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三种权力,即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研究发现,高校行政化倾向严重、内部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组织体制不健全、学术权力地位下降及学术自律倒退等是制约创新型人才生成的重要因素。文章指出,本着三元权力适当分离、互相监督、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均衡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实现人才培养功能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校内部权力结构 去行政化 教授委员会 教授治学 模式重构
[作者简介]许文(1972- ),男,河南安阳人,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3-0040-02
从“钱学森之问”到呼吁高校去行政化,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高校的行政化倾向日益受到关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内部的权力结构影响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①,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去行政化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章立制,逐步取消高校级别与国家行政机关级别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副部级高校、正厅级高校等);二是要在高校内部去行政化,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学术组织体系,彰显学术价值,逐步形成“教授治学”的组织运行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内部存在党委体制、行政体制和学术体制,前两者比较健全,后者尚不完善②,主要表现在:权力向行政系统偏移,学术权力弱化,“官本位”“官僚化”现象严重,教授的学术权威作用被忽视,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问题突出,打击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围绕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开展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研究,对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价值目标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中心。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价值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撑,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既是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其价值目标的体现。针对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行政化问题,必须对高校内部权力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
二、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基本原则
1.适当分离原则。(1)党委权力与行政权力要适当分离。邓小平同志指出:“党政分开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干预太多,搞不好倒会削弱党的领导。” ④党委权力主要应侧重于管理党内事务、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制定学校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党内事务主要包括党的组织建设、党员活动、党内监督与考核等。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体现为一种领导职能,通过监督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应把行政权力还给校长。党委应负责重大的方向性问题,而行政权力则侧重于具体的日常事务性工作。(2)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要适当分离。最根本的是实施“去行政化”改革,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学术体制机制,让教授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承担学术评议、审议、论证及决策等学术管理职能,使教授委员会成为高校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为此,一是要建立教授委员会组织体制。建立教授委员会,明确其管理的具体内容,并赋予其实权,这是前提。二是要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及议事规则。建立教授委员会常态化工作机制并明确教授委员会的议事规则,是使教授委员会规范运作的保证。三是行政领导原则上不担任教授委员会主席或主任职务。只有行政领导不担任教授委员会的领导职务,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权力干扰学术事务。学术型行政领导在教授委员会中只是一名普通学者,仅有“一人一票”的权力。四是学术事务必须交由教授委员会讨论决定。教授委员会是最高学术权力机构。五是行政部门应执行教授委员会的决定。行政部门是服务机构,拥有行政权力的人不能插手学术事务,只能做好服务并执行教授委员会的决定。(3)党委权力与学术权力要适当分离。党委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就是党委原则上不干涉学术事务,但与政治、意识形态有关的学术问题必须接受党委的监督。党委要支持校长组建学术机构,理顺“学校—学院—研究所”三级学术权力的关系。
2.互相监督原则。高校内部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相监督是保障权力良性运作的关键。高校内部的党委权力,在我国是一种领导力量,这种领导力量更应体现为服务和监督,主要监督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行使。具体来说:一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监督教学组织是否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重点监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情况。⑤二是监督行政组织是否尊重教授委员会的决定。尊重教授委员会的决定是“教授治学”的重要体现。三是监督教授委员会是否执行“一人一票”,这是防止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
3.公平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⑥在高校内部,我们既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又要考虑大学的根本目标。只有充分考虑培养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合理配置资源,体现公平与正义。重构高校内部三元权力结构,就是要围绕资源配置形成科学的权力运行模式、可靠的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滥用、权力腐败,保护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特别在一些项目申报、成果评审、教学名师评选等事关教师学术资源的重要学术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的作用,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 4.效率原则。追求效率是行政组织的特征,科层制是效率最高的行政组织模式。在高校内部,去行政化并不是要去掉行政管理。大学行政管理的宗旨是出成果、出人才。⑦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任何效率在高校都是苍白无力、毫无价值的。从高校内部的领导体制、行政体制、学术体制来看,只有我们本着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的原则来配置权力、均衡权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
三、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结构模式
在我国,高校内部党委权力是国家权力在高校的延伸,由高校党委行使党委权力,是学校的领导核心。199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简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⑧ 。党委领导主要对学校内部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对其他行政事务、学术事务主要起监督作用。在高校内部,不管是党委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应该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党委权力主要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高校,中国共产党应努力把自己建设成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对大学这一学术组织的认识,提高领导能力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学术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内部学术权力的主体、客体,逐步过渡到“教授治学”。学术体制是学术权力的载体,学术权力通过学术体制发挥作用。学术体制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学术体制并界定其权力范围,保证高校实现其基本功能,实现高校三元权力的和谐运作。根据我国政治制度和相关法律的要求,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可行模式应是党委领导下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均衡模式(如右图所示)。
校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行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校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分为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学院—学系三个层次,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学校学术系统自上而下分为学校教授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研究所三个层次,体现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可以由校长担任校级教授委员会主席,其他行政干部和党务干部不得担任校级或院级教授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在横向上,校级教授委员会是校级行政职能部门常设的决策机构,行政职能部门向教授委员会咨询学术决策事宜,教授委员会对行政部门行使监督职能。学院教授委员会是学院行政的常设决策机构,学院行政部门向学院教授委员会咨询学术决策事宜,教授委员会对学院行政部门行使监督职能;基层的学系和研究所是教师的依托机构,教师既可以归属学系,也可以归属研究所,便于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等“三种权力”的均衡是充分发挥大学功能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高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学术权力的组织体系,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和谐科学运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②许文.法律视域下高校管理去行政化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39.
③⑧教育部法制办公室.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37.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3.
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⑦孙洪磊,王骏勇,赵仁伟.大学校长谈教育“去行政化”[J].半月谈,2010(6):20.
[关键词]高校内部权力结构 去行政化 教授委员会 教授治学 模式重构
[作者简介]许文(1972- ),男,河南安阳人,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3-0040-02
从“钱学森之问”到呼吁高校去行政化,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高校的行政化倾向日益受到关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内部的权力结构影响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①,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去行政化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章立制,逐步取消高校级别与国家行政机关级别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副部级高校、正厅级高校等);二是要在高校内部去行政化,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学术组织体系,彰显学术价值,逐步形成“教授治学”的组织运行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内部存在党委体制、行政体制和学术体制,前两者比较健全,后者尚不完善②,主要表现在:权力向行政系统偏移,学术权力弱化,“官本位”“官僚化”现象严重,教授的学术权威作用被忽视,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问题突出,打击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围绕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开展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研究,对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价值目标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中心。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价值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撑,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既是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其价值目标的体现。针对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行政化问题,必须对高校内部权力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
二、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基本原则
1.适当分离原则。(1)党委权力与行政权力要适当分离。邓小平同志指出:“党政分开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干预太多,搞不好倒会削弱党的领导。” ④党委权力主要应侧重于管理党内事务、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制定学校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党内事务主要包括党的组织建设、党员活动、党内监督与考核等。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体现为一种领导职能,通过监督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应把行政权力还给校长。党委应负责重大的方向性问题,而行政权力则侧重于具体的日常事务性工作。(2)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要适当分离。最根本的是实施“去行政化”改革,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学术体制机制,让教授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承担学术评议、审议、论证及决策等学术管理职能,使教授委员会成为高校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为此,一是要建立教授委员会组织体制。建立教授委员会,明确其管理的具体内容,并赋予其实权,这是前提。二是要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及议事规则。建立教授委员会常态化工作机制并明确教授委员会的议事规则,是使教授委员会规范运作的保证。三是行政领导原则上不担任教授委员会主席或主任职务。只有行政领导不担任教授委员会的领导职务,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权力干扰学术事务。学术型行政领导在教授委员会中只是一名普通学者,仅有“一人一票”的权力。四是学术事务必须交由教授委员会讨论决定。教授委员会是最高学术权力机构。五是行政部门应执行教授委员会的决定。行政部门是服务机构,拥有行政权力的人不能插手学术事务,只能做好服务并执行教授委员会的决定。(3)党委权力与学术权力要适当分离。党委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就是党委原则上不干涉学术事务,但与政治、意识形态有关的学术问题必须接受党委的监督。党委要支持校长组建学术机构,理顺“学校—学院—研究所”三级学术权力的关系。
2.互相监督原则。高校内部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相监督是保障权力良性运作的关键。高校内部的党委权力,在我国是一种领导力量,这种领导力量更应体现为服务和监督,主要监督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行使。具体来说:一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监督教学组织是否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重点监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情况。⑤二是监督行政组织是否尊重教授委员会的决定。尊重教授委员会的决定是“教授治学”的重要体现。三是监督教授委员会是否执行“一人一票”,这是防止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
3.公平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⑥在高校内部,我们既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又要考虑大学的根本目标。只有充分考虑培养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合理配置资源,体现公平与正义。重构高校内部三元权力结构,就是要围绕资源配置形成科学的权力运行模式、可靠的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滥用、权力腐败,保护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特别在一些项目申报、成果评审、教学名师评选等事关教师学术资源的重要学术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的作用,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 4.效率原则。追求效率是行政组织的特征,科层制是效率最高的行政组织模式。在高校内部,去行政化并不是要去掉行政管理。大学行政管理的宗旨是出成果、出人才。⑦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任何效率在高校都是苍白无力、毫无价值的。从高校内部的领导体制、行政体制、学术体制来看,只有我们本着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的原则来配置权力、均衡权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
三、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结构模式
在我国,高校内部党委权力是国家权力在高校的延伸,由高校党委行使党委权力,是学校的领导核心。199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简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⑧ 。党委领导主要对学校内部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对其他行政事务、学术事务主要起监督作用。在高校内部,不管是党委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应该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党委权力主要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高校,中国共产党应努力把自己建设成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对大学这一学术组织的认识,提高领导能力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学术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内部学术权力的主体、客体,逐步过渡到“教授治学”。学术体制是学术权力的载体,学术权力通过学术体制发挥作用。学术体制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学术体制并界定其权力范围,保证高校实现其基本功能,实现高校三元权力的和谐运作。根据我国政治制度和相关法律的要求,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重构的可行模式应是党委领导下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均衡模式(如右图所示)。
校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行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校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分为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学院—学系三个层次,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学校学术系统自上而下分为学校教授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研究所三个层次,体现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可以由校长担任校级教授委员会主席,其他行政干部和党务干部不得担任校级或院级教授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在横向上,校级教授委员会是校级行政职能部门常设的决策机构,行政职能部门向教授委员会咨询学术决策事宜,教授委员会对行政部门行使监督职能。学院教授委员会是学院行政的常设决策机构,学院行政部门向学院教授委员会咨询学术决策事宜,教授委员会对学院行政部门行使监督职能;基层的学系和研究所是教师的依托机构,教师既可以归属学系,也可以归属研究所,便于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等“三种权力”的均衡是充分发挥大学功能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高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学术权力的组织体系,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和谐科学运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②许文.法律视域下高校管理去行政化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39.
③⑧教育部法制办公室.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37.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3.
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⑦孙洪磊,王骏勇,赵仁伟.大学校长谈教育“去行政化”[J].半月谈,20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