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重要作用。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笔者从情境探究、交流表述、辩证练习几方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重要作用。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笔者从情境探究、交流表述、辩证练习几方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其他文献
学科文化以“以人為本”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关注学生的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学科文化才能更好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科文化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血有肉。 张良朋老师认为,小学数学并不简单,真正展现数学知识的内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对此,他主要从怎样才能打好数学功底的角度提出四条基本路径:成为一名“做题”高手、善于探问“为什么”、加强针对“理解数学”的研讨活动、加强对“小学数学”著
推理作为数学三大核心思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小学阶段少有的几何推理课例,本文紧扣内角,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带领学生经历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探索规律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课本编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教材把常见的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学习数学是与平时生活有联系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与再处理,把静态的学习转化成生动有趣、富有研究价值的动态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感知、探究、尝试、练习等丰富的学习环节后发现规律,使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层次、水平和意识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让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和智慧。
“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本文对学生“量感”素养情况展开研究。首先,对“量感”概念进行理性审视,通过跨界解读、概念辨析对“量感”素养内涵进行界定。其次,对三、四年级学生“量感”素养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基于实证的数据分析,深度剖析当下儿童“量感”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问题提出儿童“量感”素养发展的三条培养策略:聚焦定量刻画,淬炼“量感”素养关键能力;完善估测策略,理性思辨提升“量感”素养;构建知识脉络,打通“量感”素养发展路径。
在探寻数学奥秘的课堂上,需要摒弃单纯、枯燥的“说”与“教”,着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且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而学生则在“探”与“悟”中,经历一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解决简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