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造屋(四)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vvu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老爸造屋,最让他骄傲的是第三次,几乎可以说,那是他和老妈最得意的作品。
  故事得从1974年夏天说起。当时,正值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爸妈不甘心,到处托人找关系,送我到盐城市农机修造厂去学车工,把我交托给塘洼出生的鹏外公。鹏外公是当时的江淮动力机械厂的组装车间总调度,在我眼里是个能量了得的大干部。
  我每晚和他同睡一张床,一人一头。他说他睡觉很沉,怕我掉地上,就让我睡床里边。他白天上班很忙碌,晚上倒头就鼾声起伏。常常是一个翻身,连同棉被一起带动。我怕惊醒他,不敢随着一起翻身,只好安静地享受着半爿有被半爿无、半是温暖半是凉的复合睡感。早晨醒来后,他发现我被子没盖好,便会委婉且疼爱地批评我:“有那么热吗?会着凉生病的!”然后,帮我盖上被子,便去车间忙碌了。
  我不知道鹏外公年纪多大,但我总觉得他是属兔的,是我生命中的六合贵人。在他的帮助下,我学了一身本领。半年时间,车、钳、刨、钻样样“出师”。他很高兴,对我爸妈说:“这孩子灵,你们赶紧帮他找单位,上班挣钱!”
  老天总是捉弄人。因为我是农村人口,劳动力必须归田,无论到哪个工厂考核上班,最后保准没几天,大队公函必到,索人回家。
  2
  直到1976年的秋天。叫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四人帮”倒了,又听小道消息说,可能恢复高考。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喜事啊!做梦都想着自己的子女能出息的父母,隐约感觉到了巨大的希望。
  为了不影响一天劳动之后的休息,也为了争取更多时间给我们学习。当然,更是因为当时的条件有限,夜间照明靠的只有煤油罩子灯,如果稍微时间长一点,家里人都会是“黑鼻孔”。于是,爸妈几次密商,提出了一个宏伟的建屋计划,而且是说造就造。
  我很好奇,用什么建呢?一样东西都没有。
  第二天,我便成了老爸的“跟屁虫”,表面看,全面协助老爸,暗地里,想全程参与,摸清底细。当然,还有我的二弟、大妹们。
  3
  屋基选择在主屋东南方,紧挨增产大沟西侧,向前方100米,就是致富桥。
  身高1.76米的老爸,双手反背着,在老宅东南方这个二分地上,左跨跨,右跨跨。然后,让我配合着扯拉着细草绳,左一下,右一下,丈量着。老爸拿起榔头和木桩,南边钉下五根桩,后面钉下三根桩,一个八尺宽、丈三长的屋基雏形就有了。
  我很诧异,屋子的朝向为什么不和南北向的增产大沟平行呢?
  “保持与家中主屋向位相同;适当偏东南方向是我们这里世世代代砌屋子时的习俗。”老爸一边用锹挖着屋根脚,一边向我传授着,“基本朝南,夏天风从门口进来,北窗出去,屋里通透凉快;适度偏东,寓意是紫气东来。”
  “屋基应该越实越好,为什么要把土翻松呢?”我又缠着老爸问。
  “这叫先松后实。翻一下,看屋根四周土层结构的松实是否差不离,万一有特殊地方土质过松就要在下面垫一些碎砖之类,然后,适当洒水,再用夯来夯实。”
  我心想,原来造一座房子,里面还有不少学问呢。
  4
  这夯屋根脚很好玩,一个木质的夯,下面镶一块大石头,上面绑了交叉四根绳子,四人拉绳,两个人抓着绑在上面的横杠。一声令下,夯便上下起伏,随着“嗨呦,嗨呦”的号子声,木夯连续击打地面。累了,大家休息;休息好,再继续。根脚处凹下去后,上面铺上泥土,再打,直到四周夯实填满。然后,在屋的四角砌上几块土脚,算是根脚工序告一段落。
  接下来是砌墙。过去没有现在建屋时常用的窑砖,只能用泥土垒墙。
  第一关就是如何选择和制作能够垒墙用的又硬又粘的墙土。黄沙人发明了人踩、牛踩和石夯的方法,硬是把沙土和水踩熟,像面点师搓揉手中的面粉一般,制作出韧性十足的墙泥来。
  我们家没这么大的动作。刚收割的稻田里,老爸选好了一段,然后把我们姊妹兄弟的小脚都赶进去,反复地闹腾了一段时间。小弟妹们都十分乐意,以为这是最有趣的游戏。
  然后,半小时左右,醒一醒。“醒一醒”是方言,就是等一等,稍微吹一吹水氣,再诊断墙泥质量如何。当家人觉得黏性、强度等都比较合适,便可以开始下一道工序。而我们早就心急了,只等爸爸一声令下,然后,取稻田土,开始砌墙。
  (未完,待续)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Q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花季少年失足走上犯罪道路。在相關部门的帮教下,少年在服刑期间积极学习西点烘焙。少年回归社会后靠摆摊卖早点生活,后来成功注册餐饮公司,拥有19家连锁加盟店。致富后,她不忘回报社会,主动照顾社区8名孤寡老人的生活。看到这个新闻,特别感动。这个少年改过自新背后一定包含很多人的关爱帮扶。请问省委、省政府等各部门是如何帮助失足少年迷途知返、开启新人生的?  A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
期刊
这节课,开始上《古诗两首》中的《草》。学生齐读了诗之后,我要求他们提问题,谈想法。  坐在第一排的黄城问:“老师,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说完,他看着我等我回答,其他学生也像他一样静静地注视着我。以往,我会很快回答,或者把问题再抛给全体学生,而今天,我却有了另一个想法。  我对黄城说:“请你把问题再问一次,不过要把开头的‘老师’改成‘同学们’。”  黄城觉得奇怪,抓抓脑袋:“为什么呢,老
期刊
一  当你身在庐山之中,看不见整座山的全貌,意识不到这座山对你的作用和意义,或许是一种常态。在国内时,我热爱自己的国家,但从来没想过自己要为祖国做什么。直到漂洋过海,远离了故土家园之后,我才意识到,“祖国”这个词从来不是一个政治口号,或者一个遥远空泛的概念。它是一片养育了你,成就了你,并将始终支撑着你的广袤土地,与你以及你的一切,紧密相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留学生们随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出国门,
期刊
哈哈哈,哈哈哈……教室里的笑声一浪接一浪。  孩子们为何笑得这么开心?那就跟随镜头走进教室看一看吧。  我正在上课,忽然感觉鞋跟有点不对劲,感觉右脚踩下去,比左脚落地时候有点偏低。这不是小品里赵本山说的“一米六、一米七”吗?  本来很有弹性的橡胶鞋掌,现在不但很硬,还有一股劲,直抵我的脚跟,鞋底不时地发出“呲呲”和“蹬蹬”声,非常刺耳。  我的心里纳闷极了,右脚上的鞋到底怎么回事?趁孩子们默读课文
期刊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刊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征文大赛活动。同学们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视角,在作文中生动展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个人的幸福生活,自觉把少年梦与中国梦、个人成长与祖国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下是部分优秀作品选登,与读者分享。  寒假里的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回老家。一路上,一辆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而过。妈妈感慨地说:“
期刊
小宝宝 小宝宝  妈妈的小棉袄  你噘着嘴 你好沉醉  你用力地喝饱饱  哦,怀中小宝宝  糯糯的小蛋糕  你的梦乡里  有没有彩虹泡泡  有没有公主城堡  仍感慨奇妙  如何走到今朝  是前世多少缘分  才换来此刻的拥抱  看你一天天长大  其实我一天天在变老  这暖暖的母爱  诠释无限的美好  等到你蹦蹦又跳跳  等你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我们的爱  也将悄悄切换频道  所以呀所以好骄傲  现
期刊
王笑梅坚守:崛起一所名校  王笑梅出生于教师之家,父亲是农村初中的校长,母亲是农村幼儿园的园长。从小感受到当地百姓对父母的尊重,初中毕业后,她以高分考入父亲的母校——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1984年,王笑梅被分配到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先后担任语文教师、副主任、副校长。  2003年,王笑梅竞聘成为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当时的通州实小陷入办学低谷,负债2000多万元,发展举步维艰。王笑梅牢记自己
期刊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爱国主义精神,是孩子前行路上的灯塔。从小在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长大才能成为有民族大义、有家国情怀的人,才能懂得以国家为荣,才会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记得曾经刷爆朋友圈的一条消息:贵州一名小学生正冒雨奔向教室。当他跑到操场时正好国歌响起,他立刻伫立风雨中面向国旗敬礼。直到国歌结束,他才匆匆跑进教室。  孩子发自内心的尊敬,是他自然流露的爱国之情。他的举动让
期刊
养花,似乎是我一直以来的喜好,又似乎是有娃之后的特别用心。  晚上陪两宝玩,都是还不到上幼儿园年龄的小家伙,磨人得很。大宝在玩玩具,嘴里叽里咕噜着“1,2,3,5,7”,在数玩具小配件;小宝呢,跟在哥哥后面也能“1,2,5”乱接几个数字。  顺势利导,教大宝数数,从1依次数到10,有时候他数对了,有时候又错了。不得不承认,小孩子的接受能力超级强大,像海绵或磁铁,能从外界吸收好多东西,有好的,还有不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隆重集会,共同祝愿伟大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课间,校长孙刘华随机找了几个学生,问他们是否知道如何爱国,他们都说要努力学习。再问努力学习什么,他们都笑而不答。于是,孙校长专门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告诉学生们该如何爱国。  希望我们的小读者读完这篇文章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在国泰民安的年代,努力学习,不负韶华。  请努力学习,懂得有一个名字叫妈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