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辽宁省抚顺市退耕还林以来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为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NDVI差值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抚顺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①2000-2020年研究区各种土地类型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其中林地和耕地变化较为明显.20 a间,耕地面积减少825.59 km2,
【机 构】
: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辽宁省抚顺市退耕还林以来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为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NDVI差值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抚顺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①2000-2020年研究区各种土地类型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其中林地和耕地变化较为明显.20 a间,耕地面积减少825.59 km2,增长率-7.32%;林地面积增加591.14 km2,增长率5.24%;城镇用地面积增加182.36 km2,增长率1.62%;②2000,2010和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24.48,225.57和226.12,同比增长0.49%和0.24%,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缓慢上升;③研究区20 a间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NDVI减少的区域与城镇用地的扩张区域基本重合;④3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7448,0.7754和0.7826,10a间环境质量生态指数分别上升4.11%和0.93%,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20a间研究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环境质量整体向好,局部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并存.城镇用地、耕地、林地之间的转化为主要原因,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政策使研究区环境质量不断上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趋势趋于平缓.
其他文献
[目的]对河北省张家口市景观格局及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关系进行分析,为缓解城市热环境极端化给人居环境、工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威胁提供策略.[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地表温度反演和移动窗口法分析张家口市区1996-2017年城市热环境和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关系.[结果]①1996-2017年,研究区景观格局主要变化为不透水面景观的增加(81.26 km2)以及植被景观的减少(61.78 km2);②研究区平均地表温度(LST)在1996-2017年增长了约3℃;不透水面和植被景观的平均LST为27
[目的]剖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转变对绿洲城市生态风险变化的影响,实现“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带来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及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10和2018年3期“三生”空间矢量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并构建网格尺度下的生态风险指数,对该地区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①研究期间,研究区生活生产空间面积增加明显,增长率高达169.78%,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平缓上升,生态
[目的]分析FAST(中国天眼)工程周边的贵州省平塘县、惠水县、罗甸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变化,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FAST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00,2005,2010,2013和2017年5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RS和GIS技术解译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惠水县、罗甸县、平塘县“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其生态贡献率,分析研究区近20 a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特征及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状况.[结果]①FAST周边林地面积比例最大,但呈减
[目的]分析四川省宜宾市耕地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景观指数和PLUS模型,探究了宜宾市1980-2018年耕地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①1980年以来,耕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共减少了247.92 km2,主要转出至建设用地与林地之中.②耕地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呈“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空间密度逐年下降.③耕地的空间聚集程度不断下降,而分散程度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