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但由于课时少、师资短缺等原因,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并未受到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作者从理论、技术及跨文化教学等三个角度出发,提出博客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教学的课外辅助工具,弥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缺失,以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博客;辅助工具;跨文化意识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交通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众多交际失误、矛盾和冲突,使“地球村”的“村民”在文化和价值观念上产生了巨大的隔阂。正是这隔阂使人们的心理距离加大。因此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而是与来自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人们进行交流。鉴于此,许多外语专家和学者已经达成共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从原来的a native speaker转变为an intercultural person(跨文化的人),即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
2.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般而言,大专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没有专门开设如《英美概况》之类的介绍英美国家背景文化的课程。由于课时有限,一些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只是简单地导入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学生又要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以求在就业时能有一块“敲门砖”。因此,在一些院校,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脱离的,很难形成系统性。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注重的是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如听力、口语、阅读及写作等能力的提高,而非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发展,结果在学了多年英语之后,学生对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知之甚少。学生缺乏跨文化方面的知识,缺乏文化差异的理解,这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无疑会导致交际失败。这就违背了外语教学的初衷。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而这一重任无疑落在了各级学校的英语教师肩上。教学研究者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实践发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LL),通过课外学习,可以弥补上述文化教学的不足。具有丰富资源的因特网能够把课内外的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外语教学及学生掌握跨文化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
3.博客:辅助英语教学新工具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外语教学创建了一个绝好的数字环境,因特网的发展向外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了外语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识提供了更好、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语言学习需不断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取决于丰富的英語教学环境。课堂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的消化、巩固及应用不可能在课堂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课外时间便成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及补充。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博客,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由此吸引了一批探寻其教育功能的教育研究者,特殊的教育博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开放”、“自由”及“共享”等特点使教育博客在网络中迅速崛起,取得了一席之位。这无疑对师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甚至教育理念,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育博客在教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博客可以是他们整理知识、反思教学及改进教学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对学生而言,通过写读博客可以构建他们的学习体系,见证他们学习的发展过程。通过使用博客教学,课外时间便成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及补充,同时博客也可充当自主学习材料的资源库。
3.1博客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
因特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引起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而且促进了文化教学。博客辅助的外语教学有许多优点。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博客。
3.1.1博客促进了有效的自主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形成的,而是外部刺激和认知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博客特点和应用方式来看,它是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学习工具。首先,博客是一种新型网络技术,开展基于博客的学习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博客具有即时、开放、个性化等特点,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在相关的博客群体中较为容易地得到相关知识或线索,并进行加工和使用,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习自主性不大的局限性。
3.1.2博客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 博客为外语学习创设了一个在虚拟空间中的有效而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用英语写博客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录他们的学习经历;也可以和别人进行交流;而老师可在博客中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习独自完成或小组完成。这些都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可以通过活动进行真实有效的学习。
3.1.3博客构建了开放的语言学习与交流环境。在读写博客的过程中,学生突破了教材和教师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者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在博客中通过相互链接和共同参与,组建自己的传播群体,建立校园以外的学习共同体,相互弥补不足,共同提高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互动从教室扩展到了网络,从师生扩展到生生甚至是其它的学习群体。这种互动环境的建立有助于弥补目前课堂互动不足的缺陷,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可以提高其学习热情。
3.1.4利用博客可以进行有效的反思性学习。通过读写博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及反思性学习能力。在博客中,学生不仅可以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可以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这种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教师可把学生的博客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种依据。同时,教师也可在自己的博客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 由于博客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把博客作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他们发现利用博客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创新能力,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2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博客可以作为文化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笔者从理论、技术及跨文化教学等三个方面来论证其可行性。
3.2.1 理论方面。从应用形式及特点来看,作为新型学习工具的博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合作学习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博客是新型的网络交流工具。在博客中开展一些学习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学生在博客中可以根据不平的水平和要求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就避免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限制。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由人机交流而产生的放松环境能消除他们在教室中面对老师或其他同学而产生的那种焦虑情绪。有些学生不愿在课堂中表达他们的思想,但却愿意在博客中发表他们的看法。他们在博客中发布他们所发现的,向同伴展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他们有了更多使用英语、用英语讨论的机会。通过博客学习,那些学生的一些观点被别人接受并受到尊敬,他们就会感到有种成就感。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讲,博客学习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长期学习目标文化的兴趣,从而产生一种长期的自发、自主的学习。
3.2.2技术层面。文化教学被认为是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对于外语教师而言,这绝非易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在寻找适当方法的过程中已求助于信息技术来传授文化课。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应运而生,它与文化紧密相关。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设计CALL课程时把语言和文化分离是不可能的,因为CALL是有关语言的,而语言则是最好的文化问题。
和其他网上交流方式一样,博客在近几年得到了大范围的流行,被认为是能够提供真实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的有效工具,使全世界的人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博客激发了人们之间交流的动机,加强了用目的语写作,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意识。
3.2.3 跨文化教学角度。从跨文化教学角度来看,博客无疑是一种文化教学的好工具。 把博客作为一种文化教学工具,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采用体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教学材料而言,博客可以提供以网络为基础的动态学习材料以满足真实性及现代性的需要。
博客能够提供较好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博客可以做为每个参与者的电子学习档案,从这个档案中可以清楚的得知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在文化学习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
筆者认为由于英语教学时间有限,博客作为一种文化教学工具,不适合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使用。它的教学功能应当在课外体现出来。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博客中进行学习活动,使博客成为一种文化教学的辅助工具,以真正促使学生学习相关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本国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3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课堂的文化教学相比,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有诸多优势。
首先,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保证了对学生有益的多样化的,多变量化的动态的文化教学信息。
其次,网上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学生都可以在课后进行博客上的文化学习。
第三,博客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合作学习环境,在这里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同时的,也可以是异时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对某个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相互交流他们在文化学习的经历,或是自行发布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其他同学学习。
显而易见,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与基于课堂的文化教学主要不同在学习模式的转变。在博客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而老师则是指导者、见证人、共同学习者。老师将不再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文化信息,而是提供带有问题的相关文化现象,为学生创建了个适当的学习环境,而老师选择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文件,也可以是视频或者相关的网络链接。当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这些材料,但由于课时限制的原因,只能在课外提供这些材料,以供学生课外学习,鼓励他们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
3.4不足
当然,正如传统的课堂一样,博客教学也不可能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毕竟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因此在使用博客时有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如参与者的积极性、信息的及时反馈及内容的及时更新等。但是只要使用者熟知并事先做好准备,这些不足还是可以弥补。
4.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的活动设计
4.1总则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老师不应只简单地传授文化知识,否则,学生会失去在博客中进行文化学习的兴趣。在决定应教什么及如何教的时候,老师肩负着主要的任务。因此,精心设计的博客活动是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的关键。
既然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者,即跨文化的人,在现代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差异。张红玲(2007:232- 241)总结了跨文化教学中的十个教学原则与方法,即:
1)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
2)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3)调动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潜能和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教学;
4)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规律,逐渐从具体、直观的、与学习者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实用主题过渡到间接、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 5)平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挑战性,向学习者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6)说教式的知识传授法(didactic approach)与体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experiential approach)相结合;
7)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培养是文化教学的重点,文化学习方法的探索是跨文化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8)教学内容和过程应该情景化(contextualized)和个人化(personalized);
9)外国文化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本族文化不断反思,并将本族文化与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
10)尊重学习者,注意因材施教。(张红玲,2007)
笔者认为在设计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活动中,这些原则与方法可以予以考虑。
4.2活动设计
1)创建博客。创建博客是这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使用现成的博客工具。互联网中有不少免费开放的博客工具。教师可以先建立自己的博客,然后将学生的博客与老师的博客相链接,通过教师的编辑,组成所谓的“班级博客”。这样,老师便可以直接通过链接的地址,访问每个学生的博客,查看他们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
2)教学内容。根据束定芳、庄智象(1996)提出的文化导入三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导入博客中的文化内容可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文化内涵词,英语国家的一些历史,习俗,价值观等,非语言交际,或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突发事件的案例等等。
根据Cullen (2000),在文化教学中,介绍一种文化的细小对比是有用的,能够展现不同的“卖点”,比如:吸引人的VS令人震惊的;相似处VS不同处;历史的VS现代的,老年人VS年轻人。同时,教师也需牢记一点,不要选择太难的东西,太难的内容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文化的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确信他们选择的文化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吸引人的,因此要挑选有意思的内容,然后再以一种让学生参与的方式来呈现,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能做的是提供学生学习文化的方法,而不是所有的内容。
3)活动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在博客中可以采用许多活动方法,比如讨论、比较、文化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研究与团队合作等。师生们可以在他们的博客中开展文化教学活动,就相關的材料进行讨论、比较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不过不像在传统的课堂上那样用口头表达,而是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由于基于博客的文化学习是一种课外学习,虽摆脱了时间的限制,但至少一周也要安排一次,如果间隔太长,学生就会失去利用博客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每周更新他们的博客内容,可以是阅读、音频、视频等,规定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同时,教师需要及时检查,积极反馈,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不至丧失学习兴趣。
5.结语
美国语言教育学家Winston Brembeck (1977)曾经说过:“To know another’s language and not his culture is a very good way to make a fluent fool of one’s self(采取只知其语言不知其文化的教学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傻瓜的好办法。)”谨记这一点,高校的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教师应记住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不可分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应该在每次教学过程中和活动中都要有所体现。
利用博客,把课堂延伸至课外,使之成为文化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这样就可以改善传统课堂中由于课时而引起的文化教学不足的情况。这不仅是外语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利用博客辅助文化教学,安排合理的内容及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新的了解,还能增加学生学习中外文化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以达到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eatty, K.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Cullen, B.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Teaching Culture in the EFL Classroom [J].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Vol. VI, No. 12, December, 2000.
[3]Hall, J. K.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005.
[4]Levine, D.R., & M. B. Adelman. Beyond 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0.
[5]Liaw, Meei- ling. E-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Vol.10, No.3, 49- 64,2006.
[6]Moran, P. R.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003.
[7]Schmidt, J. Blogging practic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J].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article 13, 2007.
[8]柴迎红,秦罡引,崔丽.博客辅助英语教学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4:46- 48.
[9]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0]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2003,2:73- 76.
[1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2]谭翠燕,蔡行乞,王诗华.博客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J].文教资料,2006, 7:127- 128.
[13]王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课题项目: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及实践—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B057。
作者简介:
邱晓芬,女,硕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博客;辅助工具;跨文化意识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交通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众多交际失误、矛盾和冲突,使“地球村”的“村民”在文化和价值观念上产生了巨大的隔阂。正是这隔阂使人们的心理距离加大。因此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而是与来自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人们进行交流。鉴于此,许多外语专家和学者已经达成共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从原来的a native speaker转变为an intercultural person(跨文化的人),即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
2.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般而言,大专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没有专门开设如《英美概况》之类的介绍英美国家背景文化的课程。由于课时有限,一些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只是简单地导入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学生又要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以求在就业时能有一块“敲门砖”。因此,在一些院校,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脱离的,很难形成系统性。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注重的是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如听力、口语、阅读及写作等能力的提高,而非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发展,结果在学了多年英语之后,学生对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知之甚少。学生缺乏跨文化方面的知识,缺乏文化差异的理解,这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无疑会导致交际失败。这就违背了外语教学的初衷。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而这一重任无疑落在了各级学校的英语教师肩上。教学研究者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实践发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LL),通过课外学习,可以弥补上述文化教学的不足。具有丰富资源的因特网能够把课内外的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外语教学及学生掌握跨文化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
3.博客:辅助英语教学新工具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外语教学创建了一个绝好的数字环境,因特网的发展向外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了外语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识提供了更好、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语言学习需不断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取决于丰富的英語教学环境。课堂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的消化、巩固及应用不可能在课堂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课外时间便成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及补充。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博客,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由此吸引了一批探寻其教育功能的教育研究者,特殊的教育博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开放”、“自由”及“共享”等特点使教育博客在网络中迅速崛起,取得了一席之位。这无疑对师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甚至教育理念,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育博客在教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博客可以是他们整理知识、反思教学及改进教学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对学生而言,通过写读博客可以构建他们的学习体系,见证他们学习的发展过程。通过使用博客教学,课外时间便成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及补充,同时博客也可充当自主学习材料的资源库。
3.1博客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
因特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引起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而且促进了文化教学。博客辅助的外语教学有许多优点。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博客。
3.1.1博客促进了有效的自主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形成的,而是外部刺激和认知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博客特点和应用方式来看,它是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学习工具。首先,博客是一种新型网络技术,开展基于博客的学习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博客具有即时、开放、个性化等特点,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在相关的博客群体中较为容易地得到相关知识或线索,并进行加工和使用,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习自主性不大的局限性。
3.1.2博客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 博客为外语学习创设了一个在虚拟空间中的有效而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用英语写博客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录他们的学习经历;也可以和别人进行交流;而老师可在博客中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习独自完成或小组完成。这些都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可以通过活动进行真实有效的学习。
3.1.3博客构建了开放的语言学习与交流环境。在读写博客的过程中,学生突破了教材和教师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者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在博客中通过相互链接和共同参与,组建自己的传播群体,建立校园以外的学习共同体,相互弥补不足,共同提高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互动从教室扩展到了网络,从师生扩展到生生甚至是其它的学习群体。这种互动环境的建立有助于弥补目前课堂互动不足的缺陷,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可以提高其学习热情。
3.1.4利用博客可以进行有效的反思性学习。通过读写博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及反思性学习能力。在博客中,学生不仅可以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可以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这种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教师可把学生的博客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种依据。同时,教师也可在自己的博客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 由于博客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把博客作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他们发现利用博客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创新能力,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2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博客可以作为文化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笔者从理论、技术及跨文化教学等三个方面来论证其可行性。
3.2.1 理论方面。从应用形式及特点来看,作为新型学习工具的博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合作学习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博客是新型的网络交流工具。在博客中开展一些学习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学生在博客中可以根据不平的水平和要求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就避免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限制。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由人机交流而产生的放松环境能消除他们在教室中面对老师或其他同学而产生的那种焦虑情绪。有些学生不愿在课堂中表达他们的思想,但却愿意在博客中发表他们的看法。他们在博客中发布他们所发现的,向同伴展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他们有了更多使用英语、用英语讨论的机会。通过博客学习,那些学生的一些观点被别人接受并受到尊敬,他们就会感到有种成就感。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讲,博客学习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长期学习目标文化的兴趣,从而产生一种长期的自发、自主的学习。
3.2.2技术层面。文化教学被认为是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对于外语教师而言,这绝非易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在寻找适当方法的过程中已求助于信息技术来传授文化课。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应运而生,它与文化紧密相关。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设计CALL课程时把语言和文化分离是不可能的,因为CALL是有关语言的,而语言则是最好的文化问题。
和其他网上交流方式一样,博客在近几年得到了大范围的流行,被认为是能够提供真实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的有效工具,使全世界的人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博客激发了人们之间交流的动机,加强了用目的语写作,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意识。
3.2.3 跨文化教学角度。从跨文化教学角度来看,博客无疑是一种文化教学的好工具。 把博客作为一种文化教学工具,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采用体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教学材料而言,博客可以提供以网络为基础的动态学习材料以满足真实性及现代性的需要。
博客能够提供较好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博客可以做为每个参与者的电子学习档案,从这个档案中可以清楚的得知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在文化学习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
筆者认为由于英语教学时间有限,博客作为一种文化教学工具,不适合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使用。它的教学功能应当在课外体现出来。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博客中进行学习活动,使博客成为一种文化教学的辅助工具,以真正促使学生学习相关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本国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3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课堂的文化教学相比,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有诸多优势。
首先,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保证了对学生有益的多样化的,多变量化的动态的文化教学信息。
其次,网上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学生都可以在课后进行博客上的文化学习。
第三,博客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合作学习环境,在这里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同时的,也可以是异时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对某个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相互交流他们在文化学习的经历,或是自行发布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其他同学学习。
显而易见,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与基于课堂的文化教学主要不同在学习模式的转变。在博客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而老师则是指导者、见证人、共同学习者。老师将不再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文化信息,而是提供带有问题的相关文化现象,为学生创建了个适当的学习环境,而老师选择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文件,也可以是视频或者相关的网络链接。当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这些材料,但由于课时限制的原因,只能在课外提供这些材料,以供学生课外学习,鼓励他们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
3.4不足
当然,正如传统的课堂一样,博客教学也不可能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毕竟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因此在使用博客时有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如参与者的积极性、信息的及时反馈及内容的及时更新等。但是只要使用者熟知并事先做好准备,这些不足还是可以弥补。
4.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的活动设计
4.1总则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老师不应只简单地传授文化知识,否则,学生会失去在博客中进行文化学习的兴趣。在决定应教什么及如何教的时候,老师肩负着主要的任务。因此,精心设计的博客活动是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的关键。
既然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者,即跨文化的人,在现代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差异。张红玲(2007:232- 241)总结了跨文化教学中的十个教学原则与方法,即:
1)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
2)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3)调动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潜能和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教学;
4)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规律,逐渐从具体、直观的、与学习者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实用主题过渡到间接、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 5)平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挑战性,向学习者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6)说教式的知识传授法(didactic approach)与体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experiential approach)相结合;
7)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培养是文化教学的重点,文化学习方法的探索是跨文化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8)教学内容和过程应该情景化(contextualized)和个人化(personalized);
9)外国文化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本族文化不断反思,并将本族文化与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
10)尊重学习者,注意因材施教。(张红玲,2007)
笔者认为在设计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活动中,这些原则与方法可以予以考虑。
4.2活动设计
1)创建博客。创建博客是这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使用现成的博客工具。互联网中有不少免费开放的博客工具。教师可以先建立自己的博客,然后将学生的博客与老师的博客相链接,通过教师的编辑,组成所谓的“班级博客”。这样,老师便可以直接通过链接的地址,访问每个学生的博客,查看他们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
2)教学内容。根据束定芳、庄智象(1996)提出的文化导入三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导入博客中的文化内容可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文化内涵词,英语国家的一些历史,习俗,价值观等,非语言交际,或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突发事件的案例等等。
根据Cullen (2000),在文化教学中,介绍一种文化的细小对比是有用的,能够展现不同的“卖点”,比如:吸引人的VS令人震惊的;相似处VS不同处;历史的VS现代的,老年人VS年轻人。同时,教师也需牢记一点,不要选择太难的东西,太难的内容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文化的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确信他们选择的文化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吸引人的,因此要挑选有意思的内容,然后再以一种让学生参与的方式来呈现,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能做的是提供学生学习文化的方法,而不是所有的内容。
3)活动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在博客中可以采用许多活动方法,比如讨论、比较、文化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研究与团队合作等。师生们可以在他们的博客中开展文化教学活动,就相關的材料进行讨论、比较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不过不像在传统的课堂上那样用口头表达,而是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由于基于博客的文化学习是一种课外学习,虽摆脱了时间的限制,但至少一周也要安排一次,如果间隔太长,学生就会失去利用博客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每周更新他们的博客内容,可以是阅读、音频、视频等,规定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同时,教师需要及时检查,积极反馈,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不至丧失学习兴趣。
5.结语
美国语言教育学家Winston Brembeck (1977)曾经说过:“To know another’s language and not his culture is a very good way to make a fluent fool of one’s self(采取只知其语言不知其文化的教学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傻瓜的好办法。)”谨记这一点,高校的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教师应记住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不可分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应该在每次教学过程中和活动中都要有所体现。
利用博客,把课堂延伸至课外,使之成为文化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这样就可以改善传统课堂中由于课时而引起的文化教学不足的情况。这不仅是外语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利用博客辅助文化教学,安排合理的内容及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新的了解,还能增加学生学习中外文化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以达到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eatty, K.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Cullen, B.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Teaching Culture in the EFL Classroom [J].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Vol. VI, No. 12, December, 2000.
[3]Hall, J. K.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005.
[4]Levine, D.R., & M. B. Adelman. Beyond 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0.
[5]Liaw, Meei- ling. E-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Vol.10, No.3, 49- 64,2006.
[6]Moran, P. R.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003.
[7]Schmidt, J. Blogging practic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J].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article 13, 2007.
[8]柴迎红,秦罡引,崔丽.博客辅助英语教学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4:46- 48.
[9]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0]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2003,2:73- 76.
[1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2]谭翠燕,蔡行乞,王诗华.博客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J].文教资料,2006, 7:127- 128.
[13]王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课题项目: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及实践—基于博客的文化教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B057。
作者简介:
邱晓芬,女,硕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