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来源 :政法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066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内在根据。职务犯随着职位升迁,比较对象变化,特别是面对他人的阿谀奉承和糖衣炮弹,他们的欲望持续膨胀,自我发生扭曲,认知出现错误,心理产生失衡。一旦官员的自我调控弱化,而外在制度对权力控制又不力,官员就容易在各种侥幸心理支配下,实施以权谋私的职务犯罪。
其他文献
现代婚姻关系中男女平权主义得到伸张,夫妻有平等的贞操义务和权利。我国2001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了"夫妻应当相互忠实",并且对重婚和姘居两种婚外性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
移动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服务项目,因其所提供的是一种大众交流平台,对用户编辑的内容的合法性很难完全充分的保证,因此存在间接侵权的法律风险,其中包括隐私权、名誉权、著
摘要的撰写对学术和科技论文的成功发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语篇的角度对两篇中英作者的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如何从语篇的角度简明、准确、规范地完成
在我国刑法中,"聚众"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聚"之内涵可以分为三种,"众"在无特别性规定的时候是指三人以上,而在特别性规定中则有不同含义。"聚众"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现
随着国家公共服务职能日益扩展,单纯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的建筑物责任条款解决公共设施致害纠纷的弊端日益为学界所诟病。从公私法二元对立并不断走向融合的关系看,
2011年下半年,我国对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法制建设逐步推进、互联网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继续发展、著作权保护加强、媒体名誉侵权认定仍存在争议、
我国的民事法律监督制度自1982年恢复以来经历了一段短暂且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建构过程其结构及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民事法律监督制度逐步恢复并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我
李昌奎案经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后,改判李昌奎死缓。消息一出,全国舆论哗然。该案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死刑适用大争论。在这场大争论中,法官认为"杀人偿命的陈旧观点也要
我国立法直接否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其理论支撑主要包括"法人无人格说"、"人权保护说"、"法人无精神痛苦说"、"法人精神损害赔偿无必要说",这些观点各有偏颇,值得商榷。从比
通过联合项目管理模式在沙特拉比格炼油项目的实证分析,提出了项目管理模式和项目组织机构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给出了联合项目管理模式在境外大型石化项目上应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