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模型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来源 :贵州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对其进行预测,从而有预见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人员财产损失.以福泉市为例,采用ArcGis软件结合信息量模型的方法对通过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利用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水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分别占比10.8%%、28.4%%、25.8%、35.0%.此外,利用ROC曲线对本次评价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评价精度较高为75.5%,评价结果可为福泉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其他文献
嫁接栽培是茄果类蔬菜防治土传病害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茄子野生近缘种托鲁巴姆(Solanums torvum)因综合抗性强,成为茄子和番茄嫁接的常用优良砧木.但是,由于托鲁巴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较低,苗龄较长,限制了其在工厂化育苗中的大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其他方法及相应技术体系提高托鲁巴姆的育苗效率,降低育苗成本.为优化托鲁巴姆微扦插技术,该研究探索并优化了试管内微扦插繁殖托鲁巴姆技术,以无菌播种获得初代无菌苗的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比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
为了解不同种源花榈木在贵阳的生长特性和差异,该文通过对10个种源地花榈木进行育苗试验,测定其两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片光合参数、光合色素、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和根系活力,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10个种源花榈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贵州黎平种源>浙江永康种源>贵州望谟种源>福建建瓯种源>贵州凯里种源>贵州石阡种源>贵州花溪种源>贵州平塘种源>安徽黄山种源.综上结果表明,浙江杭州、贵州黎平和浙江永康种源花榈木对贵阳地区立地环境具有
为了探究保水剂和ABT联合处理对桢楠(ZN)和浙江楠(ZJN)裸根移栽苗成活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该文使用三种不同浓度的保水剂和ABT联合处理ZN和ZJN裸根苗,测定移栽后的幼苗成活率和生理指标,并用隶属函数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估不同条件处理下幼苗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处理后,ZN和ZJN的成活率显著提高;ZN新叶数量显著增加,而ZJN的新叶数量没有增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提高,且ZN1或ZJN1水平更显著;(GA3+ZR+IAA)/ABA和IAA/ABA的比值均显著提高,但Z
为降低猕猴桃组培快繁中的污染率,提高其繁殖效率,该文以猕猴桃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两步培养法进行茎段形成层的愈伤及成苗诱导研究,并利用响应面设计软件对NAA浓度、6-BA浓度、低渗处理时间进行了各条件的优化,同时通过组织切片确定愈伤的来源及幼苗的形成方式.结果表明:(1)培养过程中撕除茎段周皮能显著降低污染率,用200~400 mg·L-1的PVP处理猕猴桃茎段可有效防止去皮茎段的褐化.(2)愈伤诱导的最佳条件为预培养28.3 h、NAA 4.45 mg·L-1、6-BA 0.28 mg·L-1,而幼苗
贵州省六盘水地区是茅口组的命名地区,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茅口组岩相分异明显、顶部可能存在缺失,基于简单岩性及生物组合的划分标志已无法支撑对其进行内部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研究、地质找矿等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综合运用区域地质调查、剖面测量、岩矿薄片分析、碳酸盐岩微相划分对比等手段,识别出该区茅口组存在5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进而将该区茅口中晚期的沉积相划分为:半局限台地相、台沟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砂质浅滩相等4种亚相.六盘水地区二叠纪茅口中晚期古地理格局由南西侧“台沟”与北东侧“台地”组成.这一认识为研究六
贵州遵义锰矿是我国二叠纪重要的锰矿床类型之一.近年来,遵义锰矿浅部资源日趋枯竭,找矿工作从浅部转向了深部,对隐伏锰矿的找矿迫在眉睫.在找寻隐伏锰矿中,原有的找矿勘查方法遇到了瓶颈,本文在结合大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深部地层、构造、含矿岩系的电性差异,在研究区首次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法对隐伏锰矿体开展探索研究.研究发现,通过精细化的数据反演,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深部地层、构造及含矿岩系的展布特征,并部署钻探验证,所揭露的岩矿层位、构造特征和音频大地电磁法解译吻合程度较高.该方法可推广到研究区及其同类型区
本文记述了一类新发现于贵州省盘州地区的中三叠世Anisian期乌蒙龙属新种.通过对一具鳍龙类标本进行描述,并与现已知盘县生物群鳍龙类对比后发现,这一新标本的骨骼形态整体特征与乌蒙龙属Wumengosaurus特征基本相似,具有狭长的吻部,显著多于其他鳍龙类的牙齿数量.但标本在细部特征上与乌蒙龙属模式种的纤颌乌蒙龙Wumengosaurus delicatomandib-ularis Jiang et al.,2008有着显著的差异:其间腕骨intermedium呈扁平的圆形,牙齿呈细长的尖锥状,无冠部膨大
水文地球化学成因模式是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成因模式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为分析地热流体的水文地球化学成因模式,本文作者根据东莞塘厦大钟岭地热田的水文地质条件,采集了地热流体和其他主要水体(泉水、水库水、鱼塘水、机井和民井水)的化学样品,在试验结果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并利用PHREEQC进行反向模拟,得出地热流体沿控热断裂循环过程中,发生了溶滤、氧化还原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从而将入渗区低矿化度重碳酸钙、钙镁型水逐渐演变为矿化度较高的重碳酸钙钠、钠钙型水,循环过程有较充
地球表生环境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剧烈的波动,为当前建设宜居地球提供了重要参照.铁组分是重建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演化的重要指标,但现有的研究集中于FeHR/FeT和Fepy/FeHR两个比值的应用,而对其中不同组分所携带的信息缺少深入的挖掘.本研究统计了已发表的、泥盆纪之前的、采用程序萃取方法获得的铁组分数据,对其中不同的组分所可能指示的海洋化学信息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氧化环境中氧化铁的含量有可能用于追踪长周期上大气-海洋系统的氧含量波动、总铁含量与海洋中铁的含量密切相关、铁化环境中黄铁矿铁的含量对海洋硫酸盐
岩溶塌陷是多因素相互影响,成因机制较为复杂的地质灾害类型,在空间上具有隐蔽性,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的特征.为有效预测、评价岩溶塌陷危险性,本文采用GRA-FAHP,从岩溶条件、覆盖层条件、地下水条件、工程活动条件等因素出发,选取14个主要影响指标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模型,以贵州省独山县交摆村岩溶塌陷区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今后岩溶塌陷危险性的预测、评价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