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贵州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d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持续增加,逐渐成为引起终末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因.NAFLD的发生、发展涉及的病因学极其复杂,包括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胰岛素抵抗、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星状细胞活化等.研究显示,内质网应激贯穿肝细胞脂肪样变到肝硬化全过程,在NAFLD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肝细胞代谢功能异常,引起ATP生成不足、ROS过度生成,加剧肝细胞损伤,促进NAFLD的进展.而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上述因素相互作用,促进NAFLD的发展,通过介绍其病理生理机制,为预防、治疗NAFLD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以外其它多因素参与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病因包括饮食、代谢、遗传、肠道微生态及炎症等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该病不仅会影响肝胆等消化系统,还与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紊乱、血脂紊乱、血液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1-2].据统计显示,我国NAFLD发病率约为15~20%,欧美等发达国家NAFLD发病率则在20%以上[3],且发病率还在不断的攀升.在NAFLD的众多发病机制中,最早的经典“二次打击
目的 研究焦山楂炮制过程中药效物质成分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测定山楂及其炮制品中绿原酸、金丝桃苷、表儿茶素、齐墩果酸、熊果酸的UPLC方法,在中试水平上,考察不同温度下炒制对焦山楂炮制过程中成分的影响.结果 焦山楂的终点性状为表面棕褐色至焦褐色,果肉黄褐色,微有焦香味.各温度总的炒制规律基本一致,即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4种成分的量逐渐下降,其中表儿茶素与金丝桃苷亦随炒制时间延长剧烈下降,在焦山楂炮制终点附近时降至无法测定;绿原酸随炒制时间的延长,呈规律性下降;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焦山楂炮制过程中稍有下降,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