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叶至善最后的那些日子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过得真快,我的父亲叶至善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
  父亲十几岁就跟着爷爷学习写作,22岁开始跟着爷爷学做编辑,过世那年他88岁,算起来做编辑做了整整66年。他这一辈子为孩子们写了许多好的科普文章,编辑了许多好的期刊和图书,自己创作了许多文笔流畅、情感真挚的散文和文学作品。父亲做编辑总是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把作者放在第一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父亲热爱自己的编辑工作,就是在不得不放下笔的那一刻,对编辑这一行,他依然有着太多未尽的心愿,依然有着太多的恋恋不舍。在编辑同行里,凡和父亲一起工作或有过交往的人,都会受到他的感染,佩服他鲜明的编辑主张、聪慧的编辑理念、精道的编辑业务和良好的编辑道德。
  父亲一辈子做编辑,作为叶圣陶的儿子,他的后半生编辑出版了爷爷的许多书,其中最大的工程就是二十六卷本的《叶圣陶集》。从第一版到再版,花去了他12年的时间。他的这些工作,不光是对爷爷一生的作品进行了收集和整理,还为后人了解、认识和研究叶圣陶留下了详实的史料。爷爷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他的一生反映和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关于文学、教育、编辑出版的思想和主张。《叶圣陶集》是很有文学和历史价值的文献。
  编《叶圣陶集》
  父亲开始编《叶圣陶集》是在1988年10月。那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缪咏禾、吴为公来北京,约父亲他们兄妹三个编一部爷爷的大型文集,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他老人家一生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爷爷原是不同意出版他的集子的,说出那些已经过去的旧东西就像是炒冷饭,没有意义。父亲劝爷爷说,你一辈子写了那么多的东西,如果咱们不编,别人也会编,与其让别人来编,还不如咱们自己编,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的作品,哪些收,哪些不收,可以按照咱们的意愿编得全面一些。爷爷被父亲说服了。
  出版社的同志一走,父亲的编辑工作就开始了。《叶圣陶集》的第一至四卷收集的是爷爷的小说和儿童文学。爷爷写小说比较早,1912年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了,之后每隔几年都会把新的作品选编成集子。有爷爷自己编过的那些集子做参考,父亲又是个快手,再加上出版社的努力,只花了一年的时间,最终赶在爷爷93岁生日之前出版了。那时候爷爷的视力已经很差了,父亲把新出的四卷书放在了他的手上,他没有翻开来看,只是一本挨一本地抚摸了一遍。我想,这时候爷爷的心中一定感到了一丝的欣慰,为了自己的过往和儿女们的努力。
  三个月后爷爷过世了。他不会知道,这第一版的《叶圣陶集》从1986年一直编到了1994年,总共花了8年的时间。后7年的编辑工作很辛苦。一是,以后的各卷,大多数文章都要现找现抄。到旧书和旧杂志里找文章颇费时间,专门研究爷爷的北大教授商金林,写过一本《叶圣陶年谱》,父亲和他按照那上面的线索找到不少爷爷的陈年旧作。文章找到后抄写也是件颇费工夫的事情,父亲自己抄得最多,有时候也会分给我们一些,让我们帮着他来做。二是,随着工作的进展,收集到的文章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原本计划只编一卷本的教育、教学等卷,根据收集到的稿子,不得不增加卷数,光语文教学就编了四本,因此总的卷数超出了预期的四分之一。编辑的时间拖长了,出版的时间自然就拖长了,比原来预计的推后了两年。
  1994年10月,《叶圣陶集》二十五卷本终于出齐了。10月28日,全国政协和民进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纪念爷爷诞辰一百周年。这新出版的《叶圣陶集》齐齐崭崭地放在了大会的展台上。开会前,父亲独自一人在新书前面站立良久,我真想像记者那样采访一下他:看着花了8年时间编成的二十五卷本,此时此刻您一定想起了您的父亲。请问,如果他老人家健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作为他的儿子,您为这套书的出版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现在这套书完完整整地摆在了这里。请问,此时此刻您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当然,我不是记者,我没能问父亲。我想,这时候父亲的思绪和感情,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吧。
  再版《叶圣陶集》
  父亲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
  7年以后,2002年5月末的一天,全家人正准备吃晚饭,一个从南京打来的电话,打乱了父亲原已比较安定的生活。电话是缪咏禾先生打来的,为了编辑《叶圣陶集》,他曾和父亲合作了8年,是这套书的责任编辑。他告诉父亲,出版社要再版《叶圣陶集》。原来的集子是分册出版,因此每一册的印数不一,时间又拖得比较长,很多读者没有收集到全套的集子。咏禾先生还说,虽然只过了短短的几年,出版印刷却经历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版的书的纸样虽然还在,可是已经不能用了,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电脑录入重新排版。听到这个消息父亲很高兴,觉得正好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对上次编辑上的疏漏作一些必要的订正和补充。他对缪咏禾先生说:“好,我马上开始从头到尾通读一遍。”700多万字,通读一遍可是个大工程。父亲放下电话就找出了第一卷,当夜就读了起来。
  开始编辑《叶圣陶集》的第二版那年,父亲已经83岁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了。再版对有些作者来说或许是件很容易的事,不过是作品的重新印刷,但是爷爷和父亲每次都会认真地一字一句地重新校订。这一次父亲做得格外仔细。比如,有的作品要补充出版年代;有的文章要从这一卷移到另一卷;要把新找到的文章添加到相应的卷里去。这一次再版,父亲还重新写了前言;重新调整了每一卷前面的照片和说明;重新写了每一卷的后记。因为爷爷的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和时间,只有父亲最清楚哪些遗憾需要弥补,也只有父亲心中有数。我们没有参加第一版的编辑工作,谁也帮不了他,所以他只能孤军作战了。
  父亲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这里我只举他为这《叶圣陶集》每一卷配的照片写说明为例,说说他是怎么做的。2003年7月,25卷的书稿全部看完了,父亲执意要重新作25卷前的照片和说明。为每一卷都配上与这卷内容相符的四到六张照片,照片的说明要详细地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每则说明多的二百多字,少的也要百十来字。我算了一下,这25卷的照片说明就要写两万多字,这也真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了。有时候为了一幅照片的说明,父亲查资料,翻看爷爷的日记,斟酌修改,要花上一两天甚至三四天时间。我常常忍不住劝他不要太认真了,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了,这样费心费力,又有多少人会读呢。父亲对我说,照片说明这样写,读者看起来才会有兴味,才会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还是那句老话,要为读者着想,哪怕只有一个读者想看想知道,也要为他着想。我自知理亏,自知说不动父亲,一切只得由他去做,只是看他为这每段百字的短文,天天翻看、查找、撰写心疼,看他的进度太慢又着急,因为出版社那边是有时间要求的。   那么父亲是怎么写书中的照片说明的呢?我们不妨从第一卷中找两段来看看:
  甪直苏州五高全体教员
  1917年,作者被老同学王伯祥、吴宾若两位说动,去水乡甪直,于苏州第五高等学校试行基础教育改革。初夏,全体教员在校后鲁望祠花园里摄了这幅合影。
  从照片上看,作者坐在左首第二。王伯祥站在他身旁靠前,也穿的马褂。站在中间挺丰满的是吴宾若,他担任校长。
  其余七位,从左首往右数,是殷康伯、孙鑑平、朱韫石、沈君宜、徐毓才、董志尧、陈詠霓。
  “伊和他”
  1920年春天,五高开恳亲会,请学生家长检查教学成绩,观看文娱体育表现。胡墨林把宝贝儿子也抱去了,在操场上拍了这张照片。后面的屋脊是当年的保圣寺。
  在作者早年小说、散文和诗歌中,这母子俩经常出现,有时当配角,有时竟成了主角,如小说《伊和他》、《地动》,如新诗《成功的喜悦》、《拜菩萨》。
  那时候父亲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气喘、睡不好觉、浑身没劲儿、吃东西不香,这些现象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再加上他办事认真,上了岁数什么事都心急,所有这些都让我们为他担心。父亲夜以继日地干,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在2002年10月,把25卷书稿如期交给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父亲知道,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呢。
  写《父亲长长的一生》
  2002年年底,父亲动手写《叶圣陶集》的第二十六卷,爷爷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他在这本书的开篇写了短短的八百多字算是序。其中特别说明,在这次再版的时候,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他商量,“如此规模的一部个人专集,该有一篇比较全面而且简要的作者传记”。他同意了,并答应自己来完成这项工作。于是又写道:“时不待我,传记等着发排,我只好再贾余勇,投入对我来说肯定是规模空前,而且必然绝后的一次大练笔了。”别看只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尽了父亲的沧桑。这里说“我只好再贾余勇”,那是因为前面对25卷的整理,已经耗尽了父亲的心力,要完成传记的写作,他只有拼上自己仅剩下的那点儿勇气了。这里说“肯定是规模空前”的,那是因为父亲这辈子是写了不少文字,但是这样的长篇人物传记,他还从来没有写过,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这里说“而且必然是绝后的”,那是因为父亲已经85岁了,尽管他还有着许多未了的事情,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没有精力去做比这更大的事情了。事实证明父亲说得没有错,他在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写好的文稿交给出版社以后,就病倒住进了北京医院,从此再也没有迈出医院的大门。《父亲长长的一生》真的成了他“绝后”的杰作。
  在父亲写《父亲长长的一生》的那些日子里,我除了上班,余下的时间都陪伴在他的左右,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写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下了当时和父亲在一起的生活片段,不妨从中摘录几段。
  2001年11月
  爸爸每天晚上躺下的时候都会大喊:“我不行了,我真的不行了!”可是第二天早上我走进他的房里的时候,他已经伏在桌上干了好一会儿了。现在天冷,夏天的时候,他半夜醒了就半夜起来干,虽然身体确实很疲倦,可还是不敢歇,总在努力。
  2002年12月
  爸爸今夏身体不好,住院了。查出糖尿病和前列腺炎,要打胰岛素治糖尿病,吃保列治治前列腺炎。现在病倒是控制住了,体力也恢复了一些。可是他总是坐在书桌前工作,两条腿走路的本事越来越差。10月22日摔了一跤,幸好没有摔坏骨头,走起路来就更困难,最好有人扶。只要我在家,总是让他用双手扶着我的肩膀,这样保险多了,也踏实多了。
  爸爸总是想努力地干更多的事。叶圣陶25卷本的所有修订本刚刚全部交给出版社,他又编辑了叶圣陶和贾祖璋“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通信集。贾先生写信都留底稿,又收集着爷爷给他的所有信件,才使得这本通信集有出版的可能。信件有二百多通,书名是爸爸起的,叫《涸澈旧简》,也有30万字呢。爸爸把信全看了一遍,不清楚的字描清楚,该删掉的文字删掉,还写了一篇序,花了他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都要干7个小时。等这件事做完了,他要开始写《叶圣陶集》的26卷,也就是全集的最后一本,叶圣陶的传记。
  爸爸干得真苦,每天躺下都累得不行,可是第二天一起床照样干。他和我说,还要再活10年,后来又说要活到105岁,因为他要做的事太多,做不完。我恨自己帮不了他什么,只能在生活上多照顾他一点儿。他真的老了,因为不出门,索性不剃胡子。一把白胡子有两寸多长,白头发也懒得剪。有人看了说他越来越有风度,也有人说他显出老态了。写30多万字的稿子,对一个85岁的老人来讲,实在是压力太大了。看他体力不支,看他会因为写得不顺利烦恼,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这一年他老得太快了。
  2003年7月
  江苏教育出版社把前25本的片子已经做好,只等爸爸的传记写出来一起开印。他们体谅爸爸年纪大,身体不好,催得不紧,让他慢慢写。爸爸写传记,写这么长的文章,还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大概要30多万字,现在写了7万。他年纪到底大了,身体又实在差,许多的事件,许多的人物还要核对查实,麻烦又比写一般文章要多,所以进度很慢。快的时候一天能有5张稿纸,1500字,但这样的日子不是很多,一般3张纸,不到1000字。有的时候竟一张也写不出。他的这个传记要写得与众不同,他像以往那样,喜欢试着用新的写法、新的念头。写到高兴之处,他会得意得笑。我喜欢看他得意,看他笑,笑得像个孩子。
  天热了,爸爸常常半夜醒来就起床。有时是两点,有时是三点、四点。起来了就写,写累了再躺下。吃过早饭就写不动了,总要先睡一会儿再起来写。他身体不好,除了觉得气力不够,喘得厉害之外,腿脚越来越不方便,常常站不稳,眼看着他会向前冲,像是要摔跤,真让人担心。所以只要我在,总是让他扶着我的双肩,带他去洗漱、上厕所、吃饭。我现在睡在他的房里。夜里他一起床,我就起来帮他添加衣服,扶他坐到桌前。然后他写东西,我躺下再睡。爸爸的食欲不好,见了什么都不想吃。这事难坏了采买的小弟,难得他都快愁病了。   父亲写爷爷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从2002年末开始动笔,直到2004年8月中旬完稿,前后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了近40万字。责任编辑缪咏禾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 :“传记”详细正确地记述了圣陶先生一生的行状……“传记”又是阅读叶老文章的解读参考,也是现代文学史的某种注释……“传记”最大的特点是它动人的文笔,全书采用散文的笔调,感情丰沛,娓娓动人……
  我们为再版《父亲长长的一生》写序
  去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提出希望再版《父亲长长的一生》,我们非常高兴,我和弟弟还为书的再版写了一篇序。我想把这篇序放在文章的最后,作为全文的结尾。
  《父亲长长的一生》是我们的爸爸叶至善为爷爷叶圣陶写的传记。
  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准备再版二十五卷本的《叶圣陶集》,他们和爸爸商量,希望再版的时候能增加一本叶圣陶的传记作为第二十六卷。2002年下半年,爸爸向出版社交齐了修订好的二十五卷本的文稿,开始了爷爷传记的写作。这一年爸爸86岁,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体力严重透支,但是他不能停歇。他在《父亲长长的一生》开篇中写道:“时不待我,传记等着发排,我只好再贾余勇,投入对我来说肯定是规模空前,而且必然绝后的一次大练笔了。”
  于是爸爸伴着病痛,近乎不分昼夜地,以每天一千多字的速度开始了传记的写作。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他每写完几页文稿,就让我们用电脑把它打出来,一遍遍地念给他听,一遍遍地修改,直到句子听得通顺上口,意思写得清楚明白,才肯再往下写。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累垮了,在全神贯注写稿子的时候,他似乎忘了浑身的疼痛,连平日里急促的呼吸,都变得舒缓而平稳。可是一放下笔,他累得连脱鞋的劲儿都没有了,一头倒在床上,大口地喘着粗气,把速效救心丸放进嘴里。那时候他把什么都放在了脑后,连胡子也顾不得刮,浓浓的须髯天天在长,又白又厚,足足有半尺多长。他颇有些得意,笑称没想到自己竟成了美髯公……两年以后,爸爸终于写完了这本三十四万字的传记,他把文稿交给出版社就病倒了。
  2004年末,爸爸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看到了刚刚出版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他把书送给曾为他们父子俩动过手术的老院长吴蔚然,他说:“我父亲对我的关心和教育使我受益终生,我应该写一本书来纪念他。”一年后爸爸过世。
  爸爸是爷爷的长子,幼年时在爷爷的关注下学步识字,少年时在爷爷的辅导下学做人作文,青年时和爷爷一起编辑书刊,新中国成立后和爷爷一起活跃在文化界和出版界。爸爸跟爷爷生活了七十年,一起经历了所有的国事家事。他清楚爷爷的理想和追求,他知道爷爷的为人和处世,他懂得爷爷的喜怒哀乐,他了解爷爷的文字和作品,所有这些都使爸爸在写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心中有数,笔下有神。这本《父亲长长的一生》,写下了爷爷从出生到过世长长的94年,写下了儿子眼中的父亲——一个真实的、勇敢的、敢爱敢恨,一生都在追求光明,追求正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叶圣陶;一个工作上孜孜不倦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生活中孝敬父母,关爱妻儿,把家庭时时放在心上的叶圣陶。
  《父亲长长的一生》初版时,责任编辑缪咏禾先生写文章说:“这本书是至善先生晚年创作的一个高峰。它叙写了上个世纪中一个中国文化人的心路历程和道德风貌,展示了传主叶圣陶和国家、社会、事业、家庭等众多人际间的丰富关联和互动,书中叙写的种种人和事,既是对历史的记述,又对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传承意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父亲长长的一生》出版已经十年了。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同志对这本书欣赏有加,和我们商量,希望能再版这本书。他们说,抗战八年,叶圣陶全家都是在四川度过的,书中用大量的笔墨,记录了一家人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工作和生活,可见父子两人对四川都有着别样的情感。在这本书出版十年的日子里,四川出版人愿意以再版这本书的方式,来纪念他们热爱的叶圣陶父子。这样的深情厚谊让人感动,我们欣然同意。新出版的书在装帧设计上更加精到,还增加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用作书的插页,这些改进都令人赞赏,在这里我们表示真心的感谢。
其他文献
支部简介  民进海南省委会直属海南师范大学支部、直属海南大学支部、直属海南医学院支部,三个支部共有会员114人,其中博士15人。2013年,海南师范大学支部副主委张玉成被民进中央评为民进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同心·彩虹行动”先进个人。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支部获得“民进全国组织建设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就知识分子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他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对全社会、各级领导关心和尊重知识分子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对知识分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寄予了殷切期望,他强调“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
题记  三联书店于2019年6月推出了新竹清华大学教授吕正惠先生的《第二个经典时代:重估唐宋文学》,并于8月间寄赠给我一本。吕正惠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他的这本关于唐宋文学的专题论文集,视野开阔而论述专深,很是引人入胜。我读后即致函吕先生略述感想,吕先生随后回复,如此往复,对该书及唐宋文学诸问题有所讨论。现在录出刊布,既为个人友谊之存念,抑或可供关心此类问题者参考。应该说明的是,由于是随手的书信文字,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义利观”和“处世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对外交往原则,制定了与之相符的外交政策,表达了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和主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外交文化。回顾和总结各个时期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和政策措施,可以发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价值理念贯穿始终,而这正是中国对外
范乐新始终不渝地选择了京剧,无怨无悔直到永远。京剧已锲入了她的生命,熔铸成难以割舍的情怀,成就了她的梦想。  梦之起:儿时选择  范乐新出生在素有武术之乡“跟斗村”之称的河北保定雄县板北村。那时,只有9岁正值花季少年的范乐新由于家境贫寒,和小伙伴们一起跟随村里60多岁的赵老师学练功,翻跟斗。范乐新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怕苦、不服输的韧劲。在贫脊的黄土地上,她一翻就是6年,练就了一生硬功,一气呵成可连翻十
【提案背景】  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尽管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举措,加大了组织领导的保障力度和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但收效甚微,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贯彻落实力度不够,突出表现在体育运动设施利用率低、学生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挤压、学生节假日被各类补课占据、针对各个层级的锻炼计划盲目无序等。  【具体建议】  1.科学制定对学校及校长的考核指标。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考核指标与
工程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4月7日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建设工程质量问题与对策”协商座谈,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黎,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建华等出席会议。会上,共有5位同志进行了重点发言,其中一位民进人作了题为《修订〈招标投
在星空的北方,有一个由7颗星星组成的勺子形状的星座,那是北斗星,它可以为夜晚仰望星空的孩子指明方向。吴英创办北方之星幼教集团,“北方之星”就是深藏在她心中的“北斗之星”。作为一名幼教人、民办教育人的吴英,将自己的音乐梦想化作“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想,推行幼儿艺术普及教育,让艺术教育滋润每个孩子的小小心田,用音乐与爱为“小星星”导航。  一位家长写信给吴英说:“每当我们来园接孩子时,看到园
摆在我面前的是还散发着墨香味的四本新书《汤素兰童心书坊》, 摊开这几本书的扉页,每本都留有汤素兰老师亲自写的题记,《奶奶星》写的是“童年是创作的源泉,故乡是创作的起点”;《每朵乌云都镶有金邊》写的是“坚韧前行,终究光芒万丈”;《遇见美》“对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总是不期而遇”;《我的动物朋友》“朋友是坚强的后盾,动物是忠实的朋友”。这几句话如同题眼,点明了全书的题旨;也如同一粒粒珍珠,将作家不同人生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主席称赞他是“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说起民进人与鲁迅的情缘,首先不能不提民进的创始人之一,民进中央前副主席、秘书长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伴侣,从1921年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与鲁迅相识,一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十几年与鲁迅相濡以沫,共面时艰。鲁迅逝世后,许广平继承了鲁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