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鸟的传说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y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很久以前,白鹭岛附近住着很多渔民,这些渔民每天過着怡然自得的生活:白鹭在渔船上方飞舞,放眼望去,水天一色,鸥鹭齐飞。
  渔民阿亮和母亲相依为命,父亲在他五岁时就病故了,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且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视物。阿亮闲时就吹笛子给病榻上的母亲听,同时自己也可以解解闷。
  初夏的一天傍晚,夕阳洒在水面上,金光跳跃。阿亮驾着船在水里穿梭了一天,只捕捉到几条小鱼,有点沮丧。在路过一处断石桥旁时,阿亮看见一只受伤的白鹭在水边不停挣扎,嘴被一只大大的河蚌夹住,翅膀不知被啥撕扯掉了数片羽毛,不停地滴血。阿亮赶紧掰开河蚌,把白鹭救下。在白鹭的身子下面还有五只白鹭蛋,阿亮拾起蛋感觉运气不错,哼着曲一路回家。
  阿亮回到家,给受伤的白鹭上了药进行简单包扎,就准备用白鹭蛋给母亲做碗煎蛋面。当他拿起白鹭蛋时,白鹭哀鸣着向他扑来,阿亮放下蛋,明白了这是白鹭的孩子,他用稻草做了个窝,把几只蛋放进去,又给了白鹭一些食物和水。
  一连十多天,阿亮忙得忘了孵蛋的白鹭。有一天当他记起时,偷偷过去看,看到这白鹭和另一只白鹭一起在忙活。另一只白鹭负责送食物,受伤的白鹭的伤已大好,专心在孵蛋。阿亮给白鹭留了些吃的,又忙去了。不知不觉又十多天过去了,这天,阿亮起了个大早,他补好渔网准备去撒网捞鱼,他不敢像其他渔夫那样走得很远,因为母亲病了,中午要给她熬药做饭。他撒好网,在等鱼儿入网的间歇里,他摸出笛子吹奏起来。这时,一只大白鹭领着几只小白鹭摇摇摆摆地走来,阿亮定睛一看,正是他救下的那只白鹭和它的孩子们。这几只白鹭随着笛声的旋律慢慢舞动着,看得阿亮越发惊奇。他试着把曲子的节奏放慢,不承想白鹭们的舞动也由欢快变得优雅。阿亮明白了,白鹭能听懂他的笛音,他开心地给大白鹭取名“仙仙”。从此仙仙和孩子们就成了阿亮家的常客,时常给他的笛音伴舞。
  这年连续干旱,收成不好,入冬了阿亮也没储存多少粮食,因此每天不得不早出晚归捕鱼,但仍然收获很少。一天,天快黑尽了,眼见没啥收获,阿亮想再撒一网就收网,可是往哪儿撒呢?此时仙仙来了,把他引向断桥边,阿亮看见桥洞边有一大片绿色植物,扒开伞形叶子,挖出一根红薯状的根茎,好像是人参!阿亮高兴极了,把仙仙抱起来亲了亲,立刻动手挖了起来,不一会就装满小鱼篓,满载而归。
  阿亮用挖来的野参给母亲熬汤喝,母亲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阿亮挖了很多野参晒干去集市卖,用卖参的钱抓药,母亲的眼疾也治好了。母亲看到了美丽的仙仙和它的孩子们十分高兴。阿亮出外捕鱼时,仙仙和它的孩子们就成了母亲的伴儿。阿亮跟母亲说想拿卖参的余钱去修断桥,方便人们通行。母亲很支持他的想法,儿子的善良让母亲很欣慰。于是阿亮运来石料,一有空闲就修桥,他的义举得到乡亲们的支持,这座石桥很快就修好了。阿亮认为是因为仙仙得来的天赐,就给它取名天赐桥。阿亮的善举也赢得了邻村小玉的芳心,他娶了同样朴实善良的渔家女小玉,一家人都很善待仙仙。他们又把野参种在屋后,这就是后来的金堂特产“明参”。
  次年七月,沱江大汛,江水混浊不能饮用,岛四周茫茫一片。村民们在岛内掘井,连掘一十三口皆为浑水。在大伙又累又饿之时,一群白鹭飞来,领头的仙仙绕某地飞旋三日而不去,阿亮让大伙就在那个地方挖掘,果然井水甘甜清冽,成为全岛的饮用水源。人们就把这口救命的井称为“白鹭井”。
  岛上的人家都以捕魚为生,沱江两岸的交通靠渡船来维系。一天,阿亮和村民乘坐的大船行至江心,水流倒旋,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船只在狂风暴雨中摇摆,眼看就要倾覆。江流湍急,危急万分,却无人听见呼救之声。黑压压的乌云下,这时一只白鹭飞来,猛撞岸边的铁钟,舍身而亡。渔民们听见钟声,纷纷划着渔船冲向江心,将落水者全部救起。阿亮认出舍命救了自己和大伙的白鹭就是仙仙,阿亮非常伤心,将仙仙葬在岸上的铁钟之下。
  大伙感念白鹭的救命之恩,将形似白鹭展翅形状的岛命名为“白鹭岛”,以纪念舍身示警的白鹭。
  (发稿编辑/黄素萍)
其他文献
長得幽默
期刊
沈佳佳的儿子今年七岁,每到雾霾严重的时候都会肺部感染,一直反反复复的。今年儿子又犯病了,前前后后到医院治了两个多月才有所好转,这让沈佳佳夫妻俩伤透了脑筋。  丈夫说:“城里的雾霾太严重了,小孩受不了。我有个远房亲戚虽然不住在乡下了,但还有个老房子在乡下。那里的空气好,是个天然氧吧,让儿子去那里住一段时间吧,也许他的病就好了。”虽然沈佳佳不是十分认同丈夫的话,但这也许是一个办法。为了儿子,沈佳佳收拾
期刊
有个推销员干了没多久就丢了这份差事,整天怨天尤人。  朋友關心地問道:“是不是因为你没有做好宣传?”  他哭丧着脸回答:“不,我认真做好宣传了。”  “你是怎么说的?”  “我对每个人说:我们的产品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  “你推销的是什么?”  “手表。”
期刊
清朝末年,桂中腹地的壮乡里有一个小神童,名叫苏小明。他从小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之类的蒙学读物,他都能倒背如流。  一般来说,孩子到六岁才开始发蒙入学,但苏小明五岁就发蒙了。苏小明由于年纪小,玩心未泯,总是坐不住。在学堂里听课时,他不是动手就是动脚,总要招惹一下左右邻桌,跟同学们叽叽喳喳。但无论上什么课,他总是一点就通,过目成诵,明明年纪比别人小,学业却总是名列前茅。
期刊
我入住酒店后,發现房间烟味太重,于是打电话给前台,对方说:“您稍等,我們来给您做无烟处理。”我心想,现在科技真发达。  五分钟之后来了个服务员,打开房间的所有窗户,然后走了。
期刊
清明节前一天,壶兰镇的冯凯开车载着供品和鲜花,一大早就赶往墓园去祭拜去世已有四五年的老爹。  赶早空气好,而且路上也没那么拥堵。可下了车,前脚刚走进墓地,就隐约听到一阵啜泣声。  想不到,有人比他来得还早。冯凯循声望去,一个白发苍苍、看上去估摸有七旬的老太太跌坐在一座墓碑前,怔怔地出神,还一直淌眼泪。那情景看得人心里酸酸的,不好受。  这么大岁数独自来祭扫,估计是家里没啥亲属了,冯凯心里嘀咕着,从
期刊
这天上午,王大宝正躺在床上玩手机,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胡同口阿梁早餐店的老板梁成武。王大宝忙开门请他进来,还笑呵呵地打趣:“梁老板,你咋有闲工夫到我家来了?”  梁成武着急地说:“王大哥,我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来求你了。”王大宝忙問他遇到了啥难事。梁成武说,他老娘得了急病,被送去了医院,需要五万块钱押金,他弟弟左凑右借,只凑到了两万,只好打电话找他要。他刚刚交了房租又进了货,手上没
期刊
清朝时,唐镇县城里有一家大杂货铺子叫作“好利来”,掌柜的姓江,做生意是一把好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卻不想福薄命浅,一病不起,英年早逝。临终时,江掌柜拉着才成年的儿子江四海的手,叮嘱他跟着“益四方”的柳掌柜学习做生意。  江四海虽然聪明伶俐,平时跟着父親学了不少生意上的技巧,可是独掌门户采购货物还是有点担心拿捏不准,于是听从父亲的遗嘱,主动向柳掌柜讨教。  “益四方”也是一家大杂货铺子,善于经营的柳
期刊
弯月如钩。朦胧的月色中,梯田里的一个稻草垛边,凤英正焦急地注视着村头的小路。忽然,春光从稻草垛后闪出,一把抱住了凤英。  “哎呀,吓死我了!”凤英娇嗔地推开春光,伸出右手一把拧住春光的耳朵,生气地问,“为什么迟到?”  “哎哟,轻点!”春光痛得直叫,“阿爸让我喂马,所以来慢了!”  凤英松开了手:“再迟到,我就不理你了!”  “好,我保证!”春光笑嘻嘻地说,把头凑近了凤英的脸,想要留下个吻。  “
期刊
良知县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任知县,虽然俸禄微薄,但他不仅从不收取贿赂,还时常接济乡邻,为穷人解燃眉之急。  这天吃过晚饭,良知县漫无目的地散步。月光明亮,微风宜人,不知不觉,他走到了离县城三里多远的罗河岸边。良知县正想坐下休息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声响,他扭头一看,见是一位老者正在夜钓。良知县兴致大发,当即走过去问:“老人家,在钓鱼哪?”  老者乐呵呵地回答:“是啊,你看这鱼多肥、多大!”良知县心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