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生力量,具有很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新建地方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应突出以育人为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定位相协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呈现完备性,凸显新建院校的地方差异等对策,对新建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效果;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1-0129-0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指近年来由地方各类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或由合并而升成的大学。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二是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后再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三是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新建本科院校。1999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设立的新建本科院校约为200所(以毕业生三年内计),大致占全国本科院校的1/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地方化进程方面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社会环境、学校的定位目标和培养任务等因素存在先天不足,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都比较薄弱,所以在本科办学经验、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与老牌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作为大学软实力标志的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制约着这些院校的发展和品牌的提升。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大学软实力的象征,一般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不同的校园文化也会成为不同院校的代名词,如北大的创新,清华的严谨,南开的笃实,浙大的坚韧,都体现了这些著名院校的特色,特色校园文化成为高校不断追求并提高的目标,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在努力营造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虽然这些特色还带有明显的不足。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了现代性。但其育人性效果较差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新升本的原因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建筑也会呈现巨大变化,在硬件设施方面,基本上都建立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演讲厅、体育馆、运动场、音乐厅、俱乐部等等;在建筑文化方面,新建高校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特色鲜明、建筑色彩不落俗套等等;在美化绿化方面,新建高校注重植树、种花、草坪的建设,利用条件进行喷泉、假山、楼台、湖泊的建设,并且积极搞好校园的雕塑、雕像、名言、名画等人文景观的建设。应该说,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校园校貌,美丽、漂亮的校园建筑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备了外部依托。
完善优美的校园设施不仅仅是外观的美丽与和谐,更应该成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会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促进师生的积极进取。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校园环境是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空间,赋予环境以文化内涵,环境就能成为“凝固的教材、育人的课堂”,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之重要。但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虽然拥有漂亮的校舍、雕塑,但其育人功能却难以体现。据山西高校校园文化调查组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6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建筑、环境等不能让人感觉到人文气息;而2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花木、草坪、流水、路标、建筑、雕塑等虽美丽,但很难让人有精神层面的感动,这说明这些物质层面的建设还没有起到应有的育人价值。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建筑多数缺少历史积淀,校园人对其所蕴涵的人文价值认知度较低。作为新建院校,有许多建筑、设施都是新修建的,虽然在设计时都有特定的内涵,但还没有被校园人深刻领悟,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不能体现。
第二,宣传教育不到位,不能引发校园人的共同认知。师生员工长期置身于自己所工作、生活、学习的校园,对学校的建筑、雕塑有习以为常的感觉,如果学校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就很难使他们体味校园建筑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就更谈不到育人的效果。因此,应该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让他们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例如通过让各团总支、团支部组织青年团员定期打扫校园、图书馆、教室等,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等等,这些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呈现积极性,但也存在模糊性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展示,正如汤用彤在1940年致北大校长胡适的信中所言: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的灵魂之于身体。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独特的文明成果,是“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大学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是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大学生命的灵魂所在。但总的大学精神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具体的举措来体现大学精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建构,并具体体现在对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构建上。
第一,注重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制定了自己新的校训、校歌等,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
第二,注重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新建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对教师教风的建设,如,制定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设立—些长效机构教学督导组等来抓教风建设。
第三,搞好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的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新建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学风建设,制定了严格的上课制度、考试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第四,注重学校人际关系的协调。学校人际关系 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在这个问题上,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也都在人员安排、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积极工作,基本形成了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但是,校园精神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构起来的,它是学校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一些形式、制度等的确立不能代表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建校历史比较短暂,文化底蕴不甚丰厚,发展水平相对有限,特色、个性也不够突出,精神文化的建设还存在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对自身的现状、地位认识不清,有好高鹜远的心理。许多院校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全省一流乃至全国一流这样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目标,表现为盲目向重点大学、老牌大学看齐,贪大、求全、求高、好强。所以,在体现学校个性的方面诸如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学术追求等方面定位则比较模糊。如办学理念定为“学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多科性、开放型、高质量的本科院校”和“多科性完全型的教学型大学”等,脱离实际的内容比比皆是,几乎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校特色,相当于没有特色。
二是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校训、发展理念等并不是很了解。在山西高校校园文化课题组的调查问卷中有45%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本校校训是什么;不了解校长的办学理念,也不知道学校的定位,许多合并之后的院校老师们也不太清楚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这对一所学校大学精神的确立是十分不利的。
三是有的院校为适应商业化社会跟着市场走,强调实用性,就连人文学科都在强调其实用性,“有用”与“无用”似乎成了衡量教学的标准。理论研究非常欠缺。在科研、创新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大学的精神很难在这里得到体现。
四是在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上,也存在各学校人员安置、待遇兑现、住房、办公等条件的协调以及由于合并、升格等带来的压力和不适等,表现在人际关系淡漠、亲和力较差,缺少对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品格等方面的追求。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新合并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大学精神的构建表现出明显的模糊性。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呈现出完备性,但也存在多方的不协调性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的制度具有一种同化力和促进力,使师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熏陶,引导师生积极进取、自强自律、遵章行事,是规范校园人行为的主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短暂的本科办学历史及其升格后的发展诉求,凸显了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中都加大了力度。
第一,创建、完善教与学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第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上课、考试、外出、重修等各种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制定、完善各级各类行政、后勤等人员规章。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奠定基础。
第四,在制度建设中弃“官本位”扬“学本位”。即制度建设中坚持能力本位,摒弃论资排辈和官本位倾向;保障学术自由,保障学术队伍尤其是优秀学术人员的权益,使优秀学术人员成为校园利益分配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
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时也有多方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的变动性较大。制度本身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但有些新建本科院校的职能部门制度执行过程中。却有较大的随意性.未通过任何修订程序,对一些制度擅自更改,让人感觉无所适从。
二是制度制定中存在随意性。一些部门领导搞不清某个制度、规章需要在哪个层面通过,不懂得制定程序。如有的制度很重要。没有经过什么程序。自己就制定执行了。也有的部门领导认为走程序太麻烦,还不如自己定了就算了,有较大的随意性。
三是制度审定前缺乏协调性。一些学校部门间缺少协调沟通,有的制度涉及到其他部门(单位)的工作,却相互之间不通气,或沟通不彻底,结果制度一经颁布就发现带有矛盾,各部门无法具体执行。
四是制度修订的滞后性。一些院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对不合时宜的制度该修订不修订,该变更不变更,该废止不废止,甚至有的部门领导对本部门有哪些制度也不清楚,这就使得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产生混乱。这些都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利学校制度文化的确立。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地方性特色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中生存并提高,最主要的特色不应该是做大、做强.而应该是树立地方特色,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应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个性,才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在凸显地域色彩方面却非常欠缺。不能充分体现地方的优势文化和特色。
第一,不能将地域优势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丰富的资料去完善,而地方文化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方社会文化资源看,地方社会工业化过程中呈现的现代工业文化资源,其蕴含的效益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及其商业品牌所凝聚的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大学并没有充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不少地方院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将之转化为学校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将之发展为有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可以将之提升为学校独特的大学精神,有的甚至还可以成为学校特有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但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发展问题上.强攻他山之玉,倾心向国内一流大学学习。甚至仿效他们的做法来建设本校的校园文化.一味强调“向老大哥学习”,重复走老牌大学、重点大学的发展特色,或向少数重点看齐“做大做强”,既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不能谈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了。所以唯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才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可能。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走地方特色才是真正的出路。
第二,大学校园文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较差。从大学文化资源看,也存在大量闲置现象。一是大学的人才资源。大学是高级人才汇聚的地方,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政策制定、项目规划、方案论证、文化提高等多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能为地方提供的服务几乎很少,地方反而会请外地人才,出现“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现象,并没有充分利用驻地大学的人才优势。二是大学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大学在科研中产生了一大批成果,然而却难以在社会中推广,这是不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的体现。不能很好地为考虑自己办学能否满足区域现实的需求,包括自己的办学和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地方什么领域、什么层次的需要,不能做到使自己的研究专长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
事实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努力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既是地方院校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升本院校办学的现实基础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要努力在区域适应性上做足、做大文章。应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级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与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要成为地级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文化、教育中心,追求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促成学校与地方社会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在这种良性互动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地方本科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校园文化对内构成学校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对外则担负着推动社会开放与发展的使命,并由此构成学校的社会声誉、品牌,实际上也是一所大学的实力的重要体现,没有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就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效果;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1-0129-0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指近年来由地方各类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或由合并而升成的大学。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二是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后再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三是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新建本科院校。1999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设立的新建本科院校约为200所(以毕业生三年内计),大致占全国本科院校的1/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地方化进程方面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社会环境、学校的定位目标和培养任务等因素存在先天不足,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都比较薄弱,所以在本科办学经验、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与老牌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作为大学软实力标志的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制约着这些院校的发展和品牌的提升。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大学软实力的象征,一般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不同的校园文化也会成为不同院校的代名词,如北大的创新,清华的严谨,南开的笃实,浙大的坚韧,都体现了这些著名院校的特色,特色校园文化成为高校不断追求并提高的目标,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在努力营造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虽然这些特色还带有明显的不足。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了现代性。但其育人性效果较差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新升本的原因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建筑也会呈现巨大变化,在硬件设施方面,基本上都建立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演讲厅、体育馆、运动场、音乐厅、俱乐部等等;在建筑文化方面,新建高校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特色鲜明、建筑色彩不落俗套等等;在美化绿化方面,新建高校注重植树、种花、草坪的建设,利用条件进行喷泉、假山、楼台、湖泊的建设,并且积极搞好校园的雕塑、雕像、名言、名画等人文景观的建设。应该说,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校园校貌,美丽、漂亮的校园建筑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备了外部依托。
完善优美的校园设施不仅仅是外观的美丽与和谐,更应该成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会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促进师生的积极进取。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校园环境是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空间,赋予环境以文化内涵,环境就能成为“凝固的教材、育人的课堂”,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之重要。但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虽然拥有漂亮的校舍、雕塑,但其育人功能却难以体现。据山西高校校园文化调查组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6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建筑、环境等不能让人感觉到人文气息;而2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花木、草坪、流水、路标、建筑、雕塑等虽美丽,但很难让人有精神层面的感动,这说明这些物质层面的建设还没有起到应有的育人价值。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建筑多数缺少历史积淀,校园人对其所蕴涵的人文价值认知度较低。作为新建院校,有许多建筑、设施都是新修建的,虽然在设计时都有特定的内涵,但还没有被校园人深刻领悟,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不能体现。
第二,宣传教育不到位,不能引发校园人的共同认知。师生员工长期置身于自己所工作、生活、学习的校园,对学校的建筑、雕塑有习以为常的感觉,如果学校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就很难使他们体味校园建筑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就更谈不到育人的效果。因此,应该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让他们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例如通过让各团总支、团支部组织青年团员定期打扫校园、图书馆、教室等,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等等,这些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呈现积极性,但也存在模糊性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展示,正如汤用彤在1940年致北大校长胡适的信中所言: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的灵魂之于身体。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独特的文明成果,是“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大学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是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大学生命的灵魂所在。但总的大学精神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具体的举措来体现大学精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建构,并具体体现在对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构建上。
第一,注重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制定了自己新的校训、校歌等,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
第二,注重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新建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对教师教风的建设,如,制定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设立—些长效机构教学督导组等来抓教风建设。
第三,搞好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的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新建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学风建设,制定了严格的上课制度、考试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第四,注重学校人际关系的协调。学校人际关系 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在这个问题上,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也都在人员安排、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积极工作,基本形成了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但是,校园精神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构起来的,它是学校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一些形式、制度等的确立不能代表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建校历史比较短暂,文化底蕴不甚丰厚,发展水平相对有限,特色、个性也不够突出,精神文化的建设还存在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对自身的现状、地位认识不清,有好高鹜远的心理。许多院校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全省一流乃至全国一流这样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目标,表现为盲目向重点大学、老牌大学看齐,贪大、求全、求高、好强。所以,在体现学校个性的方面诸如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学术追求等方面定位则比较模糊。如办学理念定为“学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多科性、开放型、高质量的本科院校”和“多科性完全型的教学型大学”等,脱离实际的内容比比皆是,几乎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校特色,相当于没有特色。
二是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校训、发展理念等并不是很了解。在山西高校校园文化课题组的调查问卷中有45%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本校校训是什么;不了解校长的办学理念,也不知道学校的定位,许多合并之后的院校老师们也不太清楚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这对一所学校大学精神的确立是十分不利的。
三是有的院校为适应商业化社会跟着市场走,强调实用性,就连人文学科都在强调其实用性,“有用”与“无用”似乎成了衡量教学的标准。理论研究非常欠缺。在科研、创新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大学的精神很难在这里得到体现。
四是在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上,也存在各学校人员安置、待遇兑现、住房、办公等条件的协调以及由于合并、升格等带来的压力和不适等,表现在人际关系淡漠、亲和力较差,缺少对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品格等方面的追求。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新合并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大学精神的构建表现出明显的模糊性。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呈现出完备性,但也存在多方的不协调性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的制度具有一种同化力和促进力,使师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熏陶,引导师生积极进取、自强自律、遵章行事,是规范校园人行为的主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短暂的本科办学历史及其升格后的发展诉求,凸显了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中都加大了力度。
第一,创建、完善教与学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第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上课、考试、外出、重修等各种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制定、完善各级各类行政、后勤等人员规章。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奠定基础。
第四,在制度建设中弃“官本位”扬“学本位”。即制度建设中坚持能力本位,摒弃论资排辈和官本位倾向;保障学术自由,保障学术队伍尤其是优秀学术人员的权益,使优秀学术人员成为校园利益分配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
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时也有多方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的变动性较大。制度本身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但有些新建本科院校的职能部门制度执行过程中。却有较大的随意性.未通过任何修订程序,对一些制度擅自更改,让人感觉无所适从。
二是制度制定中存在随意性。一些部门领导搞不清某个制度、规章需要在哪个层面通过,不懂得制定程序。如有的制度很重要。没有经过什么程序。自己就制定执行了。也有的部门领导认为走程序太麻烦,还不如自己定了就算了,有较大的随意性。
三是制度审定前缺乏协调性。一些学校部门间缺少协调沟通,有的制度涉及到其他部门(单位)的工作,却相互之间不通气,或沟通不彻底,结果制度一经颁布就发现带有矛盾,各部门无法具体执行。
四是制度修订的滞后性。一些院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对不合时宜的制度该修订不修订,该变更不变更,该废止不废止,甚至有的部门领导对本部门有哪些制度也不清楚,这就使得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产生混乱。这些都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利学校制度文化的确立。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地方性特色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中生存并提高,最主要的特色不应该是做大、做强.而应该是树立地方特色,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应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个性,才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在凸显地域色彩方面却非常欠缺。不能充分体现地方的优势文化和特色。
第一,不能将地域优势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丰富的资料去完善,而地方文化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方社会文化资源看,地方社会工业化过程中呈现的现代工业文化资源,其蕴含的效益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及其商业品牌所凝聚的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大学并没有充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不少地方院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将之转化为学校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将之发展为有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可以将之提升为学校独特的大学精神,有的甚至还可以成为学校特有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但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发展问题上.强攻他山之玉,倾心向国内一流大学学习。甚至仿效他们的做法来建设本校的校园文化.一味强调“向老大哥学习”,重复走老牌大学、重点大学的发展特色,或向少数重点看齐“做大做强”,既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不能谈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了。所以唯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才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可能。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走地方特色才是真正的出路。
第二,大学校园文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较差。从大学文化资源看,也存在大量闲置现象。一是大学的人才资源。大学是高级人才汇聚的地方,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政策制定、项目规划、方案论证、文化提高等多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能为地方提供的服务几乎很少,地方反而会请外地人才,出现“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现象,并没有充分利用驻地大学的人才优势。二是大学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大学在科研中产生了一大批成果,然而却难以在社会中推广,这是不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的体现。不能很好地为考虑自己办学能否满足区域现实的需求,包括自己的办学和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地方什么领域、什么层次的需要,不能做到使自己的研究专长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
事实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努力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既是地方院校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升本院校办学的现实基础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要努力在区域适应性上做足、做大文章。应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级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与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要成为地级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文化、教育中心,追求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促成学校与地方社会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在这种良性互动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地方本科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校园文化对内构成学校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对外则担负着推动社会开放与发展的使命,并由此构成学校的社会声誉、品牌,实际上也是一所大学的实力的重要体现,没有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就无法充分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