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评价方法

来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可采储量规模、水淹状况以及油水分流能力的差异,构建了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不同指标对剩余油可采潜力控制程度的差异,将加速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从而构建了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形成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新方法。以渤海Q油田南区主力产层Nm IL砂体为例,开展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可综合表征不同区域位置的储层物性、可采储量丰度和油水分流能力对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影响,实现了主力产层Nm IL砂体剩余油可采潜力分布的差异化定量评价,优势可采潜力区域刻画明显,将其作为Nm IL砂体下一步井网加密调整潜力区域,以精准指导加密水平井的部署,为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其他文献
由于原油储量下降、开采难度增加以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小洼油田的部分油井、注气井被长期闲置,甚至报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对于构建区域井网、发挥油田集群效应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侧钻井技术能够使已经停产或废弃的油田重新恢复生产,提升油田的开挖潜力,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期刊
BN油田B3块开采时间长,油藏水淹状况复杂,开发形势不稳定,挖潜难度大,2011年细分层系一体化注采调整效果好但递减快。为改善单元开发形势、提高采收率,近年来通过深入剩余油研究挖潜工作的分析研究,摸索剩余油分布特征,充分利用油藏地质各项资料,从层间、平面等多维度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与挖潜,深化油水井动态分析,通攻欠增注等水井措施提升地层能量、改善水驱效果、均衡水驱方向,使油藏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
期刊
哈萨克斯坦K油田是一个中高孔-中高渗的层状砂岩油田,储层岩性复杂,注水开发已达37年。2015年9月,油田综合含水已达到90.1%,处于特高含水期。为了研究和评价应用侧钻水平井挖潜高含水砂岩油田剩余油的潜力,应用地质、测井、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理论,筛选低产低效老井,优选层位,论证合理的水平段长度,分析水平段垂向位置以及合理产液量,部署实施侧钻水平井45口,单井初期日产油和含水远优于同期直井,证实了侧
期刊
生育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等同于单一的生殖或抚育,这种将"生"和"育"分离的认知割裂了生育作为一个从性行为到生殖,从生理性哺育到社会性教育的连续统的过程。单一性的等同和割裂性的认知成为隐藏在生育系统中的隐性冲突,并且在结构性因素的诱发下,生育连续统断裂导致隐性冲突的扩大和转化,最终引发显性的社会危机。基于此,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给予上述问题以新的诠释视角,将生育制度作为一种调适冲突的家庭制度和社会
期刊
复杂断块油藏经过长期强化开采,剩余油高度分散,井况问题突出,报废井增多,原井网对于油田开发特点的不适应性逐渐表现出来.90年代以前一般是靠补充完善井进行调整,但近年来受到投资效益及剩余可采储量等多方面限制,侧钻井技术在这些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少,因而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迅速发展。现河采油厂根据自身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加大地质模型的重建,利用油藏工程及动态监测技术搞清剩余油分布,优化
期刊
油藏最大接触位移(MRC)储层改造技术可以增大原水平井段井控范围,改变流线方向,深挖局部剩余油,实现单井控水增油效果。A油田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大,尤其是浅层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多口井出砂且治理难度大。S井作为浅层疏松砂岩稠油油藏(M油藏)一口低产低效井,通过实施MRC储层改造技术成功实现了增产效果。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剩余油挖潜开辟了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应
期刊
针对长庆A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点,通过深化精细基础地质研究,结合老区检查井取心、测井资料,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精细评价、不同水线距离的检查井水洗程度评价,以及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主向井水淹严重、侧向区剩余油富集,侧向剩余油挖潜设计方案可行;油藏井网加密调整后开发效果评价证实,侧向剩余油挖潜方案可减缓油藏递减、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可为同类油藏开发
期刊
多期沉积储层会形成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等不同砂体构型模式,不同砂体叠置关系及内部构型特征使水淹规律、水驱开发效果多解性强。精细立体开展水驱效果评价成为制约老油田剩余油有效挖潜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利用井间示踪剂资料、油水井生产数据分析注采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井间砂体连通关系明确水驱优势方向,分析水驱连通层位,从见效时间、平面、纵向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水驱规律,基于多资料开展水平井砂体构型刻画,明确
期刊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县古峰庄地区断裂系统复杂和油藏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精细识别断裂分布,刻画断面形态,恢复断层的启闭性,明确了断裂的形成期次和有利成藏条件。古峰庄地区发育3组断裂:印支期断裂多为正断层,呈雁列式NWW向展布,在早白垩世开启,具有沟通油源、高效输导油气的作用;燕山期断裂在工区西部发育,呈近NS向,多为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强烈,不利于油藏保存;喜马拉雅
期刊
气顶边水油藏天然能量开发中后期气窜、水锥加剧,地层压力加速下降,产量递减加快,生产形势急剧变差。为探索其后期开发调整方向,以海上气顶边水油藏为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气顶边水油藏大型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继续天然能量开发、转屏障注水和转老井侧钻等3种开发调整方式的生产特征及其挖潜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天然能量开发以气顶能量为主,受高渗层气窜影响,水平井上部的中、低渗透率储层为后续挖潜的方向;屏障注水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