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测度与区域差异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m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内涵和形成要素的分析,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采用Moran指数针对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3)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间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沿海地区与西北地区发展两极差距较大.
其他文献
“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实践引发了关于“非虚构”和“文学”关系的探讨,然而学界对于“虚构/非虚构”的界定并不一致,对于“非虚构文学”是否可能,意见也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学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在结构和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势在必行。学业“增负”不是简单增加学生学业任务,而是通过增加学业挑战度,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对本科学生进行调研访谈,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及调查主体对学业“增负”的态度,做出客观分析,从高校、教师、大学生三个主体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为各级实施“增负”政策提供参考。
互联网时代,以海量数据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来临.大数据驱动下智慧图书馆不断创新发展,智慧化服务创新模式也日新月异.本文首先探讨了大数据对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影响,进而
基于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面板工具变量法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节水灌溉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节水灌溉设施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进两条路径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且技术进步效应大于技术效率改进效应;从区域与作物异质性来看,粮食主产区节水灌溉设施的增效效应大于非主产区,节水灌溉设施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提升作用;节水灌溉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其正向影响随农村人力资本、人均种粮
2019年末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整个社会陷入了阴霾之中。疫情期间,我国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应激反应亟须高校施策应对。从生命提升的视角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有效提升危机干预效果、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回归;从把握舆论、朋辈引导、文学治疗和构建复学应对机制四个方面开展危机干预工作,能有效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
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业绿色效率进行测算,实证探究了农村金融、农地规模经营以及农业绿色效率之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效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8.68%;农村金融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绿色效率,还可通过农地规模经营间接作用于农业绿色效率;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均存在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张,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效率的提升作用呈边际递增特征。当农村金融效率跨过第二个门槛
《经营管理综合仿真实习》作为跨专业实验课程融供应链、生产、财务为一体,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虚拟仿真背景下以团队形式开展经营活动.生产制造企业作为仿真实训的重要主体,其
富阳手工竹纸在中国造纸史上占有重要席位,但随着时代变迁,富阳竹纸存在着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滞后、制作技艺传承受阻、营销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产品类型重复单一等问题。应从提升品牌形象,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应用空间,扩大跨界合作等途径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创新。
本文提出以“用户友好”原则建设教学资源、以角色代入式案例引导学生兴趣、“每课必练、以练促学”的课堂外学习监督为一体的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线上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对学生满意度调查,与传统教学班级的成绩对比,验证了在线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并发现线上学习提升了学生优秀率。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记录的学情数据,本文通过对学习页面访问量时间分布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了每周作业作为课堂外学习监督手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教学视频反刍比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识别出学生性别、先修课成绩和课程进度是影响教学视频吸收率
移动互联时代的自媒体正迅速成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变量,“无名者”的出场让乡村的媒介化趋势日益凸显。媒介与乡村社会的研究拓展,需要探寻乡村媒介实践的不同场域,同时将媒介化视作一个“元过程”进行一般性的理解。“实践—生活—结构—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解释框架,可以被用来考察乡村媒介化的现状以及贯穿其间的媒介逻辑。自媒体实践案例表明,乡村的媒介化存在三方面的经验证据:一是个体生活样式的变革;二是资源分布结构的转型;三是文化生产逻辑的转向。自媒体作为一种“元资本”对场域内其他权力形式的放大效应,是贯穿乡村媒介实践的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