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地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引起了人们对全球气候保护的关注,为控制各国碳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国际上制定了《京都议定书》。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2年8月核准,现今其第一期已经完成。然而在第二期即将开始时,承担较重任务的发达国家纷纷表示不满,美国甚至坚决退出,而即将承担减少碳排量任务的我国却仍然坚持签订《京都议定书》,很明显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程度的限制,我国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原因?本文从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京都议定书》;原因
一、前言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该条款是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二氧化碳的具体排放标准为2008-2012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该条约的生效条件为“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1]目前这两个条件均已满足。目前,在美、日、加等发展国家的退出或拒绝承诺以及经济发展有很大程度的限制的情况下,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2年8月核准,对《京都议定书》保持积极态度,在德班会议上起到积极作用,并表明从2020年起加入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本文从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我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原因。
二、《京都议定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1资源成本增高
我国现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量和使用量很大,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主,再加上技术方面的不足,会有大量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碳排量则意味着我们只能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风、太阳、农作物等转化为能源的过程又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清洁能源的成本往往比较高,限制我国工业化进程。
2形成绿色壁垒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曾发布数据指出:2003年中国GDP达到全世界GDP总量的4%,却消耗了世界30%的钢产量,31%的煤炭总产量,40%的水泥总量,中国入一氧化碳排放增量占到同期世界总增量的30%。2005年在世界各国“环境质量指数”中和评估中,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位居第133位[2]。由于中国的高排放量,再加之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现在为《京都议定书》的主导者,他们很可能会根据中国一些工业出口产品的排放来制定一些标准,以形成绿色壁垒,中国高排放、低产出获得的产品,如钢铁产品以及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产品可能将最先受到限制[3]。中国的生产和出口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减缓发展速度。
3对国际投资造成影响
由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发达国家可以把碳排放量高的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所以很多国家可能会将其转移到我国,而转移进来后就很难再搬出去,对我国的就业、再就业和经济法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给我国提供了技术引进与改造的机遇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发达国家既可以在本国实现减排外,也可以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来实现减排,即清洁发展机制(CDM)。因为二氧化碳是在整个大气层中扩散,不会集中在一个区域,无论在全球范围内哪里减排,效果都是一样。我国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以及合作空间,举例来说,我国电厂现在普遍采用低效率的普通燃煤机组,若以CDM模式与日本等国合作,由其提供超临界机组,我国将大大提高煤发电的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
2给我国提供了更多融资机会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排放市场的交易。该协定生效后,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将可以在缔约国之间进行自由买卖。中国企业可以从《京都议定书》的CDM得到巨大的融资机会。比如,从2002年起,CDM项目就已经进入中国。2002年下半年,荷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就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场项目签署合同。投资该项目的中国企业获得了总计约27亿元人民币的收益保证上[4]。面的例子足以证明CDM机制给我国带来的广阔的融资空间,只要把握这个机遇,一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三、《京都议定书》签订的政治权衡
(一)迫于政治压力
1良好的国际形象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其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直是良好、正直的,并且在国内一直提倡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则使得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显得苍白无力,可能无法维持我们一直以来的国际形象。同时“碳政治”是全球最热关注点,参与其签订也是彰显我国大国地位。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李恒远也曾表示,如果我国长期不承担温室气体控制义务,我国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中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处置不当,有可能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2庞大的碳排放量
我国作为碳排量大国,是《京都议定书》的利益攸关者。据国际环境署2004年12月10日的统计,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并有增长的态势。很多国家都把焦点放在了我国,如果我们没有签订,那么很多发达国家也可以以此为借口拒绝签订。
此外,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借口之一,就是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中国的签订和在第二期的承诺可以说使得各国没有了拒绝签订的借口,挽救了《京都议定书》的存在。 (二)出于政治策略
1维护国家利益
由于《京都议定书》大部分是由欧洲制定的,其肯定对欧洲国家相对有利,而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碳排放的问题与我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参与签订过程,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可能导致《京都议定书》会存在很多对我国不利的因素,并在国际压力下被迫签订。我们主动参与可以按照我国发展战略积极为我国争取利益,尽可能排除对我国的不利因素,并了解整个制定过程,更好的行使议定书下的权利,把握其带来的机遇。
2传播中国理念
让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办法是让中国的文化理念走向世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我国可以将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和我们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联系起来。
3逐渐成为“掌控者”
从近代以来中国进入西方国际体系中,西方人一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中国只有选择进入或不进入的权利,而很少获得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因此我国一直以来很难参与其规则的制定,在国际问题上面处于被动地位,致使我国的利益难以保障。
而这次,全球“碳政治”刚刚开始,中国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对其规则的制定和使用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反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期生效的情况下,我国作为支持者,具有主动权,可以引导国际“碳政治”的发展方向,使之向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是政治能力的一种体现,也为中国未来成为国际谈判工作规则的制定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其他因素
我国的积极签订不仅出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考量,同时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保护方面,参与《京都议定书》可以为我国节能减排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并提供不同的渠道和方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低碳生活都提供一定的帮助。
五、总结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固然会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限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其签订以及参与签订的过程都对我国有一定的好处,我国积极签订《京都议定书》不是盲目彰显大国地位,而是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考量,在其他方面如环境等也有着一定的权衡。总之,与其被迫签订,不如主动参与,把握《京都议定书》给我国提供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申薇 <京都议定书>背后的政治博弈——全球变暖骗局原因的部分探析[J] 社科纵横,2011(26):155-156
[2]顾丽琴 <京都议定书>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企业经济,2005,(5):17-18
[3]王春燕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 求实,2005,(z1):211-212
[4]张学儒 <京都议定书>带来数十亿元商机我国水电能否“饭来张口”[N] 中国水利报,2005-03-01(006)
【关键词】中国;《京都议定书》;原因
一、前言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该条款是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二氧化碳的具体排放标准为2008-2012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该条约的生效条件为“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1]目前这两个条件均已满足。目前,在美、日、加等发展国家的退出或拒绝承诺以及经济发展有很大程度的限制的情况下,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2年8月核准,对《京都议定书》保持积极态度,在德班会议上起到积极作用,并表明从2020年起加入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本文从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我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原因。
二、《京都议定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1资源成本增高
我国现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量和使用量很大,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主,再加上技术方面的不足,会有大量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碳排量则意味着我们只能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风、太阳、农作物等转化为能源的过程又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清洁能源的成本往往比较高,限制我国工业化进程。
2形成绿色壁垒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曾发布数据指出:2003年中国GDP达到全世界GDP总量的4%,却消耗了世界30%的钢产量,31%的煤炭总产量,40%的水泥总量,中国入一氧化碳排放增量占到同期世界总增量的30%。2005年在世界各国“环境质量指数”中和评估中,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位居第133位[2]。由于中国的高排放量,再加之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现在为《京都议定书》的主导者,他们很可能会根据中国一些工业出口产品的排放来制定一些标准,以形成绿色壁垒,中国高排放、低产出获得的产品,如钢铁产品以及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产品可能将最先受到限制[3]。中国的生产和出口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减缓发展速度。
3对国际投资造成影响
由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发达国家可以把碳排放量高的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所以很多国家可能会将其转移到我国,而转移进来后就很难再搬出去,对我国的就业、再就业和经济法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给我国提供了技术引进与改造的机遇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发达国家既可以在本国实现减排外,也可以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来实现减排,即清洁发展机制(CDM)。因为二氧化碳是在整个大气层中扩散,不会集中在一个区域,无论在全球范围内哪里减排,效果都是一样。我国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以及合作空间,举例来说,我国电厂现在普遍采用低效率的普通燃煤机组,若以CDM模式与日本等国合作,由其提供超临界机组,我国将大大提高煤发电的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
2给我国提供了更多融资机会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排放市场的交易。该协定生效后,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将可以在缔约国之间进行自由买卖。中国企业可以从《京都议定书》的CDM得到巨大的融资机会。比如,从2002年起,CDM项目就已经进入中国。2002年下半年,荷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就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场项目签署合同。投资该项目的中国企业获得了总计约27亿元人民币的收益保证上[4]。面的例子足以证明CDM机制给我国带来的广阔的融资空间,只要把握这个机遇,一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三、《京都议定书》签订的政治权衡
(一)迫于政治压力
1良好的国际形象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其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直是良好、正直的,并且在国内一直提倡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则使得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显得苍白无力,可能无法维持我们一直以来的国际形象。同时“碳政治”是全球最热关注点,参与其签订也是彰显我国大国地位。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李恒远也曾表示,如果我国长期不承担温室气体控制义务,我国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中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处置不当,有可能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2庞大的碳排放量
我国作为碳排量大国,是《京都议定书》的利益攸关者。据国际环境署2004年12月10日的统计,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并有增长的态势。很多国家都把焦点放在了我国,如果我们没有签订,那么很多发达国家也可以以此为借口拒绝签订。
此外,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借口之一,就是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中国的签订和在第二期的承诺可以说使得各国没有了拒绝签订的借口,挽救了《京都议定书》的存在。 (二)出于政治策略
1维护国家利益
由于《京都议定书》大部分是由欧洲制定的,其肯定对欧洲国家相对有利,而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碳排放的问题与我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参与签订过程,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可能导致《京都议定书》会存在很多对我国不利的因素,并在国际压力下被迫签订。我们主动参与可以按照我国发展战略积极为我国争取利益,尽可能排除对我国的不利因素,并了解整个制定过程,更好的行使议定书下的权利,把握其带来的机遇。
2传播中国理念
让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办法是让中国的文化理念走向世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我国可以将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和我们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联系起来。
3逐渐成为“掌控者”
从近代以来中国进入西方国际体系中,西方人一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中国只有选择进入或不进入的权利,而很少获得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因此我国一直以来很难参与其规则的制定,在国际问题上面处于被动地位,致使我国的利益难以保障。
而这次,全球“碳政治”刚刚开始,中国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对其规则的制定和使用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反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期生效的情况下,我国作为支持者,具有主动权,可以引导国际“碳政治”的发展方向,使之向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是政治能力的一种体现,也为中国未来成为国际谈判工作规则的制定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其他因素
我国的积极签订不仅出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考量,同时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保护方面,参与《京都议定书》可以为我国节能减排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并提供不同的渠道和方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低碳生活都提供一定的帮助。
五、总结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固然会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限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其签订以及参与签订的过程都对我国有一定的好处,我国积极签订《京都议定书》不是盲目彰显大国地位,而是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考量,在其他方面如环境等也有着一定的权衡。总之,与其被迫签订,不如主动参与,把握《京都议定书》给我国提供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申薇 <京都议定书>背后的政治博弈——全球变暖骗局原因的部分探析[J] 社科纵横,2011(26):155-156
[2]顾丽琴 <京都议定书>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企业经济,2005,(5):17-18
[3]王春燕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 求实,2005,(z1):211-212
[4]张学儒 <京都议定书>带来数十亿元商机我国水电能否“饭来张口”[N] 中国水利报,2005-03-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