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新成果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9月,由陕西出版集团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何炳武主编《陕西书法史》(上、中、下),是书法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文章着重评价了陕西书法史研究对中国书法史研究的贡献,介绍了作者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上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陕西书法史研究;图书评论;文化
   近期,受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委托,历时两年辛勤劳作,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何炳武研究员主编,王永莉博士、李巍副研究员参与撰写的《陕西书法史》(上、中、下)三册终于2011年9月由陕西出版集团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之上,对陕西书法史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将陕西书法史的研究推进到了新的高度,是中国书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新成果,更为中国书法史学园地增添了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
   何炳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系统研究上,在《中国书法》、《湖南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新视野》、《南通师范学院学报》、《文史与书画》、《书法赏评》、《华夏文化》等杂志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其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陕西省及全国展览,多次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中韩书法交流展、中新书法交流展并见诸报刊。多次在西安及外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及传略被载入《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多部辞书中。
   何炳武研究员早在《书法与中国文化》(三秦出版社,2006)一书中,就通过中国文化的视角对书法艺术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考察,触及中国书法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为这一题目的正面研究进行了初步准备。之后,又主编并主撰《中国书法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合著《柳公权评传》(三秦出版社,2008)、《中国书法精神》(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09),更进一步为研究陕西书法史打下了宏观考察的基础。因此,《陕西书法史》一书,其正式撰写虽仅历时两年多(据作者后记),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确为作者多年学术积累之心得。本书的另两位撰稿人王永莉博士和李巍副研究员,在何炳武研究员的带领下,多年来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书法史、书法理论的研究和书法艺术的创作,发表论文及专著多篇,在陕西省内外书法界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充分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学术功力,是国内中国书法史研究领域里两位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何炳武研究员、王永莉博士和李巍副研究员三位的学术积累和理论素养,无疑为《陕西书法史》(上、中、下)的著述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本书确是一部内容厚重细密、治学态度严谨、文笔平实流畅的上乘之作。
   文章不能算作一篇全面性的书评文章,只是就本书的特点及阅读之后所受到的启发、体悟,并结合书中若干内容,从选题、立論、材料运用以及别具匠心的插图等几个方面,谈些读后的感受,不当之处,敬请作者和有关专家指正。
   关于选题 选题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个造诣深厚的史学家,首先就在于他能从纷繁的历史表象中捕捉到对社会有价值、对学术有贡献而又能发挥自己所长的研究选题。有了好的选题,甚至可以说研究已取得一半的成功。本书的选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取中国书法的故乡——陕西(见本书后记),这一特定地理区域作为书法史研究的着眼点;二是结合作者几十年来从事书法创作、研究的实践经验和心得积累。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如何将中国传统书法所托载的巨大文化内涵加以增强?这是作者长期以来从事书法研究所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作者撰写本部著作的主要目的。那么,为何选择“陕西书法”这一选题来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切入点呢?陕西书法家协会雷珍民主席在本书“序言”中有如下论述:“要说陕西是中国书法的故乡,尽管陕西白水有仓颉庙,郭沫若甚至说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就是文字的起源,但仍然会有异议……但要说陕西不但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书法主要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书法的重镇,则是理直气壮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之从刻在甲骨上,转而铸在青铜器上,全盛于西周的陕西;雕刻在石头上,则开启于秦时的石鼓,全盛于汉代的石碑,何况宋代建立的石刻碑林,就坐落在陕西西安,成为国人向往的书法圣地;三秦大地上,摩崖石刻比比皆是,褒斜的石门,耀州药王山,榆林红石峡,都有石刻传世,彪炳着书法重镇的地位。当书法从刀刻、铜铸转换到以笔书写的阶段,唐代的卓然大家们开宗立派,遂使书法真正有法。此其一。”“其二,在书法艺术的王国里,正是开启于陕西的周金、秦篆、汉隶、唐楷,弘扬了书法艺术的主旋律。”“其三,如同秦代的驰道、直通贯穿南北,汉代的丝绸之路连通东西,唐代的声威远播域内,根植于陕西的书法艺术,也不是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承前启后,兼容会通,形成多样的艺术风格。……即使政治中心东移的宋代以后,碑林里琳琅满目的收藏,依然展现出中国书法艺术辉煌的历史。”正是根植于这样的认识和认同,作者才着眼于“陕西书法”这一关键点,深度挖掘中国书法文化的内涵,以期能够更深刻、准确地认识并把握整个中国书法历史的进程和规律。
   关于立论通览全书,这部著作体例独特、思路清晰、章节布局合理。
   “绪论”中作者开宗明义:“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其发展史与汉字的产生过程息息相关”,“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艺术充分显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人格和内心世界,并以其特立独行以及源远流长的个性化特点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进而指出“陕西书法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概括性总说之后,作者再作详述:“自西周至民国,陕西不仅见证了中国书法从产生到繁荣、鼎盛的辉煌时刻,也经历了中国书法从繁荣到萧条、没落的惨淡经营。
   本书写作体例以时代为序,每章先介绍中国古代书法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作为陕西乃至中国书法史的大事,宋代以后则专节介绍西安碑林发展概况;再重点介绍历代陕西籍,或曾供职、旅居于陕西的书家的艺术经历及其代表书作的艺术成就,并就其书法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有唐以前,长安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书法资料浩繁,注重钩玄提要,切忌挂一漏万;而宋代以后,政权中心南移,书法资料随之欠缺,遂多方搜集,以免捉襟见肘。对民国时期陕西籍或旅陕书家,以出生于民国、书稿整理结束时已经逝世者为准。(见本书后记)
   全书近百万字。围绕上述主题,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五大部分,十八个专题(章)逐步展开、层层解剖。
   上册由两部分构成,共五章,是全书的开篇之幕。第一部分,陕西书法的滥觞期(史前—战国),包括两章,即:第一章,史前时期的陕西书法;第二章,三代时期的陕西书法;第二部分,陕西书法的变革期(秦汉—魏晋),包括三章,即:第三章,金文—秦篆;第四章,秦篆—汉隶;第五章,汉隶—楷、行、草(魏晋南北朝)。
   中册共有一个专题,即第三部分——陕西书法的鼎盛期(隋—唐),包括七章,即:第六章 隋代陕西书法;第七章 唐代陕西书法;第八章,初唐陕西书法;第九章,盛、中唐书法;第十章,晚唐陕西书法;第十一章,唐文化与陕西书法;第十二章,五代陕西书法。
   下册由两部分组成,涵蓋六章。第四部分,陕西书法的沉寂期(宋—明),包括四章,即:第十三章,北宋陕西书法;第十四章,南宋陕西书法;第十五章,元代陕西书法;第十六章,明代陕西书法。第五部分,陕西书法的勃兴期(清—民国),包括两章即:第十七章,清代陕西书法;第十八章,民国陕西书法。
   关于材料的运用 “史籍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素材,立论的主要依据,犹如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数据。史料或数据不足固然达不到科学性的认识,史料或数据不准确甚至错误,则会导出背离真理的谬误。”
   本书较好地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实证性和论从史出的原则,用材料说明问题,从史实中引出观点和结论。全书各章,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虽采用史料丰富,却未有材料堆砌之感,反而愈加引人研读。纵观本书,对材料运用的特点如下:
   第一,书中所引材料均为作者一条条积累所成。撰写本书期间,作者不辞辛劳,曾先后奔赴陕北、陕南、关中等处实地考察,遍查与主题相关的书法文献资料、书法石刻遗迹,并参阅古今书史、书论及书法美学的相关著作,相互补照,甄别细选,以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为选择原则,选用材料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准确可信。
   第二,在面临撰写过程中所遇实际难题,作者并未知难而退,而是持慎重、严谨的治学态度予以解决,如:宋之后,陕西籍著名文人张载、康海等,少有书作留存;苏轼、陆游等书家虽曾在陕西任职,其间却少见书作,而且其书法艺术的辉煌期也并非在陕期间。
   第三,注重材料之间的联系。围绕“中国书法的故乡——陕西的书法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和总结”这一主题,将各条材料既系统有序又层次分明地组织在一起,把每条材料都放置于最足以说明问题的恰当之处。征引既不断章取义,又同所表达的观点相契合。逻辑思维缜密、清晰,从观点到材料再到结论,都表现出作者具有很强的驾驭材料、解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插图 图文并茂,已是许多学术著作的一种追求。本书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本书的插图却别具风格和特点。
   全总共共配有插图765幅,平均每2页就有插图一幅。这些插图的内容十分丰富。史前陶器之刻画符号,殷商时期之甲骨刻辞,青铜器时代之题铭,汉代之简牍,由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所书之碑铭、墓志、手札、手卷、扇面、中堂、条幅、对联,历代著名书法作品之遗址,历史人物和书法家等,都配有图像。这些插图不但对读者理解本书内容很有裨益,而且也显示出作者撰写本书的独具匠心。
   以上几点,仅仅是笔者读何炳武研究员著作的粗浅体会,不足以全部反映这部书的价值。本书论点建立在充分、细密的具体研究基础之上,说服力强,非无根空谈。纵览全书,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史料翔实,持论谨慎。可以说,该部著作在很多方面都填补了陕西书法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弥补了中国书法史研究领域的不足,具有十分突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书法申报书中所写的“入选理由”.
   [2] 吴剑杰.近代史籍史料的整理应当务求准确——以三种资料书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0(4).
  
   (作者简介:马燕云(1975.7-),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历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中国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独立学院生源具有的自身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必然存在着有别于公办高等院校学生的区别,文章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工作;教育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高等教育需求和国家有限的公办高等教育资源的矛盾中产生的,由公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按照
期刊
摘要:师生关系是校园主体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决定着和谐校园的建设,更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局部化、表层化、庸俗化。优化高校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教师从自身作起,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每一个人;主动作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转变管理中角色定位,增强管理工作透明度。   关键词:师生关系;素质教育;主体性   近些年,高校中时有发生的学生对教师
期刊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于是就有人认为:“热闹的课就是好课。”一些教师就在表面上大做文章,一堂课下来,看起来形式新颖,热热闹闹,课上学生非常愉快。可热闹、愉快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了那些值得回味的东西?仔细想一想,学生该学的知识,该发展的能力鲜有落实。   课堂开放了,学生活跃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但一味得追求表面上活跃是不可取的。当然传统的以教
期刊
摘要:宗族调解分流了人民调解的部分案件。虽然宗族调解具有及时性、道德性、亲和性、低成本性和非消极、被动性的优势,却存在着反程序性、反法治性的缺陷,但因其与解决农村的琐屑纠纷相适应,此时已显示出优势。而基层政府对其或严厉打击、或默认两种态度。   关键词:宗族调解;存在原因;优势;评价   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最贴近纠纷人的人民调解制度受案率逐年下降,再加上近年来美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ADR
期刊
摘要:本次调查对新乡市各县区的残疾人进行了走访,就目前新乡市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器材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现有器材设施的构造、质地等对残疾人而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险性,同时也收集了残疾人在进行运动、使用体育器材设施时的相关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运动器材;建议   我国的残疾人数量十分庞大,2008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
期刊
摘要:网络的兴起和普及,既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系列问题与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创新。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切实把握互联网的规律,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目前互联网正以其海量的信息、迅捷的速度、自由互动的方式逐渐成为大
期刊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丰德票号全体员工集体吟颂的祖训反复回荡在青海剧场。“勤奋敬业 谨慎诚信”八个制作精美的大字装置在舞台各个场景之中……  九月三日,我作为一个离乡多年的山西人,怀着比其他观众更加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远道而来的山西话剧院在西宁演出的话剧《立秋》。在这部话剧的欣赏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震憾和多方位的启迪,使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得到了精神和灵魂的升
期刊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其中第二项工作就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美术馆、图书
期刊
一、引言  十七世纪初萌生于意大利的bel Canto演唱风格和技术体系主要强调歌唱者的呼吸技术、起音技术、声音的连贯和渐强渐弱、声区的统一等。早期的此种歌唱风格对优美的音质有严格的要求,至于音量则认为音质好了音量自然会来。歌唱者演唱时应关注歌词的思想、情感内涵,深知其节律、音韵上的特点,把作品完整地表达好,让听众得到艺术上的感染和审美上的愉悦。这些要求对于歌唱者来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
期刊
广惠寺,原名叫郭莽寺,藏语叫“赛科合关巴”,意为“赞波具喜圣教洲”。据历史材料记载,广惠寺创建于清顺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哲蚌寺喇嘛端智嘉措,法号称隆巴端智布,当时名为郭莽寺(郭莽:藏语,是“多门”的意思)。属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系统。坐落在大通县东峡镇衙门庄村的北侧,它背靠自东向西连绵起伏的黄伯垭山麓,对面是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鹞子沟松林。距离大通县城桥头镇15公里。前身是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