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后,咋整合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购的价值在哪里,需进行哪些努力来实现该价值,企业应以投资理论为指导,而不同的投资理论,所要求并购整合的程度不同。
  许多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失败最危险的时间是在两家公司联姻后,企业开始尝试统一运作之时。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们通常在并购过程中由于过分狂热,而不是因为疏忽细节,导致价值的破坏。
  这是因为兼并者意识到在并购过程中有许多潜在的危险。他们通常为并购中的每个方面煞费心机地制定综合、详细的方案,以此达到自身免疫的效果。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详细的、意图明确的努力,可能只是在为自己的并购挖掘坟墓。
  并不是因为企业未采取战略和战术方针而导致并购失败。Bain公司曾经对全球250家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这些管理人员认为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都和整合有关。67%的被调查者说是“忽略了整合的挑战”。61%的被调查者则说,“合并管理层或保留了主要管理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多数管理人员认识到驱动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为整合所做的努力必须“高度关注并购的价值所在”。
  价值在哪里?并购者获取价值的道路有多长?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因不同的并购而不同的。真正了解价值所在并决定需进行哪些努力来实现该价值,并购者应该依据并购的基本原理,即并购业所称的“投资理论”作为指导。总之,一宗并购要么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强收购者的核心业务,要么会为投资提供一个全新和独立的平台(这种情况下称之为“积极投资”)。如果并购加强了核心业务,则会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为达到降低成本和增强市场地位的目的,增加类似产品或消费者的数量)或扩大经营范围(通过并购可以给双方带来一种或几种新产品、顾客细分市场,渠道或市场,以及增加收入的机会)。
  积极投赘、扩大经营规模、扩大经营范围这三种类型的投资理论要求不同程度的并购整合。比方说,如果一个被收购的公司处于新平台发展的第一步,它也许几乎不用整合。通过收购特定公司来提升价值,并通过二次销售或提供给政府部门以获取利润的私有资产公司,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投资者。他们通常会用不同公司资产组合的整合来限制整合规模,以此来在每个部门中增加一些新的管理人才,并加强财务报告要求。但是那些增加规模或范围的并购要求高级管理人员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到整合中去。
  扩大经营范围:选择性整合最佳
  扩大经营范围的并购要求对公司双方进行谨慎的整合以取得成功,但这只是在特定的领域里。比方说,一宗扩大公司产品范围的收购需要在核心功能和分销渠道方面进行广泛的整合,但却无需在制造和R&D(研发领域)方面进行。最佳方案可能是保持业务和文化的相互独立,或者仅在直接重叠的营运部门营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
  通过并购来扩大经营范围并选择性地进行整合的公司往往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并购宣布一年之后股价高于同行的那些扩大经营范围的收购者。结果发现,所有业绩较好的公司都是部分地或最小化地进行整合。反之,则都是大规模的并购整台。当然,其他许多因素也会影响公司的成败。
  Illfnois Tool Works(ITW)是一家工业领域内经常进行并购的公司,该公司是一个很好的关于如何在范围并购中利用最少投入产生最多利润的例子。ITW的主要目标是试图获得附属资产之外的价值,而不是通过合并运营来产生协同优势。W.James Farrell在1995年当选为ITW的总裁,他在过去的6年中利用60亿美金买进了200多家小规模的主要是私人的公司。
  ITW进行的兼并几乎都是独立的。该公司关注被收购公司中能有效提高业绩的小市场;它将这个核心方案叫做“80-20进程”,也就是说他们从前20%最畅销的产品销售中可以获得80%的收入,而这些都是基于少数主要客户的销售。相应地,在ITW的600家小型、高度专业化的公司中,各分公司经理几乎可以不通过请示总部就自主地管理部门,当然这一切都是要建立于80-20规则之上,并主要关注那些主要消费者和产品。
  与整合运营不同的是,ITW公司更注重控制功能的整合。公司总部处理税务、审计、投资者关系、R&D支持和一些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而对于分公司则采取自主支持,同时总部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的选择性地整合给公司带来了收益。
  扩大经营规模:需要全面整合
  与扩大经营范围不同,着力于增长企业规模的并购要求进行大规模的运营整合。如果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各种领域的整合以获取激励并购的价值。在上面所述的案例中,我们也分析了那些在并购宣布一年后股价超出同行的规模并购者。所有取得良好的业绩的公司都是全方位的并购,而不到一半的股价不佳的公司进行了全面并购,其余公司只是进行了部分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并购。
  一宗著名但却极端的全面规模并购的案例就是1998年12月英国石油公司(BP)兼并了Amoco公司。BP的总裁John Browrle分析了那些不干涉整合规模投资的公司的错误,他发现,要在这种兼并中获取所有利益,
  “就必须建立一个有共同流程和标准,共同价值和每个员工都认可工作方式的单一组织”。
  B rowne先生迅速展开工作以达到这个目标。在兼并Amoco完成后的100天之内,他已经把主要的高层管理工作部署完毕,进行了最大规模的裁员,包括临时解雇了10000名员工,并将BP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应用到新公司中。一些Amoc0的高级管理,人员失望地退出公司。即便如此,在一年内BP即达到了预期的20亿美金的成本节约,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其股价也因公司业绩较好而在前100天就上涨了近11%,而交易宣布后一年之内,其股票则比石油燃气股指高出17%。
  并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
  企业并购的基本原理包括规模和范围双方面的因素。当并购目标公司时,在考虑到何时何地并购的情况下,保持雇员、客户和股东的优先权显得相当重要,其目的是达到投资所预计的回报。Philip$医疗系统及其荷兰皇家医药诊断和患者监控部门的经验说明了如何做到这点。
  Philips医药公司生产成像产品,例如超声波和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与西门子医药Solution公司和GEOEC医药系统公司竞争激烈。在1998年至2001年间,Philips医药公司快速连续地兼并了四家企业。其遵循的基本原理就是医院组建采购集团以降低成本,而Philips医药公司霈要更广领域范围的产品生产线和更大的市场份额来保持其竞争力。这些并购使得Philips公司从远远落后的第三名位置升到与西门子并列第二的位置,并在产品线上有了巨大改进。
  获取这一系列兼并带来的利润要求企业付出不断的整合努力。在2001年10月份,当最后一宗并购完成,Philips在六个月期间创建了17 个“协同优势研究及应急小组”。他们的职责就是为节约成本和增加收人挖掘最大潜能。
  从计划的500个步骤的第一步开始,这些小组首先着眼于最高回报的方案,比方说整合独立的产品线。他们把长期回报的方案暂时放在一边,比如将再设计成像技术供应链或整合销售力的方案(要求不同销售技巧)。在整个过程中,前Philips电子公司(该公司监督Philips医药公司的运作)北美部总裁William Curran号召其员工将注意力集中到最大回报的并购上来。
  5个半月后,这些组所建立的协同优势(成本节约和收入增长)比计划多了三倍之多。最大的利益回报来自于IT整合;第二大利益则是将CT扫描、X-射线机器、核磁共振成像机械等的销售和服务整合起来。到2004年,Philips医药公司超过了通过协同运营获取2.3亿欧元的预期目标,即在2004年2月份实现了3.42亿万欧元。
  让员工的精力不受并购影响
  通过集中兼并的努力,公司除了收获了并购后的巨额利润,还会产生一种由于雇员的精力分散导致偏离并购的反作用力。限制并购,努力帮助一线的员工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当中,这是并购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际上,最成功的兼并者只将其不到10%的管理才能应用到并购中就能获得成功。他们只需关注少量主要领导,并通过让其他经理参与到委员会中以实现并肩作战。
  当总部设在新加坡的Keppel Offshore&Marine(KOM)公司在2002年通过两家公司的兼并建立起来时,他们已经熟知这些并购的基本原理。Keppel FELS Energy&Infrastructure这家生产海上钻井平台以及Keppel Hitachi Zosen这家修理船舶及将货船转换成石油贮存器的公司都属于Keppel公司,同时两家公司也在少部分相同经营范围内进行竞争。由于2002年是行业内繁荣的一年,因此KOM公司的总裁Choo Chiau Beng意识到他不能因为并购而分散员工们签署合约及准时完成工程的精力。
  Choo先生在早期就任命公司新的领导者以保持员工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作当中。他只兼并了一些高回报、高效的、有战略促进作用的部门。在公司并购的第一年,他拿出合并中10%的资金(总资金达2000万新加坡元)用于小规模合并以及促使业务蓬勃发展的人员。
  当新公司在并购期间赢取一项大定单时,Ch00先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而这个定单是并购前根本不可能得到的。尽管任何并购都会引起成本增加,但Keppel在2002年还是破记录地使收入比2001年增长了35%,而利润更是增长到169%。更重要的是,KeppeL公司在并购完成后六个月内超过其成本节约和收入增长目标的100%。
  最终,像Keppel、BP、Philips、ITW、Sears这样的收购者通过经验了解到并购者一直以来考虑的问题:成功的整合可能建立或破坏交易轨道。但他们也知道一些只有少数公司才了解的问题:在需要的情况下实施并购,比如在销售和利润方面,按照他们的投资理念,他们可以极大地改善成功并购中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营盘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归根结底在于你是不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公司)和兵(员工)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创业开始,最宝贵的资产不是那
期刊
为什么有些品牌各方面工作做的都很到位,但是消费者的满意度却总是不高?  研究人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每天固定给猴群中的每只猴子3支香蕉。当偶尔每天给每只猴子5支香蕉时,猴子们都会变的兴高采烈。有一次,实验人员给了每只猴子10支香蕉,随后再从猴子手中收回2支香蕉。虽然猴子们实际获得的香蕉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但是它们却对于实验人员拿走它们手里的2支香蕉非常的愤怒。激动的情绪几个小时都不能平复。  这
期刊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源买活水。但各种各样的痴迷,已经把我们内心深处莳涪、水给遮蔽了。  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这两年来再度上演了经营奇迹,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使日航成功转危为安,恢复了“造血”能力,成为了全球盈利最高的航空公司。  单单有突出的商业业绩,一名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仍不足以被拥戴为商业领袖,更别提“经营之圣”的美誉。稻盛和夫被公认为世界级的企业偶像,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提出并身体力行了“
期刊
115m Luna——最大的探险游艇  世界上最大的探险类游艇115m Luna已交付给它的新主人俄罗斯亿万富翁阿布拉莫维奇。  该游艇于2009年十月由Lloyd Werft和Stahlbau Nord造船厂推出,这艘儿5米长的Luna游艇通过舾装和绘画的外部装饰显得奢华完美。Luna现在已经跟随她的新主人,和他的家庭一起享受在海面上的奢华体验。  Luna的外观造型已经完成了Newcruise
期刊
不管是病毒营销还是口碑传播,它们来自出色的想法、完美的时机和强大的执行。  在名声日盛的时候,帕丽斯希尔顿(Faris Hilton)有一次反驳那些批评家:“我会成功的,我是市场营销方面的天才。”遗憾的是,我们都是平凡人,而要搞一场能够赢得众多眼球和产生百万销售任务的市场活动,其挑战不亚于希尔顿的好莱坞大翻盘。  尽管如此,每年都有许多具有创意的市场营销活动赢得了人们的鲜花和掌声,它们拥有伟大的想
期刊
电子商务只是一个渠道,一个平台。做好营销的根本还是产品、品牌和基础的营销活动。  金融危机期间网络购物以其价格优势、方便快捷迎来了爆发性增长,众多行业由此开始领略到电子商务的魅力。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商务效率,电子商务的出现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而其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也为更多的企业创造了更多
期刊
如何在尽量不影响决策敏感度和及时性的情况下,低成本的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这是在谈执行力的时候,常引用的一句话。这句话不外乎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以兴趣激发生产力;二是以对目标及愿景的共识达成行动力。  在此我们就讨论下我们的团队及渠道商为何会“心不甘情不愿”的去执行某项计划或事项,及如何达成共识提高执行力。  抵触
期刊
资本运作是资源运作的终极方式,绝不是纯金融的运作,只不过主要表现在金融手段上而已。  关于资本运作的理论,国内研究者不少,不过在实践中,笔者又确实感到了人们对资本运作的窄化、误读甚至妖魔化。所以,笔者试图从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浅谈一下资本运作,并对时下盛行的几种有关资本运作的误解进行简要剖析。  资本运作只是资金的运作  谈到资本运作,首先必须解释什么叫做资本。在经济学的意义上,资本指的是用于生
期刊
在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群体中,任何奖惩措施都要顾及社会比较的相对性效果,激励的,本质是一种相对论。  杰克·韦尔奇是通用电气的前任明星CEO,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差一点离开通用。当韦尔奇以电子工程师的身份为通用工作一年后,由于表现突出,得到了1000美元的资金,他非常高兴。但当他偶然得知同一办公室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奖励时,他非常难过,在与老板交流无果后,他决定离开通用。还是他的上司加托夫同意额外为他加
期刊
童装市场正迎来一次大规模的无硝烟战争,同时将催生冠军品牌的诞生。那么,如何把握这个机遇,将新品牌发展为一个强势品牌,甚至品类冠军?  如果说儿童是早上八点钟的太阳,那么童装就是未来的朝阳产业。目前,中国童装产业达到了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被业界称为服装行业的最后一块金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知名品牌纷纷切割中国童装这块庞大的蛋糕。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个服装行业都在盯着童装市场的时候,必然会迎来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