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知识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n2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起来读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原始民族对于自然的知识一点也不比所谓的文明人差。而且这些知识并不如文明人所想的出于实用的目的。“它首先是为了满足理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斯特劳斯列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原始民族对于植物和动物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深的程度,他们用来描绘植物和动物的丰富词汇是现代人所难以企及的。
  按照荣格的说法,人类各民族的大脑具有解剖学上的一致性,因而其集体无意识也有着惊人的一致。照此逻辑,人类的思维方式也该有相当的一致才对。对于原始民族,与他们的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植物、动物、大地和星空。从思维经济的角度出发,当植物获得了足够的名称,对它们进行分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分类是科学的开始。这里有一个巧合:中文科学之科的本意就是分门别类,如科目。又如科举,乃是分科之举。而science的古希腊字源,也是分类的意思。
  分类是对事物的归纳和总结。不知道在东巴经里是否有相关的内容。可以肯定的是,东巴经里有大量的描述生产过程的记录。李例芬翻译的经卷中就有一部讲到了非常详细的种庄稼的过程。
  我问和品正:既然东巴是纳西族的知识分子,那么他们是否会思考一些普通百姓所不大关心的精神问题?
  和品正答:当然。他们不单是会思考一些普通百姓不关心的抽象问题。而且,即使是普通百姓的问题,他们也懂得更多。比如一些要求更多技能的行业,木匠、医生等,都掌握在东巴手里。
  我问:这些东巴除了接受传统的知识,是否还有一些个人的思考。这些思考是否有文字流传下来。
  和品正:这些还没有发现。不过我们在翻译经书的时候,有时东巴见到某部经,会说,这是某某东巴写的,你看这里他写的和别人不一样。有些大东巴讲经特别生动,会增加许多细节。在传承的过程中,他会有个人的发挥,但是独立的个人作品似乎没有。
  经文记录的是集体的智慧。但是对于科学的发生来说,个人的资料更有价值。如果有哪位东巴写日记,就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东巴作为知识分子个人的独立的思考,看看他在思考哪些问题,是否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刚刚看东巴文化研究所编印的研究资料。李静生写了一些《丽江近代东巴人物小传》,其中在和士诚条目下提到大东巴牛恒曾经用东巴文写了两部药书,可惜在“文革”时同其它东巴古籍一起被烧了。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发现了零星的东巴文信札。
  不过,由于东巴文自身的缺陷,似乎不足以完整表达个人的思想,即使能够表达,是否仍然只是一个提醒,而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不知道牛恒的药书别人是否能够看懂,别人是否能够填充他著作中实词之间的空隙。
  和品正看了一眼我的提纲,说:你研究这些问题,晚了二十年。大东巴都已经不在了,现在的东巴没有一个会看星的。
  2000年9月3日 丽江 地区歌舞团招待所
其他文献
作为责任编辑,对于围绕《学术腐败批判》的讨论,我理应和大家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意见。我认为,虽然《批判》一书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甚至是缺点(某些缺点也有我本人的原因,后面我将具体说明),但从总体上我们应当肯定。毕竟该书对近些年来学界的大案要案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在此以前,虽然杨玉圣、葛剑雄、曹树基、伍铁平等学界诸先生一以贯之地进行着学术打假,并高举学术打假的大旗,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学术队伍,他们的力
期刊
通过这几天的访谈,我越发感觉到,存在两个纳西族。一个是统治者——木氏集团;一个是平民。  东巴教其实还算不上宗教,翻译成“教”是个错误。东巴是民间的优秀分子,和品正说,东巴掌握着民间最需要技能的行业,如木匠、皮匠、医药等。同时,东巴也掌握着平民的精神世界。纳西族平民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都由东巴传承,并由东巴实施。民间的的重大事件一般也是在东巴的参与下进行的。当然,这种“重大”首先并不是对于民族或部
期刊
1876年,达尔文自感风烛残年,决定应德国一位编辑的约请,撰写自己一生的经历及自己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达尔文认为,这种写作尝试对他来说是一种消遣,也可能使自己的子孙后代感到兴趣。于是,达尔文在抱病完成《植物界的异花传粉和自花传粉的效果》一书以后,每天下午记写一小时,用大约七十天的时间完成了初稿。以后又几次作过修改和增补。可这部手稿在达尔文生前并没有发表。  在达尔文逝世后六个月,他的儿子法朗士·
期刊
一、Humanism该译作什么?问谁都不会有异议。  这术语三十年来相安无事,正所谓众口一词。当然,有个前提,不搞恶作剧,瞎问一通。这样,问到的,对此总略知一二,毕竟常识也。至于知悉内涵者深入探讨引出另译(非异译),又当别论。  秀才与兵之间有个楚河汉界,闲谈自在,彼此不涉,不争所无谓,闹那闲气。此正兵之可贵,秀才之可敬。一日相争,其争也君子。  浅层充分理解,深层耐心阐释,全国一盘棋。合力调协又
期刊
《中国共产党历史图典》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的大型画册,该画册用了一千二百余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而苦苦探索的艰辛历程;生动地展示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非凡的智慧胆识和超人的雄才伟略;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开拓进取的奋斗足迹;热情地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
期刊
钱穆晚年曾语弟子学问与成名的关系,说“清华研究院的学生,当日有名师指导,成绩很好,但三十几岁都当了教授,生活一舒适,就完了,怎样能谈得上大成就”严耕望《治史三书》页251依靠自学成名家的钱穆言谈之中对清华国学院的研究生是不以为然的。按照钱氏的学问观点,有名师指导的清华研究院的学生教授当得早,舒适后学问就不甚了了。如果以这一标准衡量而一以概之,就未免过甚其词了。徐中舒是清华国学院第一批研究生,
期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经营中的难点和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需要重视市场营销,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从而也就需要高水平的市场营销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应重视开展市场营销教育,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市场营销人才。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徐可强先生撰写的《商略》这部营销专著,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当今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而且结合中国
期刊
作为尼采中国接受史研究方面异军突起的一员,在八年前(1992),学习工科的成芳(本名“杜建成”)以其专著《尼采在中国》(南京出版社)引起了国内外从事“尼采与中国”这一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兴趣。该书考察了中国的三次“尼采热”(Nietzsche-Fieber),史料详实,立论基础牢固,具体总结论述了尼采在中国近百年的介绍、翻译、影响、接受的历程。对该课题素有研究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汉学系的冯铁(Raoul
期刊
今天上午去东巴所,跟李英学纳西话里的国际音标。纳西语中有许多音是汉语和英语没有的,但是学起来并不太难。纳西话也有声调之别,也是四声,但与汉语四声不尽相同。  午饭前,同和积贵老东巴聊了一会儿。老先生的汉语我听起来很费力,勉强可以交流。老先生的照片和名字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东巴所现在只有他与和开祥在做释读工作。和开祥是我进东巴所见到的第一个人,他开始对我很友好,主动介绍自己的名字,问我从哪儿来。但是
期刊
一  世界是一个谜,我们渴望解开这个谜,这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也是学术(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全部意义所在。在一边面对未知,一边探索而行的时候,我们需要谜底,更需要通向谜底的路。然而,在中国人既达观又保守的思维模式里,相信“天下一理”,相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一通百通”的圣人。似乎,谜底是已定和单一的。从“天下一理”到“天下一尊”,从“通”到“同”再到“统”,这其间,我不知道有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