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42岁.因"头部外伤后1个月,右侧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20 d"入院.入院时查体见右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于右侧额颞部听诊可闻及与脉搏一致的杂音.术前行Mata(s)试验1周,患者能够完全耐受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显示为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经右侧眼上静脉引流.同时发现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沟通,参与瘘的形成,亦向右侧眼上静脉引流.我们尝试用可脱性球囊封堵CCF颈
【机 构】
:
130021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血管病外科,130021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血管病外科,130021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血管病外科,130021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血管病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42岁.因"头部外伤后1个月,右侧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20 d"入院.入院时查体见右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于右侧额颞部听诊可闻及与脉搏一致的杂音.术前行Mata(s)试验1周,患者能够完全耐受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显示为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经右侧眼上静脉引流.同时发现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沟通,参与瘘的形成,亦向右侧眼上静脉引流.我们尝试用可脱性球囊封堵CCF颈内动脉瘘口.由于瘘口较大,无法单纯用一枚球囊进行封堵.最终使用了4枚球囊,封堵了CCF瘘口的同时,也闭塞了右侧颈内动脉(ICA).经左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见侧枝循环代偿良好.右侧颈外动脉造影见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的沟通依然存在.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再给予特殊治疗.45 d后复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完全,颈内动脉瘘口无复发,同时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的沟通完全消失.患者的CCF彻底治愈,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
其他文献
目的 报告1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表现为动脉瘤的病例,以提高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方法 患者,男,57岁.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CTA及DS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相当于分叉部可见囊状突起,双侧大脑中动脉远端血管呈烟雾样改变.予以手术治疗,术中证实此“动脉瘤”为一动脉盲端,未予处理,仅行脑-硬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术(EDAMS).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至半年时,
烟雾病的铃木分期是Et本学者铃木(Suzuki)1969年(ArchNeurol,1969,20:288—299)根据烟雾病发生发展过程将其动脉血管造影侧位像分为6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332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270例,女62例,其中哈萨克族213例,汉族119例;年龄4~93岁,10岁以下28例,10 ~ 19岁21例,20~29岁73例,30~39岁74例,40~49岁58例,50~59岁41例,60~69例19例,70岁以上18例.颅脑损伤主要外部因素有:骑马摔伤最多见,占57%,主要是哈萨克族患者
目的 评价瘤内Onyx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Onyx瘤内栓塞治疗的12例后循环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即刻造影显示所有12个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1例载瘤动脉保留.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导致暂时性神经功能缺失.未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随访期间患者预后满意,无动脉瘤再通和再出血发生.结论 Onyx瘤内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疗效显著,载瘤动脉保存率
动脉瘤是颅内血管性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致残率较高[1].一直以来DSA被认为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DSA是有创性检查,且并发症较多,不宜作为急诊动脉瘤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CT血管造影以其无创、快捷、简便、安全、经济等优势在动脉瘤的术前诊断方面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本研究以3D-DSA为标准,评价256排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临床价值。
颅内脑膜瘤是良性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脑内胶质瘤是偏恶性肿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细胞.脑膜瘤和胶质瘤同时或先后发生极为罕见,国内有报道脑膜瘤术后放疗后发生脑胶质瘤[1-2].我院在2012年发现1例患者脑膜瘤和胶质瘤先后发生,现报道如下。
患者 男,27岁.以"刀刺伤致伤头部5h"入院.查体:嗜睡,呼之能应,左顶部可见外露于颅骨的刀柄,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头颅CT示:顶叶见条状金属密度影及团片状密度增高影,顶骨见骨折影(图1).入院诊断为急性开放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双顶金属异物、左顶颅骨骨折、头皮裂伤.在急诊全麻下行左顶清创、颅内金属异物摘除术.术中见匕首自左顶结节内侧、中线左侧2 cm处刺入头皮,以匕
目的 探讨应用经纵裂-胼胝体前部入路切除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效果.方法 对经纵裂-胼胝体前部入路手术切除1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肿瘤最大径2 ~4 cm7例,>4 cm9例;病变基底位于透明隔9例,位于一侧脑室的外侧壁7例,脑室扩大8例;全切12例,次全切4例(术后行放疗),无手术死亡,术后均出现短暂缄默症,2周后消失;5例出现偏瘫,经康复后可以行走;
患者男,44岁.以“反复腰部酸痛伴双下肢麻木、疼痛3年”入院.查体:腰椎活动稍受限,L4棘突压痛、叩击痛,双下肢麻木、疼痛、皮肤感觉对称、稍减退,各肌肌力、肌张力正常.MRI示:L4水平椎管内(硬膜下)偏右侧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肿块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外缘见环状低信号改变,其直径约为1.7 cm,其内信号不均匀,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相应的马尾神经呈明显受压改变.诊
患者女,64岁.自诉有血浆过敏史,未见有皮肤瘀斑,无明显出血倾向,否认凝血功能障碍及相关家族病史.入院时血压波动范围:170 ~ 190/90~100 mmHg.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血红蛋白浓度122 g/L(正常值范围113 ~ 151 g/L)、红细胞压积0.354(正常值范围0.335 ~0.450)、血小板计数257×109/L(正常值范围101×109/L~320×109/L)、凝