤为重要,它不但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本文将具体阐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在写作中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直接感悟能力和间接感悟能力,为学生在写作中积累素材。教师在讲授传统
期刊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去过许多地方,有鬼斧神工的张家界,有古老美丽的紫鹊界梯田,有开满杜鹃的国家森林公园大熊山,有神奇绚丽的梅山龙宫……但感觉好看好玩又亲切的地方,还要数我们村附近的檀山排了。  去年,7月6日,阳光灿烂,小叔带着我们去檀山排游玩。开始的时候,大家精神抖擞,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大家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了。我一边走一边想,檀山排有什么好玩的呢?  想着想着,就到了养殖场
期刊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小学三年级学生之所以经常感觉写作时无话可说、不知如何下笔,其根本原因是“输入”太少,因为他们的阅历尚浅,积累有限。因此丰富学生的“输入”是提高习作“输出”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那么该如何丰富学生的“输入”,增加积累呢?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与大家分享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  1.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1)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个性,发散学生思维。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很多学生写作时都面临无话可写或写出的内容千篇一律的问题,写作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独立思考有着紧密联系,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学习和生活经验较少,在写作中缺少创新,此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新颖的角度构
期刊
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指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因此,绘本天然就具备了“用以教学儿童写作的特质”。许多绘本阅读课上,教师都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方式。但是,其实好多教师采用的方式依然循着老路:观察绘本的某一幅图,写一段话;故事接下来可能会怎样发展,续写故事;读了这个绘本有什么感受,写写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