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于非遗报道的研究(2001~2020)

来源 :传媒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u0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的综合性新闻大报,对非遗的报道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章以2001~2020年《人民日报》对非遗的报道为主线,试图呈现非遗报道的整体面貌,在整理过程中归纳报道形式和内容、再总结出其对非遗报道的作用及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入,网络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影响和重塑知识鸿沟的重要变量。伴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网络直播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出现,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独具互联网特点的直播课程圈层,施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知识逻辑、社交关系、互动方式都产生典型的融媒特色。本文对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格局重构、教学实践特点以及教学互动逻辑进行分析,探讨新媒体时代直播课程圈层的构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我国迎来了短视频时代,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快速扩大用户规模,深受青少年喜爱,也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受到短视频的影响,并提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社会生产制度发生改变,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对思想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人们的言行举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人们最快速度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就是图书馆,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介绍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现状,并探索了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模式创新途径,希望能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帮助。
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形式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阅读习惯,对少儿阅读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少儿阶段进行阅读推广不仅有助于其认知的增长,还能令少儿思想品德的培养得到进一步促进。本文就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的基本特点和其在少儿阅读中的影响展开阐述,并对少儿数字阅读推广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策略,以供参考。
湖南民歌体现了人们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并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波澜。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湖南民歌是必然产物,体现了湖南人民的艺术审美观念,同时具备时代性,有利于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在如今多种文化的冲击下,湖南民歌依然能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对我国民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以钢琴伴奏演奏效果、音色、节奏为主要层面,分析湖南原生态民歌特色表现的特点与演奏技法。
信息社会中,媒介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老年人在网络媒介环境中属于弱势群体。“媒介与信息素养”的概念提供了融合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路径。从政府、公众、家庭、个人四个层面对城市老年群体的媒介信息素养进行提升是优化老年生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使老年群体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适应、便捷享受信息共享时代的诸多便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走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失落感。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技术无疑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之一,它在带来许多显而易见的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形成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信息系统,将用户作为主体的自我囚禁于其中而不自知。本文运用符号叙述学的相关理论,站在全文本的视角上,将算法技术与符号文本视为整体进行探讨。同时,尝试厘清算法分发信息中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信息茧房”问题作出反思。
2020年是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关键一年,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这一年的重要目标。县级融媒体作为媒体融合其中的一环,对于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提供综合服务和传播最新资讯的新闻中心平台,它最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能与用户进行更加贴近的互动,所以得以更好地深入群众,探求群众真实所需的信息价值,进行深度融合与发展。本文将从平台、用户、内容和技术这媒体融合的四种范式出发,探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踏实建设之路,在此基础上对媒体融合如何纵深发展进行解读。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形成新型的教育分工与协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性”的专业分工,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来契机。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屏”前教师面临榜样实体的虚拟化;传统教师的知识结构有重构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可能会造成一些教师个体自我迷失。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回归人的价值,促进“器”“道”融合;重视教师知识的价值,重树教师的公共权威;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上海孤岛时期《文汇报》创始人之一,国际新闻编辑和社论主笔,储玉坤不仅拥有供职于《申报》和哈瓦斯新闻社的从业经历,而且在新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建树。其所著《现代新闻学概论》以培养新闻记者、推动新闻职业化水平为目标,将西方学理与本土经验融通。这种学理脉络继承了五四时期新闻学的实用精神传统,同时也反映了全面抗战语境下上海沦陷区爱国新闻学者对新闻专业理念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