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节,不能不关心月亮,不能不谈论月亮,尤其在中国的星空下。
外国人也谈论月亮,不过,所谈的主题似乎与我们不同。正是这不同,让我们体味出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差异下的儿童教育的差异,包括语文教学的差异。
一天,一群二年级的美国小学生和几位哲学家谈论起西部的月亮,这是他们的哲学课。他们刚开始学诗,所以他们自己选出来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诗要有节奏?”有一个女孩子前后摇晃着身体说:“有节奏,就是在动。所有在动的东西,都有节奏。所以,一读诗,我们就可以摇头晃脑。”有同学不同意,说:“月亮在动,绕着地球转,难道月亮也有节奏?我们怎么没看见月亮摇头晃脑?”又有同学反驳:“你看不见月亮有节奏,不代表月亮没有节奏。你看不见的东西多着呢。譬如说,你看不见鬼。”一个黑人小男孩一脸严肃地说:“我看见过鬼。有一天,我在黑黑的过道里走,一个鬼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就在这儿。”他指着自己的右肩。另一个黑人小男孩说:“那是你哥哥。”哲学家都忍不住笑了。又一个小男孩发言了:“月亮肯定有节奏,因为它孤独,它要写诗。星星就是它写出来的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摘自2012年18期的《新华文摘》,题目是《宽广的自由》。在忍俊不禁以后,我有一种沉思: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自由是儿童的天性,自由是儿童创造的保姆。但是,我们究竟有没有给儿童以自由?给儿童以自由,决不是施舍,而是“还给”。但是,自由宽广吗?孩子们拥有的自由如月亮的星空那么无垠吗?那么无拘无束吗?
答案肯定不一样,但有一样是肯定的:当下的语文课,孩子们的自由度还很不够。课改以来,我们鼓励、提倡学生多元的个性化阅读,可曾几何时,这种个性化阅读在诸多名义下已开始式微,甚或不复存在了;或以“有效教学”的名义,或以“接受性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的名义,或以“价值引领”的名义,总之是以“爱”的名义。我不否认有效教学,但最为有效,或最根本的有效是什么?如果每一个环节,以至每一个细节,甚至每句话都有效,这还是教学吗?孩子们还有创造的灵性吗?我也不否定接受性学习,但究竟什么是接受性学习,课改“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价值“更”在哪里?我们并没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当然,我不否定价值引领,但什么样的价值需要引领?有的价值恰恰不需要引领。有时候,不需要引领恰恰是真正的价值,最好的价值引领。这些,我们也没有真正搞懂。这样的爱,不是爱,而是压抑、控制、操纵。我真担心,在一些“纠偏”的口号下,教学改革又回到课改以前去。我们需要警惕。
回到故事本身来。如果说,诗为什么要有节奏,还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是“语文”的。不过,那些讨论,尤其鬼不鬼的,有效吗?有价值吗?是“语文”吗?如果否定这些讨论的价值及其过程,怎会有“月亮孤独,星星就是它写出来的诗”这样精彩的观念?任何对候,都不能忘掉、丢弃学生的自由,尤其是宽广的自由;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指斥学生独特的精彩观念。而这一切都在自由的过程中。想来想去,还是“宽广的自由”最为准邈辑以我用它来作题目,这决不是抄袭。
外国人也谈论月亮,不过,所谈的主题似乎与我们不同。正是这不同,让我们体味出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差异下的儿童教育的差异,包括语文教学的差异。
一天,一群二年级的美国小学生和几位哲学家谈论起西部的月亮,这是他们的哲学课。他们刚开始学诗,所以他们自己选出来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诗要有节奏?”有一个女孩子前后摇晃着身体说:“有节奏,就是在动。所有在动的东西,都有节奏。所以,一读诗,我们就可以摇头晃脑。”有同学不同意,说:“月亮在动,绕着地球转,难道月亮也有节奏?我们怎么没看见月亮摇头晃脑?”又有同学反驳:“你看不见月亮有节奏,不代表月亮没有节奏。你看不见的东西多着呢。譬如说,你看不见鬼。”一个黑人小男孩一脸严肃地说:“我看见过鬼。有一天,我在黑黑的过道里走,一个鬼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就在这儿。”他指着自己的右肩。另一个黑人小男孩说:“那是你哥哥。”哲学家都忍不住笑了。又一个小男孩发言了:“月亮肯定有节奏,因为它孤独,它要写诗。星星就是它写出来的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摘自2012年18期的《新华文摘》,题目是《宽广的自由》。在忍俊不禁以后,我有一种沉思: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自由是儿童的天性,自由是儿童创造的保姆。但是,我们究竟有没有给儿童以自由?给儿童以自由,决不是施舍,而是“还给”。但是,自由宽广吗?孩子们拥有的自由如月亮的星空那么无垠吗?那么无拘无束吗?
答案肯定不一样,但有一样是肯定的:当下的语文课,孩子们的自由度还很不够。课改以来,我们鼓励、提倡学生多元的个性化阅读,可曾几何时,这种个性化阅读在诸多名义下已开始式微,甚或不复存在了;或以“有效教学”的名义,或以“接受性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的名义,或以“价值引领”的名义,总之是以“爱”的名义。我不否认有效教学,但最为有效,或最根本的有效是什么?如果每一个环节,以至每一个细节,甚至每句话都有效,这还是教学吗?孩子们还有创造的灵性吗?我也不否定接受性学习,但究竟什么是接受性学习,课改“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价值“更”在哪里?我们并没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当然,我不否定价值引领,但什么样的价值需要引领?有的价值恰恰不需要引领。有时候,不需要引领恰恰是真正的价值,最好的价值引领。这些,我们也没有真正搞懂。这样的爱,不是爱,而是压抑、控制、操纵。我真担心,在一些“纠偏”的口号下,教学改革又回到课改以前去。我们需要警惕。
回到故事本身来。如果说,诗为什么要有节奏,还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是“语文”的。不过,那些讨论,尤其鬼不鬼的,有效吗?有价值吗?是“语文”吗?如果否定这些讨论的价值及其过程,怎会有“月亮孤独,星星就是它写出来的诗”这样精彩的观念?任何对候,都不能忘掉、丢弃学生的自由,尤其是宽广的自由;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指斥学生独特的精彩观念。而这一切都在自由的过程中。想来想去,还是“宽广的自由”最为准邈辑以我用它来作题目,这决不是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