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麟:我在故宫 “篡改历史”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cs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的成长:刘思麟,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研究生班,爱好是“伪造”和历史名人的私密合影,她制作的20张跨越时空的名人合影,组成了《无处不在》这组艺术作品。“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不仅仅是艺术家、名人。”
  适用话题:创作;传播;文化;艺术
  春末故宫里的梨花飘落,她拍下来,在微博里写:“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她是故宫博物院传说中的“修文物的女孩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文物的伤况进行二维和三维的信息采集。
  刘思麟在白天与夜晚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面貌——白天在故宫这样严肃的历史圣殿里工作,晚上她却热衷于用摄影创作去解构历史。你很可能见过她的艺术作品,在一组叫作《无处不在》的作品里,她把自己和20世紀的许多大人物PS在了一张照片里。
  她把蒋介石P掉,自己站在了宋美龄旁边;把萨特P掉,将手搭在波伏娃的肩膀上;她还曾与戴安娜王妃、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弗里达“同框”。每一张照片看起来都是既幽默又和谐,她的同事知道这件事情后,常打趣地喊她“艺术家”。
  21岁时,刘思麟开始做第一张照片。最开始是为了好玩儿,一天她看到妈妈的一张老照片,短发,穿着衬衫,看起来很干练,酷酷的。她觉得和现在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就P了一张图,把自己和年轻时的妈妈放在一起。
  这种自娱自乐后来渐渐变成了一种严肃的创作。她从海量的名人照片里,选择她最想表达自己态度的照片。那时她的人生疑问是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她就去和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合影”。过了两年,这个问题解决了,她开始寻找潜意识里艺术梦想的根源,就开始与那些同文化相关的人物“合影”。
  每一次“合影”,她都要构思自己要以什么身份介入,再根据时代背景选定服装、动作和表情。在和戴安娜王妃的合影里,她站在王妃身边,翻了个白眼。“我觉得她如果没有王妃的身份,可能就会选择这样真实地表达自己。”
  有一次,有一个公众号发文讲毕加索的生平,用了她与毕加索的合影——原来他们信以为真了。她向对方说明这是自己的创作后,这个公众号还发了一个声明,专门介绍了她。她觉得这很有趣。“我是一个在网络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通过创作了解这个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时代。过去只有极少数的精英阶层才能影响社会和时代,而今天的网络环境给了每个人展示的舞台,我们有了平等的机会去创造、传播和表达。”
  有记者问她,照片流传出去,被人误以为真怎么办?她说:“那我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就达到了,平等的传播就是今天图像的命运。”
  到了26岁,她的这一组作品拿下了2016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这个奖项被称为摄影界的奥斯卡。很多人问:这算艺术吗?当时推荐她作品的策展人这样写道:“无论是在静态摄影还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直播之中,刘思麟把自己的形象当作一种传播介质,亲身试探和演绎了互联网时代中图像的多舛命运。”
  她不是一个在传统文化里长大的孩子,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听CD,从格莱美听到老虎鱼。她还喜欢看杂志,从内容到广告,但只看图片,发现好看的就翻不动篇儿。喜欢涂鸦,喜欢安迪·沃霍尔,喜欢波普,这是她的精神世界。
  对她而言,到故宫工作完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我们这代人,从流行文化里面成长起来。再稍微大点,就无缝链接到网络时代。但总觉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所以想回到这个文化土壤里,而故宫也许是最能直接给我这种感受的地方。”所以到了故宫,她身上发生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新锐的当代艺术家,在故宫上班,她会遇到什么?
  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早起。一开始刘思麟住在通州,每天6点半出门,开车一路上都在心惊胆战,怕迟到,“时间浪费得毫无意义,感觉能把人逼疯掉。”后来她搬到了东四环,“生活在人挤人的地儿,心态也是分分钟就能崩。”现在则是挪到了景山附近,每天路程5分钟,省下的时间用来慢慢打发。
  另一个问题是,该融入环境,还是做自己?刚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那会儿,她学同事们的穿衣风格,穿得朴素、低调、沉稳,一头黑发。很快她发现自己变得不开心了,因为穿着不舒服的衣服,热情和创造力都被压抑了,工作里也不敢表达自己。后来她就改回自己的风格,反倒好了许多,领导没说什么,同事们也说她终于开始做自己了。
  工作与艺术创作的一些技艺是共通的。她用摄影透光的方法拍古代书画,能看到它们内部的信息和伤况。一个本质上非常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也逐渐觉得,“其实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能影响别人的生活”。
  但艺术观念的融合需要时间。最初她来故宫,是希望获得创作的灵感。后来她发现,传统文化与她做的当代艺术,严肃的工作与她解构的创作方式,东方与西方,严谨与自由,还是有些不一样。
  好在她还有许多漫长的夜晚,那都是她一个人的创作时间。每一个作品都很复杂。一张海明威的照片,她已经做了3年。那张照片里,海明威坐在家里的沙发前面逗猫,穿一件白色T恤,看起来很放松。她喜欢他这种状态,也穿了个睡衣,扎个辫子,想像他女儿一样。她分析了光线、景别、透视,但就是看着别扭,“不知道哪里不对,就是没有找到原因”。
  但她依旧觉得《老人与海》好,因此不想放弃。“小时候不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就是捕鱼,就是搏斗一下,幸存了。长大了会发现,和平凡做抗争,是每个人的宿命。”
其他文献
“我家老大勤奋努力,老二脑瓜聪明。”  这是父母在外人面前常挂在嘴边的话。而我就是话中的主人公之一,“聪明”的老二。  事实上,我并不聪明,智商也只能算是达到一般水平,在大佬云集的理科班,我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虾米。  中考时发挥有失水准,以5分之差与本市重点高中奥赛班擦肩而过。于是,我便开始了得过且过的高一生活,所谓“得过且过”却也“有滋有味”。上课坐在最后一排,睡觉、聊天、吃东西无所不做,晚自习
赛场上,有一个选手远远地走过来,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的头顶戴着一个巨大的帽子,帽子的边沿几乎触到了高大橡树上的叶子。这个帽子差不多与他融为一体了,让他看起来高大威猛,简直就像一个巨人。很多人都暗自羡慕,觉得他一定能获得比赛的胜利。  比赛开始了。戴帽子的选手仗着高大的身躯左冲右突、横冲直撞,跑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但没过多久,他的速度就慢了下来。他似乎开始体力不支,变得气喘吁吁,脸也涨得通红。 
适合话题:  平凡力量;  英雄本色;  家国情怀;  精神力量;  众志成城;  戮力同心;  勇敢  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多地暴雨频发、洪水汹涌、防汛告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没有生而无畏的英雄,只有选择勇敢的平凡人。江西省九江市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公开信,呼吁乡亲返乡抗洪,数千游子应召而归,“洪水不退,江洲儿郎不走”,这句话代表了无数江洲儿郎共护家园的心声;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广场舞
怎么也忘不了,那个美好夏天,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阿·安·普罗克特  高考结束后,有人问我:高三是什么感觉?高考又是什么感觉?恰如黑褐与奶白相溶的卡布奇诺,朴素又让人欢喜,醇厚又让人热血沸腾。  在正式成为高三生的那天,我去了高三教学楼,空荡荡的楼道,教室里依旧挂着鲜艳的红色标语,黑板上还没擦干净的倒计时数字,似乎都在暗暗地催促着我要做些什么,可是一转眼想起了自己毫无起色的
游泳比赛结束了,我获得了亚军。听起来这个成绩很不错。事实上,我很不满意。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获得亚军了,而冠军每次都是汤姆森。是的,接连三次,我都输给了汤姆森。  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每周我都会抽出几个小时训练,在游泳池里游上几个来回。有时候,因为做功课耽误了时间,但哪怕等到深夜,如果不完成计划中的训练,我也不会去休息,可我仍然没有赢得哪怕一次冠军。  “亲爱的,汤姆森确实很厉
现在,我房间的置物架上一如从前,顶端摆放着两盆长势旺盛的绿萝,每天单是看上两眼,那片彰显着生命本色的深绿,真是既干净又治愈。  三三两两的藤蔓自然下垂,看上去已有几十厘米长,偶尔想起来了便浇上一瓶水,它们就那样安安静静地喝水,兀自生长。此时,再想到生活中遇到的困苦,仿佛再艰难的坎坷也能迈过去,再灰暗的人生也能找到藏于缝隙里的希望,一如从前的高考。  高三,像一股汹涌澎湃的巨浪席卷而来,不管愿意与否
挥手告别了高一高二,离情依依,背上沉甸甸的梦想,开始高三这段旅程。争分夺秒,攀爬黑夜,只为站在白昼的肩膀上眺望远方的一朵蔷薇。作为刚结束这段旅程的旅客,我想从两方面来谈谈我的学习经历和心得体会,希望能对高三的学子们有所帮助。  第一,勤学好问,积极进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来惭愧,在高三以前,我并不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平时不喜欢和老师交流,问老师问题,向老师请教。在学习上遇
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整整100年,曾经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已经远去,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却长存于国人心中,并成为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重要精神支柱。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当公众对航天的期待从服务民生的现实渴望,延伸为对地外生命的探索,对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深究,乃至对建立人类第二栖息地的遥望,“火星热”所激荡的,正是科技进步与锐意创新的时代最强音。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空天梦想。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取名“天问”,即源于屈原的同名長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有各种各样的路等在前头。很多时候,前面的路崎岖难行,荆棘遍地,硬闯往往是行不通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停下脚步,仔细想一想,既然“山不过来”,何不“我就过去”?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因此,要想成就大器,必须懂得变通。  变通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祥符年间,宫殿发生特大火灾,需要灾后重建,但是所用的材料和组件都需要从离京城很远的地方搬运过来,光运费就是一笔巨额开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