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学有所成,品尝到成功。怎样才能营造快乐的体育课堂,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呢?
一、科学安排场地和器材
场地、器材安排得当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科学设计场地须紧密结合校园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器材摆放和运用各种标志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技能,缩短“泛化”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弯道跑时,把场地设计成“八字形”图案。在铅球教学时,设计10厘米一级的距离段,让学生看到远度标志,激发练习兴趣。教师应细心观察和发现器材的客观不足,消除器材不足给学生带来的不想学不愿学等心理。如在球类教学时,一个班50多个学生一般10个篮球,练习传球时可以用其他球代替或者采用分组练习等,尽量为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确立“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满足兴趣、提升素质、服务就业”的体育教学理念,以育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以竞技运动为内容、以素质和技能达标为目标的传统体育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新型体育课程模式。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教学内容应具有知识性、全面性、时代性。如太极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形体健美、体育舞蹈等。内容编排突出“探究性”;内容切入密切联系生活体验;内容表达“多样化”。依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如针对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训练课,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开设养生保健体育课等。且教学内容与目标直接挂钩,支持自主学习方式,重视个体差异,偏重实用性,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目标的实现为主要评价指标,以社会与学生为依据,以学科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模式、方法设计,创设情境,提高兴趣。游戏具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情节,组织起来生动活泼,竞赛性较强,学生在活动中能借助想象,当听到或参加游戏时,情绪高昂,由于游戏的竞赛成分和参加者在游戏中所处的地位或担负的任务不同,个个都力争,学习兴趣浓厚,练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避免了常见的“站、等、看”情况,增加了练习的次数和密度。如在100米跑教学时设计快速搬运“西瓜”比赛情景。他们要手抱两个篮球以最快的速度绕过折返标志换抱两个排球再返回要。要让人人都是其中一分子,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看哪队运得又快又稳。创设优美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同学们兴趣很高,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表示要胜利完成任务。改变灌输式、单一的教学方法,有效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使体育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化,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如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影碟观看整体与分解动作既形象又直观,可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更快掌握动作,增强教学效果。
三、培养合作精神,强化超越意识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现在的学生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青少年心理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不能持久易疲劳,有较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情感色彩,为了达到目的,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纪律好了,课堂教学才能更容易进行。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游戏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只有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获得胜利。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容易组织,难度小,这样体育骨干就可以独当一面,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全组团结合作,既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又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我在排球垫球教学中让同学们分组抛垫高远球比赛,让组长负责,在练习过程中一抛一垫,失误垫不到位不能互相埋怨放大自我,需要互相配合鼓励共同完成任务。合作学习一要理想搭配;二要自主探究;三要合作交流,改进提高;四要展示成果,体验成功;五要取长补短,增进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要做到:积极互信:对自己和全组的成绩负责;相互促进;个体责任:必须为集体承担责任;共赢。教师将成功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人人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切关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活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运动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个性发展,满足其兴趣和潜能开发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学生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可采取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灵活变通实施方法等措施,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还要充分保证教学时数,不能因实训等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体育场地器材要不断增加和逐步改善满足教学需要;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多样、简明、灵活和综合等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指导纲要的规定,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与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通过体育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整合,根据时代性和职业性要求重点突出提高体能素质、职业技能、生活质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实现健身健心最积极有效的手段。合理地组织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做到普及性和全面性,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和多样化的竞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获得竞技与娱乐的体验。
(三)加强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建设和指导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续与补充。体育社团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灵活性及娱乐性等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提高体育能力。因此,要发挥学校体育社团和体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的各项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8.
[2]耿培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必须有内涵[J].中国学校体育,2010,(10):2-3.
一、科学安排场地和器材
场地、器材安排得当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科学设计场地须紧密结合校园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器材摆放和运用各种标志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技能,缩短“泛化”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弯道跑时,把场地设计成“八字形”图案。在铅球教学时,设计10厘米一级的距离段,让学生看到远度标志,激发练习兴趣。教师应细心观察和发现器材的客观不足,消除器材不足给学生带来的不想学不愿学等心理。如在球类教学时,一个班50多个学生一般10个篮球,练习传球时可以用其他球代替或者采用分组练习等,尽量为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确立“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满足兴趣、提升素质、服务就业”的体育教学理念,以育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以竞技运动为内容、以素质和技能达标为目标的传统体育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新型体育课程模式。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教学内容应具有知识性、全面性、时代性。如太极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形体健美、体育舞蹈等。内容编排突出“探究性”;内容切入密切联系生活体验;内容表达“多样化”。依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如针对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训练课,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开设养生保健体育课等。且教学内容与目标直接挂钩,支持自主学习方式,重视个体差异,偏重实用性,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目标的实现为主要评价指标,以社会与学生为依据,以学科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模式、方法设计,创设情境,提高兴趣。游戏具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情节,组织起来生动活泼,竞赛性较强,学生在活动中能借助想象,当听到或参加游戏时,情绪高昂,由于游戏的竞赛成分和参加者在游戏中所处的地位或担负的任务不同,个个都力争,学习兴趣浓厚,练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避免了常见的“站、等、看”情况,增加了练习的次数和密度。如在100米跑教学时设计快速搬运“西瓜”比赛情景。他们要手抱两个篮球以最快的速度绕过折返标志换抱两个排球再返回要。要让人人都是其中一分子,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看哪队运得又快又稳。创设优美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同学们兴趣很高,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表示要胜利完成任务。改变灌输式、单一的教学方法,有效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使体育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化,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如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影碟观看整体与分解动作既形象又直观,可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更快掌握动作,增强教学效果。
三、培养合作精神,强化超越意识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现在的学生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青少年心理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不能持久易疲劳,有较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情感色彩,为了达到目的,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纪律好了,课堂教学才能更容易进行。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游戏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只有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获得胜利。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容易组织,难度小,这样体育骨干就可以独当一面,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全组团结合作,既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又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我在排球垫球教学中让同学们分组抛垫高远球比赛,让组长负责,在练习过程中一抛一垫,失误垫不到位不能互相埋怨放大自我,需要互相配合鼓励共同完成任务。合作学习一要理想搭配;二要自主探究;三要合作交流,改进提高;四要展示成果,体验成功;五要取长补短,增进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要做到:积极互信:对自己和全组的成绩负责;相互促进;个体责任:必须为集体承担责任;共赢。教师将成功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人人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切关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活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运动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个性发展,满足其兴趣和潜能开发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学生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可采取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灵活变通实施方法等措施,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还要充分保证教学时数,不能因实训等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体育场地器材要不断增加和逐步改善满足教学需要;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多样、简明、灵活和综合等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指导纲要的规定,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与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通过体育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整合,根据时代性和职业性要求重点突出提高体能素质、职业技能、生活质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实现健身健心最积极有效的手段。合理地组织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做到普及性和全面性,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和多样化的竞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获得竞技与娱乐的体验。
(三)加强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建设和指导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续与补充。体育社团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灵活性及娱乐性等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提高体育能力。因此,要发挥学校体育社团和体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的各项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8.
[2]耿培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必须有内涵[J].中国学校体育,201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