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山寨! 浅谈汽车工业的代工现象(上)

来源 :汽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多数人初次接触“代工”、“贴牌”这类名词是在家电或IT行业。在那里,相比“代工”或“贴牌”,人们更熟悉另一个单词: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相应的,还有OBM原始品牌制造商跟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比如马自达为Scion设计、生产iA车型,再贴上Scion的品牌,交给Scion去销售,此时马自达就是Scion iA的OEM厂商。
  不过,现时汽车圈还没那么多“O×M”,而且业界所谓的“代工”或“贴牌”,很多时候也是相对而言的。以Scion iA为例,它既可以说是马自达为Scion代工的产品,也可以看成是贴上Scion品牌的马自达2——只是这次“贴”得有些狠,差点毁容!然而,汽车圈里又确实有纯粹为他人作嫁衣的代工企业:用自己的资源,给别人研发、生产车型,然后贴上委托方的商标,再交回去。这类代工企业并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以及整车产品,是如同影子生产线一般的存在。
  有能力造车的幕后英雄
  说到汽车圈最有名的代工企业,非麦格纳莫属!麦格纳国际(Magna International Inc.)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多元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与奔驰、宝马、奥迪、克莱斯勒等众多知名汽车厂家都有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从车门模块的开发、制造到整车批量生产的广泛服务解决方案。其中,麦格纳斯太尔(Magna Steyr)作为麦格纳国际最大的全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汽车工程研发能力以及完善的整车制造资源,能为整车厂提供研发、测试、系统集成乃至小批量生产、生产高峰期调整和全套生产优化服务。
  麦格纳斯太尔的汽车工程实力有多雄厚?初代宝马X3从图纸设计到生产都是麦格纳斯太尔完成的(仅限第一代X3),而且麦格纳斯太尔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工厂还是宝马X3早期在全球唯一的生产基地。然而,宝马X3项目还不足以体现麦格纳斯太尔的“低调”,事实上,就连完全由斯太尔跟奔驰合作的奔驰G-Class,麦格纳斯太尔都愿意“隐名埋姓”,默默地从1972年开始研发、生产奔驰G-Class系列至今,因此今日的奔驰G-Class只有那三叉戟车标是奔驰的,其余部分都应该属于麦格纳斯太尔。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麦格纳斯太尔有如此强大的汽车工程实力,为何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而不推出自己的汽车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整车产品?对此,麦格纳斯太尔回答道:我们充其量只能做好几款车型的研发与生产,而那些汽车巨头却可以同时玩转好几个车系的多款车型。相对于麦格纳,他们就像恐龙一样庞大,而麦格纳的实力同他们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假如麦格纳推出自主品牌,并经营相应的车型,很可能品牌没做好,又与原来的合作伙伴形成竞争关系,从而丢掉客户,也丧失最擅长并已成规模的全球代工及工程服务市场。因此,虽然麦格纳有整车的研发与制造能力,但它依然是一家供应商,专心为其它汽车厂家代工生产车型。
  合作求双赢
  当然,像麦格纳这样专注代工N多年的企业在汽车圈内毕竟少数,更常见的是合作式代工:我拿出闲置的资源为你生产车型,对我来说,既避免设备闲置带来的浪费,又获得新型产品的生产经验,更有代工费可赚,一举多得;对你而言,则是生产成本得以节约,产能也有所释放;同时,你我双方还能以此为契机,在更多领域展开合作。这种互惠合作的代工模式在汽车圈很常见,比如马自达给Scion代工iA,而在多年前,铃木也曾给马自达代工生产Autozam AZ-1迷你跑车……只是,代工这件事在汽车圈里更像是“你懂的”游戏,代工产品并不会高调地亮明身份。然而,如今却有一家新生的中国车企明确表示以代工模式进入汽车领域,那就是凯翼。不过,眼下还不能认为凯翼是“汽车界的小米”。因为凯翼不仅产品源自奇瑞汽车,本身更与奇瑞汽车同属奇瑞控股集团。奇瑞汽车给凯翼代工生产C3与C3R,就如同在兰博基尼生产线拼装奥迪R8,充其量不过是集团兄弟互助而已,除非凯翼能如其所言,找到第二家代工车企,并开始生产凯翼独立研发设计的车型,那样才能名正言顺地称自己为中国首家“轻资产”汽车企业。而且,严格来讲,凯翼是“被代工”的一方,真正的代工模式应该跟麦格纳一样,为别人生产,甚至研发车型。
  事实上,当今还有产能闲置的厂家已很少,要么市场萎缩,工厂关闭;要么市场高速发展,产能不足,就算原本有空余的产能,现在也多被新能源车和电动车占用,因此大多数汽车厂家不会启用纯粹的代工模式,而是选择“贴牌”:共享资源,合作开发,在此基础上注入各自的家族基因,“贴”上自己的品牌,最大限度分担研发与生产的成本。汽车市场也由此衍生出不少面目相似的“兄弟车型”。上面说的都是传统汽车产业上的代工,那作为未来发展趋势的新能源车代工产业将会如何表现呢?我们在7月刊继续探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