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建设离不开景观设计。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为城市建筑增添光彩,锦上添花,是城市建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城市景观设计在传统景观设计基础上,还需要调整设计方向和创新设计理念,结合设计和海绵城市理念,让海绵城市概念贴合实际工程,与城市日常经营管理相融合,使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建筑;结合
引 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建筑行业相应崛起,海绵城市的概念也被提出并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与建筑中。这不仅可以解决我国的水危机问题,还可以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的建设。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和价值,分析了基于海绵城市的建筑设计要素,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力量。
1、海绵城市概述
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被称为“海绵”,在此基础上建设形成的生态基础设施为海绵城市。水危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仅取决于河流和水本身,而且还包括水体外的生态环境。以服务生态系统为基础,结合科技手段建设的生态设施海绵城市,为水危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和保障。海绵城市价值观是以人优先,与传统节水观念存在明显差异,提倡“人适应水”,是受外部环境与人自身形成的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得出了洪涝适应性景观、人与水资源和谐共存的概念[1]。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注重水的利用和管理,而且保护了该地区的整个水循环系统。采用跨尺度生态规划原则,使各尺度之间形成完美的联系和协调。最重要的是分析水的生态安全模式,为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柱和方法。
2、海绵城市与建筑二者关系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为了帮助城市更好地适应现有的水环境,实现防涝、污染控制、集水利用和生态恢复的目标。其施工过程与建筑分不开,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三点。首先,城市建筑具有密集、绿化范围小、破碎程度高的特点,城市内部建筑及附属区域占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城市建筑中大部分都由不透水下垫面构成,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可用的透水下垫面就略有不足[2],因此建筑对海绵城市建设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做出一部分贡献。第二,城市建筑本身可被海绵城市建筑利用,如建筑屋顶花园和墙体绿化可吸收落下的雨水,为防涝管理和控制提供强大、可持续的支持,雨水管、集水井等设施可将雨水通过排水管和设备转移到其他地区,最终减少城市经济损失,部分国外城市使用浮动建筑应对自身的水危机,这种方式可被海绵城市利用,在设计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城市除饮用水外还依赖雨水防洪相关设备回收非饮用水,可被用回建筑本身,如景观用水、工业冷却、卫生间冲水等,将非饮用水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一体化形成更方便、高效的系统,降低工程成本。
3、基于海綿城市的建筑设计要素
3.1总体布局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在建筑和建筑之间,也在建筑和周围景观之间。为了形成有效的雨水防洪系统,也应从局部开始设计。首先是在设计过程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在施工之前会规划好,然后进行建筑设计,最终完成景观设计,但设计过程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不在水资源系统设计和利用的最大范围内。为了适应新概念,可以在现有现场检查后,建立雨水防洪目标,指导景观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根据目标进行调整和改进。其次,建筑的平面设计通常与许多元素结合起来,最终的布局也不同,这往往会对绿色景观产生影响。因此,协调建筑和绿色区域的最佳方式是充分利用屋顶和墙面,为不同位置和形式的绿色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雨洪防控。最后,保护缓坡区域的水流控制,利用管道和排水沟流入水库,增加非饮用水储量。同时,栽种植被固土,防止水土流失而影响城市的景观性。
3.2建筑规划
我国传统的建设规划以建筑和道路为主要考察点,忽视了地形、水文和植被要素,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反映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实用性。为了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首先,在规划施工前,需要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详细记录现有资源、地形地貌,以便为后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但在调查过程中不应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格局。其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结合当地降水和地形条件,详细计算建筑设计中的绿化、植被和可渗透地面面积,规划海绵吸水、蓄水、渗水海绵城市结构。最后,为了合理利用建筑的闲置空间,如屋顶可以利用蓄水系统种植花草树木,形成一个空中花园,为城市增添亮点。建筑一侧安装引水,然后在地面上建水库,用来储蓄建筑非饮用水,最大限度地回收水资源。
3.3建筑屋面与立面的景观设计
屋顶可以被设计成绿色景观,以缓解城市热岛的现象。例如,在屋顶上建蓄水池,可以容纳雨水降水,减少雨水进入街道的洪涝现象,并为其他工作节省水资源。此外,绿地内的植被和土壤能吸收水分,为城市提供氧气,也能缓解干燥气候带来的不适。在设计屋顶时,要完全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存活率高的植被,在屋顶上增加隔水层,防止渗漏,土壤填土量不能超过其承载范围。对于立面,可以选择垂直绿化,既环保、健康,又能增强墙体保温效果[3],吸附空气中污染物后能美化环境,为城市创造美丽的形象。在设计中,墙体应与其他设备结合,以达到美化效果。应充分考虑绿化所需的植被,使其与建筑的搭配更加自然、和谐。
3.4建筑地下空间的景观设计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中的私家车数量也在增加。现有的道路区域已被规划好。随着停车位、绿色设施、健身和休闲广场等场所的开放,许多车辆的停放已成为一个大问题。地下停车场的建设和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开放位置的景观设计可以缓解驾驶人员的身心疲劳。首先,在地下车库的顶部可以考虑进行绿化。填土厚度应满足植被蓄水要求并且不超过顶部负荷。其次,引水管将雨水排入蓄水池,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收集、净化和再利用的目标。最后,地下车库的地面也应该做好设计,使得雨水下流成为地下水,做工业和建造非饮用水用途。
3.5地面铺装设计
传统的地面材料是硬质材料。虽然耐压性很强,但会对雨水渗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暴雨天气下,很容易在地面上形成水坑,影响公共交通和车辆驾驶的安全,因此,改进和更新传统材料是当务之急。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可选择渗透铺装方法,所选铺装材料必须渗透性好、稳定,如渗透砖、渗透性混凝土都是好材料,但也要与道路结合,颜色和周围建筑做好搭配,使其富有艺术感。关于透水地面铺装也应具有防滑功能,让人们轻松出行,安全驾驶。
结 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质。在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通过渗透海绵城市的概念,促进了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也使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更加和谐。在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下,为其建设提供了方向。在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中,需要从海绵城市的角度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确保雨水的收集和存储,美化建筑和景观,提高建筑的整体蓄水防洪能力,提高景观设计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研.基于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与建筑结合探析[J].居舍,2021(21):116-117.
[2]张振涛,许景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初探[J].南方农业,2021,15(02):86-87.
[3]杨青娟,向月.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建筑与景观结合设计研究[J].南方建筑,2018(03):40-45.
[4]王浩宇.浅谈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的结合[J].现代园艺,2017(11):120-121.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建筑;结合
引 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建筑行业相应崛起,海绵城市的概念也被提出并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与建筑中。这不仅可以解决我国的水危机问题,还可以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的建设。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和价值,分析了基于海绵城市的建筑设计要素,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力量。
1、海绵城市概述
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被称为“海绵”,在此基础上建设形成的生态基础设施为海绵城市。水危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仅取决于河流和水本身,而且还包括水体外的生态环境。以服务生态系统为基础,结合科技手段建设的生态设施海绵城市,为水危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和保障。海绵城市价值观是以人优先,与传统节水观念存在明显差异,提倡“人适应水”,是受外部环境与人自身形成的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得出了洪涝适应性景观、人与水资源和谐共存的概念[1]。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注重水的利用和管理,而且保护了该地区的整个水循环系统。采用跨尺度生态规划原则,使各尺度之间形成完美的联系和协调。最重要的是分析水的生态安全模式,为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柱和方法。
2、海绵城市与建筑二者关系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为了帮助城市更好地适应现有的水环境,实现防涝、污染控制、集水利用和生态恢复的目标。其施工过程与建筑分不开,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三点。首先,城市建筑具有密集、绿化范围小、破碎程度高的特点,城市内部建筑及附属区域占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城市建筑中大部分都由不透水下垫面构成,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可用的透水下垫面就略有不足[2],因此建筑对海绵城市建设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做出一部分贡献。第二,城市建筑本身可被海绵城市建筑利用,如建筑屋顶花园和墙体绿化可吸收落下的雨水,为防涝管理和控制提供强大、可持续的支持,雨水管、集水井等设施可将雨水通过排水管和设备转移到其他地区,最终减少城市经济损失,部分国外城市使用浮动建筑应对自身的水危机,这种方式可被海绵城市利用,在设计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城市除饮用水外还依赖雨水防洪相关设备回收非饮用水,可被用回建筑本身,如景观用水、工业冷却、卫生间冲水等,将非饮用水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一体化形成更方便、高效的系统,降低工程成本。
3、基于海綿城市的建筑设计要素
3.1总体布局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在建筑和建筑之间,也在建筑和周围景观之间。为了形成有效的雨水防洪系统,也应从局部开始设计。首先是在设计过程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在施工之前会规划好,然后进行建筑设计,最终完成景观设计,但设计过程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不在水资源系统设计和利用的最大范围内。为了适应新概念,可以在现有现场检查后,建立雨水防洪目标,指导景观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根据目标进行调整和改进。其次,建筑的平面设计通常与许多元素结合起来,最终的布局也不同,这往往会对绿色景观产生影响。因此,协调建筑和绿色区域的最佳方式是充分利用屋顶和墙面,为不同位置和形式的绿色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雨洪防控。最后,保护缓坡区域的水流控制,利用管道和排水沟流入水库,增加非饮用水储量。同时,栽种植被固土,防止水土流失而影响城市的景观性。
3.2建筑规划
我国传统的建设规划以建筑和道路为主要考察点,忽视了地形、水文和植被要素,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反映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实用性。为了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首先,在规划施工前,需要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详细记录现有资源、地形地貌,以便为后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但在调查过程中不应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格局。其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结合当地降水和地形条件,详细计算建筑设计中的绿化、植被和可渗透地面面积,规划海绵吸水、蓄水、渗水海绵城市结构。最后,为了合理利用建筑的闲置空间,如屋顶可以利用蓄水系统种植花草树木,形成一个空中花园,为城市增添亮点。建筑一侧安装引水,然后在地面上建水库,用来储蓄建筑非饮用水,最大限度地回收水资源。
3.3建筑屋面与立面的景观设计
屋顶可以被设计成绿色景观,以缓解城市热岛的现象。例如,在屋顶上建蓄水池,可以容纳雨水降水,减少雨水进入街道的洪涝现象,并为其他工作节省水资源。此外,绿地内的植被和土壤能吸收水分,为城市提供氧气,也能缓解干燥气候带来的不适。在设计屋顶时,要完全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存活率高的植被,在屋顶上增加隔水层,防止渗漏,土壤填土量不能超过其承载范围。对于立面,可以选择垂直绿化,既环保、健康,又能增强墙体保温效果[3],吸附空气中污染物后能美化环境,为城市创造美丽的形象。在设计中,墙体应与其他设备结合,以达到美化效果。应充分考虑绿化所需的植被,使其与建筑的搭配更加自然、和谐。
3.4建筑地下空间的景观设计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中的私家车数量也在增加。现有的道路区域已被规划好。随着停车位、绿色设施、健身和休闲广场等场所的开放,许多车辆的停放已成为一个大问题。地下停车场的建设和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开放位置的景观设计可以缓解驾驶人员的身心疲劳。首先,在地下车库的顶部可以考虑进行绿化。填土厚度应满足植被蓄水要求并且不超过顶部负荷。其次,引水管将雨水排入蓄水池,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收集、净化和再利用的目标。最后,地下车库的地面也应该做好设计,使得雨水下流成为地下水,做工业和建造非饮用水用途。
3.5地面铺装设计
传统的地面材料是硬质材料。虽然耐压性很强,但会对雨水渗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暴雨天气下,很容易在地面上形成水坑,影响公共交通和车辆驾驶的安全,因此,改进和更新传统材料是当务之急。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可选择渗透铺装方法,所选铺装材料必须渗透性好、稳定,如渗透砖、渗透性混凝土都是好材料,但也要与道路结合,颜色和周围建筑做好搭配,使其富有艺术感。关于透水地面铺装也应具有防滑功能,让人们轻松出行,安全驾驶。
结 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质。在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通过渗透海绵城市的概念,促进了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也使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更加和谐。在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下,为其建设提供了方向。在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中,需要从海绵城市的角度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确保雨水的收集和存储,美化建筑和景观,提高建筑的整体蓄水防洪能力,提高景观设计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研.基于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与建筑结合探析[J].居舍,2021(21):116-117.
[2]张振涛,许景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初探[J].南方农业,2021,15(02):86-87.
[3]杨青娟,向月.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建筑与景观结合设计研究[J].南方建筑,2018(03):40-45.
[4]王浩宇.浅谈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的结合[J].现代园艺,2017(1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