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与文明的调和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成功地再现了田园书写的魅力。作者一方面采用田园书写的传统描绘自然、野营、垂钓,反映了主人公对田园理想的积极探寻,另一方面也采用后田园的书写手法展现了自然所遭受的破坏,启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此外,主人公所追求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介于荒野与文明中的理想状态,体现了海明威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以及对田园理想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大双心河》 田园书写 荒野 文明
  小说《大双心河》(Big Two-hearted River)是美国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192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海明威创作了由26个短篇组成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讲述了尼克·亚当斯从童年到中年的成长历程。《大双心河》是其中一篇,用简明的语言描述了尼克的一次垂钓之旅,很能彰显海明威的写作风格。雷蒙德·贝努瓦在《美国文学中的圣地》中选取的圣地分别是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馬克·吐温笔下的密西西比河、海明威笔下的大双心河以及福克纳的《熊》里提及的森林。一些学者研究《大双心河》对后人创作的影响,比如理查德·布劳提根的《在美国钓鳟鱼》。另有一些学者将这部作品与《瓦尔登湖》进行比较,比如格伦·洛夫评价说:“海明威的原始观可以看作是梭罗式的回归大地,去感受生命的真谛,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大双心河》一方面采用田园书写的传统描绘自然、野营、垂钓,反映了主人公对田园理想的积极探寻,另一方面也采用后田园的书写手法展现了自然所遭受的破坏,启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双心河》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田园追求,但他追求的并不是阿卡迪亚式的世外桃源,而是一种介于荒野与文明之间的田园理想。
  一、田园书写
  海明威的田园理想与他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童年是个体感受生命和人性的起点,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经验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这种童年经验在艺术家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小说家创作的作品虽未直接描写童年时期的经历,但仍可以窥见其童年时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托尔斯泰的《童年》、高尔基的《童年》和《在人间》、鲁迅的《朝花夕拾》等都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海明威的父亲克拉伦斯·海明威热爱自然,在他的影响下,海明威从小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热衷打猎、钓鱼、徒步、露营等户外活动。这些童年经验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思想源泉,田园理想也成为他一生不断追求的目标。罗伯特·弗莱明指出:“很少有作家比海明威与自然的关系更为亲密。”海明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经验不仅表现在《三声枪响》《印第安人营地》和《医生夫妇》这三部展现童年生活的作品中,在其后创作的《大双心河》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尼克只身来到森林露营、垂钓,享受这静谧的田园风光。在这部小说中,田园意象较为丰富,森林里“上有树木,下有沙地”,有“翠鸟”“鳟鱼”“蚱蜢”“松树”“灌木丛”等,这些意象成功地营造了诗意的田园氛围。尼克刚下火车时,所见之处满目疮痍,但随着不断地深入到丛林中,尼克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一只翠鸟朝上游飞去。尼克好久没有观望过小溪,没有见过鳟鱼了。它们叫人非常满意。”修整了一夜之后,尼克“走下一道布满树桩的山坡,走上一片草场。草场边流着那条河。尼克很高兴走到了河边”。驻足河边,尼克看到“河水在清晨显得清澈,滑溜地飞速流着。下游约莫两百码的地方,有三根圆木横搁在流水上,从这岸一直到彼岸。它们使被拦住在后面的河水又平又深。尼克看着的当儿,有只水貂从圆木上跨过河去,钻进沼地。尼克很兴奋。他被这清晨和河流弄得很兴奋”。
  抓完蚱蜢后,尼克“在河里洗了手。跑近河边使他兴奋”。带上垂钓的工具,“身上挂着这么些家什,尼克感到走路有些不便,但是像个行家,感到乐滋滋的。那瓶蚱蜢撞击着他的胸膛”。
  海明威的文风简洁、清新,通过尼克的视野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田园场景,用“满意”“高兴”“兴奋”“乐滋滋”等词语直接描述尼克置身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尼克经过自然的洗礼,身心得到了救赎,也反映了作家对田园理想的积极探寻。
  二、后田园书写
  田园书写根植于西方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是其当代发展的最新趋势。特里·吉福德在《田园诗》一书中将田园诗分为三个种类:传统田园诗、反田园诗以及后田园诗。劳伦斯·布伊尔指出:“田园书写的多元形式已经使之融合、改良。”也就是说在一篇文章里有可能同时有传统田园书写、反田园书写以及后田园书写。所以针对一篇文本不能局限于某一种田园书写形式的阅读。后田园书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而这种思考是建立在反田园书写模式之上。《大双心河》在继承传统田园书写的同时,也融入了“后田园”的书写模式,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说开始于尼克的徒步之旅,跳下火车后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疮痍的土地,曾经活力四射的森奈镇“什么也没有了”,只有“树木被烧的小丘”“铁轨和火烧过的土地”,曾经的酒馆也没了,“基石被火烧得破碎而迸裂了”,“土地的表层也被烧毁了”。对于这里的描写,马尔科姆·考利、菲利普·扬、威廉姆·埃德尔、苏珊·施密特等学者从创伤理论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苏珊施密特指出:“尼克的垂钓之旅是一场疗伤之旅,是要从一战所带来的无法言说的情感创伤中走出来。”
  换个角度讲,战争不仅对尼克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又何尝不是毁灭性的呢?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战造成超过10万人死亡,100多万人严重致残,战争中使用的化学武器使得大量农田、森林遭到破坏,水、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尼克开篇所见到的景象在战争中比比皆是,海明威在战争中的经历不仅给作家本人留下了心灵上的伤痕,也引发了他对人类蛮横行为的追问。这篇短篇小说不仅是作家童年经验的书写,同时也是成年后战争经历的书写。尼克看到“烧成了炭的树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蚱蜢“全都变成黑色的”。尼克看出来“火灾是上一年发生的……不知道它们这样子能保持多久”。尼克回归自然或多或少可以缓解战争对他的伤害,大自然所受的伤害又需要多长时间去抚平呢?   不少读者觉得《大双心河》平淡无趣,因为主人公只有尼克一人,除了作者的叙述就是尼克的心理独白。然而,在尼克心理活动中出现的朋友“霍普金斯”,却是作者后田园书写不可或缺的对象。与崇尚自然的尼克不同,霍普金斯与自然的联系是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的,也就是说自然对他来说只是一棵摇钱树而已。小说中提到的仅有的几个人——尼克、霍普金斯、比尔,原本是无话不谈的好友,至今尼克也还是用霍普金斯的方式来煮咖啡。但霍普金斯的“第一口大油井出油了”之后,他很快离开了,而“他原可以拍电报去要求汇钱的,但这样就太慢了”。原本“他们打算下一个夏天再一起去钓鱼”,这样的约定随着霍普金斯的发家致富也再也不能兑现了。自然已不是霍普金斯的阿卡迪亚,而是取之不尽的财富之源。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于1859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被开挖出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也成为各个经济利益群体争夺的目标。人类世界因为石油导致的战争至今没有结束,尼克和霍普金斯的友情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海明威最负盛名的著作《老人与海》,不少学者已经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同样也是以“渔”行为作为叙事主题的《大双心河》,也可以从后田园书写的角度来探究“渔”行为的生态内涵。文中尼克在垂钓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先弄湿了手才去摸那鳟鱼,这样才不致抹掉那一薄层覆盖在鱼身上的黏液。如果用干手去摸鳟鱼,那摊被弄掉黏液的地方就会被一种白色真菌所感染”。文中的“鱼”可以视作自然的化身,对“鱼”的态度就可以窥见对自然的态度。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如果只是一味地索取,不根据自然规律开展生产、生活实践,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环境污染、物种枯竭。尼克想到几年前一群用假蝇钓鱼的人,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身上长满毛茸茸的白色真菌的死鳟鱼,被水冲到石头边,或者肚子朝天,浮在水潭里”。“渔”行为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很显然,这些垂钓的人和霍普金斯一样,只是视自然为利益、愉悦的资源罢了。
  三、介于荒野与文明之间的田园理想
  在《瑞普·凡·温克尔》里,华盛顿·欧文描绘了美丽的哈德逊河和卡茨基尔山,瑞普的20年沉睡表达了欧文对荒野的眷恋和对现代文明的逃避。梭罗在瓦尔登湖过着极简生活,以期回到一种最初的田园状态。海明威虽然表明他没有读过梭罗,但他一定意识到他的写作带有梭罗式的传统。尼克回到森林,也可以理解为海明威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这是一种介于荒野与文明之间的一种经过调和的田园理想状态。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尼克与霍普金斯、一群闹哄哄的垂钓者不一样,他没有把自然视为财富的来源,渴望回到一片宁静之地独处。尼克视钓鱼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并不以钓到鱼或钓多少鱼为目的,也不会为此而冒险,“在沼地里钓鱼,是桩可悲的冒险行动。尼克不想这样干”。尼克在钓到鱼之后,把他们开膛破肚,“把这下脚抛在岸上让水貂来觅食”。尼克最大限度地考虑食物的利用,视自然为一整体,这正是生态整体主义的一种体现。
  尼克憎恶资本主义对原始自然的破坏,但作为一个浪漫的田园理想主义者,他并非完全融入了荒野之中。海明威投射在尼克身上的田园理想和利奥·马克斯在《花园里的机器》提出的“中间风景”有异曲同工之处。利奥·马克斯提出了“花园”和“机器”这两个富有张力的对立隐喻,同时也提出了介于“文明与自然之间,位于两种对立力量的中间地带”的“中间风景”这个概念。利奥·马克斯指出,田园风景所受到的威胁不仅来自于象征工业文明的机器,同样也来自于荒野。尼克追求的是一种想象中的温和自然或者说是一种乌托邦田园。尼克想方设法保护自己免受蚊虫侵扰,“在帐篷的开口处,尼克安上一块薄纱来挡蚊子……在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已经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了”。这里“蚊子”是荒野的象征,因为它们是“对面沼地上飞来的”。而“薄纱”“帆布”,这些物品是人類在荒野求生中的智慧产物,让尼克觉得有安全感,有家的气氛,表明尼克不愿意置身于恶劣的荒野之中,追求的是一种舒适的自然环境。跟梭罗的自耕自足不同,尼克从文明世界里带来了他所需要的三明治、番茄酱、黄豆猪肉、意大利式实心面,如果说日后他可能需要自给自足,但咖啡壶和霍普金斯的煮咖啡方法却表明现代文明已融入他的田园理想之中。
  四、结语
  小说《大双心河》充分展示了田园书写的魅力。一方面,通过田园书写展现了自然的魅力,主人公回归田园的喜悦。另一方面,通过开篇的荒原意象、霍普金斯和垂钓人群的描写,作者旨在通过一种后田园的书写方式,唤醒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浸染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同时,通过文本细读,本文提出主人公所追求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介于荒野与文明中的理想状态,体现了海明威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以及对田园理想的不懈追求。
其他文献
摘要:“新子学”提倡多元。“多元”的意蕴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第一,多元是一种价值诉求,意味着对历代以来提倡单一性价值的“经学思维”的反对,它阻碍了文化的自我更新;而这一价值诉求的提出,来自我们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反思。第二,多元可以看成是一种方法视域,意味着我们要从历史的维度去探索一种思想的多元汇流和其后世的分支演变,从而避免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泥淖中。  关键词:“新子学”多元 思想史  自2012
期刊
摘要:《紫柏老人集》由明憨山德清组织紫柏弟子辑录而成。书中禅诗凡534题586首,对研究紫柏大师禅理与诗歌的融合有重要价值。我们从体式多样、交游天下、诗境禅心、引典用譬等四方面进行论述,揭示《紫柏老人集》禅诗的特色。  关键词:《紫柏老人集》 禅诗 特色 思想  《紫柏老人集》,凡二十九(或作三十)卷,明天启元年(1621)由憨山德清组织紫柏弟子辑录而成。真可(1543-1603),号紫柏、憨憨子
期刊
摘要:苏轼笔下填有多首别样中秋词,贯穿其一生境遇、思想、艺术。中秋词折射了苏轼人生历程的起伏曲折和心灵态度的深情通达,由外在向内在渗透,由节序向人生演进,由浅显向深刻转化,彰显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本文以系列中秋词经典为鉴,探讨苏轼多情亦多感的心路历程与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苏轼 中秋词 经典  提到中秋词,历代莫不激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不仅在当时新人耳目,对后世也影响
期刊
摘要:本文探索明清之际文人周亮工所辑录的《尺牍新钞》中“新而博”的辑录标准,赏析《尺牍新钞》中三大重要尺牍类型——文艺尺牍、自然景观尺牍、佛道尺牍的内容及其文化韵味。  关键词:尺牍 《尺牍新钞》 周亮工  明清之际的易朝换代,使得中原大地笼罩在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和纷繁复杂的血雨腥风之中。山河易主和异族入侵使得文坛噤若寒蝉。清初文字狱大兴,言语上诸多管控,牢牢锁住文坛的喉咙。一部分士大夫竭力摆脱儒家
期刊
摘要:柳·叶·乌利茨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其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及持续热议,其创作思想也在一次次蜕变中逐步走向成熟:从最初为边缘弱势群体代言发声、为完美女性礼赞,再到后来为自由而战、为真理而歌,作家最终完成了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和解。  关键词:柳·叶·乌利茨卡娅 创作思想·嬗变  柳德米拉·叶甫盖尼耶芙娜·乌利茨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其作品一
期刊
摘要:网络节目与短视频的冲击令电视改革迫在眉睫。山西网络视听節目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在于整体文化氛围营造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节目形态单一。因此关于山西网络视听节目发展策略方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引进传媒人才是基础;电视台理念建立是核心;节目形式的创新研究与开发是手段;互动模式加强是道路;多平台多媒体的融合是方式;节目本土化是立足点。循序渐进,开拓创新,山西网络视听
期刊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自2005年出版《雪花秘扇》以來,在海内外声名鹊起。此后相继又出版了《牡丹绮情》《上海女孩》等以中国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这些小说中的女性虽然身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捍卫梦想的女性主义战士。本文将以现象学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从捍卫梦想这一女性主义道德伦理观的精髓入手,分别从这三个作品中寻找典型的女性形象,并加以分析,指出梦想和捍卫梦想对于女性
期刊
摘要:当下,“新子学”研究正逐步深化对原典的梳理与阐释。学者围绕原典精神如何传承,进行了大量论述。但是,何以让“新子学”切实融入现代社会,仍然是当下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如何让“新子学”精神在新时期发挥作用,成为学界所热议的焦点。“新子学”精神的传承,离不开社会大众这一重要群体。在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今天,“新子学”与大众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大众传播视野下的考量成为一种新的思路。重拾经典中的民众
期刊
摘要:柏拉图在《斐德若》和《斐多》里默认灵魂是存在的,灵魂与身体负责管理不同的东西。灵魂负责思考,是理性的;身体负责管理欲望、情感等肉体的东西。在《斐多》中,苏格拉底表示“不死”与“不朽”对于灵魂来说是两个概念。不朽这个概念大于不死的范畴。笔者认为,无论是灵魂不死还是灵魂不朽,这两个观点都值得商榷。  关键词:柏拉图四书 灵魂不死 灵魂不朽  一、灵魂不死  有关“灵魂不死”的问题,在《斐德若》《
期刊
摘要:本文以数字人文的观点为基础,提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子学发展方向,探讨了新子学所提倡的自由性、开放性、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在数字世界的实现方法。笔者把数字人文研究领域分为设计、建造、分析、解释、视觉化,而试论了各领域应用对新子学的研究。设计与建造领域提出了“数字《子藏》”“数字新子学”“新子学人工智能伦理模型”的概念。分析與解释领域介绍了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空间分析的常用数字分析方法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