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维视野到未来越界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新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对于今天当代艺术而言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边界探索。艺术发展到今天,其传播作为重要的媒介和手段离不开两大因素,第一是全球化的时代语境,第二就是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带来了艺术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不断更新,某种程度也让艺术在这个更新中出现价值虛无、文化缺失以及艺术质量的良莠不齐,甚至是后审美的越界。这从根本上应和了“景观社会”带来的粉丝效应和结果。故而,从现象出发,接近当代新媒体装置艺术,用多维视野的方式重新审视媒介融合时代带来的机遇和危機,用艺术越界的方式表达未来创作和传播的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越界 媒介融合 新媒体装置艺术
  媒介融合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既是机遇又是威胁。在两种可能性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所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粉丝聚集的狂热现象,更多是这个媒介融合背后隐藏的操纵力量。这股力量负责且深邃,根源不止一个,而是繁复纷杂,相继而至的。这不单单是科技作为强大推动力向前发展的因素,还在于时代语境进入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说,这个进程印证了媒介融合在当代的双重意义。
  一 从理论提出到现象转化
  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l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和传播。所有信息的表达形式都是数字化的传达。而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也随着这个大趋势在不断地交融更迭,不论是动画、音乐、电子书,还是现在电影、电视剧甚至是当代新媒体装置艺术都运用了这个新颖别致的手段来呈现。
  从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开始,艺术事实上已经逐渐转型,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的大众艺术,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印刷、摄影、唱片、录音带、电影、广播、电视等再现技术。这一切的消费对象则转向了大众群体。面对这一庞大而有巨大利益的群体,艺术市场便凸显了娱乐性、商业性为重点,所有结果都以大众为基础,进而得到更普遍的接受和传播。①在媒介融合时代,大众艺术更为普泛化地继续呈现各类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网络小说、网络剧、微电影、短视频、网络综艺等,这样一种多维视野的艺术呈现方式,不仅增进了媒介融合时代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更增强了粉丝作为时代必不可少的艺术创作、传播和接受的统一体,这一身份在当代是值得深究的。
  媒介融合作为一个理论的提出,在时间的推进过程中实现着其自身不断的嬗变和转化。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实现了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的跨越。某种意义上看,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趋向了三个表征:创作大众化,满足了大众网络群体年轻化的心理特点,内容和形式的通俗易懂:传播交互化,网络综艺、虚拟艺术、新媒体装置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一直是媒介和材料的交叠和综合利用,最终实现到受众的反馈并迅速转化为传播者的传播行动;审美的物象化,这一点正是当代大众艺术和粉丝效应为何异军突起占据整个市场的根源,大众的审美和选择都趋于符号和物象来消费和欣赏,最终导致价值的崩塌。
  二 意象消费的景观效应
  近两年,新媒体艺术的展览越来越多,关于科技与艺术的研讨命题也越来越广,不论是艺术界、科技界还是哲学界,这个议题的参与度一直在持续。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必要的,但最终我们要看到科技和艺术有效性的结果,这样才可能让艺术通过新媒体的形式在当代行之有效。为何在这里再次提及新媒体装置艺术?不仅是因为这样的艺术形式全面地凸显了艺术作为意象营构的创作方式,同时被大众作为一种消费对象进行欣赏和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意象被用作消费的对象,景观成为当代社会一种效应,在这之上,艺术自身也在经历着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考验。
  艺术,特别是视觉艺术,一直以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在视觉艺术自身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中都与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交互渗透,那么从历史的发展状况来说,不论是古典的艺术还是如今进入全球化时代的艺术,艺术已经全盘托出,从媒介、材料、手段和形式再到内容,所有的呈现都与科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合作。除了用文字表达情感外,互联网也延展了情感表达的维度,表情包就是其中一类。图像是新媒体语境下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情境,图像崇拜和狂欢已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化范式。“意象消费”或“意象形态”才应该是与意识形态相对应或者是在意识形态解体之后的主要操作手段。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借助意象的生产,通过美丽的谎言的制造,以达到欺骗大众的目的。当代新媒体装置艺术通过运用科技的手段、多种材料和设计的结合,实现了用新媒体媒介展现艺术的主要途径,同时通过对媒介的运用传达出这个意象消费时代的多维表达。
  而作为景观效应的当代社会情境,从某种意义来讲景观在本质上,制造了一种新的分离关系。这种分离关系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非常相似,并且它决定性地成为资本家操控整体生活的新谋略。从过去劳动关系的异化发展成为物化关系的景观化。所以在景观社会中出现了工人与产品,与其他生产者的直接交往,以及与非劳动时间的三种分离情况。这也是资本家利用景观制造了一切闲暇生活的模式,例如看爆米花电影,去沙滩度假,逛名胜古迹……这让工人在闲暇时间,又默默受制于资本逻辑,本来可以发挥创造力的非劳动时间也充满了伪主动性和被动性。在当代艺术展览的观展过程其实也大相径庭,众多人参与到展览中,多数还是成为“网红打卡地”,艺术的装置也只成为装置和摆设。对于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的思想,以及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被这样的方式忽略。   举个例子来说,冯梦波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致远》,作品直接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鱼缸,后面是一个致远号的沉船模型,并通过镜片放大之后看到一个广阔空间,但事实上它只是微观的世界。这个作品其实很直接地让我们看到自我构想和实际生活的两面性,而人一味地希望从一个沉浸已久的虚拟世界回归现实,最终发现,现实世界充满着枯燥,生活的无力感和空虚感将自我吞噬。自我矛盾的逃离与回归之间,其实就是生活的常态,之所以要回到常识,就是希望人能够认清现实,看到一切事物的真相。一件作品的意义表达有时候会被看展览过程中的“景观效应”所遮蔽,对这个现象的一个思考点来说,艺术更应该追求的是观念的呈现和精神的指向,科技实现的是形式的传达和实验的效果,更本质地说,艺术家运用科技手段是要通过这一切形式传达出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生活、情感与化育、批评与反思的尖锐力量。
  三 越界:从媒介融合到主体回归
  当代艺术中新媒体装置艺术的呈现很多时候是在充分调动中国文化资源和新媒体技术,并结合视觉艺术打开全新的形式和元素,在全球化的空间,不断糅合着文化资源和创作素材,并且加注人文关怀、大众趣味、时尚娱乐、社会圈层,一同建构出新的社会空间,并加以深入地发掘其中内涵,在大众和艺术之间建立起一个可对话的平台。
  “越界”作为当前要重新诠释的一个名词,其意义和“跨界”还有本质差异。跨界只是作为行业和行业、内容与内容的互补和联合,但越界则是打破原有的概念,打破边界之后还要对本质性的意义有一个超越。对于媒介融合来说,既要在基础上通过科技对此进行突破和创作,同时在这个界限之外除了艺术的概念,还会有哲学、社会性、人类学、化学、生物科学等所有学科的重新超越式联合。但如何实现艺术能够在运用媒介手段之后超越自身,返璞归真,自然随性,这也成为当代媒介融合所要面临的艰巨的挑战。
  越界也并不代表超出内在概念,而是遵循自己原有体系进行质变和发展,而这一切进步都是为了自己这一学科和观念的进化。面对这样一种挑战,媒介融合的時代不缺乏科技和知识,但缺少的是对艺术主体性的唤醒。资源、人才信息整合和交换的场所,更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思想碰撞、对话交流、行为互动与融合共生的交往空间。携带着不同身份、记忆和感性方式的诸多个体,决定在这里形成共同体,共同维护我们的社会,这种意志是城市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能源。。对于一个艺术空间,或者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都需要有这样一个共识。而这个共识是实现一切结果的先决条件,这样我们这个时代的当代艺术才能够有媒介共生、传播共通、意义共享的实验效果。
  艺术在当代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媒体技术的发展似乎会制造一种心理,上的焦虑不安,甚至缺乏安全感。但恰恰是艺术作品让我们从这种焦虑的恍惚中看见自己,更为直接地让人感受技术媒介冲击下,艺术构建的思想其实是在唤醒我们对世界的再次认知。换句话说,现代社会之所以会感觉到艺术异化为一种工具,成为市场的份额,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意识到人的主体作用,人的主题性是对人自身的关注,不论是身体、心灵还是感觉,所有一切都是需要去全方位关护,因为艺术的产生主体还是人这一主体而不是机器或者新媒体技术。因此,人的主体其实是在唤醒不被异化的那个“气韵生动”的创造者。
  乔纳森·费恩伯格(Jonathan Fineberg)认为,1940年以来,天才式的艺术和艺术家已经不复存在了,策略是当代艺术基本的生存方式。⑥想要在媒介融合时代让艺术继续保持生命力,并且还要引领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不仅是艺术自主性的回归要以人的主体性意识为基础,还要有更多方向的策略去从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角度去思考。让他们二者之间需要建立起来的就是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最终实现的就是艺术的自主性,而艺术的自主性应该是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对艺术表现的自信,对艺术个性的伸张。
  四 结语
  如今,在全球化的发展状态过程中,所有的文化和现象都在松脱重组,裂变重组。科学自身、艺术本身都在改变,但最终不论其如何改变,艺术和科学也应当相应于时间、时代、环境、对象的方式来思考生命。多维视野增强了我们看待世界和事物的眼光和敏锐度,越界的实现对未来艺术的发展做了预见性的铺垫,但媒介融合的时代,科技不论怎样发展,人的自主性又是找回艺术自主性的根茎。在当代新媒体发展中,艺术随着科技可变的形态不断去衍生重造,在未来不同的形态和时空中必将从生命的本质形态出发,去探索和思考艺术精神和人性本来的真实意义。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2017年,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抄袭”问题引发热议。本文作者以其2015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Copyleft:中国挪用艺术”展的策展文本为基础,讨论了当代艺术中挪用、抄袭、临摹等概念的区别与“挪用”概念的被滥用,提出了“挪用”一词在当代艺术文本中的使用范畴与边界。  关键词:当代艺术抄袭挪用  “当下社会,山寨现象风生水起,抄袭事件层出不穷。回望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认为中国当代艺
期刊
CECT T300 RMB 1980    2008北京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各大手机厂商也抓紧时间推出各种与奥运沾边儿的产品,新近上市的CECT(中电通信)T300便是其中颇受瞩目的一员,它所具备的模拟电视功能可以让你随时随地收看到奥运赛事,不错过我国奥运健儿的夺金一刻。    支持指纹识别、电视功能以及超长待机  音乐功能较为简单
期刊
第五十八届  威尼斯双年展  2019.5.11—2019.11.24  威尼斯绿园城堡、军械库以及其他威尼斯历史中心  自我1999年第一次参观被称为艺术界“奥运会”的威尼斯双年展时,我多是以支持中国当代艺术为首要目的。1980年中国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双年展,并打算以传统刺绣和剪纸作品参展,但这并不符合双年展当代艺术的参展标准,因此,中国在双年展上的第一次亮相被推迟至1993年,以独特的玩世现实主
期刊
若见——李向阳近作展  2019.4.29—2019.5.26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李向阳约稿时,我轻松地、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且想当然地认为这不难,因为我与他认识已有二十多年,曾经在美术馆共事也有十年,应该说对他很熟悉了。可是,当我真正准备落笔时却发现,写“李向阳”并不容易。尤其在翻阅了他比较详细的人生履历,了解了他进入美术馆界、当代艺术界之前的人生经历,及学画与创作状况后,我有些踌躇了
期刊
Windows Mobile 5.0→6for Smartphone刷机大法  在今年的CES上,微软(Microsoft)隆重发布了新一版Windows Mobile—WindowsMobile 7,着实令人期待。不过,短时期内这还影响不到当前Windows Mobile 6的市场主力地位。什么?你还在使用老掉牙的WindowsMobile 5.0?那真是太落后了,赶快跟我们一起升级到Windo
期刊
一千元的数码相机是什么样子?和手机差不多的500万像素?土掉牙的造型?塑料玩具一样的质感?1.5英寸小方块LCD液晶显示屏?还是披着大品牌外衣的山寨货?仅仅价格的低廉是无法让消费者们掏腰包的,实用才是硬道理。一些厂商甚至还将高端相机的配置用在了这些低端DC上。今天MI就为大家推荐两款各有特色的千元级别产品,一个以“大“制胜,一个以“全”占优,看看这场价格突击战到底谁才是赢家!
期刊
明基(BenQ)Joybook Q41一到编辑部,MI众人就被其吸引住了。在笔记本外观越来越保守,或者说是趋于同质化的今天,这款新品笔记本Q41依然能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惊喜,这很难得。这样一款双屏笔记本到底会有怎样的试用感受呢?
期刊
高清长焦版  撰文 = 李靖宇 图片 = 移动信息图片库  松下LUMIX DMC-TZ3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 010-65626688  RMB 3000  新一代松下LUMIX DMC-TZ5将有效像素提升到了910万。液晶显示屏虽仍旧为3英寸,但像素却增强到了46万像素。TZ5的影像处理核心是最新开发的第4代维纳斯引擎,其特色是极佳的控噪能力,并能低少对画面的影响。TZ5的另一个卖点
期刊
最近怎么样?很忙吗?
期刊
作为6500系列双子星之一的6500classic(以下简称6500c)并不像另外一款那样拥有高规格的摄像头配置,它的特点是超薄设计,而且是诺基亚(NOKIA)手机中的新科超薄状元,中意超薄手机的用户务必一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