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li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持续快速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重在实践,付诸于职工的行动和努力,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发展上。
  在一机集团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军工特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公司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公司围绕“改革、发展、兴企、富民”办企方针总结提炼形成的企业文化理念,对凝聚人心、鼓舞干劲起到了重要作用。倡导的“企业与我共发展,我与企业共命运”的价值观,对引导和帮助职工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理性处理个人与企业的关系,在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中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倡导的“忠诚、敬业、务实、和谐、创新”的企业精神,对全体干部职工树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拼搏进取的团队意识,弘扬忠诚企业、心系事业、脚踏实地、细节做起、尽心竭力、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倡导的“满足市场需求,创造顾客价值”的经营理念,对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式和繁重的经营改革发展任务,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传承、培育和完善符合时代特征、具有一机特色、适应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竞争、合作、变革、创新等思想和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增强市场意识、培育竞争文化。市场地位决定企业地位。要主动参与竞争,跳出以我为主、自己和自己比的小圈子,摒弃“等、靠、要”,倡导“抢、闯、干”,抢抓机遇,勇闯市场,大胆实践。要以市场标准和行业地位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标准。要提高感知用户、响应市场、融入行业的能力和水平、占据竞争的制高点、取得竞争的话语权。要敢于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求最大的发展空间。
  增强开放意识,培育合作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的开放与合作成为加快发展的主流,封闭和孤立没有出路。要以全球的视野、开放的思维进一步解放思想,借助一切力量,为我发展所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核心,扩大合作,实现共赢。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提升发展能力。要以宽容、包容的精神,处理好股东、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
  增强奉献意识,培育感恩文化。继承和弘扬老军工的优良传统,感党恩,报国家,强国防。要把感激顾客、用户至上的意识根植于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兢兢业业,追求完美,以优质产品回馈社会,以优质服务回报用户,以诚信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价值。要感激职工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使劳动价值得到回报。
  增强发展意识,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蕴含着对国家的责任,对用户的感激,对社会的回报,对企业的奉献,对自身价值体现的无限快乐。创新要有屏心静气的定力,甘于寂寞的坚韧,一往无前的勇气,永争一流的气魄。创新并不神秘、高不可攀。创新就是用新办法、新思想、新途径去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把事情办成或办得更好。要营造创新的氛围,让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华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成功、善待挫折的良好风气。
  增强大局意识,培育责任文化。我们作为中国兵器工业的骨干企业,肩负着报国强军的双重使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首先是“兴企、富民”,共同发展。其次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增强履约意识,恪守商业信誉。加快“节约一机”建设,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要牢固树立“安全是生产力,健康是大福利”的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树立“第一机械”良好形象。
  企业文化的主体是职工群众,企业文化的作用靠职工的行动去体现,只有被广大职工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为才能“落地生根”。我们要在广大职工群众中进一步着力培育、大力倡导三种观念和行为要求:
  树立强烈的变革观念,主动应变勇于实践。我们身处于一个充满竞争、激烈变革的时代,不断推进思想、意识、精神的自我变革,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这也是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要求。要树立强烈的自我变革意识,主动适应外部形势变化和内部改革调整要求,由要我变革转向我要变革,积极参与变革、支持变革。要提高自我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永不满足,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应变的本领。推动变革重在行动、贵在实践,要把变革的思想和变革的行动不断开拓,勇担风险,以变革促发展。
  培育浓厚的团队观念,同舟共济团结奋进。家和万事兴,和谐合作有合力的团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基础。个人的力量、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融入团队中去发展,在实现团队的企业目标中实现自我价值,个人的追求才能实现,利益才有保障。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奋斗,要把自我追求与企业追求协调一致,认同团队目标,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共同目标努力拼搏。要共同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同舟共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避免内耗。尊重别人的感受,赞美别人的成就,找准自己的角色,团结互助共同发展。要尊重个性差异,求同存异,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善于与团队成员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倡导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激励职工发展企业。发展是企业和职工的共同目标,职工充满活力,企业才有生机,只有每个员工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施展,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才能提高。强烈的发展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追求、希望自我价值实现展现出了广大职工的时代风采。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激烈的竞争压力,要树立终身学习、学习成就未来的理念,成为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新时代职工。要坚定人人可以成材、岗位是舞台的理念,加快由实干型向知识技能型跨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敢于攻坚,勇攀高峰,走岗位成才之路,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要把发展企业作为实现人生目标的追求,以主人翁姿态,忠诚敬业,乐于奉献,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以数万名职工活跃丰富的实践推动公司新时期宏伟目标的实现。
  我们正处在建设现代化重型车辆制造集团的关键时期。我们决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用新的方法、新的措施、新的手段、新的载体,大力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深化企业化实效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创建,充分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的政治优势,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一机特色的企业文化,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多元专业化战略,为早日把公司建成现代化的重型车辆制造集团而努力。
  (责任编辑:罗志荣)
其他文献
在煤矿企业一线作业的农民工,通常存在着知识水平偏低和技术能力较差和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煤矿企业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是技术创新的发展要求和
【摘要】 中小板的推出,为国内众多优秀的中小企业增加了一个直接资本融资的新平台,一些企业借助此平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也有一些企业在该市场业绩不佳,中小企业上市并非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企业在拟定上市前一定要仔细分析上市的优缺点,并认真考虑是否要上市。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优势;限制    2004年6月25日,浙江新和成(002001)、大族激光(002008)等一批共8家中小企业板个股在深交
秋季优生计划--准备怀孕篇rn1.把握生育年龄rn要想生个既聪明又健康的宝宝,应在最佳生育年龄受孕.一般认为女性25~29岁、男性25~35岁受孕最好,因为这个时期是男女双方生殖力最
摘 要: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如何发挥信访工作的作用,正确化解处理矛盾纠纷,是做好新形势下矿区信访稳定工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形势;煤炭企业;信访工作;问题与对策  在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矛盾的不断撞击下,信访工作已经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和敏感期。面对出现的新形势、新动向、新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入调研,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煤炭企业信访工作。  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在学校各门学科中都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更要注重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具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身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与此同时,初中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一是中学生活的起始阶段,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心理品质。那么,正处于初中生活起始阶段的初一新生,如何以心理变化来适应环境变化,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经验,适应新的学习环
交警在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执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部分交警存在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要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必须把握好自由裁量的度;对法律条文中的“弹性”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基本学科和主要学科,以其深刻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独自屹立在小学生的课表之中。而小学语文作文更像是语文课堂上的一朵奇葩,让每一位躬身于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挠头,更让实践语文知识的小学生们头疼。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使小学生在作文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并最终养成终身写作的习惯,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本文着重从作文命题、阅读习惯、思考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