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比较典型地展示了伍尔夫的叙事技巧。为了使作品清晰地表达出人类的主观世界和内心情感,作家大量采用限知视角进行叙述,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并不断转换视角,使叙述呈多元化展开。本文主要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话语三个方面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策略,独特的叙事策略使得《到灯塔去》这篇小说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单一的叙事格局。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叙述视角 叙述时间 叙述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20世纪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迄今为止,文学批评家们对伍尔夫的研究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然而要抓住她小说世界的本质,还要从承载她文学主张的叙述技巧进行研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不再拘泥于已有的现实主义陈规,以细致的反映所谓的客观世界为己任,而是转向重视自我情绪的描述,以另外一种维度去丰富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感”。她(1972)在《现代小说》中指出:“现代作家对于日趋严重的异化感不能无动于衷,而应去揭示他们真实的精神感受。真实存在于人物内心深处涌现的意识中。”这为小说的艺术形式开拓了新的空间。
当伍尔夫倡导“内在真实”的美学主张时,关注点便开始了“向内转”的移动,这种转移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形式。而事实上,在面临对现代性所引发的生存情绪表现时,传统重视“反映论”的现实主义技法已是捉襟见肘了。“她认为往昔的艺术形式不能包容当今的现实,正如玫瑰的花瓣不足以包裹粗粝的岩石。”(伍尔夫著,翟世镜译;2000)伍尔夫是一位理论与创作并重的作家,她在创作实践中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小说。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探索“向内转”的尝试之作,比较典型地展示了伍尔夫的叙事技巧。自此书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很多早期评论家们多认为这部作品很多涉及到实际故事情节,弱化了小说的特征;新批评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多从象征主义角度入手,随后很多批评家都只注意到了伍尔夫的现代主义意识流技巧。其实,伍尔夫生活在一个历史与意识形态转型时期,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对视觉艺术和印象主义画派比较熟悉,所以,她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等都得到了深入的刻画。同时随着现实主义影响力的衰落,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获得了发展,一直致力于追求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被认为是不可得到的,作家转而关注人的心理现实。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思潮的影响,伍尔夫在时刻追求技巧创新。《到灯塔去》是体现其创新手法的一部代表作品,为了使作品清晰地表达出人类的主观世界和内心情感,作家大量采用限知视角叙述,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并不断转换视角,使叙述呈多元化展开。这不仅形成了伍尔夫独特的创作风格,还使得《到灯塔去》成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手法的一部寓意丰富的作品。批评家布莱克斯东(1949)曾对《到灯塔去》的艺术成就给出盛赞:“在阅读了《到灯塔去》之后,再来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是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下面,我们将聚焦于此文的叙事层面做一些分析。
一 叙述视角
1 限知视角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篇小说中,践行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内在真实论。“为了显示生命中最重要的瞬间,追求人物内在的真实,它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们在严酷的现实中探本究源,寻觅人生的真谛和精神上的寄托的过程,是一部十分罕见的完美的艺术佳作。”(李维屏,2003)毕竟世界的意义需要通过人的眼睛才能被赋予,而人的认知视角总会伴随着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与此相对有限的视域,《到灯塔去》体现了作家的叙述视角革新。在叙述技巧上,采用了“作家退出”的策略,大量采用限知视角。之前现实主义所采取的“全知视角”优势在于叙述者可无所不知,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穿插叙述,自由穿梭于小说各类人物之间。这种视角虽能洞察一切,但它同样会使叙事变得平面化和单一化,抹平了作品中人物的独特个性,因为他们总是“被言说”而非“自己开口”。与此相比,伍尔夫启用的限知视角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不同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弗里德曼(1967)在《小说中的视角》中将《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归为“多重选择性的全知”,他认为,“在此类型中,人物的言行、外表、背景等故事成分只能通过某一在场人物的头脑传递给读者。”这样读者跟着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直接感受人物的复杂情感活动。弗里德曼对《到灯塔去》叙述视角的界定中有“全知”一词,易使人想起传统全知叙述视角,这里为了区分明显,将《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定为限知视角。
《到灯塔去》采用限知视角,读者看到的是作品人物呈现出来的意识流动,从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他们所嘲笑的那个年轻人,跟着她走进了客厅,……她不必回头去瞧,就能感受到他手足无措的窘态。他们都走了——孩子们;敏泰·多伊尔和保罗·雷莱;奥古斯都·卡迈克尔;她的丈夫——他们全都走了。于是她转过身来,叹了口气说:‘塔斯莱先生,你不讨厌和我一块儿出去走一趟吧?’”
这里的视角始终是拉姆齐夫人的,对某物的感受带着她的印记,在后来叙述中,“她转过身来”,能想到第一句中的拉姆齐夫人是背对着塔斯莱的,夫人只知道他在拘束地摆弄着什么,但她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如果采用全知全能型的视角,那么在第一句中就能清楚地知道塔斯莱摆弄的是什么东西。由此可见,伍尔夫的限知视角在这一段中得到了具体表现,只要能用小说中人物视角来叙述的部分,都采用了限知视角,这一独特的叙述技巧让作家从主宰退到幕后,读者通过作品人物的眼光观察,借助人物的主观意识感受世界,根据作品人物的意识流动,从而深入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可以说,这种叙事技巧是邀请读者的方式,因为在有限视角的限定之中会留下许多空白,这种空白需要读者投入想象力才能解读,叙事也因此从讲故事变成了对话。
2 视角转换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还采用了另外一种叙述技巧,即频繁的视角转换,这样能扩大叙事范围,又能使不同人物的视角相互交叉、补充,从而形成多视角叙述,达到较为全面、丰富的效果。
伍尔夫频繁进行视角转换,这是因为它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视角转换能丰富人物形象。伍尔夫与传统作家一样注重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但在《到灯塔去》中,她采用的是与传统作家不同的方式。传统作家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刻画人物,而伍尔夫则注重叙述人物自己的意识流动,再通过与其他人物意识流的互文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拉姆齐夫人的形象是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视角逐渐丰富起来的:儿子詹姆斯“觉得她在各方面都比他(拉姆齐先生)强一万倍”,塔斯莱认为“拉姆齐夫人独具慧眼”;丈夫认为“她姿容绝世”;只有画家莉丽认为“她看上去多么苍老、多么疲乏,……而且多么淡漠疏远”;其次,视角频繁转换,能使视角相互补充,扩大叙事范围,作品的叙事也会变得更加自由与灵活。“他(塔斯莱)觉得有必要坚持他自己的意见。尽管他的眼睛长得不错,莉丽·布里斯库想到,但是,瞧瞧他的鼻子,再看看他的手……。”这段话中最开始是塔斯莱的视角,然后再没有任何外景的介入下,直接转到莉丽的视角,这些多重个人印象的相互叠加,能够起到引导读者能自由穿梭于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同一时刻感受不同的内心活动的作用。伍尔夫运用视角转换达到了娴熟的地步,即使在同一段落中也会安排各种不同视角转换:“……他细细地品尝了一番。它美味可口、酥嫩无比,烹调得十全十美。她怎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搞出这样的佳肴?他问她。她是位了不起的女人。他对她的全部爱慕敬仰之情,重新恢复了。她意识到这一点。……”这段中第一句是拉姆齐夫人的视角;第二句转向班克斯视角;第三句班克斯向夫人发问;第四句是班克斯先生的意识流动;第五句是拉姆齐夫人的视角;第六句转到叙述者视角。
如此这般的例子还有很多。小说叙述视角频繁转化,读者开始可能不知道如何切入,但认真阅读会发现,伍尔夫每次做转换视角时,都会提供相应信息的,如《到灯塔去》中常用“她(他)想”之类的词汇或者重复使用词句提示读者视角的转换。如“但他现在带着他那种评判的神态站在她身旁(他年龄大得可以做她的父亲,是一位植物学家,一个鳏夫,身上总是带着肥皂味儿,小心谨慎,十分干净),她只是站在那不动。他也站着那儿,她的皮鞋好极了,他发觉。”这段话中莉丽和班克斯的视角是通过重复使用“她只是站在那不动。他也站着那儿”,由某一意象导向产生意象的人从而黏连起转变的。
二 叙述时间
《到灯塔去》是关于时间流逝的小说,作者通过拉姆齐夫人之口提出了“自我能否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的问题,为了慢慢解决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作家在小说中安排了特殊的时间结构,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小说叙述时间方面的技巧。
1 物理时间
《到灯塔去》的物理时间线索非常清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窗、岁月流逝、灯塔。第一部分“窗”叙述了拉姆齐家人及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海滨别墅度夏。这段叙事主要依靠的是拉姆齐夫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她倚窗而坐,看到窗外的花草树木,远眺又看到了冲击着的海浪和忽明忽暗的灯塔。凝视灯塔,她陷入了深思。虽然她一直注视外面的世界,但周围发生的一切也没有逃过她的意识流,她的意识围绕着丈夫、子女、朋友展开。小儿子詹姆斯想第二天驾船到岛上看灯塔,拉姆齐夫人慈爱地安慰他说,明天天气可能会好转。但拉姆齐先生断言明天的天气不会好,想到灯塔是不可能的,这对詹姆斯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使得詹姆斯认为父亲过于严厉,从心里对父亲产生恨意。作品中其他人物的意识围绕拉姆齐夫人流动,很多人物意识交织在一起,但却不显得混乱,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用极少的笔墨描述十年后的情景,写海边旧屋的仆人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和怀念。战争在整个欧洲爆发后,拉姆齐夫人不幸去世,儿子安德鲁为国捐躯,女儿普鲁难产而死,海滨别墅也因为常年的风吹雨打显得破烂不堪,将十年的人世沧桑凝聚到一夜之间。第三部分“灯塔”叙述的是十年后,拉姆齐带着儿女回到海滨别墅,画家莉丽小姐也决定回去完成她的画作。这时拉姆齐夫人已去世,拉姆齐先生带领全家终于到达灯塔,完成了10年前的愿望。他仰望灯塔,思绪万千,深切怀念拉姆齐夫人。画家莉丽也努力完成了10年来一直构思的拉姆齐夫人的肖像。小说在她向画幅中央落下最后一笔时结束。从情节上来看,这三个部分没有连续性,是由不同的回忆掺杂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
2 心理时间
《到灯塔去》的情节非常简单,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很简单的事情,采用了细节描写,而第二部分十年之间发生的事情很是吸引读者,但作家却用简单的笔墨给予了简要概述。这是作家有意安排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值得关注的是反映人物意识的心理时间,作家在时间上运用了大量的倒叙与自由联想等蒙太奇技巧。
倒叙是思绪回到过去,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法国叙述学家杰拉尔·热奈特(1990)指出:“研究叙述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到灯塔去》有大量的回忆性片段,是由倒叙引起的。小说中的倒叙主要体现在“灯塔”部分,由莉丽作画时的思想活动展开叙述。莉丽望着画布想到了最初为拉姆齐夫人画像,当时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混乱的,生活也杂乱无章,她意识到生活会影响到她的创作,使她一直未能完成拉姆齐夫人的画像。小说结尾处当她目送拉姆齐先生带着儿女驶向灯塔的背影时,脑海中再度出现了拉姆齐负人的画面。她突然得到启示,一挥笔完成了十年前受精神困扰而不能完成的画作。莉丽的思绪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最后停留在拉姆齐夫人这个共同点上。第三部分莉丽的意识流动,带着回忆,读者跟着莉丽的意识也好像回到了十年前的那个黄昏。这种倒叙方式构成了对第一部分的呼应,凸显了小说的对比和匀称效果。
伍尔夫也善用运用自由联想法解释人的内心活动,自由联想具有随意性和跳跃性。《到灯塔去》运用大量的自由联想法,如第一部分由拉姆齐夫人的自由联想展开,她从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分歧,想到了人的贫富贵贱之分;从认识的贫富、贵贱之间的区别想到了子女从她那继承的高贵血统;从高贵血统又想到了意大利大家闺秀的热情奔放等。这种联想方式恰似由某个事物引发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连环反应。而莉丽围绕爱情引发的联想则是以爱情为中心不断向外延展。她先想到向拉姆齐先生撒娇的敏泰,为敏泰的爱情感到不寒而栗,又想到自己坚守为艺术而献身不结婚,就不必遭受那份灾难而庆幸;继而又想到爱情的双重性,想到从古至今人们对爱情的看法。这段叙述围绕爱情展开联想,表现了画家莉丽消极的爱情观。文中还有一种前后呼应的联想方式,如第三部分,莉丽重回海滨别墅,完成十年来没有完成的画。在这部分中,随着画笔的挥动,她的思绪回到了从前,她想到塔斯莱的观点,他认为女人不能作画、写作,又想到自己当年就是在这作画,引发出拉姆齐夫人,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画布。这样整个部分在她的自由联想中展开,由画布想到了塔斯莱,想到了自己当年作画的情景,想到了拉姆齐夫人,最后又回到画布,这是典型的呼应式自由联想。 虽然这几种自由联想方法不同,但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即引发自由联想的客观真实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引发出一系列的意识流动,从意识流动中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比客观真实更富有韵味。
三 叙述话语
伍尔夫致力于刻画人的真实心理感受的一面,这种“内在真实”的叙述话语,基本上都是借助内心独白实现的。直接独白是由直接引语引发的意识,间接独白是由间接引语引发的意识。“直接独白以作品人物为基准的人称和时态,叙述者隐身作品中,人物的意识流动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间接独白是以叙述者为基准的人称和时态,在叙述者的间接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柳鸣九,1989)有人认为直接内心独白更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因此是表现意识流的最佳方式。其实直接内心独白也有局限性。而对每个作品人物独白的选取和排列,则构成了叙事时间的组合方式。
《到灯塔去》在叙述话语方面,主要采用的是间接内心独白形式,主要标志就是“某人说”、“某人想”。《到灯塔去》第一部分大量使用了间接内心独白,其中拉姆齐夫人的内心独白最多。“莉丽的画!拉姆齐夫人不禁微笑。她有中国人一样的小眼睛,而且满脸皱纹,她是永远嫁不出去的;她的画也不会有人重视;她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小人物,而拉姆齐夫人就是喜欢这一点;因此,她想起了她的诺言,她低下了头。”这是阿拉姆齐夫人看到作画的莉丽引发的内心独白。作家用“拉姆齐夫人的微笑”引导读者,通过拉姆齐夫人对莉丽的评价,描绘出莉丽形象。除了用句子作为间接内心独白的标志外,还在括号内插入语引导读者。如:“我尊敬您(她在内心默默的对他说),在各方面完全尊敬您;您不慕虚荣;您完全无私;您比拉姆齐先生更好;您是我认识的最好的人;您没有妻室儿女(她渴望着要去抚慰他孤独的心灵,但是不带任何性感);……”这段话括号内的插入语是视角转化的标识,以引导读者。
伍尔夫注重间接独白的运用,也兼顾直接独白,文中第一和第三部分有时候并用直接独白与间接独白。如:
“女人不能写作,女人不能绘画——他说出这样的话来,又有什么要紧?……为什么她整个身躯像风中的玉米秆一般低头弯腰,需要巨大的、相当痛苦的努力,才能从这种谦卑的状态中重新直起腰杆?她必须再来一遍。在桌布上有一条小树枝;我的画就在这儿;我必须把那棵树移到画布的中央;那才是要紧的事——其他一切全都无关紧要。她们扪心自问:她是否能够牢牢地抓住此事,既不发火,也不争论?……”
这是莉丽的一段遐想,其中第一句是间接独白,作为女人使莉丽有一种巨大的压力;第二句是直接独白,她想坚守自己的理想——为艺术而现身;第三句是塔斯莱的话给她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伍尔夫在叙述话语方面融合了直接独白与间接独白,将莉丽复杂的意识活动连为一体。先是叙述者引入了莉丽的意识,然后隐去了叙述者,转向直接独白,莉丽的意识直接呈现出来。这种对独白的选取也淡化了传统叙事的主客之分,让每个人所呈现的意识都独一无二地显示出来,造成了众声喧哗的景象。
四 结语
伍尔夫的叙事事件从传统的线性变成了多时空性,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具有时间感的声音,叙事于是变成了多点开花。伍尔夫对叙事策略的突破是双重性的,也体现在时间叙事之内。首先表现在她对有限视角的选取,叙事者从外在的全知视角变成了内在的人物独白,情绪传达也成为了另一种“真实”的组成部分;其次是对线性叙事的突破,她不再满足于按顺序从头到尾主客分明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让多重独白并列在一起,突破了物理时间的限制,让语境尽可能多的丰富起来。这是种新的写作形式,借以表达其“内在真实”叙事的可能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运用了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话语等独特的叙事技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实践了她追求的“内在真实”的创作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伍尔夫的小说既革新了传统叙事,又创造出一种新的写作形式,这对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丰富不啻是种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Virginia Woolf Modern Fiction[A].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C].David Lodge(ed).London: Longman,1972:85-91.
[2] 伍尔夫,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3] Bearnard Blackstone. Virginia Woolf :A Commentary[M].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49:47.
[4] 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 Friedman N.Point of View in fiction[M].New York: P.Stevick,1967:118.
[6] 伍尔夫 ,瞿世镜译:《到灯塔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7] 杰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述话语,新叙述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初春玲,女,1971—,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语言教学等,工作单位:上海海关学院。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叙述视角 叙述时间 叙述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20世纪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迄今为止,文学批评家们对伍尔夫的研究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然而要抓住她小说世界的本质,还要从承载她文学主张的叙述技巧进行研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不再拘泥于已有的现实主义陈规,以细致的反映所谓的客观世界为己任,而是转向重视自我情绪的描述,以另外一种维度去丰富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感”。她(1972)在《现代小说》中指出:“现代作家对于日趋严重的异化感不能无动于衷,而应去揭示他们真实的精神感受。真实存在于人物内心深处涌现的意识中。”这为小说的艺术形式开拓了新的空间。
当伍尔夫倡导“内在真实”的美学主张时,关注点便开始了“向内转”的移动,这种转移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形式。而事实上,在面临对现代性所引发的生存情绪表现时,传统重视“反映论”的现实主义技法已是捉襟见肘了。“她认为往昔的艺术形式不能包容当今的现实,正如玫瑰的花瓣不足以包裹粗粝的岩石。”(伍尔夫著,翟世镜译;2000)伍尔夫是一位理论与创作并重的作家,她在创作实践中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小说。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探索“向内转”的尝试之作,比较典型地展示了伍尔夫的叙事技巧。自此书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很多早期评论家们多认为这部作品很多涉及到实际故事情节,弱化了小说的特征;新批评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多从象征主义角度入手,随后很多批评家都只注意到了伍尔夫的现代主义意识流技巧。其实,伍尔夫生活在一个历史与意识形态转型时期,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对视觉艺术和印象主义画派比较熟悉,所以,她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等都得到了深入的刻画。同时随着现实主义影响力的衰落,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获得了发展,一直致力于追求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被认为是不可得到的,作家转而关注人的心理现实。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思潮的影响,伍尔夫在时刻追求技巧创新。《到灯塔去》是体现其创新手法的一部代表作品,为了使作品清晰地表达出人类的主观世界和内心情感,作家大量采用限知视角叙述,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并不断转换视角,使叙述呈多元化展开。这不仅形成了伍尔夫独特的创作风格,还使得《到灯塔去》成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手法的一部寓意丰富的作品。批评家布莱克斯东(1949)曾对《到灯塔去》的艺术成就给出盛赞:“在阅读了《到灯塔去》之后,再来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是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下面,我们将聚焦于此文的叙事层面做一些分析。
一 叙述视角
1 限知视角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篇小说中,践行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内在真实论。“为了显示生命中最重要的瞬间,追求人物内在的真实,它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们在严酷的现实中探本究源,寻觅人生的真谛和精神上的寄托的过程,是一部十分罕见的完美的艺术佳作。”(李维屏,2003)毕竟世界的意义需要通过人的眼睛才能被赋予,而人的认知视角总会伴随着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与此相对有限的视域,《到灯塔去》体现了作家的叙述视角革新。在叙述技巧上,采用了“作家退出”的策略,大量采用限知视角。之前现实主义所采取的“全知视角”优势在于叙述者可无所不知,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穿插叙述,自由穿梭于小说各类人物之间。这种视角虽能洞察一切,但它同样会使叙事变得平面化和单一化,抹平了作品中人物的独特个性,因为他们总是“被言说”而非“自己开口”。与此相比,伍尔夫启用的限知视角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不同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弗里德曼(1967)在《小说中的视角》中将《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归为“多重选择性的全知”,他认为,“在此类型中,人物的言行、外表、背景等故事成分只能通过某一在场人物的头脑传递给读者。”这样读者跟着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直接感受人物的复杂情感活动。弗里德曼对《到灯塔去》叙述视角的界定中有“全知”一词,易使人想起传统全知叙述视角,这里为了区分明显,将《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定为限知视角。
《到灯塔去》采用限知视角,读者看到的是作品人物呈现出来的意识流动,从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他们所嘲笑的那个年轻人,跟着她走进了客厅,……她不必回头去瞧,就能感受到他手足无措的窘态。他们都走了——孩子们;敏泰·多伊尔和保罗·雷莱;奥古斯都·卡迈克尔;她的丈夫——他们全都走了。于是她转过身来,叹了口气说:‘塔斯莱先生,你不讨厌和我一块儿出去走一趟吧?’”
这里的视角始终是拉姆齐夫人的,对某物的感受带着她的印记,在后来叙述中,“她转过身来”,能想到第一句中的拉姆齐夫人是背对着塔斯莱的,夫人只知道他在拘束地摆弄着什么,但她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如果采用全知全能型的视角,那么在第一句中就能清楚地知道塔斯莱摆弄的是什么东西。由此可见,伍尔夫的限知视角在这一段中得到了具体表现,只要能用小说中人物视角来叙述的部分,都采用了限知视角,这一独特的叙述技巧让作家从主宰退到幕后,读者通过作品人物的眼光观察,借助人物的主观意识感受世界,根据作品人物的意识流动,从而深入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可以说,这种叙事技巧是邀请读者的方式,因为在有限视角的限定之中会留下许多空白,这种空白需要读者投入想象力才能解读,叙事也因此从讲故事变成了对话。
2 视角转换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还采用了另外一种叙述技巧,即频繁的视角转换,这样能扩大叙事范围,又能使不同人物的视角相互交叉、补充,从而形成多视角叙述,达到较为全面、丰富的效果。
伍尔夫频繁进行视角转换,这是因为它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视角转换能丰富人物形象。伍尔夫与传统作家一样注重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但在《到灯塔去》中,她采用的是与传统作家不同的方式。传统作家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刻画人物,而伍尔夫则注重叙述人物自己的意识流动,再通过与其他人物意识流的互文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拉姆齐夫人的形象是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视角逐渐丰富起来的:儿子詹姆斯“觉得她在各方面都比他(拉姆齐先生)强一万倍”,塔斯莱认为“拉姆齐夫人独具慧眼”;丈夫认为“她姿容绝世”;只有画家莉丽认为“她看上去多么苍老、多么疲乏,……而且多么淡漠疏远”;其次,视角频繁转换,能使视角相互补充,扩大叙事范围,作品的叙事也会变得更加自由与灵活。“他(塔斯莱)觉得有必要坚持他自己的意见。尽管他的眼睛长得不错,莉丽·布里斯库想到,但是,瞧瞧他的鼻子,再看看他的手……。”这段话中最开始是塔斯莱的视角,然后再没有任何外景的介入下,直接转到莉丽的视角,这些多重个人印象的相互叠加,能够起到引导读者能自由穿梭于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同一时刻感受不同的内心活动的作用。伍尔夫运用视角转换达到了娴熟的地步,即使在同一段落中也会安排各种不同视角转换:“……他细细地品尝了一番。它美味可口、酥嫩无比,烹调得十全十美。她怎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搞出这样的佳肴?他问她。她是位了不起的女人。他对她的全部爱慕敬仰之情,重新恢复了。她意识到这一点。……”这段中第一句是拉姆齐夫人的视角;第二句转向班克斯视角;第三句班克斯向夫人发问;第四句是班克斯先生的意识流动;第五句是拉姆齐夫人的视角;第六句转到叙述者视角。
如此这般的例子还有很多。小说叙述视角频繁转化,读者开始可能不知道如何切入,但认真阅读会发现,伍尔夫每次做转换视角时,都会提供相应信息的,如《到灯塔去》中常用“她(他)想”之类的词汇或者重复使用词句提示读者视角的转换。如“但他现在带着他那种评判的神态站在她身旁(他年龄大得可以做她的父亲,是一位植物学家,一个鳏夫,身上总是带着肥皂味儿,小心谨慎,十分干净),她只是站在那不动。他也站着那儿,她的皮鞋好极了,他发觉。”这段话中莉丽和班克斯的视角是通过重复使用“她只是站在那不动。他也站着那儿”,由某一意象导向产生意象的人从而黏连起转变的。
二 叙述时间
《到灯塔去》是关于时间流逝的小说,作者通过拉姆齐夫人之口提出了“自我能否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的问题,为了慢慢解决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作家在小说中安排了特殊的时间结构,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小说叙述时间方面的技巧。
1 物理时间
《到灯塔去》的物理时间线索非常清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窗、岁月流逝、灯塔。第一部分“窗”叙述了拉姆齐家人及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海滨别墅度夏。这段叙事主要依靠的是拉姆齐夫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她倚窗而坐,看到窗外的花草树木,远眺又看到了冲击着的海浪和忽明忽暗的灯塔。凝视灯塔,她陷入了深思。虽然她一直注视外面的世界,但周围发生的一切也没有逃过她的意识流,她的意识围绕着丈夫、子女、朋友展开。小儿子詹姆斯想第二天驾船到岛上看灯塔,拉姆齐夫人慈爱地安慰他说,明天天气可能会好转。但拉姆齐先生断言明天的天气不会好,想到灯塔是不可能的,这对詹姆斯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使得詹姆斯认为父亲过于严厉,从心里对父亲产生恨意。作品中其他人物的意识围绕拉姆齐夫人流动,很多人物意识交织在一起,但却不显得混乱,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用极少的笔墨描述十年后的情景,写海边旧屋的仆人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和怀念。战争在整个欧洲爆发后,拉姆齐夫人不幸去世,儿子安德鲁为国捐躯,女儿普鲁难产而死,海滨别墅也因为常年的风吹雨打显得破烂不堪,将十年的人世沧桑凝聚到一夜之间。第三部分“灯塔”叙述的是十年后,拉姆齐带着儿女回到海滨别墅,画家莉丽小姐也决定回去完成她的画作。这时拉姆齐夫人已去世,拉姆齐先生带领全家终于到达灯塔,完成了10年前的愿望。他仰望灯塔,思绪万千,深切怀念拉姆齐夫人。画家莉丽也努力完成了10年来一直构思的拉姆齐夫人的肖像。小说在她向画幅中央落下最后一笔时结束。从情节上来看,这三个部分没有连续性,是由不同的回忆掺杂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
2 心理时间
《到灯塔去》的情节非常简单,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很简单的事情,采用了细节描写,而第二部分十年之间发生的事情很是吸引读者,但作家却用简单的笔墨给予了简要概述。这是作家有意安排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值得关注的是反映人物意识的心理时间,作家在时间上运用了大量的倒叙与自由联想等蒙太奇技巧。
倒叙是思绪回到过去,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法国叙述学家杰拉尔·热奈特(1990)指出:“研究叙述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到灯塔去》有大量的回忆性片段,是由倒叙引起的。小说中的倒叙主要体现在“灯塔”部分,由莉丽作画时的思想活动展开叙述。莉丽望着画布想到了最初为拉姆齐夫人画像,当时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混乱的,生活也杂乱无章,她意识到生活会影响到她的创作,使她一直未能完成拉姆齐夫人的画像。小说结尾处当她目送拉姆齐先生带着儿女驶向灯塔的背影时,脑海中再度出现了拉姆齐负人的画面。她突然得到启示,一挥笔完成了十年前受精神困扰而不能完成的画作。莉丽的思绪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最后停留在拉姆齐夫人这个共同点上。第三部分莉丽的意识流动,带着回忆,读者跟着莉丽的意识也好像回到了十年前的那个黄昏。这种倒叙方式构成了对第一部分的呼应,凸显了小说的对比和匀称效果。
伍尔夫也善用运用自由联想法解释人的内心活动,自由联想具有随意性和跳跃性。《到灯塔去》运用大量的自由联想法,如第一部分由拉姆齐夫人的自由联想展开,她从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分歧,想到了人的贫富贵贱之分;从认识的贫富、贵贱之间的区别想到了子女从她那继承的高贵血统;从高贵血统又想到了意大利大家闺秀的热情奔放等。这种联想方式恰似由某个事物引发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连环反应。而莉丽围绕爱情引发的联想则是以爱情为中心不断向外延展。她先想到向拉姆齐先生撒娇的敏泰,为敏泰的爱情感到不寒而栗,又想到自己坚守为艺术而献身不结婚,就不必遭受那份灾难而庆幸;继而又想到爱情的双重性,想到从古至今人们对爱情的看法。这段叙述围绕爱情展开联想,表现了画家莉丽消极的爱情观。文中还有一种前后呼应的联想方式,如第三部分,莉丽重回海滨别墅,完成十年来没有完成的画。在这部分中,随着画笔的挥动,她的思绪回到了从前,她想到塔斯莱的观点,他认为女人不能作画、写作,又想到自己当年就是在这作画,引发出拉姆齐夫人,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画布。这样整个部分在她的自由联想中展开,由画布想到了塔斯莱,想到了自己当年作画的情景,想到了拉姆齐夫人,最后又回到画布,这是典型的呼应式自由联想。 虽然这几种自由联想方法不同,但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即引发自由联想的客观真实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引发出一系列的意识流动,从意识流动中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比客观真实更富有韵味。
三 叙述话语
伍尔夫致力于刻画人的真实心理感受的一面,这种“内在真实”的叙述话语,基本上都是借助内心独白实现的。直接独白是由直接引语引发的意识,间接独白是由间接引语引发的意识。“直接独白以作品人物为基准的人称和时态,叙述者隐身作品中,人物的意识流动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间接独白是以叙述者为基准的人称和时态,在叙述者的间接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柳鸣九,1989)有人认为直接内心独白更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因此是表现意识流的最佳方式。其实直接内心独白也有局限性。而对每个作品人物独白的选取和排列,则构成了叙事时间的组合方式。
《到灯塔去》在叙述话语方面,主要采用的是间接内心独白形式,主要标志就是“某人说”、“某人想”。《到灯塔去》第一部分大量使用了间接内心独白,其中拉姆齐夫人的内心独白最多。“莉丽的画!拉姆齐夫人不禁微笑。她有中国人一样的小眼睛,而且满脸皱纹,她是永远嫁不出去的;她的画也不会有人重视;她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小人物,而拉姆齐夫人就是喜欢这一点;因此,她想起了她的诺言,她低下了头。”这是阿拉姆齐夫人看到作画的莉丽引发的内心独白。作家用“拉姆齐夫人的微笑”引导读者,通过拉姆齐夫人对莉丽的评价,描绘出莉丽形象。除了用句子作为间接内心独白的标志外,还在括号内插入语引导读者。如:“我尊敬您(她在内心默默的对他说),在各方面完全尊敬您;您不慕虚荣;您完全无私;您比拉姆齐先生更好;您是我认识的最好的人;您没有妻室儿女(她渴望着要去抚慰他孤独的心灵,但是不带任何性感);……”这段话括号内的插入语是视角转化的标识,以引导读者。
伍尔夫注重间接独白的运用,也兼顾直接独白,文中第一和第三部分有时候并用直接独白与间接独白。如:
“女人不能写作,女人不能绘画——他说出这样的话来,又有什么要紧?……为什么她整个身躯像风中的玉米秆一般低头弯腰,需要巨大的、相当痛苦的努力,才能从这种谦卑的状态中重新直起腰杆?她必须再来一遍。在桌布上有一条小树枝;我的画就在这儿;我必须把那棵树移到画布的中央;那才是要紧的事——其他一切全都无关紧要。她们扪心自问:她是否能够牢牢地抓住此事,既不发火,也不争论?……”
这是莉丽的一段遐想,其中第一句是间接独白,作为女人使莉丽有一种巨大的压力;第二句是直接独白,她想坚守自己的理想——为艺术而现身;第三句是塔斯莱的话给她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伍尔夫在叙述话语方面融合了直接独白与间接独白,将莉丽复杂的意识活动连为一体。先是叙述者引入了莉丽的意识,然后隐去了叙述者,转向直接独白,莉丽的意识直接呈现出来。这种对独白的选取也淡化了传统叙事的主客之分,让每个人所呈现的意识都独一无二地显示出来,造成了众声喧哗的景象。
四 结语
伍尔夫的叙事事件从传统的线性变成了多时空性,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具有时间感的声音,叙事于是变成了多点开花。伍尔夫对叙事策略的突破是双重性的,也体现在时间叙事之内。首先表现在她对有限视角的选取,叙事者从外在的全知视角变成了内在的人物独白,情绪传达也成为了另一种“真实”的组成部分;其次是对线性叙事的突破,她不再满足于按顺序从头到尾主客分明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让多重独白并列在一起,突破了物理时间的限制,让语境尽可能多的丰富起来。这是种新的写作形式,借以表达其“内在真实”叙事的可能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运用了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话语等独特的叙事技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实践了她追求的“内在真实”的创作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伍尔夫的小说既革新了传统叙事,又创造出一种新的写作形式,这对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丰富不啻是种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Virginia Woolf Modern Fiction[A].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C].David Lodge(ed).London: Longman,1972:85-91.
[2] 伍尔夫,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3] Bearnard Blackstone. Virginia Woolf :A Commentary[M].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49:47.
[4] 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 Friedman N.Point of View in fiction[M].New York: P.Stevick,1967:118.
[6] 伍尔夫 ,瞿世镜译:《到灯塔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7] 杰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述话语,新叙述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初春玲,女,1971—,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语言教学等,工作单位:上海海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