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斯托里派在萨珊波斯的发展及其原因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NENGW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聂斯托里派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于5世纪由东罗马传入萨珊波斯,寻求宗教庇护的聂斯托里派教徒在此受到了波斯国王的欢迎。在一百余年的发展中,聂斯托里派教徒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成功地在波斯立足,使其宗教思想在波斯复兴。这与其积极争取波斯人的支持和本土化传教分不开。
  关键词:基督教;聂斯托里派;萨珊波斯
  中图分类号:B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聂斯托里派(Nestorianism)①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多被称为景教。5世纪时它在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压力下,被斥为异端。其创始人聂斯托里(Nestorius)被东罗马皇帝放逐后客死他乡,徒众向东逃入波斯,并在此建立教堂、学校,重新焕发了生机。本文通过分析聂斯托里派在波斯的发展历程试图分析其发展原因。
  一、聂斯托里派的起源和东传
  聂斯托里派的创始人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托里。他提出了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说”,认为耶稣的神性和人性是分开的,耶稣的神性附于他的肉体之上。其意即耶稣的母亲玛利亚(Maria)仅仅产下了耶稣的肉体,即耶稣的人性,却没有产下耶稣的神性,不应当称作圣母。他因为主张耶稣具有两个不同的位格而受到亚历山大里亚主教西里尔(S. Cyrillus Alexandrinus)的严厉批驳。西里尔主张基督的“神人同体论”,即基督的神性与人性是合为一体的,基督是神而人,人而神,基督的人性是他的神性的一部分。他曾经说过:“如果任何人不承认耶稣是真正的神,不承认耶稣是由圣母玛利亚自上天感孕而生,就让他遭受诅咒。”[1]30这两派争执不休,使得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Ⅱ, 408-450)介入调停,于431年在以弗所(Ephese)召开宗教会议。会议判定聂斯托里的思想背离正道,玛利亚被称为“圣母”是合适的,因为她由上天感孕,并生下了基督。西里尔的观点得到了会议的认可,而聂斯托里则被革除教籍,并于435年被流放。[2]24
  但亚历山大里亚教会对聂斯托里派的迫害仍在继续。继第一次以弗所宗教会议之后,于449年又在以弗所召开了第二次大公会议。这时针锋相对的西里尔和聂斯托里已经相继离世,但是两派的积怨却未消失。专横的亚历山大里亚教长对自由辩论施加压力,极力打击以巴扫马(Barsumas)为首的聂斯托里派教徒,指名道姓对其进行侮辱:“赶快用刀将那些分割基督的人劈成两半!把他们剁成肉酱!把他们活活烧死!”[3]384同时还用武力强迫在场僧侣,要求他们谴责聂斯托里派。在亚历山大里亚教长的淫威和刀剑的威慑之下,聂斯托里派再次失败,但第二次以弗所大公会议也因其蛮横和暴力被称为“以弗所强盗会议”。
  以弗所会议之后,聂斯托里派在东罗马帝国的大本营埃德萨(Edessa)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当支持聂斯托里派的主教伊巴斯(Ibas)于457年去世后,其下属几名长老开始公开反对这一派别,使其在埃德萨逐渐式微。[1]42后来,东罗马皇帝芝诺(Zeno, 474-475, 476-491)一改狄奥多西的中立调停政策,开始在东罗马帝国内大肆迫害聂斯托里派。公元489年,他封闭了位于埃德萨的神学院,清除了城内的聂斯托里派教徒,毁灭了他们在帝国境内最后一个落脚点。这次清洗标志着聂斯托里派在东罗马帝国的终结。
  失去落脚点的聂斯托里派教徒向东前往萨珊波斯,在巴扫马的牵线搭桥之下,聂斯托里派和萨珊波斯取得了共识,波斯国王对聂斯托里派在波斯的传教活动表示默许。聂斯托里派也同东罗马脱离了关系,于498年在波斯都城塞琉西亚-泰西封(Seleucia-Ctesiphon)建立独立的迦尔底教会(Chaldean Church),这标志着聂斯托里派在波斯传播的开始。
  二、聂斯托里派在萨珊波斯的发展
  在498年聂斯托里派独立于东罗马帝国之后,它成了萨珊波斯国内众多宗教的一支,并一直持续到波斯帝国的灭亡。纵观它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大多数波斯国王都对其采取宽容政策,这使其能够以一个小教派的身份在波斯长期发展。但聂斯托里派作为一个新创立的宗教派别,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波折,如教义争论、教会分裂、宗教迫害等。总的来说,聂斯托里派在萨珊波斯的发展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一)立足时期(498—552)
  这一时期是聂斯托里派在萨珊波斯的早期发展阶段。萨珊波斯处在卡瓦德一世(Kawad I,488—531)的统治之下,他继承了其父皮鲁兹(Piroz,459—484)的宗教宽容思想,支持聂斯托里派,允许其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传播。在波斯国王的支持下,聂斯托里派开始在波斯立足。
  大主教鲍鲍伊(Babai,497—502)是聂斯托里派在萨珊波斯的奠基人。他是巴扫马的学生,也是一个虔诚的聂斯托里教徒,他一直致力于恢复聂斯托里正统思想。在巴扫马失势后,他的指导思想也一度被人遗忘,鲍鲍伊为此于498年和499年连续颁布宗教法令,宣布恢复巴扫马的思想,使聂斯托里学说成为波斯教会的指导思想。[1]52他还任命推崇聂斯托里学说的学者纳尔西斯(Narses)为尼西比斯(Nisibis)神学院的院长,这个神学院在萨珊波斯的权威极高,几乎每一任大主教都在此接受过宗教教育。
  他大致明确了聂斯托里派在萨珊波斯的教区范围。在这一时期,聂斯托里派已经扩展到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教区的划分显得尤为重要。[2]33他将贡迪沙普尔(Gundeshapur)、尼西比斯、巴尔萨(Barsa)、埃尔比勒(Irbil)、基尔库克(Kirkuk)、梅尔夫(Merv)、阿旺达希尔(Rewardashir)等地设为宗主教区,每一个宗主教区下设多个主教区,受宗主教区管理。在鲍鲍伊时期,基本的教会规划已经完成。
  鲍鲍伊的继任者西拉斯(Silas,503—523)基本沿袭了他的做法。西拉斯是他的学生,年轻时就接受了鲍鲍伊的思想,甚至效仿他结了婚。他任上的20年里聂斯托里派发展稳定,但他在任期末的一个行为导致了教会的长期分裂。在他临终前,他任命自己的女婿以利沙(Elisha)为自己的继任者。这个行为引起了许多教会人士的不满,他们认为教会领导人应该由各宗主教讨论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大主教任命。于是其中一部分主教公开反对以利沙,并选出了另一位大主教与之分庭抗礼。这次分裂持续了15年之久,直到539年两派联合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宣布两人都不是合法的大主教,并重新選举新的大主教,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教会风波平息之后,聂斯托里派急需一个人来弥合教会内部的矛盾,将教会真正地团结起来。马尔.阿巴一世(Mar Aba I,540—552)成了教会的“救世主”,也是使聂斯托里派真正在萨珊波斯立足的人。教会分裂之后,马尔.阿巴凭借丰富的阅历、过人的才学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了新任大主教。
  马尔.阿巴早年是琐罗亚斯德教徒,曾在萨珊波斯的行省任职,皈依聂斯托里派后辞职游学,曾游历过希腊、埃及等地,对当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十分了解。他十分重视学术,曾把希腊文本的《圣经》翻译为叙利亚文,并为其作注。还在萨珊波斯都城塞琉西亚—泰西封建立神学院,扩大聂斯托里派的影响。
  另外,他还对教会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在544年的宗教会议上,他重新明确了教会的等级制度和各主教区的管辖边界,并废除了教会分裂期间一些不合法的宗教任命。在大主教的选任问题上,他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则。他规定大主教必须由宗主教讨论选举产生。这项规定得到了教会人士的支持,教会内部关于大主教的选任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在聂斯托里派进入萨珊波斯的初期,由于鲍鲍伊和马尔.阿巴的努力,教会的指导思想,教区的管辖范围、教会的等级制度以及大主教的选任问题都逐一得到解决。聂斯托里派成功在萨珊波斯立足。
  (二)成熟时期(552—605)
  这一时期聂斯托里派逐渐发展成熟。随着萨珊波斯的对外扩张,在许多新征服的领地上也出现了大量聂斯托里派教徒,聂斯托里派的势力进一步扩大。经过多年的经营,聂斯托里派已经成为萨珊波斯境内最大的基督教派别,国王也逐渐开始倚重其教会领袖,经常邀请他出席各种重要活动。
  在马尔.阿巴的继承者约瑟夫(Joseph,552—567)任职期间,一个新的基督教派别开始在萨珊波斯出现,并开始威胁到聂斯托里派的地位。451年,在教会斗争中失利的亚历山大里亚派在东罗马帝国皇后狄奥多拉(Theodora)的支持下在叙利亚重新建立教会,称为叙利亚正统派。它于559年在波斯的塔尔库特(Tarkit)建立主教区,开始在波斯传教。[2]38这两个基督教派别原本就水火不容,现在又在同一个国家,自然免不了争论。然而,长期在波斯发展的聂斯托里派更胜一筹,在多次的辩论中都取得了上风,将叙利亚正统派牢牢压制。聂斯托里派仍然是萨珊波斯最大的基督教派别。
  约瑟夫去职之后,马尔.阿巴的学生埃策希尔(Ezechiel,570—582)担任大主教。在这一时期,聂斯托里派跟随着波斯帝国扩张的脚步,逐渐开始向阿拉伯半岛传教,即使在也门的索科特拉岛和萨那,也能发现传教士的身影。但好景不长,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导致了波斯国王对聂斯托里派的迫害。
  虽然聂斯托里派在萨珊波斯的大多数时期都受到国王的保护,但在战争时期则不然。其一,战争时期国王往往要关心战事,无暇顾及宗教;其二,战争需要大量金钱,而聂斯托里派凭借多年的发展拥有大量资产,国王想利用教会的财富充作军费;其三,琐罗亚斯德教往往利用战争中伤聂斯托里教徒。由于以上原因,战争时期聂斯托里派屡遭迫害,马尔.阿巴就曾经被迫害过,他被琐罗亚斯德教徒称为叛教者和告密者,并被监禁数年。国王身边一位银匠,因为是聂斯托里派教徒便被处死,他的财产被充公,他的妻儿被折磨。[1]68
  这次迫害持续了多年,直到埃策希尔的继任者伊肖尔亚赫(Ishoyahb,582—596)在任时才有所缓和,停顿了多年的教会工作得以重新恢复。与他的前任一样,他同样重视学术,在一次宗教会议上他提出要重视西奥多(Theodore)的思想和著作,因为他是聂斯托里的老师,聂斯托里的许多主要观点都来自于他。但他的这一观点引起了轩然大波,尼西比斯神学院一位教师赫纳(Hnana)公开反对他,否认西奥多的崇高地位,还发表了几篇文章批评他。为此伊肖尔亚赫在585年召开了一场宗教会议,在会上双方进行了激烈辩论,最终以伊肖尔亚赫一方胜利而告终。赫纳得到了尼西比斯部分宗教人士的支持,带领300名志同道合者离开。
  即使经历了宗教争论和宗教迫害,聂斯托里派依然发展壮大,终于引起了国王的注意。霍尔莫兹德四世(Hormizd IV,579—590)就曾派遣伊肖尔亚赫作为使节同东罗马皇帝进行和平谈判。伊肖尔亚赫及其带领的随从受到东罗马皇帝的亲切接见,还让他们与东罗马境内的基督教徒进行学术辩论。
  伊肖尔亚赫死后,新继位的波斯国王霍斯鲁二世(Chosroes II,591—628)提拔萨布里肖(Sabrisho,596—604)为大主教,原因是他的妃子做了个梦,梦见有一位高僧站在国王身旁,那人的样貌与萨布里肖相似。为此,霍斯鲁十分信赖萨布里肖,认为他是上天派来帮助自己的,于是在宗教活动上他大力支持萨布里肖。有了国王的支持,萨布里肖得以更快地发展教会事业。他认为现在的聂斯托里派已经背离了初衷,教士们生活奢靡,崇尚世俗生活,传统的清规戒律几乎已不存在。于是他下决心整顿教会,将传统的隐修制度重新恢复。在思想上,他同他的前任一样,坚持西奥多的思想,反对赫纳的思想,他在605年的宗教会议上宣布,西奥多的思想是教会的正统思想,凡是反对它的人,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被谴责。[2]37
  这一时期,虽然聂斯托里派遭遇了宗教争论、信仰分歧甚至宗教迫害,但是它在面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在伊肖尔亚赫和萨布里肖的努力下,聂斯托里派得到了波斯国王的支持,教会的指导思想也在一次次的宗教争论中更加成熟。
  (三)衰落时期(605—646)
  这一时期聂斯托里派开始走向衰落。首先它失去了国王的支持,在霍斯鲁二世统治的最后20年(608—620)里,他禁止聂斯托里派选举新的大主教,这极大削弱了教会的势力。其次,聂斯托里派的老对手叙利亚正统派影响扩大,逐渐削弱聂斯托里派的影响力。最后,萨珊波斯帝国开始走向灭亡,失去了落腳之地的聂斯托里派开始不可避免地衰落。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分析了淮安市职业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学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渗透"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理念,探索疫情后开展学校教育"线上教学"的路径
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国有传统媒体赶时髦很早就开始触网,但基本上采取的是蜻蜓点水式的策略,成效甚微。在商业网站尚未找出盈利模式的初期,开着“印钞机”的传统媒体不是思考如何去参股互联网媒体,而是站在岸边嘲笑互联网媒体为“烧钱无底洞”。时光荏苒,当互联网找到商业模式高歌猛进时,传统媒体也在亦步亦趋,网站、“两微一端”等层出不穷,但毫不客气地说,其创造的商业价值不容乐观。尤其在当下,互联网媒体正在从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已成为全球物流运输业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多式联运的重要环节。然而从目前我国海铁联运发展的现状来看,海铁联运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偏
鼻子是人类五大感官之一,嗅觉是鼻子所具备的功能之一。从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角度来看,当眼睛和耳朵等感官获得电视和电话等各种类型的媒介的延伸,鼻子及其嗅觉却处于被忽
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恭维语这种言语行为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对恭维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
<正> 人们在饮料消费量增加的同时,要求饮料质量也提高,因此对饮料灭菌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灭菌温度要高,能杀死各种病菌;灭菌时间要短,以保持饮料天然风味。我厂根据市场要
保定市满城区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检验党建成果的重要标准,在全区农村党组织中谋划开展"两为一事"(为民谋福、为党组织集赞,至少为群众办一件大事实事)专项行动。从2019
近日,笔者打开工作邮箱时发现两份来自博士达的邮件,都是博士达黄伟发过来的。两个邮件内容相同,我并没有感到惊讶,因为我担心收不到邮件,要求他有新改好的作品资料都给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