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借助科学的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在充分考量中国社会实际的基础上,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致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人文价值,从根本上增強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现理论对于实践规范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源于对世界文明的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重构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创立了时代的先锋,拓展了社会主义相关理论,以哲学的方法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在中国进行阶级革命、社会化生产、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深化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段,马克思主义都能够与中国的逻辑相互调和、适应。理论与实践内在的统一性得以发挥,据此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其历史的视角、发展的思维、变革的理论都充分增添了中国化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有着严谨的理论逻辑
  内在逻辑与历史现实能否真正实现统一,事关马克思主义能否切实实现对中国的指导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方法论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以实际为切入点,将实际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与出发点,坚持唯物主义思想;第二,针对中国社会的具体时代、具体群体、具体环境展开分析,运用哲学的观念对具体状况予以解剖;第三,关注逻辑与现实的调和,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观点,为中国历史进程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借鉴历史中成功的成果,摒弃历史的错误认知,形成动态的、变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作为体系化的重大创新实践,其构筑势必要凭借严谨的理论逻辑与社会主义的固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符合工人阶级开展社会变革的一般规律,遵循了传统的哲学科学论,相应的方法论也兼具唯物的思想與辩证的理论,充分利用唯物史观来开拓中国社会,借助唯物的辩证观念来选择富有实践意义的变革方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立足中国国情,实现逻辑与现实世界观的调和
  现实情况作为中国化的特有问题,关注现实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是化抽象理论为具象指导的重要步骤。以开放的眼光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以现实的思维,立足于当前的中国实际,而不仅仅是固守原有的抽象原则,教条的循规蹈矩。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增添入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有元素,利用其中的内在逻辑形成对于中国社会的观察方式,实现逻辑与现实世界观的调和。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与自然能够相互依存,两者间最普遍存在的形态就是社会生产活动。生产活动的资料从自然中取得,在物质资料的基础上,人类可以开展相对应的社会生产,并由此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了中国社会多元化的精神文明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物质生产,更增添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个体与生产实行的创造者,理应受到尊重。对于中国社会,该理论的中国化很好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其内在逻辑的开放性展现为,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的建设作用需要引发社会的关注,中国的国情需要秉承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打破封闭的体系思维,开辟广阔的空间,为群众创造广阔的发展机遇。马克思主义强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增强对群众的关注度,深入群众生活,采取全方位的举措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
  就中国当前发展现状而言,深化社会改革已成为社会主流,改革的中心是解决全社会公共生活的困境,这就需要在改革发展的各环节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念,致力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还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外地务工群体为例,该群体在当今社会的处境比较艰难,生活幸福指数偏低,相关群体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领域面临的问题较多,这也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根据生活哲学的有关理论,针对类似弱势群体能够提出很好的指导建议。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弱势群体的现实需要,综合运用结合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引起全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责任感,鼓励大家奉献爱心,关爱弱势群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从现实入手,使其理论逻辑内涵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世界,其中国化的内涵需要从现实入手,使其理论逻辑内涵具体化。要坚持开放性思想,以中国现实为出发点,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尊重实践与现实的真实情况,赋予现实以批判的、科学的、实践的内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摸索符合中国特质的理论,并用相关理论实现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不断检验理论对于现存实践问题的效用,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创造性的建议。
  具体化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知。实践作为客观规律产生的源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的概念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突出表现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即遵循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为原点,构建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等多方位的和谐发展观念。在实践中开辟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道路,进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添砖加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对于历史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在中国的现实发展中,用辩证的眼光,批判的哲学思想,形成对于传统理论的理性认知。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有助于为新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辟道路,进而深化马克思主义,为其未来的持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批判性的逻辑,具体可以阐述为,依据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展开辩证的否定,这就需要能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扬弃”,即去粗取精地继承与发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逻辑,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实现对于固有理论的创新,创新的思维在批判逻辑中表现为对辩证思维的准确把握。
  辩证的逻辑是选取相互关联的多个共同体,从揭示中国社会的各类矛盾出发,遵循严密的思维轨迹来展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此类行为在本源上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特质,能够在继承传统哲学理论成果的同时,逐步拓展理论对于实际的指导效益,促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大多数群体服务,进而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批判的逻辑不盲目轻信各类传统的理论,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审视相关的理论,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改善机械性的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引入推陈出新的中国化思维,循着创新的思维,做到古为今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有科学的逻辑结构,具体而言,需要在充分分析复杂的中国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将感性内容深化为理性材料,形成概念性的中国化理论范畴。并且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框架,坚持马克思的立场方法,依据时代要求,实现相关理论的创新与深化,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作者为中共乌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②周新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8期。
  责编/孙娜 美编/杨玲玲
其他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是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不变的前提下的一种质变。在转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在教育目标上实现由传
新形势下高校专职辅导员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共识。在总结江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江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现有不足,提出加快专业化的课程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省级层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出对不同空间区域粮食生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农业人力资本与粮食产量呈正相关,说明这两个地区农村劳动
如何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高高校学生党员质量,已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文章从四个方面
利用公司各平台的生产信息,使制作出的单船计划管理能更有效地方便各密配部门安排相关厂家顺序生产、控制仓库库存,最终使总装部门在获得正确处理信息后能有序安排劳动力生产
通过对职校41名留守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的调查、学习成绩及违纪情况统计、心理问题的跟踪关注,发现高职留守学生存在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较差,学业成绩不好,自律性较
新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为高校廉洁教育、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通过创新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可有效地增强
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而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人才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文章从专业外语人才走俏人才市场出发,剖析了目前
自古以来,对人才标准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邹浩作为北宋中后期的言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邹浩把德才兼备作为用人标准,认为在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名与实的结合,在管理人
汽包水位是电厂的主要监控参数之一,正确测量汽包水位是锅炉安全运行的保证。由于运行及维护不当等原因,导致汽包水位测量存在测量值及实际值不符的情况,影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