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沧市位于滇西南边陲,是一个偏远的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育层次仍然较低。临沧市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学,科配套率低、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培训任务更为紧迫。
临沧市1156名英语教师中,有高中教师182人,其中本科166人、专科16人;有初中教师814人,其中本科251、专科553人、高中10人;有小学教师160人,其中本科25人、专科114人、高中21人。在这些英语教师中,80%以上属于市内院校自己培养,以专科学历为主,本科学历的教师多为职后参加函授、自学等形式提升了学历层次。虽然学历合格率基本达标,但由于教师较为紧缺,加之受区域的限制,他们外出学习、培训、交流、进修的机会极少,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较慢。我们知道,作为语言尤其是母语以外的其他语种,如果缺乏交际环境其语言能力就会减弱甚至退化。而这些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他们日常教学任务繁重,除了课堂教学就很少再有时间和精力营造更多的英语交流环境,因此,师生在课堂内外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机会不多,导致彼此口头交流频度低、能力弱。加之许多英语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上“大合唱”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学到的英语多被比喻为“哑巴英语”,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充分激发出来,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极为艰难。
怎样改变如此被动的局面,通过什么渠道有效培训英语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临沧市教育局将这一系列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我们在对农村英语教师的长期而广泛的访问中了解到,许多教师最希望得到的是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最希望解决的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他们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的常规培训缺乏针对性,与他们的专业提升需求不相对应,因而没有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大专题、大场面、理论性的培训较为反感。对此,我们在苦苦思索,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决定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寻求一条适合农村英语教师培训的新途径,寻找能帮助我们培训英语教师的合作伙伴。
2003年,我们与“国际爱心扶贫组织”取得联系,并达成了培训临沧市英语教师的协议:由该组织从美国等国家选派志愿者分批次来临沧市开展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每次选派8-10名外籍教师,每个批次培训时间为10天;外籍教师的来去车旅费等费用由该组织负责。临沧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市内英语教师接受培训,并负责安排这些教师的食宿和培训场地,弥补部分不足的费用。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培训内容,严格遵守约定,并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不得进行超出培训内容之外的一切活动,包括严禁传教等文化渗透活动。在此后的5年中。我们还与“亚洲互助基金会”、“国际资源拓展有限公司”合作,持续开展英语教师培训。合作过程中,这些非政府组织还陆续增加资金投入,使培训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封闭、半封闭的形式,由每位外籍教师带5~6名受训的英语教师,进行全天候的陪伴式教学;在培训方法上,将培训内容贯穿于教材内外,并将从早到晚的生活场景和学习活动囊括其中。这些做法,与国内常规的英语教师业务培训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大量的日常生活情景会话训练,有意识地限制了学员之间的汉语交流,大量的书面语同日常用语交错训练,迅速地提高了学员的口语交际能力。二是多样化的课内交流实践活动,使每一位学员都必须自始至终充分参与讲故事、说笑话、课文表演、明星扮演、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活动。外籍教师与参训教师在活动中的多向交流、互动,大大增加了英语口语交际的频度和强度。提高了参训教师英语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参训教师放到商业闹市区、公园等现实生活场景中,指令他们只能用英语跟人群交流、相互交流,克服羞怯心理,增强英语会话的自然感。通过高强度的培训,参训教师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5年来,全市先后组织了9期培训,有84名外籍教师分期分批到临沧开展培训工作,有419名农村及市直学校英语教师接受了培训,其中高中教师48人、初中教师336人、小学教师35人,得到该项目培训的教师已占全市英语教师的36%。
每期10天的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参训教师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精神状态的变化。那些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志愿者,有大学校长、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还有大学生、高中生,他们虽然经过漫长的旅途颠簸到达临沧,时差还未调整过来,但却以满腔的热情立即投入到培训工作之中。他们认真地与参训教师交谈,了解参训教师的英语基础和教学需求;他们认真备课,并迅速融入到参训教师之中,从早到晚相伴左右,随时随地进行引导和帮助,他们勤奋、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参训教师,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在培训过程中,外籍教师工作认真,态度和蔼,教风亲切自然,与参训教师平等交流、沟通,引导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对基础差的耐心辅导,对基础好的或者进步决的适时给予激励,并创造条件与参训教师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这种良好的治学氛围的熏陶之下,参训教师受益匪浅。
三是教学方法的变化。参训教师感受最深的是培训没有理论性地空洞传授,更多的是创造性地融合了学习和生活场景的语言环境,让所有参训教师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和尝试,特别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参训教师感受到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是专业能力的变化。很多教师还是第一次与外籍教师接触,面对面地学习英语,得到了强化训练,词汇量迅速增加,语法使用更为娴熟,特别是口语能力迅速提升。5年的实践证明,引入外资和外智的教师培训合作项目,较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临沧市1156名英语教师中,有高中教师182人,其中本科166人、专科16人;有初中教师814人,其中本科251、专科553人、高中10人;有小学教师160人,其中本科25人、专科114人、高中21人。在这些英语教师中,80%以上属于市内院校自己培养,以专科学历为主,本科学历的教师多为职后参加函授、自学等形式提升了学历层次。虽然学历合格率基本达标,但由于教师较为紧缺,加之受区域的限制,他们外出学习、培训、交流、进修的机会极少,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较慢。我们知道,作为语言尤其是母语以外的其他语种,如果缺乏交际环境其语言能力就会减弱甚至退化。而这些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他们日常教学任务繁重,除了课堂教学就很少再有时间和精力营造更多的英语交流环境,因此,师生在课堂内外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机会不多,导致彼此口头交流频度低、能力弱。加之许多英语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上“大合唱”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学到的英语多被比喻为“哑巴英语”,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充分激发出来,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极为艰难。
怎样改变如此被动的局面,通过什么渠道有效培训英语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临沧市教育局将这一系列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我们在对农村英语教师的长期而广泛的访问中了解到,许多教师最希望得到的是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最希望解决的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他们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的常规培训缺乏针对性,与他们的专业提升需求不相对应,因而没有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大专题、大场面、理论性的培训较为反感。对此,我们在苦苦思索,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决定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寻求一条适合农村英语教师培训的新途径,寻找能帮助我们培训英语教师的合作伙伴。
2003年,我们与“国际爱心扶贫组织”取得联系,并达成了培训临沧市英语教师的协议:由该组织从美国等国家选派志愿者分批次来临沧市开展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每次选派8-10名外籍教师,每个批次培训时间为10天;外籍教师的来去车旅费等费用由该组织负责。临沧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市内英语教师接受培训,并负责安排这些教师的食宿和培训场地,弥补部分不足的费用。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培训内容,严格遵守约定,并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不得进行超出培训内容之外的一切活动,包括严禁传教等文化渗透活动。在此后的5年中。我们还与“亚洲互助基金会”、“国际资源拓展有限公司”合作,持续开展英语教师培训。合作过程中,这些非政府组织还陆续增加资金投入,使培训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封闭、半封闭的形式,由每位外籍教师带5~6名受训的英语教师,进行全天候的陪伴式教学;在培训方法上,将培训内容贯穿于教材内外,并将从早到晚的生活场景和学习活动囊括其中。这些做法,与国内常规的英语教师业务培训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大量的日常生活情景会话训练,有意识地限制了学员之间的汉语交流,大量的书面语同日常用语交错训练,迅速地提高了学员的口语交际能力。二是多样化的课内交流实践活动,使每一位学员都必须自始至终充分参与讲故事、说笑话、课文表演、明星扮演、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活动。外籍教师与参训教师在活动中的多向交流、互动,大大增加了英语口语交际的频度和强度。提高了参训教师英语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参训教师放到商业闹市区、公园等现实生活场景中,指令他们只能用英语跟人群交流、相互交流,克服羞怯心理,增强英语会话的自然感。通过高强度的培训,参训教师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5年来,全市先后组织了9期培训,有84名外籍教师分期分批到临沧开展培训工作,有419名农村及市直学校英语教师接受了培训,其中高中教师48人、初中教师336人、小学教师35人,得到该项目培训的教师已占全市英语教师的36%。
每期10天的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参训教师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精神状态的变化。那些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志愿者,有大学校长、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还有大学生、高中生,他们虽然经过漫长的旅途颠簸到达临沧,时差还未调整过来,但却以满腔的热情立即投入到培训工作之中。他们认真地与参训教师交谈,了解参训教师的英语基础和教学需求;他们认真备课,并迅速融入到参训教师之中,从早到晚相伴左右,随时随地进行引导和帮助,他们勤奋、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参训教师,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在培训过程中,外籍教师工作认真,态度和蔼,教风亲切自然,与参训教师平等交流、沟通,引导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对基础差的耐心辅导,对基础好的或者进步决的适时给予激励,并创造条件与参训教师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这种良好的治学氛围的熏陶之下,参训教师受益匪浅。
三是教学方法的变化。参训教师感受最深的是培训没有理论性地空洞传授,更多的是创造性地融合了学习和生活场景的语言环境,让所有参训教师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和尝试,特别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参训教师感受到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是专业能力的变化。很多教师还是第一次与外籍教师接触,面对面地学习英语,得到了强化训练,词汇量迅速增加,语法使用更为娴熟,特别是口语能力迅速提升。5年的实践证明,引入外资和外智的教师培训合作项目,较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