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条件下降雨-融水型泥石流流量预测方法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86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目前唯一的冰川泥石流流量经验模型无法定量反映雨热耦合变化的影响.根据度日模型冰雪融水当量和泥石流流量雨洪计算方法,提出了考虑雨热耦合条件下降雨-融水型泥石流流量的计算模型.通过统计51 a降雨和温度观测资料的变化趋势,建立了帕隆藏布流域降雨-融水型泥石流流量计算重现期标准,并通过对典型降雨-融水型泥石流流量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表明该方法准确性相比经验模型明显增加.进一步以帕隆藏布流域15条典型降雨-融水型泥石流为例,开展气候变化条件下泥石流流量的计算和预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量化雨热耦合条件对泥石流流量的影响,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冰川泥石流的防治关键参数计算和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挖掘国际深度学习领域的科研主题演化规律,为领域发展与科技决策提供参考,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与深度学习领域相关的文献进行主题演化分析,使用SciMAT探测14866篇文献的研究主题,揭示研究主题分布情况,并对演化历程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日趋丰富,影响力较大的算法是卷积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其他基础算法包括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和计算机视觉等;相关研究涉及生物医学、智慧城市、航空航天等行业,形成了特征提取、机器学习、迁移学习与遥感4类长期演化路径及8条短期演化
为解决民族地区大数据领域高水平人才不足的问题,提升民族地区相关人才培养质量,对民族地区大数据方向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实践能力培养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真正胜任民族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求.针对民族地区多样性强、相关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规范程度较低等问题,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探索问题解决思路及对应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通过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探索立足民族地区的构建主义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过程,推动民族地区大数据方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支撑地区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用来保证无线信道中的节点正常通信,建立通信链路从而实现网络互连.MAC协议负责协调网络中节点共享无线信道的方式,尽量减少或避免节点数据传输冲突的发生,同时尽可能降低能耗,对网络高效运转起关键作用.概述MAC协议的设计要点及分类,对调度型MAC协议、竞争型MAC协议和混合型MAC协议运行机制、性能特点及不足进行详细综述并提出未来展望.
为研究学生持续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UTAUT2与TTF等理论,构建了持续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意愿理论模型,界定潜在变量的情境概念,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并通过问卷调研方式收集525份有效样本数据.通过数据预处理、测量模型信效度检验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对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是直接影响学生持续使用意愿最关键因素,其次是社会影响、任务技术匹配、习惯、享乐动机、便利条件等,而努力期望对其没有影响.
为助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目标,针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指导政策、加强培训、创设环境等多方面入手,提出“促发意愿”“培育能力”“强化实践”三步走的提升路径.通过转变教师评价机制,明确提升目标,促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意愿;通过搭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个性化精准定制策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高校信息化应用氛围,使理论、工作、实践一体化,从而推动教育教学实践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
2020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历时长、范围广的强降雨过程,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1998年的罕见大洪水.基于现有资料,对2020年大洪水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来沙和三峡水库出库泥沙明显增多是造成宜昌至湖口河段河床冲刷量偏小的原因之一,同时中下游干流洪水顶托严重,减小了宜昌至湖口河道的输沙能力;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涨水较快,易造成河道泥沙落淤,汛后退水慢,河道泥沙得不到有效冲刷.湖口至江阴江段水面比降大,加之河道含沙量低,造成冲刷量偏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
长江下游安徽河段存在较多的岸线险工段,受近年来沙量锐减及2016年大洪水的影响,岸线及护岸建筑物坡脚冲刷加剧,部分岸线及护岸出现了失稳现象.结合安徽省工程河段水文、地质、地形等资料及河道演变特性,分析了护岸建筑物失稳区域的断面变化特征,研究了护岸工程适应性及失稳破坏机理、防护对策及效果.结果表明:河岸二元土质结构及近岸深槽大幅冲刷是崩岸的主要原因,2016年大洪水加快了崩岸的发生;从防护布置、标准、型式、结构设计等方面制定应急修复、补充完善工程防护对策,实现了2017~2019年成功度汛,总体守护效果较好
针对平原区河系水力条件复杂,传统水文水力学模型建模资料需求高、流程复杂、模拟效果欠佳等问题,将平原区河系虚拟为一个水库模型,提出新安江模型、分段马斯京根模型与水库调洪演算模型相耦合的平原区河系实用洪水预报模型.选取滁河流域晓桥站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2020年洪水样本对模型进行率定与检验,并以2020年大洪水为例开展应用探讨.结果表明:该洪水预报模型资料局限性低、建模过程简易,能较好地模拟平原区河系的水位过程,可为平原区河系水文预报提供参考.
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汉江中下游河床发生了显著调整.为了加深对水库调蓄影响下汉江中下游河床整体冲淤规律的认识,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对汉江中下游水沙与河床冲淤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汉江中下游洪峰削减,枯水期流量增大,中水期延长,径流年内分配更加均匀,坝下游输沙总量大幅度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径流年内分配更趋均匀,坝下游输沙量进一步减少.1978~2020年,丹江口至河口河段平滩河槽冲刷了10.75亿m3,冲刷强度自上而下逐步减小;中游丹江口至碾盘山河段仍是冲刷发展最
湖泊碳循环是整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洪泽湖碳循环对于揭示区域甚至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近百年来洪泽湖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采集了洪泽湖不同湖区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和总氮的测定,并用碳氮比值对沉积物的有机碳来源进行区分.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洪泽湖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总体呈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各湖区柱样沉积物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0.69%~0.91%,其中西北部徐洪河入口区平均有机碳含量最高;从有机碳的来源来看,主要以内源有机质为主,而外源的贡献相对较小;从影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