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腔积脓是妇科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好发于绝经后女性。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因其症状不典型,易出现误诊。我院自2004年以来共收治宫腔积脓患者1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10例,年龄49~79岁,平均65岁。绝经年限8~27年,平均18年,均为自然绝经。10例患者中,有慢性盆腔炎病史者5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例,合并糖尿病者3例。
临床表现:10例患者中,均有程度不同的下腹坠胀、隐痛不适。5例合并尿频或排尿困难,同时伴发热。7例患者能查出盆腔肿物,肿物呈囊性或囊实性,境界较清,有程度不等的压痛。用探针探查宫腔,探针通过宫口时可感到阻力,探入后有脓汁从宫口流出。余3例因腹壁过厚或其他原因未能查清盆腔的异常改变。另有老年性阴道炎者9例,子宫脱垂1例。
辅助检查:超声提示宫腔积液者7例,疑为卵巢肿物者2例,盆腔脓性(子宫外)包块者1例。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者5例,尿常规提示合并尿路感染者5例。宫腔诊刮及宫腔吸片后病理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癌者1例。
治疗方法:行手术治疗5例。其中3例因盆腔包块(性质待定)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明确诊断为子宫积脓;1例术前诊断为子宫积脓,考虑脓肿大,引流欠充分,遂行手术治疗。此4例均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另1例经宫腔诊刮及宫腔吸片,送病理检查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并宫腔积脓。治疗方法是在全身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相应范围行手术治疗。全部5例手术患者,术中均经阴道盆腔引流,并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余5例患者则行经阴道宫颈扩张引流+宫腔冲洗术。宫腔沖洗液为生理盐水、双氧水、甲硝唑及庆大霉素。所用引流管为双腔导尿管(12号)。双腔导尿管前方有长2~3cm的气囊,气囊顶部距尿管顶端有2~3cm。先剪断导尿管顶端1.5~2.5cm,距气囊仅留0.5cm。将导尿管顶端插入宫腔内,气囊亦进入宫腔内。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1~3ml,气囊膨胀后形成一个球囊,在宫颈内口处固定导尿管,防止其脱落。引流管留置时间视病情而定。引流液分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病理细胞学检查。对B超报告子宫内膜增厚(≥5mm)或宫腔内呈异常回声者,予诊刮术或宫腔吸片。
疗效: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子宫内膜癌患者,继续辅助治疗)。
痊愈标准:盆腔B超、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停抗生素治疗,体温连续3天正常;保守治疗患者子宫体、盆腔无明显压痛。
随访:3个月后复查有7例未见异常,1例复发,2例失访。
讨 论
宫腔积脓的发生有2个必要条件:①脓液生成:或初始即为脓液,亦或先为非炎性积液、积血,后合并感染。②颈管狭窄闭锁:子宫内膜炎是发生本病的最直接原因。
事实上,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炎并不少见,但形成宫腔积脓者却不多,原因在于宫颈管能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而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萎缩,腺体分泌减少,阴道功能减退,致病原微生物自阴道逆行上侵,使颈管粘连、狭窄或闭锁,最终导致宫腔积脓。另外,子宫内膜癌侵犯宫颈管或宫颈癌均可导致颈管狭窄或闭锁,继而合并感染,发生宫腔积脓。
我们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宫腔积脓患者平素就有慢性盆腔炎、糖尿病等,或宫腔内仍有节育器,说明全身免疫状况及局部炎症对宫腔积脓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作用。
准确诊断,合理治疗:老年妇女反应迟钝、对症状不敏感,故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小的宫腔积脓常不易误诊,但大的积脓则可使子宫壁变薄,体积变大,易误诊为卵巢、膀胱肿瘤或盆腔脓肿。笔者认为,为判断子宫与肿物的关系,可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放置宫腔探针,一旦脓液流出,诊断则可确立。
手术方式可采用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值得一提的是,术中需放置经阴道盆腔引流,而术后则应取半卧位+广谱抗生素治疗。
注意事项:①引流尽可能充分,引流管放置时间应足够长;②引流液应分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病理细胞学检查;③实施诊刮应参照超声提示的子宫内膜增厚及宫腔占位情况,手术须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术中慎防子宫穿孔。
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排卵后或早孕期,多可自然消失,不必进行治疗。但大多数盆腔积液是由于炎症引起,即由慢性盆腔炎症渗出所致。也有少数因宫外孕破裂、黄体破裂、盆腔脓肿、巧克力囊肿、卵巢癌引起。建议现在最好复查B超以了解盆腔积液的情况。
宫腔积液为脓样,应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若为肿瘤或放疗后宫腔内积液,应行细胞涂片检查,并尽量取出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排除肿瘤复发。无论急性或慢性子宫内膜炎伴有宫颈管阻塞,以致宫腔内的炎性分泌物不能外流或引流不畅,即可形成宫腔积脓。多见于老年妇女。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①探宫受阻:宫腔积液多为各种不同原因的宫颈粘连、堵塞所致,手术时往往不易探入宫腔。因此,术前应对子宫大小、方向、性质有较清楚的了解。探宫时如遇阻力,应将探针的角度和弧度调整,并加一定的力度,成功率则较高。②穿孔:多为探针器所致的子宫穿孔,可能是对子宫的屈度判断错误、使用暴力操作或病变使宫壁变薄、质脆所致。穿孔可达腹腔、阔韧带、直肠前或膀胱后壁。
治疗宫腔积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张宫颈口使脓液充分流出。为防止宫颈管再度堵塞,可在宫颈管内放置橡皮引流管引流。同时每日应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宫腔,直至流出液体清亮为止。如果治疗后仍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可给予抗生素口服或肌肉注射,必要时静滴。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10例,年龄49~79岁,平均65岁。绝经年限8~27年,平均18年,均为自然绝经。10例患者中,有慢性盆腔炎病史者5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例,合并糖尿病者3例。
临床表现:10例患者中,均有程度不同的下腹坠胀、隐痛不适。5例合并尿频或排尿困难,同时伴发热。7例患者能查出盆腔肿物,肿物呈囊性或囊实性,境界较清,有程度不等的压痛。用探针探查宫腔,探针通过宫口时可感到阻力,探入后有脓汁从宫口流出。余3例因腹壁过厚或其他原因未能查清盆腔的异常改变。另有老年性阴道炎者9例,子宫脱垂1例。
辅助检查:超声提示宫腔积液者7例,疑为卵巢肿物者2例,盆腔脓性(子宫外)包块者1例。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者5例,尿常规提示合并尿路感染者5例。宫腔诊刮及宫腔吸片后病理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癌者1例。
治疗方法:行手术治疗5例。其中3例因盆腔包块(性质待定)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明确诊断为子宫积脓;1例术前诊断为子宫积脓,考虑脓肿大,引流欠充分,遂行手术治疗。此4例均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另1例经宫腔诊刮及宫腔吸片,送病理检查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并宫腔积脓。治疗方法是在全身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相应范围行手术治疗。全部5例手术患者,术中均经阴道盆腔引流,并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余5例患者则行经阴道宫颈扩张引流+宫腔冲洗术。宫腔沖洗液为生理盐水、双氧水、甲硝唑及庆大霉素。所用引流管为双腔导尿管(12号)。双腔导尿管前方有长2~3cm的气囊,气囊顶部距尿管顶端有2~3cm。先剪断导尿管顶端1.5~2.5cm,距气囊仅留0.5cm。将导尿管顶端插入宫腔内,气囊亦进入宫腔内。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1~3ml,气囊膨胀后形成一个球囊,在宫颈内口处固定导尿管,防止其脱落。引流管留置时间视病情而定。引流液分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病理细胞学检查。对B超报告子宫内膜增厚(≥5mm)或宫腔内呈异常回声者,予诊刮术或宫腔吸片。
疗效: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子宫内膜癌患者,继续辅助治疗)。
痊愈标准:盆腔B超、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停抗生素治疗,体温连续3天正常;保守治疗患者子宫体、盆腔无明显压痛。
随访:3个月后复查有7例未见异常,1例复发,2例失访。
讨 论
宫腔积脓的发生有2个必要条件:①脓液生成:或初始即为脓液,亦或先为非炎性积液、积血,后合并感染。②颈管狭窄闭锁:子宫内膜炎是发生本病的最直接原因。
事实上,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炎并不少见,但形成宫腔积脓者却不多,原因在于宫颈管能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而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萎缩,腺体分泌减少,阴道功能减退,致病原微生物自阴道逆行上侵,使颈管粘连、狭窄或闭锁,最终导致宫腔积脓。另外,子宫内膜癌侵犯宫颈管或宫颈癌均可导致颈管狭窄或闭锁,继而合并感染,发生宫腔积脓。
我们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宫腔积脓患者平素就有慢性盆腔炎、糖尿病等,或宫腔内仍有节育器,说明全身免疫状况及局部炎症对宫腔积脓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作用。
准确诊断,合理治疗:老年妇女反应迟钝、对症状不敏感,故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小的宫腔积脓常不易误诊,但大的积脓则可使子宫壁变薄,体积变大,易误诊为卵巢、膀胱肿瘤或盆腔脓肿。笔者认为,为判断子宫与肿物的关系,可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放置宫腔探针,一旦脓液流出,诊断则可确立。
手术方式可采用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值得一提的是,术中需放置经阴道盆腔引流,而术后则应取半卧位+广谱抗生素治疗。
注意事项:①引流尽可能充分,引流管放置时间应足够长;②引流液应分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病理细胞学检查;③实施诊刮应参照超声提示的子宫内膜增厚及宫腔占位情况,手术须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术中慎防子宫穿孔。
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排卵后或早孕期,多可自然消失,不必进行治疗。但大多数盆腔积液是由于炎症引起,即由慢性盆腔炎症渗出所致。也有少数因宫外孕破裂、黄体破裂、盆腔脓肿、巧克力囊肿、卵巢癌引起。建议现在最好复查B超以了解盆腔积液的情况。
宫腔积液为脓样,应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若为肿瘤或放疗后宫腔内积液,应行细胞涂片检查,并尽量取出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排除肿瘤复发。无论急性或慢性子宫内膜炎伴有宫颈管阻塞,以致宫腔内的炎性分泌物不能外流或引流不畅,即可形成宫腔积脓。多见于老年妇女。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①探宫受阻:宫腔积液多为各种不同原因的宫颈粘连、堵塞所致,手术时往往不易探入宫腔。因此,术前应对子宫大小、方向、性质有较清楚的了解。探宫时如遇阻力,应将探针的角度和弧度调整,并加一定的力度,成功率则较高。②穿孔:多为探针器所致的子宫穿孔,可能是对子宫的屈度判断错误、使用暴力操作或病变使宫壁变薄、质脆所致。穿孔可达腹腔、阔韧带、直肠前或膀胱后壁。
治疗宫腔积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张宫颈口使脓液充分流出。为防止宫颈管再度堵塞,可在宫颈管内放置橡皮引流管引流。同时每日应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宫腔,直至流出液体清亮为止。如果治疗后仍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可给予抗生素口服或肌肉注射,必要时静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