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c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作过不少关于诸葛亮的诗,其中寓居夔州时期数量最多。杜甫通过歌咏诸葛亮抒发自己对家国之感与身世之悲。在杜甫笔下,诸葛亮是一个既贤明又有卓绝才能的完美人物,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一体,关系融洽。但陈寿《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形象是既有缺点又有优点的,和杜甫笔下的诸葛亮形象存在轻微的差异。杜甫之所以刻画出这样的诸葛亮形象,与其所受传统儒家教育相关,亦和唐代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有关。
  关键词:诸葛亮 夔州 《三国志》 家国之悲
  一、杜甫咏诸葛亮诗歌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在小说中他是智慧的化身。杜甫亦写过不少和诸葛亮相关诗篇。据目前杜甫所存诗篇,共摘录17首和诸葛亮相关的诗篇。杜甫在不同时期作了有关诸葛亮的诗歌,其中游历时期天宝四年的诗1首,乾元二年秦州诗1首,定居成都时3首,永泰元年居云安时1首,其余11首均写于大历元年、大历二年寓居夔州时期。
  二、不同时期杜甫咏诸葛亮诗歌的心境与感怀
  不同时期,杜甫所作诸葛亮诗歌的目的和心境亦不相同。
  (一)用世之志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作于天宝四年,是杜甫第二次游齐鲁之时。该诗写与太守李之芳登亭宴饮之雅事,此时杜甫34岁,正值青壮年,诗云:“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梁甫吟》为诸葛亮所作乐府诗,诗中提到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并赞其“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杜甫用该典故,表达的是自身用世之志。
  (二)家国情怀
  杜甫写关于诸葛亮的诗歌大多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虽然此乱后来被平定,但唐朝国力被削弱,仍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亦在战乱之中风雨飘泊,此时有关诸葛亮的诗歌内容更多包含忧国之情,希望出现像诸葛亮那样的贤臣来挽救国家颓势。譬如著名的《蜀相》一诗,作于乾元三年春。杜甫到成都定居,于浣花溪畔探访武侯祠。《蜀相》所描述的诸葛亮的形象是一个辅佐两朝郡主、忠心耿耿、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的老臣。但出师北伐,未能胜利,未能完成大业,令人惋惜感慨。写作该诗时安史之乱尚未结束,蜀国面临兴复之业,正如唐朝面临复兴大业一般。
  (三)身世寄寓
  除了表现家国情怀,杜甫也将自己的人生遭际寄寓在诸葛亮诗歌中。《武侯庙》是大历元年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之诗。全诗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壮志未酬、不能功成身退、回到南阳的遗憾与惋惜,也寄寓自己遭际之感伤。《谒先主庙》一诗中,杜甫先是忧伤国事,后又想到自身“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缗。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自己已经是迟暮之年,飘零在外,已无法在国事上有所作为,国家命运与自身际遇相互映衬,诗人不禁流下辛酸泪水。
  三、杜甫咏诸葛亮诗歌特点成因
  (一)文学作品中诸葛亮的形象变迁
  诸葛亮从陈寿《三国志》中一个政治才能突出、军事谋略较为缺乏的有优点亦有缺点的形象演变为,智慧无双、品格高洁、几乎没有缺点的符号化的形象是有其历史轨迹的。魏晋之时,除了史书中记载诸葛亮,一些笔记小说中也开始出现诸葛亮的故事,魏晋一些笔记小说已经开始偏离正史,在正史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细节,且突出表现诸葛亮的智慧形象。
  唐代诗歌中,除了杜甫外还有很多文人写关于诸葛亮的诗歌。《全唐诗》所收录的48000多首诗歌中,涉及三国故事的有136首,以歌咏诸葛亮的诗歌为多,且极尽赞美之词。唐代的文人也推崇这种君臣一体的和谐关系,如李白的“鱼水三顾合”,岑参的“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二)时代公认的良将贤臣
  杜甫笔下诸葛亮形象可能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关系紧密,《新唐书·卷十五·礼乐五》中记载唐代上元元年,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其中就有蜀丞相诸葛亮。在《新唐书·魏征列传》中亦提到,太宗皇帝宴饮群臣,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孰贤?”由此可看出,诸葛亮在当时已经成为被帝王认可的贤臣良相。杰出政治家李德裕亦引诸葛亮《前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之句劝谏唐敬宗。由此可见,不仅是当时的文人,可以说在整个国家正统文化中,诸葛亮都是功臣、忠臣、贤臣的形象,是有志士人学习的榜样。
  (三)传统儒家教育的影响
  杜甫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教育,为朝廷、国家分忧,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這和诸葛亮忠心辅佐君主,甚至推动三定天下的经历是非常相似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杜甫如此爱戴、推崇诸葛亮了,甚至以其作为榜样。国家之危亡、栋梁才能之士的去世、忧伤国事而无力有所付出等原因也让人期望有一人能如诸葛亮一样受命于败军之际,扭转时局。
  杜甫咏诸葛亮诗中,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君臣如鱼水一般融洽的关系亦是杜甫所歌咏的。杜甫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奉儒守官”,在《进雕表赋》中明确提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米志艳.杜甫家族家风家学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18.
  (作者简介:蒋星星,女,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读了潘部长的《高原情》,对西藏那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加向往、更加敬仰的心情。《高原情》既是一部抒情诗,更是一部叙事诗,也是一部基层干部的援藏史。他用隽永的文字记录下了青藏高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湖,那是用心灵在写作,书写着对冈仁波齐的崇敬,书写着对嘉措拉山的热爱,书写着对朋曲河的眷恋,这是诗人写诗的最高境界。有感而发,为情书写,直抒胸臆,意境天然,读时心潮澎湃,如临其境;读后难以忘怀,久复难平,这就是
期刊
感谢潘部长、好大哥把《高原情》题字并赠送给我。对一个对西藏心存向往却一直未能成行之人,这本书让我拿到手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就像大哥写这本书时的一气呵成一样,阅读时我也一读到底,酣畅淋漓。  它让我在长春就体会到西藏的人文之美、境界之美、自然之美和精神之美,并在大哥那段歲月中,久久沉浸。除了西藏,让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作者本人对文字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及其深刻的体会。  “夹道欢迎/
期刊
作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理事,却鲜有作品问世,这或许是个假会员、伪作家吧。这不仅辜负了自己,也给作家抹黑,真是不划算。这里说的人就是我,或许在作家的队伍里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好在十六年前的援藏经历充实了我的人生,也得到了锻炼,于是我心生感动,就拿起笔来记录了一些经历,关注了生活过往的零星碎片。我忙里偷闲把这些捡拾起来,并加以链接,就成了所谓的诗集《高原情》。可以说,这是我人生旅途中
期刊
摘要:现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式以文学本质原理为基础,而现代艺术则以实践为主要内容。这两者虽然构成不同,但是无法阻断其互通的紧密联系。本文将对二者互文性关系进行考察探究,旨在为现代艺术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的融合也将为高质量艺术设计作品的创造提供促进力量。  关键词:现代文学理论 现代艺术实践 互文性考察  现代文学理论的演进是建立在其丰富思想的基础上的,现代艺术的实践过程变幻莫测,缺
该研究采用大鼠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对该细胞上的瞬间外向钾通道,延迟整流钾通道和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以探讨这两种静脉麻醉药作用的可能原因.结
摘要:张德彝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漫长的出使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先后完成了八部“述奇”。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张德彝记述在德国经历的《五述奇》,从中我们不仅得窥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的风貌,以及张德彝对种种现象成因的思考,更可以看到他作为清廷派出的外交人士的责任心。与此同时,张德彝的思想虽有历史局限性,但他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力量。  关键词:张德彝 晚清 德国  张德彝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
摘要: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想象的感觉、思考以及影像等,属于一种特殊的被动体验。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梦有一定研究,且分别对梦有不同描述。汤显祖是明代的文学家、戏剧家,著有“临川四梦”,分别为《南柯梦记》《紫钗记》《邯郸记》以及《牡丹亭》。四部梦境剧作中,主要借助对人物心态以及情感的描写,寄托作者自身的情感,体现了人性不同层次的需要和追求。以梦为名则体现了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愿望,反映了现实与理
目的:探讨肝素,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腹膜间皮细胞(HMC)生长和合成细胞外基质影响,肝素和高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结论:高糖抑制腹膜间皮细胞的增值,并通过促进
摘要:《荣花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唯一一部以女性视角写成的史书,全书四十卷,描写了平安时代从宇多天皇到堀河天皇15代200年间的贵族社会。其中第一卷《月之宴》主要记载了村上天皇时代的历史,作者着眼点在于天皇的后宫,天皇与后妃、外戚的关系,全书对外戚藤原氏一族极尽赞美之词,许多地方与史实颇有出入。也有学者认为与其说这是史书,不如说是文学作品、历史小说。但是与描写同时代的宫廷文学作品《源氏物语》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