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是灌输──接受式,教师注重的是把知识和结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往往感受不到学习探索的乐趣,难以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而《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但在普通高中,不少探究讨论仍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教师缺乏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有机的结合,通过师生对话与群体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换,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一、启发与讲授结合,接受与探究互补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笼统地说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不能说就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不能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这两种教学方法对立起来。应当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要由教师讲深讲透,讲清规律的来龙去脉,讲出问题所在,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不必勉强组织讨论而流于形式。而有的内容一定要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练习。当知识障碍基本扫清,基本方法基本掌握,教师可精选几个典型例题供学生课堂讨论。这种讨论可以口述,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或上黑板演练,展示各种解法,组织全班评议,也可以先个别讨论,再组织全班讨论,发表各种见解,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大脑里的内部信息得到交换,促使思维得到不断调整,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学生的思维系统与外界产生了信息交换,促使学生自身思维的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学生有争论、鉴别、独立思考、调整认识,直至引向更高的认识阶段,这种功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是很难获得的。
  二、依据认知规律,合理选择探究
  近几年,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透彻领悟,而普通高中的学生思维水平和探究水平都比较低,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探究,那么可以想象教学效果将会很差,学生学习成绩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对学习物理就没有信心,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就要合理选择探究的知识点,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要全部放开,应就其中一点或几点给学生以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经常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当一当物理学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教学过程,更要注重教学结果
  在对新教材内容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认识上容易认为探究性教学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或者笼统地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行动方面则注重探究的过程,而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方面却只是走走过场。其实,过程和结果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在探究性教学中是同样重要的。
  首先,科学概念和原理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任何探究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自我探究能力较差,更应该重视知识本身的作用。无论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获取证据,还是分析资料、概括结论、表达交流,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是一条规律性的教学要求,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只能融于知识的教学之中,必须以知识的教学为载体。没有知识,探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我们说过程和结果具有同等的地位,并不是说,在所有的探究活动中,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完全均等的地位。这种同等的地位是总体而言的。完全有可能在某一个探究活动中,知识的地位显得特别的重要;而在另一些探究活动中,探究过程的地位更为突出。
  四、抓好探究性实验教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首先,探究性实验教学以“问题”、“现象”、“方法”为基本要素,以“假设”、“实验”、“类比”为基本研究方法,学生从以前实验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深切体验到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其次,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依赖物理实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目前尚无成熟的资料可供借鉴,这对广大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去发掘,积极主动“充电”,通过经常查阅资料,寻求解释疑难现象的理论依据,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论证并尝试实践,有助于加速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总之,探究性教学应以学生发展水平为基础,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优化和模拟。对中学生来说,应以指导性探究为主,辅以开放性的探究,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有机的结合,通过师生对话与群体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换,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语文,关系着祖国悠久文化的传承;语文,关系着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拒绝丑恶,把美渗透在教学之中,让学生有美的感受,从而爱上文学,爱上语文。那么怎样打造一个美的语文课堂呢?我觉得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语文教学的过程美  语文课的过程应该是流畅的,自然的,没有任何的阻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课堂教学的流畅是一个整体效果,是各个的方面的有机结合。首先,教师要对
期刊
数学是中学的主干核心课程,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存在着教与学的困惑和矛盾,反观目前教学实际情况,许多学生厌学,怕学,尤其是我所带的文科类学生普遍对数学产生了一种敌对畏惧心理,确实发人深省. 因此,关注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障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三把关教师我粗略谈一下自己的思想与看法,不当之处请同行予以批评指正。  一、用思想统率知识,用心灵感悟内涵  数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思维体操,
期刊
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练就“听、说、读、写”的扎实基本功。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讲究建立和谐课堂,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
期刊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生命意识的呵护、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着力于人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精神空间的拓展、人格人性等全面均衡的发展,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结合原则,既要进行语言训练,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
期刊
[摘要]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远教资源的合理应用,不仅使数学教学思维,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手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而且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运用好这一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应,这又是教师必须面对且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总结出自己一点的经验:即利用远教资源,提高课堂效益; 利用远教资源, 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利用远教资源, 增大
期刊
格物致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站在现代的角度上说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而获得知识、道理,即用实验的精神和求真的态度从实践中发现事物的真相,这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遗憾的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这方面深有体会,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进行探讨。  一、现象分析  现象之一:在教学《 圆的周长 》一课时,让学生分别量出圆的直径和周长,再计算出周长
期刊
什么是话题作文?就是按照命题者给定的话题进行写作。它具有限定性,指定性,共知性,单向性,不以交流为目的,是给阅卷老师看的。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把限制降到最低,给学生以最大的发挥余地。比起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有着更大的写作自由,更益于学生发挥创造自己的写作才能。话题作文的思维特点是全方位开放性。具有灵活性,创造性,能动性。要写好话题作文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
期刊
中职音乐课程作为职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在学生素养培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现。但目前很多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思路与方法陈旧,为充分发挥音乐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应有作用,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需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本文就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课程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与实施途径。音乐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曾一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被大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工具学科。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
期刊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一、细读文本内涵,奠定有效提问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但为什么偏偏选那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我们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怎样的语言训练?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读教材、细读文本来解决。  《秦兵马俑》第2节作者用翔实的数字突出了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