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 走向灭亡的“大独裁者”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2011年10月20日,一直动荡不安的利比亚局势出现重大转折——卡扎菲在交战中身亡。一个驰骋地区与国际舞台长达42年之久的特殊人物的命运钟摆,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随着卡扎菲日落夕阳,又一个中东强人政权倾覆。卡扎菲与萨达姆不同,他特立独行,身边保镖清一色是女性,出国只住帐篷,在联合国大会上当众撕毁宪章,行为不可理喻被斥“疯子”。同时他深读毛泽东思想,著《绿宝书》宣称要向强权和压迫宣战,曾经率军队推翻亲西方傀儡政权,又似“斗士”。
  多面卡扎菲,究竟他是谁?
  
   人物小传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6月生于利比亚南部费赞沙漠地区苏尔特的一个柏柏尔人普通牧民家庭。属柏柏尔人的卡扎法部落,笃信伊斯兰教。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出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此后,卡扎菲执政长达42年。在持续了六个月的内战后,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于2011年8月22日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垮台。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执政当局武装俘虏,头部和腹部中弹受伤,因伤势过重而死亡,他的死为利比亚内战画上了一个句号。
  
  卡扎菲与西方国家恩怨全纪录
  卡扎菲与西方世界的宿怨由来已久。执政42年间,他领导下的利比亚同美英法等大国分分合合,有过明争暗斗,也有过“亲密接触”,最终没避开兵戎相见。
  
  从小就有反西方倾向
  
  卡扎菲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言行令他毁誉参半。卡扎菲1942年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一个穷牧人。童年的艰苦生活,培养了他坚毅的个性和吃苦耐劳的品格。青少年时代,他经常收听埃及电台的节目,深受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民族解放思想的鼓舞,信奉泛阿拉伯主义,仇视犹太复国主义及其西方支持者。这造就了他后来反西方的政治倾向。1969年,27岁的卡扎菲虽然只是利比亚军队中的一个通讯排排长,但率领12个军校同学和手下的几百名士兵揭竿而起,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自己当上了利比亚的最高领导人。
  执政后,卡扎菲在利比亚提出要恢复伊斯兰教“纯洁性”。他本人以身作则,生活十分简单,不抽烟不喝酒,喜欢住帐篷。据说,当他忧伤时,不是醉心于伊斯兰文学创作,就是一人到沙漠的帐篷里静思,聆听真主的声音。他的宗教思想让他与所谓的西方文明格格不入。
  卡扎菲的反西方倾向让他在民众中很有市场,同时,他也做了不少实事,成为利比亚的“民族英雄”、“革命领袖”。他总是身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或卡其布军装,在十几名女保镖的簇拥下出现。卡扎菲讲话从不用讲稿,口若悬河,慷慨激昂。1969年执政后,他将国家石油收入的50%分给各家各户;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有人患上国内治不了的病,就送到外国去看,病人不用出钱;国家建设输水工程;把农场、房屋和拖拉机无偿赠送给农民……事实上,不管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在卡扎菲的领导下,这个拥有600万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1981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就达到1.1万美元(约合7.23万元人民币),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即使后来常年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利比亚仍是非洲生活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然而,在反对者眼中,卡扎菲却是个“狂人”、“疯子”、“恐怖主义支持者”,“给利比亚带来不少麻烦”。他曾经要“彻底消灭以色列”,态度强硬地向西方国家叫板,支持所有西方国家讨厌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卡扎菲资助巴勒斯坦“黑九月运动”,该组织因杀害参加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而臭名昭著。卡扎菲还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长期支持者。1988年,他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阿盟首脑会议上说,他右手戴着白手套,是为了与那些跟美国友好的国家握手时不至于脏了自己的手。批评者说,卡扎菲的反西方立场,让利比亚在国际社会“走进了死胡同”。
  微服私访苏联
  
  成为领导人的卡扎菲,以行事风格特立独行闻名。
  曾有媒体记载,有一次接近下班时间,卡扎菲戴着墨镜,穿着比普通人还破烂的衣服到首都的一家医院去“暗访”。一名医生接待了他,在不耐烦地问完“病情”后,直接给他两片阿司匹林了事。卡扎菲大怒,隨后这位不称职的医生被撤职。
  卡扎菲在革命后采取反西方立场,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与当时的苏联关系密切。
  媒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78年春天的一个深夜,苏联空军的雷达探测到一架飞机,经确认来自利比亚。苏方得知卡扎菲不请自来后,连忙派副外长到机场迎接。飞机降落,舱门打开,一名官员大喊:“卡扎菲上校到了,勃列日涅夫兄弟来了没有?”苏联人说勃列日涅夫天亮才能会晤卡扎菲。该官员进入机舱,舱门关闭。苏联外交官们面面相觑,只能在飞机外等候。结果只看到利比亚使馆官员忙忙碌碌1个多小时之后,飞机又飞走了。此后苏联人才得知,卡扎菲当天突访是想让使馆运来几箱他喜欢的波尔诺米矿泉水。
  
  与美国的半世情仇
  燃烧的“草原烈火”
  
  1986年,美国精心策划了一场旨在“生理消灭”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联合空袭行动,五角大楼把此次“斩首”行动总体命名为“草原烈火”,它是现代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苏联把这一行动定性为“美国对和平的利比亚城市厚颜无耻的、不宣而战的空中侵略”,而美国则认为行动是有根据的,是为了处罚利比亚在中东及欧洲地区发动的一系列针对美国人的恐怖主义行动。
  
  “黄金峡谷”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卡扎菲1969年上台后,就和美国展开较量。美国逐步对其政权施压:1972年召回驻利大使;1979年还把利比亚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
  那时卡扎菲对美国也是敌视的。卡扎菲在利比亚沿海设定“禁飞区”,防范美国战机。但1981年,美国战机闯入这一区域,并击落两架利比亚战机。这之后,卡扎菲不断寻找机会报复美国。多起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被认为是卡扎菲幕后策划。
  卡扎菲与美国较量的高潮发生于1986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批准发动了“黄金峡谷”行动,空袭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等地,首要目标就是杀掉卡扎菲。袭击导致包括卡扎菲养女在内的15人死亡,但卡扎菲本人侥幸躲过了导弹。
  形容卡扎菲是“中东疯狗”的里根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卡扎菲对美国的袭击也倍加恼恨。
  
  “洛克比空难”
  
  1988年,一架泛美航空公司航班遭遇恐怖袭击,在洛克比上空爆炸,270人丧生,包括189个美国人。卡扎菲又被认作是幕后黑手。
  然而美国除了加大对利比亚的国际制裁,对卡扎菲无可奈何。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在联合国策动多个针对利比亚的制裁决议,卡扎菲嗤之以鼻。
  
  短暂的蜜月:赖斯出访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卡扎菲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卡扎菲提出与美国合作打击“基地”恐怖组织。双方一拍即合,美利关系迅速升温。
  2002年,卡扎菲政权为洛克比事件提供巨额赔偿;2003年,卡扎菲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合作的交换,美国推进与卡扎菲政权关系正常化。2006年,双方重新互派大使。
  卡扎菲和美国蜜月的高潮是2008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访利。赖斯和卡扎菲都笑容满面,广泛探讨了合作议题。利比亚当局武装后来在卡扎菲住所发现了一本私人相册,里面放满了卡扎菲珍藏的赖斯个人照片。
  在美国的带动下,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多个西方国家领导人到的黎波里拜会卡扎菲。而卡扎菲2009年更获美国首肯,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冗长讲话。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卡扎菲与美国的关系仍很热络。同样在20日被打死的卡扎菲之子穆塔萨姆·卡扎菲2009年和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会晤。
  
  最后的决裂
  
  2011年初,利比亚发生大规模抗议示威,要求政府下台。美国马上断绝了和卡扎菲政权的官方联系。3月,美国等国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沉重打击了卡扎菲部队。
  但卡扎菲和美国之间的秘密接触并未停止,虽然双方最后还是不欢而散。美国官方迟至7月才宣布承认利“全国过渡委员会”,标志着与卡扎菲政权的彻底决裂。
  美国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后,忠于卡扎菲的部队很快溃败。8月,反对派武装控制的黎波里,卡扎菲仓皇出逃。10月18日,希拉里突访利比亚,公开希望卡扎菲能被杀死。
  有报道称,是美军无人机的导弹击中卡扎菲的车队,导致卡扎菲随后被擒和被杀。如果是这样,这次卡扎菲终究没有躲过美国导弹。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杀死卡扎菲大加赞扬,全然忘记了美国政府同卡扎菲曾经的蜜月。
  
  与英法:冤家宜解不宜结
  
  利比亚与英法两国历史上的渊源更深。1943年初,英法两国就分别占领了利比亚南部和北部,并分别成立了军政府。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才摆脱了英法的殖民统治。利比亚离欧洲近,周边的邻国都是法语国家。最为关键的是,利比亚蕴藏大量的石油。于是,历史原因、地缘政治加上现实利益,让英法等国一直“惦记”着利比亚。
  洛克比空难也是英国和利比亚结怨的一个核心。由于事件在英国发生,死难者中也有不少英国公民,英国处处追随美国,在对利比亚制裁上毫不留情。而卡扎菲也曾毫不让步,让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1996年2月,利比亚一些反政府分子对卡扎菲实施暗杀,不过,卡扎菲躲过一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后来报道,利比亚反对势力在行刺卡扎菲两个月前,就将行动计划通知了军情六处。军情六处则将刺杀行动向英国政府做了详细报告,还专门拨出10万英镑的款项,购买了250多件武器来装备刺客。
  得知这一“内情”,卡扎菲大为恼火。利比亚外交部发言人在电视讲话中表示,利比亚政府将严肃对待这一事件,“要求英国政府协助调查”。尽管英国对此予以否认,但利比亚外交部发言人在电视讲话中还是称其表态为“欲盖弥彰”。
  利比亚与法国也有矛盾。1989年,法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的一架客机在尼日尔上空爆炸坠毁,机上17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丧生。西方国家认定是利比亚情报人员制造了这起空难。虽然事后利比亚赔偿了3500万美元,但与为“洛克比空难”付出的27亿美元代价相比,这笔钱太少了。法国政府对此极为不满。
  萨科齐上台后,据说也与利比亚当局有过利益交换。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日前透露,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时,利比亚曾掏钱资助萨科齐。赛义夫说:“我们有当时所有的详细资料,准备将它公诸于众。我们当初援助他(萨科齐),以便他能帮助利比亚人民。但是他令我们感到失望,那就将钱还给我们。”对此,法国政府予以否认。
  萨科齐拿没拿卡扎菲的钱,现在无法考证。2007年12月,卡扎菲访问了法国,媒体报道称,法国总统府后来透露,法国和利比亚“签署了一系列的商业合同和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利比亚从法国购买21架空客飞机、1座民用核反应堆、14架战机、35架作战直升机、防空雷达,以及修建1个新机场,加强文化与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总金额达100亿欧元(约合140.7亿美元)”。这一切可是有据可查的。
  英国两名中东和非洲问题专家曾写道:“西方对利比亚的无知和卡扎菲对西方的无知不相上下。”也许,“无知”还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在“无知”的背后,或许有更多的民族、宗教、历史、地缘政治、现实利益等错综复杂的因素。
  
  上校之死
  对英雄主义的痴迷,以及对权力的贪婪,使卡扎菲逐渐从英雄转变成疯子。卡扎菲心里一直抱有一个梦想:建立一个从波斯湾到大西洋的统一阿拉伯强国。过渡委首席发言人沙曼说:“这一天是人们获得真正自由的日子。我们曾经想要给他一个公正的审判,但是看起来,真主另有安排。”
  
  对于权力的欲望,卡扎菲比其他人都强烈。早在初登历史舞台的头几年,他就接连展开一系列内部大清洗。
  1973年,他开始搞“人民革命”,打出反官僚主义的旗帜,逐渐铲除异己。1969年政变的12个核心骨干,除了“千年老二”贾尔鲁德和一个自降军衔、赋闲吃干饭的老总,一个情愿去沙漠搞军工、一个装病退隐之外,其余七个都没有被他放过。卡扎菲的一元化领导地位就此确立。
  从1970年代开始,卡扎菲醉心于政治哲学研究,在他著名的“绿宝书”中提出“第三套世界理论”,试图解决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固有的矛盾,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革命道路,解放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
  卡扎菲在1975、1976和1978年出版了三卷本的《绿皮书》。这几本书并不厚,曾经有西方学者想从中找出卡扎菲的治国方略或政治理念,但他们和大部分利民众一样,都看得一头雾水。
  卡扎菲模仿他的偶像纳塞尔,在1970年代的演讲中花了大篇幅,阐述关于建立“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构想。绿皮书中有一段关于民主的论述:“议会的存在正好说明了人民的缺席,可真正的民主只有通过人民的参与才能实现,而不是通过他们的代表来代理。议会成为了人民行使权力的法理障碍,它剥夺人民行使主权的权利,并且为自己所用。”
  然而,《綠皮书》的主张并没有被卡扎菲实施。他自己也承认:“或许它能够在中国、印度或其他需要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制度的国家取得更大成果。至于人口不多的小国,就可以通过集权统治的方式去治理。”
  卡扎菲一直坚称,自己在利比亚没有任何职务,因为1977年他就把权力交给人民,自己早就下台了。而事实上,他却贪恋权力与财富,对所有利比亚人生杀予夺。
  在利比亚,那三本《绿皮书》被发给家家户户。每个小学生每周必须至少学习两个小时,大街小巷悬挂的口号标语大多也出自《绿皮书》。
  1976年,卡扎菲将利比亚两所大学里的学生看成主要反对力量。是年4月23日,班加西和的黎波里大学生遭到大规模逮捕。对卡扎菲而言,学生们的不顺从只是表明他的文化革命任重道远。
  在1976年剩下的时间里,他忙着根据《绿皮书》第一卷的思想建立人民大会和政治组织。卡扎菲害怕社会中的两种人——军队和商人。他在军中建立革命委员会,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而《绿皮书》第二卷的阐述表明,他要彻底消灭商人阶级。1978年,卡扎菲当局禁止人们拥有一幢以上的住房,私营零售业后来被完全取消。
  对英雄主义的痴迷,以及对权力的贪恋,使卡扎菲逐渐从英雄转变成疯子。卡扎菲心里一直抱有一个梦想:建立一个从波斯湾到大西洋的统一阿拉伯强国。
  为了实现这个纳赛尔的未竞事业,卡扎菲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疯狂之举。执政第一年,他就提出要建立一个包括利比亚、埃及和叙利亚的阿拉伯联邦共和国;1973和1977年,他两次发动“向开罗进军”的疯狂联姻运动。卡扎菲先后建立过七个“联盟”,但无一成功,唯一留给他的就是“疯子”和“狂人”绰号。
  卡扎菲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朵形似非洲大陆轮廓的胸花,向北实现“阿拉伯一体化”、向南成立“非洲合众国”,是他多年痴心的梦境,也是他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开始。
  在利比亚国内,卡扎菲政府除了“革命统一战线”之外,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实行完全一党专政。实行高压统治的他毫不留情地镇压和处决反对派,对今年2月爆发的班加西和的黎波里等多个城市的民众示威,他下令进行血腥镇压,后因此成为第二个被国际刑事法院发布逮捕令的国家首脑。
  在卡扎菲数十年的统治中,利比亚单一的职能机构掌管国家的一切,无法满足民众的权利诉求。据西方媒体报道,“利比亚目前腐败充斥,经济改革成为权贵的盛宴,社会公义和公正早已被遗弃。”
  近年来,卡扎菲开始尝试进行改革,逐步对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建立股票市场,吸引外国投资。但让他无法回避的是,利比亚失业率高达30%,底层民众实际收入很低。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卡扎菲的8名子女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分别涉及通信、石油、酒店、媒体、社会基础设施产业等领域,每年有数百亿美元入账。
  普通民众没有从经济改革中得到好处。虽然个人从事商业活动的限制少了,但受益者主要仍是有权有势的精英,普通人不得不通过和权势阶级挂钩来获得利益。无息贷款、廉价房屋等惠民政策项目往往成了腐败者的掠夺品,公众的愤怒情绪酝酿已久。
  2009年9月,67岁的卡扎菲举行革命胜利40周年盛大庆典。当时的黎波里绿色广场上到处可见卡扎菲的肖像和赞颂标语,但这一切只是他自欺欺人的假象。
  2011年2月15日,受到来自左右两邻突尼斯和埃及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影响,利比亚人的积怨终于爆发,在班加西和首都等多个城市举行抗议。卡扎菲指派最精锐部队——由儿子统帅的“哈米斯旅”进行武力镇压,甚至派空军战机轰炸示威民众,卡扎菲成了杀红了眼的屠夫。
  卡扎菲的结局,在他下令开枪之时已经注定。而北约的军事干预,更是在他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加担保。这位比本·阿里和穆巴拉克更为疯狂和嗜血的独裁者,最终落得一个更凄惨的下场。
  
  结语:卡扎菲丧生影响几何?
  从军事上来说,卡扎菲丧生将为持续至今的利比亚战争画上句号。虽然极少数卡扎菲的忠实支持者今后还可能制造一些零星的暴力事件,但从全局来看,战斗已经完结。这标志着“过渡委”已在军事上控制全国,也有利于其加速改善国内的安全状况。
  从政治上来说,卡扎菲丧生正式宣告卡扎菲时代在利比亚的终结,也消除了影响和阻碍一些国家承认“过渡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承认“过渡委”的地位,而卡扎菲之死将使“过渡委”得到更多政治支持。
  此外,卡扎菲丧生还将使“过渡委”可以把精力全部转移到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建上来。
  责任编辑/ 沈国
其他文献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11月12日递交辞呈,正式辞职。从政17年,贝卢斯科尼面对的是千余名欢呼他下台的民众。他当天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只对助手说了一句:“我很伤心。”  现年75岁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名字却总与各种花边新闻联系在一起:足球、女人、骂仗……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你都不得不承认他的人生确实精彩。    民众喊话总理伤心    按照贝卢斯科尼11月8日与民众的“约定”
“现在房地产已进入‘冬天模式’,万科明年的发展策略是积极卖房,慎重买地。”11月26日,万科总裁郁亮在东莞松山湖举办了媒体见面会。从一脸“福相”到棱角有型的时尚潮男;从毫无运动基础和运动兴趣到运动场激情挥汗的运动健将;从刚参加万科工作的员工到经历地产江湖20余年变迁……万科集团第二代掌门人郁亮,正带领销售额已经突破千亿的万科集团,在房地产行业的冬天里,强健体魄,应对行业发展的“下半场”。    半
四川境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这条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古桥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这里群峰横亘,峡谷深切,万岭拔地,干仞插天……这种使古人嗟哦、喟叹的西南奇险,也使凉山的地理环境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状态,这不但对当地彝人的生
“现在退下来,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时候。”    11月2日晚间,在联想集团媒体沟通会上,刚刚卸任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柳传志说。重出江湖2年后,随着联想集团业绩的节节胜利,柳传志选择了适时“谢幕”。  复出以来,柳传志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治愈联想。从扭转销量颓势到夯实国际化战略,柳传志兑现了“扶上战马再送一程”的承诺,将联想集团的江山与帅印,稳稳交到杨元庆手中。  卸任之时,有人问柳传志是否有失落的感觉,他
“我很不幸地告诉你们,雅虎董事长已经在电话中通知我被解雇。我很荣幸与你们一同工作,希望你们未来一切顺利。”  坦率的巴茨用简短的两句话结束了自己两年半的任期。  此时,距离她的合同到期尚有一年时间。CFO莫斯随即被任命为临时CEO。  被称作“互联网门外汉”的巴茨离开,外界并没感到太多意外。任内两年,雅虎业务几乎停滞不前,本土广告收入下滑,搜索业务外包给微软,与阿里巴巴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导致管理层
“临危受命”再展风采    2003年4月,王岐山刚到北京时,很多京都人还都戴着口罩,口罩后面大多是一张惊慌失措的脸,因为当时SARS横行。在北京任职期间,这位极富个性的市长曾自称“世界上面临问题最多的市长”,他为北京的改革发展和各项事业进步殚精竭虑,与北京市民结下了深厚情谊,留下了众多“经典”场面与“经典”语言让人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有些出乎意料的人事变动,担任海南省委书记才5个月的王岐山,
毕加索身边从不缺少女人,她们崇拜他、痴迷他、屈从他,却不得善终,不是精神崩溃,就是自杀身亡,唯独弗朗索瓦丝·吉洛打破了这一“魔咒”。  如今,吉洛已年近九旬,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近日,她在纽约家中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讲述了她与毕加索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和毕加索共同生活10年并生育两个孩子后,弗朗索瓦丝·吉洛主动选择离开“这个强悍的怪物”。她欣赏毕加索的才华,但从不屈服于他的强势。
他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  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  是创新工场的创始人。    李开复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以科学家的理性和精准设计着自己的人生程序,并在每一次方向调整时都能让人大吃一惊。他的形象也从科学家到令人艳羡的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最后定格为一位优秀的青年创业导师。    创新不重要,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
在中国,杨澜不仅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更是被许多现代女性视为榜样的人物。  2010年,《杨澜访谈录》已创办十周年。  杨澜说:“如果见到十年前的杨澜,我会问她,是不是敢做一些挑战性的,甚至叛逆的事情。”  “不过,事实上,那些叛逆的事情,杨澜后来果然做了,并且是对整个电视行业现行体制和运营方式的某种叛逆。”十年后,杨澜自我评价道。    从尝试到转型    1996年,婉拒了美国几大电视网提供的出镜
崛 起    谢向英    中华文化势崛起,  十七大全会思齐。  民族风骨精神永,  创新跨越万民喜。  双百二为三无悔,  文化强国凌空题。  奔小康锐意进取,  软实力声壮国际。  传承发展风尚领,  和谐开拓神州威。    感十七大全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之主旨精神,父亲谢云生奋笔作画“凌空崛起”,向英亦感而诗之。    惜 颂     谢向英    愿载德道远兮,  凯风和德至祥。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