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的成长:刘思麟,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研究生班,爱好是“伪造”和历史名人的私密合影,她制作的20张跨越时空的名人合影,组成了《无处不在》这组艺术作品。“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不仅仅是艺术家、名人。”
适用话题:创作;传播;文化;艺术
春末故宫里的梨花飘落,她拍下来,在微博里写:“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她是故宫博物院传说中的“修文物的女孩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文物的伤况进行二维和三维的信息采集。
刘思麟在白天与夜晚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面貌——白天在故宫这样严肃的历史圣殿里工作,晚上她却热衷于用摄影创作去解构历史。你很可能见过她的艺术作品,在一组叫作《无处不在》的作品里,她把自己和20世紀的许多大人物PS在了一张照片里。
她把蒋介石P掉,自己站在了宋美龄旁边;把萨特P掉,将手搭在波伏娃的肩膀上;她还曾与戴安娜王妃、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弗里达“同框”。每一张照片看起来都是既幽默又和谐,她的同事知道这件事情后,常打趣地喊她“艺术家”。
21岁时,刘思麟开始做第一张照片。最开始是为了好玩儿,一天她看到妈妈的一张老照片,短发,穿着衬衫,看起来很干练,酷酷的。她觉得和现在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就P了一张图,把自己和年轻时的妈妈放在一起。
这种自娱自乐后来渐渐变成了一种严肃的创作。她从海量的名人照片里,选择她最想表达自己态度的照片。那时她的人生疑问是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她就去和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合影”。过了两年,这个问题解决了,她开始寻找潜意识里艺术梦想的根源,就开始与那些同文化相关的人物“合影”。
每一次“合影”,她都要构思自己要以什么身份介入,再根据时代背景选定服装、动作和表情。在和戴安娜王妃的合影里,她站在王妃身边,翻了个白眼。“我觉得她如果没有王妃的身份,可能就会选择这样真实地表达自己。”
有一次,有一个公众号发文讲毕加索的生平,用了她与毕加索的合影——原来他们信以为真了。她向对方说明这是自己的创作后,这个公众号还发了一个声明,专门介绍了她。她觉得这很有趣。“我是一个在网络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通过创作了解这个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时代。过去只有极少数的精英阶层才能影响社会和时代,而今天的网络环境给了每个人展示的舞台,我们有了平等的机会去创造、传播和表达。”
有记者问她,照片流传出去,被人误以为真怎么办?她说:“那我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就达到了,平等的传播就是今天图像的命运。”
到了26岁,她的这一组作品拿下了2016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这个奖项被称为摄影界的奥斯卡。很多人问:这算艺术吗?当时推荐她作品的策展人这样写道:“无论是在静态摄影还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直播之中,刘思麟把自己的形象当作一种传播介质,亲身试探和演绎了互联网时代中图像的多舛命运。”
她不是一个在传统文化里长大的孩子,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听CD,从格莱美听到老虎鱼。她还喜欢看杂志,从内容到广告,但只看图片,发现好看的就翻不动篇儿。喜欢涂鸦,喜欢安迪·沃霍尔,喜欢波普,这是她的精神世界。
对她而言,到故宫工作完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我们这代人,从流行文化里面成长起来。再稍微大点,就无缝链接到网络时代。但总觉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所以想回到这个文化土壤里,而故宫也许是最能直接给我这种感受的地方。”所以到了故宫,她身上发生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新锐的当代艺术家,在故宫上班,她会遇到什么?
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早起。一开始刘思麟住在通州,每天6点半出门,开车一路上都在心惊胆战,怕迟到,“时间浪费得毫无意义,感觉能把人逼疯掉。”后来她搬到了东四环,“生活在人挤人的地儿,心态也是分分钟就能崩。”现在则是挪到了景山附近,每天路程5分钟,省下的时间用来慢慢打发。
另一个问题是,该融入环境,还是做自己?刚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那会儿,她学同事们的穿衣风格,穿得朴素、低调、沉稳,一头黑发。很快她发现自己变得不开心了,因为穿着不舒服的衣服,热情和创造力都被压抑了,工作里也不敢表达自己。后来她就改回自己的风格,反倒好了许多,领导没说什么,同事们也说她终于开始做自己了。
工作与艺术创作的一些技艺是共通的。她用摄影透光的方法拍古代书画,能看到它们内部的信息和伤况。一个本质上非常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也逐渐觉得,“其实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能影响别人的生活”。
但艺术观念的融合需要时间。最初她来故宫,是希望获得创作的灵感。后来她发现,传统文化与她做的当代艺术,严肃的工作与她解构的创作方式,东方与西方,严谨与自由,还是有些不一样。
好在她还有许多漫长的夜晚,那都是她一个人的创作时间。每一个作品都很复杂。一张海明威的照片,她已经做了3年。那张照片里,海明威坐在家里的沙发前面逗猫,穿一件白色T恤,看起来很放松。她喜欢他这种状态,也穿了个睡衣,扎个辫子,想像他女儿一样。她分析了光线、景别、透视,但就是看着别扭,“不知道哪里不对,就是没有找到原因”。
但她依旧觉得《老人与海》好,因此不想放弃。“小时候不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就是捕鱼,就是搏斗一下,幸存了。长大了会发现,和平凡做抗争,是每个人的宿命。”
适用话题:创作;传播;文化;艺术
春末故宫里的梨花飘落,她拍下来,在微博里写:“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她是故宫博物院传说中的“修文物的女孩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文物的伤况进行二维和三维的信息采集。
刘思麟在白天与夜晚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面貌——白天在故宫这样严肃的历史圣殿里工作,晚上她却热衷于用摄影创作去解构历史。你很可能见过她的艺术作品,在一组叫作《无处不在》的作品里,她把自己和20世紀的许多大人物PS在了一张照片里。
她把蒋介石P掉,自己站在了宋美龄旁边;把萨特P掉,将手搭在波伏娃的肩膀上;她还曾与戴安娜王妃、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弗里达“同框”。每一张照片看起来都是既幽默又和谐,她的同事知道这件事情后,常打趣地喊她“艺术家”。
21岁时,刘思麟开始做第一张照片。最开始是为了好玩儿,一天她看到妈妈的一张老照片,短发,穿着衬衫,看起来很干练,酷酷的。她觉得和现在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就P了一张图,把自己和年轻时的妈妈放在一起。
这种自娱自乐后来渐渐变成了一种严肃的创作。她从海量的名人照片里,选择她最想表达自己态度的照片。那时她的人生疑问是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她就去和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合影”。过了两年,这个问题解决了,她开始寻找潜意识里艺术梦想的根源,就开始与那些同文化相关的人物“合影”。
每一次“合影”,她都要构思自己要以什么身份介入,再根据时代背景选定服装、动作和表情。在和戴安娜王妃的合影里,她站在王妃身边,翻了个白眼。“我觉得她如果没有王妃的身份,可能就会选择这样真实地表达自己。”
有一次,有一个公众号发文讲毕加索的生平,用了她与毕加索的合影——原来他们信以为真了。她向对方说明这是自己的创作后,这个公众号还发了一个声明,专门介绍了她。她觉得这很有趣。“我是一个在网络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通过创作了解这个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时代。过去只有极少数的精英阶层才能影响社会和时代,而今天的网络环境给了每个人展示的舞台,我们有了平等的机会去创造、传播和表达。”
有记者问她,照片流传出去,被人误以为真怎么办?她说:“那我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就达到了,平等的传播就是今天图像的命运。”
到了26岁,她的这一组作品拿下了2016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这个奖项被称为摄影界的奥斯卡。很多人问:这算艺术吗?当时推荐她作品的策展人这样写道:“无论是在静态摄影还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直播之中,刘思麟把自己的形象当作一种传播介质,亲身试探和演绎了互联网时代中图像的多舛命运。”
她不是一个在传统文化里长大的孩子,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听CD,从格莱美听到老虎鱼。她还喜欢看杂志,从内容到广告,但只看图片,发现好看的就翻不动篇儿。喜欢涂鸦,喜欢安迪·沃霍尔,喜欢波普,这是她的精神世界。
对她而言,到故宫工作完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我们这代人,从流行文化里面成长起来。再稍微大点,就无缝链接到网络时代。但总觉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所以想回到这个文化土壤里,而故宫也许是最能直接给我这种感受的地方。”所以到了故宫,她身上发生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新锐的当代艺术家,在故宫上班,她会遇到什么?
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早起。一开始刘思麟住在通州,每天6点半出门,开车一路上都在心惊胆战,怕迟到,“时间浪费得毫无意义,感觉能把人逼疯掉。”后来她搬到了东四环,“生活在人挤人的地儿,心态也是分分钟就能崩。”现在则是挪到了景山附近,每天路程5分钟,省下的时间用来慢慢打发。
另一个问题是,该融入环境,还是做自己?刚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那会儿,她学同事们的穿衣风格,穿得朴素、低调、沉稳,一头黑发。很快她发现自己变得不开心了,因为穿着不舒服的衣服,热情和创造力都被压抑了,工作里也不敢表达自己。后来她就改回自己的风格,反倒好了许多,领导没说什么,同事们也说她终于开始做自己了。
工作与艺术创作的一些技艺是共通的。她用摄影透光的方法拍古代书画,能看到它们内部的信息和伤况。一个本质上非常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也逐渐觉得,“其实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能影响别人的生活”。
但艺术观念的融合需要时间。最初她来故宫,是希望获得创作的灵感。后来她发现,传统文化与她做的当代艺术,严肃的工作与她解构的创作方式,东方与西方,严谨与自由,还是有些不一样。
好在她还有许多漫长的夜晚,那都是她一个人的创作时间。每一个作品都很复杂。一张海明威的照片,她已经做了3年。那张照片里,海明威坐在家里的沙发前面逗猫,穿一件白色T恤,看起来很放松。她喜欢他这种状态,也穿了个睡衣,扎个辫子,想像他女儿一样。她分析了光线、景别、透视,但就是看着别扭,“不知道哪里不对,就是没有找到原因”。
但她依旧觉得《老人与海》好,因此不想放弃。“小时候不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就是捕鱼,就是搏斗一下,幸存了。长大了会发现,和平凡做抗争,是每个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