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年以后,张艺谋终于拿出了一部和《活着》旗鼓相当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获得者克里斯蒂安·贝尔与导演张艺谋在影片《金陵十三钗》中重组了好莱坞电影的新模式。11月12日,张艺谋和张伟平在美国出席了针对好莱坞外国新闻协会(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所举行的电影放映会。“反响非常好。”张艺谋说道,“有超过30个协会成员带着家人出席,结束后他们告诉我这是我迄今创作的最完整的故事主线。他们问了许多关于我和贝尔如何合作的问题。”
“过去,外国角色几乎都是摆设,他们没有血肉和个性。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将东西方有机结合起来的电影。并且这部电影将真正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张艺谋女儿张末对美国记者说。
张艺谋有所不知的是,他和贝尔的电影道路早在20年前就有所交集。那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Telluride 镇举行的电影节上,17岁的贝尔目不转睛地观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从那天起,贝尔就十分崇拜和尊敬张艺谋。
从导演生涯开始,张艺谋就有意使用新人演员,这些演员包括巩俐、章子怡等人,此后都凭借张艺谋的电影一炮走红。这一次,张艺谋沿袭了他一贯的做法,片中饰演女学生和妓女的演员都是来自南京的新人,以确保应景的口音。其中包括13岁大的张歆怡,她在影片中扮演书娟,并是影片的旁白。“当你起用新人时,他们往往能展现非常真实、与众不同的表演。”张艺谋说。
张艺谋还想让日本演员扮演日本皇军。这是一个很棘手的想法,因为日本政府从未承认过当年暴行确实发生过,只承认军队的死伤。“操作起来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我相信每个为电影工作的人都决定把历史放在一边,只专心于故事本身”,张艺谋说道。
和张艺谋的轻松不同,制片人张伟平一点也不轻松。在国内电影发行业界人士测算,《金陵十三钗》的票房须达到至少10亿元才能收回投资成本。此前,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是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票房超6亿。
梦寐以求的好剧本
新民周刊:你上次接受我采访时说,导演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个好剧本,《金陵十三钗》是这样一个好剧本吗?
张艺谋:好剧本的成型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我自己觉得需要不断的打磨,首先严歌苓的小说原作有这样的好基础,刘恒的剧本又给了最有力量的一跳,当他写出第二稿的时候,我就觉得电影可以开始了。
我以前的电影,往往要花很大的力气在剧本上,到我拍片的时候,往往精力已经用掉很多。这次刘恒的剧本给了我最有力量的一个支持,他的二稿完成后,我组织了很多次的讨论会和神仙会,让文化精英们提意见,包括我自己也动笔,反复再去修改等等。这中间又过了好几年,我又继续把刘恒严歌苓叫回来,不断润色,反复打磨。最后的电影剧本,是集合了两位作家和很多朋友的意见,所有的智慧都融汇在一起,现在来看也很难分出,哪一句是谁的了。
我还是那句话,剧本是电影最重要的基础,花再大的力气再长的时间,也不为过。我现在的终极目标:希望下一次再有运气碰上一个好剧本,碰上好编剧。
新民周刊:你要拍一个不一样的电影,这个“不一样”在哪里呢?
张艺谋:如果孟书娟活到今天90多岁,让她回忆,让她反复地对媒体讲她的故事,每一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都出来讲,最后她会迷失到这个混乱的回忆中去。她会所有的事情都记不清了。
演孟书娟的小演员,她那双眼睛非常漂亮,我选她的时候,她的眼睛有的时候给我很多内容。我觉得她是一个有想法有思想有幻想的女孩,又有一点忧郁,有点早熟,都是我们要的东西。这段历史,在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孟书娟脑海里记住了什么,她的眼睛记住了什么,这其实就是我们的特色。
我自己是这样想的:这个小女孩没有记住残酷,她记住了美丽,就像我们人的本性,我们愿意忘却那些痛苦,我们记住了一些美好,我相信是这样子,似乎是我们人类一种本能的东西,所以我相信90多岁的孟淑娟最后的记忆应该是美丽的。
孟书娟这种主观的回忆,瞬间的记忆,带来的一种美丽,这些画面很可能在电影的篇幅中占得不长,但是它是一个杠杆,它可以撬动一个感觉,让这部电影成为可能。
新民周刊:严歌苓的小说你是2006年看到的,什么时候找的刘恒写剧本?
张艺谋:大概是2007年吧。第一稿的整个创作过程,完全是在摸索,难度很大,比如我们把小说中两个外国人合成一个,还有很多我非常颠覆性的想法,因为要把它还原成一个电影嘛,所以就从小说里的许多元素中变来变去的。
刘恒写得很艰苦,他是至今为止我唯一看到的一个作家,在写剧本前,往往会把电影里的人物,弄厚厚一本人物小传,每个人物都是有祖宗八代的历史,一个个都给他写出来,这个太厉害了。第一稿给了我们一些砖头、瓦块,给了我们一些材料,但是还不确定,后来我又跟刘恒谈剧本,当时奥运会已经很紧张了,但是还是抽空跟刘恒谈,希望他再写一稿。谈了一段时间之后,刘恒说好,那我静下心来再写一稿。后来读到他的第二稿,我就很高兴。他的第二稿是真见功力,真的是写出了许多许多电影中要的东西。
贝尔失控的三次眼泪
新民周刊:你是怎么找到克里斯蒂安·贝尔的?
张艺谋:我希望在好莱坞找到一个演员,而不是找到一个明星。我们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最后所有的人都认为贝尔是最合适的人选,我当时听说是他以后我觉得好像有缘分一样,因为你想他小时候来上海拍《太阳帝国》,你觉得就像中国的轮回一样,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贝尔一定是最合适的。谈得差不多了以后我才去美国见的他,去他家里面,跟他讨论剧本。
有一个细节我很感动,之前我们通过电话,他说我需要看一些什么东西?我给他推荐了一些英文的书籍,结果我那天去他家的时候剧本全摊在桌子上打开,而且正在读,旁边有笔。其实那时候大家还在谈剧本,还没有签约,我觉得他已经在做准备了。从找到他跟最后跟他的合作,都是一个很有运气的最好的选择。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待贝尔的表现?
张艺谋:因为他的发挥,这个角色显得有声有色。整个剧本最核心的地方,就是约翰这个人物的转变。我们设想了他殡葬师的身份,最后把由他亲手装扮的美丽十三钗送上卡车。电影里的很多处理和台词,也有贝尔在其中有效的劳动。这个角色原先是到上海,最后被逼去南京的,他觉得这个从流浪汉到英雄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是最有意思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正义,就沒有故事的感觉了。
严歌苓把台词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文。贝尔把书面台词变成口语,变成贝尔那个人物,他把那个人物从哪来的,从美国哪个镇上来的,都有设计。贝尔很强大,会说无数种口音,我一次听他打电话,就变了三种口音。贝尔演的前半段,很多美国人看了都很开心,很多次在笑。当时我就很有体会。他的母语,那些人都能领悟。
新民周刊:这是你第二次用外籍的男主角,请比较高仓健和贝尔的表演。
张艺谋:他们都是优秀的演员,高仓健他就不用说了,他是我年轻时的偶像,老戏骨,演技派,炉火纯青,今天已经是日本天皇级的演员了。贝尔是后起之秀,他演这个电影的时候,只有36岁,他是演技派,这是公认的。
为什么会选贝尔?因为这个演员他塑造人物,就是以多变、善变被大家所接受的。上一个是这样,下一个完全不同,在形体上就吓你一大跳。他真的是可以下这个苦功来做这个事情,所以他这种对演技孜孜不倦的要求,求变的这个能力,都是我们需要的。
“过去,外国角色几乎都是摆设,他们没有血肉和个性。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将东西方有机结合起来的电影。并且这部电影将真正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张艺谋女儿张末对美国记者说。
张艺谋有所不知的是,他和贝尔的电影道路早在20年前就有所交集。那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Telluride 镇举行的电影节上,17岁的贝尔目不转睛地观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从那天起,贝尔就十分崇拜和尊敬张艺谋。
从导演生涯开始,张艺谋就有意使用新人演员,这些演员包括巩俐、章子怡等人,此后都凭借张艺谋的电影一炮走红。这一次,张艺谋沿袭了他一贯的做法,片中饰演女学生和妓女的演员都是来自南京的新人,以确保应景的口音。其中包括13岁大的张歆怡,她在影片中扮演书娟,并是影片的旁白。“当你起用新人时,他们往往能展现非常真实、与众不同的表演。”张艺谋说。
张艺谋还想让日本演员扮演日本皇军。这是一个很棘手的想法,因为日本政府从未承认过当年暴行确实发生过,只承认军队的死伤。“操作起来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我相信每个为电影工作的人都决定把历史放在一边,只专心于故事本身”,张艺谋说道。
和张艺谋的轻松不同,制片人张伟平一点也不轻松。在国内电影发行业界人士测算,《金陵十三钗》的票房须达到至少10亿元才能收回投资成本。此前,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是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票房超6亿。
梦寐以求的好剧本
新民周刊:你上次接受我采访时说,导演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个好剧本,《金陵十三钗》是这样一个好剧本吗?
张艺谋:好剧本的成型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我自己觉得需要不断的打磨,首先严歌苓的小说原作有这样的好基础,刘恒的剧本又给了最有力量的一跳,当他写出第二稿的时候,我就觉得电影可以开始了。
我以前的电影,往往要花很大的力气在剧本上,到我拍片的时候,往往精力已经用掉很多。这次刘恒的剧本给了我最有力量的一个支持,他的二稿完成后,我组织了很多次的讨论会和神仙会,让文化精英们提意见,包括我自己也动笔,反复再去修改等等。这中间又过了好几年,我又继续把刘恒严歌苓叫回来,不断润色,反复打磨。最后的电影剧本,是集合了两位作家和很多朋友的意见,所有的智慧都融汇在一起,现在来看也很难分出,哪一句是谁的了。
我还是那句话,剧本是电影最重要的基础,花再大的力气再长的时间,也不为过。我现在的终极目标:希望下一次再有运气碰上一个好剧本,碰上好编剧。
新民周刊:你要拍一个不一样的电影,这个“不一样”在哪里呢?
张艺谋:如果孟书娟活到今天90多岁,让她回忆,让她反复地对媒体讲她的故事,每一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都出来讲,最后她会迷失到这个混乱的回忆中去。她会所有的事情都记不清了。
演孟书娟的小演员,她那双眼睛非常漂亮,我选她的时候,她的眼睛有的时候给我很多内容。我觉得她是一个有想法有思想有幻想的女孩,又有一点忧郁,有点早熟,都是我们要的东西。这段历史,在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孟书娟脑海里记住了什么,她的眼睛记住了什么,这其实就是我们的特色。
我自己是这样想的:这个小女孩没有记住残酷,她记住了美丽,就像我们人的本性,我们愿意忘却那些痛苦,我们记住了一些美好,我相信是这样子,似乎是我们人类一种本能的东西,所以我相信90多岁的孟淑娟最后的记忆应该是美丽的。
孟书娟这种主观的回忆,瞬间的记忆,带来的一种美丽,这些画面很可能在电影的篇幅中占得不长,但是它是一个杠杆,它可以撬动一个感觉,让这部电影成为可能。
新民周刊:严歌苓的小说你是2006年看到的,什么时候找的刘恒写剧本?
张艺谋:大概是2007年吧。第一稿的整个创作过程,完全是在摸索,难度很大,比如我们把小说中两个外国人合成一个,还有很多我非常颠覆性的想法,因为要把它还原成一个电影嘛,所以就从小说里的许多元素中变来变去的。
刘恒写得很艰苦,他是至今为止我唯一看到的一个作家,在写剧本前,往往会把电影里的人物,弄厚厚一本人物小传,每个人物都是有祖宗八代的历史,一个个都给他写出来,这个太厉害了。第一稿给了我们一些砖头、瓦块,给了我们一些材料,但是还不确定,后来我又跟刘恒谈剧本,当时奥运会已经很紧张了,但是还是抽空跟刘恒谈,希望他再写一稿。谈了一段时间之后,刘恒说好,那我静下心来再写一稿。后来读到他的第二稿,我就很高兴。他的第二稿是真见功力,真的是写出了许多许多电影中要的东西。
贝尔失控的三次眼泪
新民周刊:你是怎么找到克里斯蒂安·贝尔的?
张艺谋:我希望在好莱坞找到一个演员,而不是找到一个明星。我们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最后所有的人都认为贝尔是最合适的人选,我当时听说是他以后我觉得好像有缘分一样,因为你想他小时候来上海拍《太阳帝国》,你觉得就像中国的轮回一样,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贝尔一定是最合适的。谈得差不多了以后我才去美国见的他,去他家里面,跟他讨论剧本。
有一个细节我很感动,之前我们通过电话,他说我需要看一些什么东西?我给他推荐了一些英文的书籍,结果我那天去他家的时候剧本全摊在桌子上打开,而且正在读,旁边有笔。其实那时候大家还在谈剧本,还没有签约,我觉得他已经在做准备了。从找到他跟最后跟他的合作,都是一个很有运气的最好的选择。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待贝尔的表现?
张艺谋:因为他的发挥,这个角色显得有声有色。整个剧本最核心的地方,就是约翰这个人物的转变。我们设想了他殡葬师的身份,最后把由他亲手装扮的美丽十三钗送上卡车。电影里的很多处理和台词,也有贝尔在其中有效的劳动。这个角色原先是到上海,最后被逼去南京的,他觉得这个从流浪汉到英雄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是最有意思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正义,就沒有故事的感觉了。
严歌苓把台词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文。贝尔把书面台词变成口语,变成贝尔那个人物,他把那个人物从哪来的,从美国哪个镇上来的,都有设计。贝尔很强大,会说无数种口音,我一次听他打电话,就变了三种口音。贝尔演的前半段,很多美国人看了都很开心,很多次在笑。当时我就很有体会。他的母语,那些人都能领悟。
新民周刊:这是你第二次用外籍的男主角,请比较高仓健和贝尔的表演。
张艺谋:他们都是优秀的演员,高仓健他就不用说了,他是我年轻时的偶像,老戏骨,演技派,炉火纯青,今天已经是日本天皇级的演员了。贝尔是后起之秀,他演这个电影的时候,只有36岁,他是演技派,这是公认的。
为什么会选贝尔?因为这个演员他塑造人物,就是以多变、善变被大家所接受的。上一个是这样,下一个完全不同,在形体上就吓你一大跳。他真的是可以下这个苦功来做这个事情,所以他这种对演技孜孜不倦的要求,求变的这个能力,都是我们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